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居家办公2个月,下属崩溃了,向我提离职:这5个底层能力,越早培养越好
你好,我是K哥,人在上海。
居家办公两个月,一名下属主动向我提离职了。
疫情封控期间,大家一直远程办公,考虑到长期封闭的环境和外在压力,我对同事们的要求并不高,能做到“重要会议准时、重要汇报及时”即可。但团队中的小L,却多次开会迟到,有时甚至会忘记参会,给他打电话通知,也经常没人接。他事后的解释,往往就是“前一天睡太晚,第二天没起来“。他晚睡的原因,要么是游戏玩太晚,要么是心情不好失眠了。
小L去年加入的我的团队,平时表现还勉强说得过去。考虑到疫情期间大家情绪的脆弱,K哥不止一次的和他单独沟通过,但似乎都没有效果。上周的例会又是如此,被我当众狠批一顿,并让他做出检讨和保证。但刚过去没几天,又再次缺席本周的项目会。昨天晚上,小L给了发给一段很长的道歉信息,说没能控制住自己,辜负了我的期望,非常不好意思,并且已经把辞职信发到了我的邮箱。
也许是因为小L家庭条件不错,而且单身没太大压力,所以才能如此任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出离职。现在让我疑惑的,不是要不要批准小L的离职,而是这件事背后的某些深层问题。
手碰到火,会快速弹开,这是最基础的本能反应。职场中类似的、简单到无需道理说明的事情,不是只要具备起码的底层能力就能更好的解决吗?比如自我效能,比如成长型思维,比如克服倦怠。
底层能力之所以称为“底层能力”,正是因为它的基础性、普适性和广泛认同性,不是离开这里,到别的地方就不需要了,有些必须具备的底层能力,是永远逃避不了的。
01
自我效能:人要有一口“心气”
人,永远只愿意用心做自己认为能做到的事。想想身边有多少人天天喊着“我要减肥”、“我要存钱”、“我要戒游戏“,但真正能落实的,一定是从开始就坚信自己能做到的那一少部分人。
上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班杜拉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发现一些人虽然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但在转化成行为方面,却往往不如人意。原因是人们在“知道做什么”和“真正去做什么”之间,缺少一个极其重要的链接,即只有当我们的内心判断这件事能做成,我们才会真正采取行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认知,还需要某种有效催化,才能将认知转化为相应的行动。而这个催化,就是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概念。
自我效能感,简单点说就是一个人对完成某个任务、达成某个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和信念。再通俗点说,就是心气,就是遇到事情时,发自内心深处的“我能我要上”呐喊。
乔布斯毕生的信仰是“活着就要改变世界“,而且终其一生,都“固执”地认为,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没有人能比我做的更好“。事实证明,他说到做到了。这并不是说只要有乔布斯的信心,人人都能成为乔布斯。而是说,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气”,乔布斯也许不会成为后来的乔布斯。
现在每天隔着手机屏幕大喊:“come on,动起来,别放弃,坚持下去”顶流网红刘畊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认准的事,就不会只说不做,健身坚持了30多年,喜欢的篮球也坚持了30几年,因为知道我做的事值得做的,所以我会充满动力。”
西方心理学家曾就外部环境、工作、自我效能,做过长期的实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和环境的冲突,与自我效能成负相关。也就是说,自我效能越高的人,越能减少自身工作和外部环境的冲突。
当前的整体环境,受疫情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长期封控,对一个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都会有不小的冲击。但越是这样,自我效能的意义就越显得重要。人少了心气,所有的事情都无从谈起。
我们无需对标那些顶尖或顶流的人物,但如果连克服一些最起码的惰性、对抗某些无关紧要的沉溺的勇气和决心都没有。那只能说,要么这个人另有隐情,要么他的自我效能需要好好抢救一下了。
02
鲁莽定律:
凡事先干起来,就成功一半了
《格局逆袭》一书中有一段话:放弃无尽的准备,开始迅速地执行吧,不能总活在希望和梦想中,虽然那样自己感觉很美好,但现实终究是残酷的。
上面聊到了自我效能是想法转化行动的催化剂,但能不能产生实质的行动,才是拉开所有差距的关键。
罗辑思维CEO 脱不花曾有一个“鲁莽定律”。她认为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任何事如果不做,就永远是停在脑中的“假想”。只有去做了,进入一个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不难看出,所谓的鲁莽定律,其实就是强执行力。
执行力的重要性大家都懂,正常状态下,有些人在“他律”和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还能表现的差强人意。但在缺乏监督,或完全依靠自律的环境下,就有可能变得非常拉胯。
就像发生在小L身上的事,他曾多次向我保证,自己会改正,但一直缺乏行动。还是沉溺游戏,没有节制,打着疫情下情绪焦虑,用游戏放松的幌子,不断为自己的不改正、不作为找理由,让自己一次次失信于人。
残酷的现实是,人不可能一直处于“正常状态”下,变化才是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真理。华为之所以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正是因为他们的员工可以适应各种变化和各种非常规,无论高原还是沙漠,无论缺氧还是缺水,都能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他们的优质服务。
没有哪家公司会盲目到动辄以华为自诩,其他公司的员工,一般也不会遇到华为员工那样坚困的处境。但同时也不会有哪家公司,会对自家员工的执行力没有任何要求。如果有人面对一些最基本的挑战,都能让执行力走样,那么他无论走到哪里,大概都很难让人满意。
马云曾说:如果有两个人,前者有一流的想法和三流的执行力,后者有三流的想法和一流的执行力,那让我选多少次,我都会选择后者。K哥相信这也是大多数管理层,都会做出的选择。
03
状态管理:克服“职场倦怠”
从小L的事情,K哥还想到了另外一种现象,职场倦怠。“大脑真是个奇妙的器官;它从一早醒来就开始工作,一直到进办公室为止”。相信这句调侃中的感受,很多人都有过。
20世纪70年代,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弗鲁顿伯格研究发现,社会服务性职位需要较多的情绪性工作,面对较多人际压力源,出现大量的精力耗损,使得工作热情逐渐消退,进而产生对人漠不关心、对工作持负面态度的表现,这一现象被称为工作倦怠(job burnout)。
其主要表现,除了上面提到的自我效能低下以外,还包括情绪衰竭(能量感缺乏,容易疲劳)、去人性化(消极冷淡、过分隔离、愤世嫉俗)等现象。产生这些职场倦怠感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工作环境不佳,压力过大,不公平感,过于追求完美缺乏成就感等。
上面这些,对一个成熟的职场人来说,一点也不难理解,甚至很多人都有亲身经历,但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史蒂文·贝格拉斯在《自我驱动心理学》一书中介绍了三种方法应对职场倦怠:
一、剖析自己的心理弱点,搞清自己到底怕什么;
要敢于面对让自己产生倦怠感的深层原因,是对环境的厌恶,还是对自己能力的自责,还是对某些不公平的无奈,了解自我,面对自我,接纳自我,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二、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只是深陷其中的人,更容易看到消极悲观的一面,试着抽身出来,从更乐观的角度看待那些让人不愉快的事。
三、进行多元化尝试;
这个多元化包括自己所处的环境、兴趣爱好、以及接触的人群等,都可以做些新的体验和尝试。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真正困扰我们的,并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对那件事的想法。”已经发生的事是不会改变的,但我们的想法和思考角度却是可以改变的。不管在哪里,做什么工作,努力克服职场倦怠,都是绝大多数打工人不得不具备的底层能力。
04
成长型思维:接受世界的不确定性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在江西讲学,有位仰慕他的地方官员经常抽时间来听他讲学。
有一天这位官员找到王阳明说:“您的学问太好了,听您的课简直是最好的修行,只可惜我公务繁忙,没有办法天天过来听。”
王阳明答道:“真想修行,根本不必丢掉公务,专程到我这听课。”
官员又道:“难道公务也是修行吗?”
王阳明回答:“公务也是修行,红尘就是道场,不必拘泥一时一地一人。”
所谓人的成长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具备成长型思维,哪里都是自己增益成长的舞台。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来自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经典作品《终身成长》。卡罗尔教授根据对能力发展的认知,将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和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两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搞砸一次考试、输掉一场比赛、失去一次机会,都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或者自己不具备某一这方面的才能。而且,他们很少花时间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改正错误;相反,他们更愿意逃避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是花更多时间疗愈自认为受到沉重打击的“自尊心”。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自己之所以遭遇不顺和失败,是因为自身没有成长,或者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所造成的。而当下所遇到的挫折和挑战,都是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就像当前面临的疫情环境,对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都会有重大影响。职场人在家远程办公,也会面临不少困难和不便。但不同的心态,就会呈现不同的结果。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在家办公虽然有些困难,但可以克服, 而且省了大量的通勤时间,可以更好的为自己充电或为自己将来的第二职业做准备。固定型思维的人则会认为,环境乱、心情乱、生物钟乱,没人促成工作,没人提醒开会…总之是各种问题,各种不能克服。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谁能保证,所有的一切都能如你所愿,提升自律和适应能力,让自己变得坚韧,永远处于成长状态,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不二法门。
05
深度思考:
思考的深度,决定职场的高度
著名作家刘润先生,曾分享过自己参观中国火箭院的故事。
在参观过程中,火箭院领导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知道火箭的直径为啥都是3.35米吗?
刘润回答:因为火箭运输靠火车。火车涵洞的宽度,决定了火箭的直径。
对方接着问:“火车涵洞的宽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刘润说:“是铁轨的宽度。”
对方又问:“那铁轨的宽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这次刘润回答不出来了,对方给出了解释:“铁轨的宽度,沿袭了电车轨道的宽度;电车轨道的宽度,沿袭了马车车轮的间距;马车车轮的间距,接近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以说,火箭的直径,是由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
从马屁股到火箭,从表象到本质,不断深入、不断追问,这就是搞科研、搞火箭所需要的精神,这同时也是优秀职场人所应具备的深度思考的精神。
很多职场人在遇到问题时,只会找一些表层原因,给一些肤浅的解释,而缺乏深入分析和多重对比。他们要做的,并不是把这件事解决好,而是让这件事快点过去。比如提出辞职,是很容易的事,但导致你辞职的问题,并不会因为你的离开而自动消失,甚至你都不知道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真正深层原因是什么。
长此以往,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即使让他们换一个岗位,换一个平台,跟随他迁移过去的,仍然是旧有的技能和有限的认知。对新环境、新岗位的适应性如何,都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小L的事,的确让K哥想了很多,他的辞职信我还没有回复,也许有必要再和他好好聊聊。但这件事最终的结局并不重要,作为一个职场过来人,K哥真心希望,每位年轻人的每一个决定,都能为他将来的成长,带来帮助和好处,仅此而已。
作者简介:Mr.K,“技术领导力”公众号 作者,从一名普通程序员逆袭成为独角兽公司技术高管。出版过多本畅销书,做过多家大厂CTO。分享:行业趋势、职场经验、团队管理、商业通识等话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思考的能力比勤奋重要1000倍!别让忙碌毁了你!
如何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习惯?
低碳饮食逆转了我的糖尿病,却无法被普及!这2件事里或许有答案
马屁股决定航天飞机
为什么你的工作越来越无趣?掌握这几点,让你摆脱职场倦怠期
职场乏味?重拾工作激情的秘诀,让你重新燃起职业热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