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师谈教学 | 发现语文的诗意


董一菲 |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教于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首届全国语文十大学术领军人物、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首届全国中语会十大教改新星,获第五届语文杯全国大赛一等奖、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

 


在语文不断被功利化、技术化、习题化,被肢解、被扭曲,被现实的烟火烤灼得面目全非的时候,我想和大家聊聊我所追求并执着的“诗意语文”,一起发现语文的诗意。


一、诗意语文的几种描述


首先,我要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描述“诗意语文”。


第一种描述,“诗意语文”就是诗意地理解语文。走进语文的路径有千万条,我选择了诗意的路径。我用诗意的方式理解语文、理解教育的过程,进而理解人生。诗意语文要给学生带来什么?“她”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粒精神的种子。诗意语文的特质就是温暖而有人情味。如果说“人情味”三个字的重点是落在“人”上,那么“书卷气”这三个字的重点自然应该落在“书”上。用语文的诗意美好,塑造孩子人生的诗意美好,因为在教育中,最具核心、最有价值的因素是孩子,孩子的人生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语文的各种性质中,去及时、切实地发现诗意。诗意语文追求深沉的诗的意味。


第二种描述,诗意语文崇尚真实自然、富有神韵、简洁质朴,不束缚于“我执”和“法执”的课堂设计。“我执”是指教师对语文的一种单一的、自我的理解。一般而言,每位教师都会给语文课堂打上自己浓重的精神印记,但是绝不可以执着于这种印记,不可以变为“法执”。诗意语文有独特的课堂设计,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成的、动态的、成长的。那么,教师就应该追求“真”与“灵动”,追求课的境界,让课堂充满诗意、充满审美、充满理想、充满智慧、充满激趣、充满执教者热烈的情感、充满孩子生命的成长。简言之,就是我一直追求并执着的那份“热烈的情感”和那份“生命的成长”。


如果一定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诗意语文,我认为第一个就是“美”,美的魅力是让人无法抗拒的。我曾去俄罗斯旅游,那里的美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不论是圣彼得堡的夏宫还是东宫,它们都已不再象征彼得大帝的权势和野心,也不再彰显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攀比,它们给世人留下的是不尽的珍宝带来的心灵震撼,它们以美的姿态穿越时空 。台湾大学有一位学者曾说:“美是看不见的精神物体。如果语文课堂缺少美,尤其诗意语文缺少了美,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缺少了灵魂。” 所以,我觉得“美”是诗意语文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第二个关键词是“情感”,“以情感人”是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课堂的一个突出特点。诗意语文更是追求一种热烈的情感。


第三个关键词是“哲思”。我想,没有思想的课堂就不能称之为“美”。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呈现“哲理和哲思”呢?我觉得课堂中的“哲思”,应该用一种隐晦、曲折的方式去呈现,而不能直抒胸臆。课堂如果缺乏哲理,就缺乏了深度,也就缺乏了深入人心的力量。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永恒,没有爱也就没有诗意的课堂。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没有宗教参与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那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从何而来呢?是从五千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灿烂文化里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幸存至今的国家,所以我们拥有着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从宗教角度去观照,我们这个民族倡导的是“诗教”。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够以诗为宗教,以美为宗教,这将是我人生的乐事。我甘愿做一位虔诚的传道士,向学生传布我的“诗教”。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到“兴与诗”。“兴”就是起,“诗”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起点。那我们的精神终点是否也是“诗”?对此,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哲学、科学到达最高境界的时候就会见到“诗”的光辉。


常言道:“安身立命”,而诗意语文的使命是“安心立命”。“安身立命”是一种物质层面的追求。但是“安心立命”则不同!“吾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的愿望。在语文课堂上,让孩子们安放自己的心灵,是诗意语文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语文不仅要让孩子们“安身立命”,而且要让他们在“安身立命”之后,拥有一种胸怀,即“安心立命”。


许多作家写过很有诗意的句子,可以作为追求诗意语文者的参考。


第一句是“语文像一棵大树,一方面向天上伸展,另一方面也向地下延伸。”向天空伸展的部分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称之为语文有用的部分。但是向地下延伸的部分是我们看不见的,可以称之为语文无用的部分,它是 “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它可以沟通情感、培养审美能力,涵养人的心灵。今天,语文教师应该坚守的便是这地下的部分,孩子们在学习语文时需要重点关注的也应是这地下的部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语文的核心素养,是语文之根,它关乎每个学生心灵的成长。


海明威称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即使在文学艺术之都的巴黎,也有人感慨世风日下,人们不再尊重艺术,不再尊重诗。如果我们关注一下,就不难发现,其实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这样的感慨。清代作家张灿曾说:“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改变,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有一种无奈,一种苍凉,一种嘲讽。同时,这也应该是一种警示的钟声。听了这番话之后,语文教师的心也会有所触动吧!我们的语文课上已经没有了“书画琴棋诗酒花”这种精神层面的审美,只剩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应试的格局。


诗歌是美丽的。我非常信奉朱光潜先生的话,“诗是语言的钻石,情感的铀。”假如给语文初学者一把开门的钥匙,最好的莫过于诗。诗歌是最高明的,它是生活中的奢侈品。基廷说“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我们出发得太久了,已经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了。而基廷告诉我们的正是:我们的生命中应该有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叶嘉莹先生说:“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真身就是自我。”这句话阐释得愈发深刻。因为在希腊神话当中,阿波罗太阳神庙的门楣上均刻着这样一句话“人们啊,请认识你自己”。我们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叶嘉莹先生告诉我们,诗可以照见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认识自我。如果人一生当中,对自我的认识能够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那么他离圣人、神人也就不远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在这里应该有所担当。


二、诗意语文与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有四个元素:语言结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作;文化传承与理解。诗意语文就是围绕这四个维度展开的。


首先,诗意语文对教学语言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有这样一句话:“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并不简单地把语言表达当作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工具,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思维的路向与生命体验的精神符号。”正因如此,诗意语文的课堂语言要求有文学气质。它是一个书底,既要站在书的高度上,还要渗透个人的理解,表达个人的情趣和品味,浸染独特的感觉体验和情感,点燃与激活诗性思维与生命激情,凝结成无形的精神。它要有一种浪漫主义和精神向度,要以一种高贵的姿态,坚守美的信念。


其次,诗意语文与人的境界。《宋史》里记载刘忠肃常用“士以器识为先”来告诫自己的弟子,意思是说读书人应当把器量和见识放在最重要位置上。这里,他没提到才学也没提到知识,而把“是否是士”作为衡量知识分子的第一标准。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是士,怎能期望培养出具备“士”精神的人呢?所以,我们要“以器识为先”,我们做人要做得有意境,有风姿。只有人生富有诗意,世界才能最终走向审美化。如果语文课不能胜任诗意的担当,那么我们的人生怎么去实现一种诗的意境?


再次,诗意语文与人的情商。卡耐基认为人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智商,而是取决于情商,情商占了成功因素的80%左右。情商从何而来?其实也是源于语文教育中凸显诗意的那部分内容。《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只猫爱上了一个年轻人,请求爱神维纳斯将它变成一个姑娘,让她得到年轻人的爱慕。维纳斯对猫动了怜悯之心,真的把它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年轻人对她一见钟情,立刻把她娶回家。猫感到幸福极了。这是有智商的一种表现。后来,维纳斯想检验一下猫是否已经改变了原来的习性,就在她面前放了一只小老鼠。这是对情商的一个考验。此时,猫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敏捷地从椅子上跳起来,扑过去抓住老鼠,一口就要吞掉它。维纳斯很失望,只得把她又变回了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猫虽然拥有了人的外型,却没能拥有人的情商,所以它终究只能是一只猫。这是精神层面的上的一种缺失。


最后,诗意语文和中国传统浪漫精神。二者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浪漫精神讲究“灵性”“灵气”“温柔”“静敬”,追求“无用之用”,追求百年大计,追求对世界作出圆融的解释。这也是诗意语文与中国传统浪漫精神相契合的部分。


此外,诗意语文与教育的四个维度:智力、意志、品德、气概密切相关。只有实现了这四个维度,才能完成诗意的栖居,完成人类精神的超化。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仅仅完成了对孩子智力的打造,却忽略了对他们意志、品德、气概的培养。我们应该在这三个维度有进一步的思考。


诗意语文有四义:文辞、抒情、想象和爱。诗意语文不能仅仅定位为诗,诗意的渗透与弥漫也绝不是诗歌元素的简单植入。诗的境界是混融一体的艺术氛围,所以诗意语文应是不论讲什么内容都要富有诗意。


诗意语文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读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从他写的文字中就可知道他读过什么书,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姿态。读书应是一种伴随终身的生活习惯,就像我们需要天天吃饭一样,我们也需要天天读书。关于读书,古人有这样的观点:“只有变成读者之后才能变成学者。”首先得是读者。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读者?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不是说要焚香净手,然后找一个舒适的环境开始今天的读书。欧阳修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此话,极为犀利。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真正践行了这句话。长征过程中,在敌军穷追不舍、炮火连天的情况下,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了海量的书。真正的读书人就是如此,他们是见缝插针地读书,是随时随地捧起书来阅读。有这样一组数据显示:从10%的整体阅读角度来说,7%的书是要略读的,3%的书是需要详读的,7%的书是要做笔记的,3%的书是要读一辈子的。毛泽东一生中最喜欢的书籍是《红楼梦》和《红与黑》,不管走到哪里他都会带着这两本书;他一生中最喜欢李贺的诗,他也读了一辈子李贺的诗。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毛泽东尚能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如此。读书的我们,可以永远将自己的思想与书做面对面的交流,这也是我们诗意语文的立身之本。


三、诗意语文的建构



最后,再谈一下诗意语文的建构。


诗意语文,居于首位的就是文本解读。诗意语文的文本解读追求充满诗性与哲思的个性解读。文本解读不仅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更是语文团队孜孜以求的目标,要在文本中读出别样的自我及文学的自我意识、自然、人生。我们读书时,既要读出最为大众化的、广博的内容,又要读出有个性的、有深度的理解。当然,我们不追求剑走偏锋,不是一定要表现出与众不同。此外,文本的解读也涉及到问题的设计,要善于运用含蓄蕴藉、言在此意在彼的曲问。


第二,诗意语文的课堂美学特征是追求一种重峦叠嶂、花团锦簇的千姿百态之美。当然,这可能也是一种局限,毕竟每个人的讲课风格不同


第三,诗意语文的课堂语言追求绚烂缤纷与沉静深刻相结合,既要简洁大方又要蕴藉深远。


第四,诗意语文追求的课堂境界是打通、圆融、和谐共生的。一定要打通的是课堂界限,像高考作文,现在有一个大的走向,从较长远的阶段来看,就是由原来受题材限制到现在的题材不限的一个转变。那么语文课也是如此,要打通很多的界限,甚至文史哲的学科界限。然后是圆融,就是课堂教学要做到浑然一体,不要有斧凿的痕迹。和谐共生是指文本、教师、学生三者要实现和谐共生。


第五,诗意语文在课堂细节上,追求一种精致,一种意味,一种机智,一种生成。智慧生成的课堂,会让我们的孩子悟得更深、更透、更远、更广。




本期编辑:吕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语文课堂充满幸福和诗意
追问诗意语文之课堂:诗意的对话
【教师文学-专栏】 刚好遇见你 / 文:唐艳丽
拥抱教育的美好
生命意识,诗意栖居
语文天地与优雅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