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勇哥也要学《论语》汇总(十五)280-300

勇哥也要学《论语》281——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19

【释意】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才能让老百姓信服呢?”孔子回答说:“重用正直善良君子,让他们位居那些小人之上,老百姓就会信服于你;如果让那些小人身居高位,提拔重用,凌驾于正直的君子之上,老百姓就不会信服于你。”

【感悟】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提到“亲贤臣,远小人”,告诫刘禅不要任用奸佞之人。其实,孔子所说的也是类似的意思。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不单单体现的是施政者的谋略为人,实在是关乎国家治乱之命脉。用人恰当,则民服,则国治;用人失当,则民怨,则政危。孔子此言,话里有话,暗示鲁哀公用人不当,使鲁国“三桓”把持朝政,惹得怨声载道。

【附注】哀公:鲁君,姓姬,名蒋,定公之子,继定公而即位,“哀”是谥号。

勇哥也要学《论语》28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释意】季康子问道:“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尽力,互相劝勉,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如果你对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的政令也就严肃认真了;你孝顺父母,关爱儿女,他们也就对你忠心耿耿了;你提拔贤人,教育能力差的人,他们也就会互相鼓励了。

【感悟】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如何让自己的下属信服自己?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给他们做出样子。“上所施,下所效”,你怎么做,你的下属就会怎么做。推及到我们的教育上也是同样的道理——你想让学生热爱读书,自己必须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你让学生讲究卫生,你就必须是一个干净利索的人。许多时候,我们不是方法不够,而是对别人要求太严格,自己做言行不一,才导致了“民弗从也”的不利局面。

勇哥也要学《论语》28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21

【释意】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国家管理)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啊,只有孝敬父母

友爱兄弟,用这种好的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参与政治的?”

【感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能参与到国家管理之中,有机会制定或调整方针政策,服务于民,让老百姓受益,固然很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做官,做官也不是为国效力的唯一途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爱国,就是参政。有一句话说得好,“我怎样,我的祖国就怎样”。诚然,当下的许多制度有许多不尽如意之处,这也是国家发展进程上的必然阶段——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建国之初就可以把所有的制度都制订得非常完善。在短期内,无法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做?报怨没有任何用,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警察维护好治安,教师教好学生,医生照顾好病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我们的国家不就会慢慢变好了吗?

勇哥也要学《论语》284——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23

【释意】子张问道:“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在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感悟】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整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在不断调整中逐步完善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的东西增加进来,也会有不合时宜的东西被淘汰出去。在这增减之间,也一定有最根本的东西,“一以贯之”,始终不会改变。我想,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可知也”的部分。那孔子所说的“可知也”的东西是什么呢?我想,这应该就是曾子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和“恕”。

【附注】子张:孔子学生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

勇哥也要学《论语》285——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shèng)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释意】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感悟】孔子对三个弟子的长处可谓了如指掌,赞许有嘉,对外人也丝毫不掩溢美之词。但对于他们“仁不仁”却始终不作任何评价。其实,在孔子的心目中,“仁”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应该是一个人终生不渝的追求,不到盖棺之时,难以下定论。一时“仁”,易;一世“仁”,难!由“仁”而“不仁”,易;由“不仁”而“仁”难!或许,真的要像孔子七十多岁时,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才算是达到了“仁”和境界。

【附注】1、孟武伯——仲孙彘(zhì),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2、求——孔子弟子冉求;冉求,字子有,鲁国人,与冉耕、冉雍同宗,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又称“三冉”。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家臣,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冉求精通六艺,长于政事,深沉谦退,志在民足。

3、赤——孔子弟子公西赤,字子华,东周时期鲁国学者、孔门弟子。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

勇哥也要学《论语》28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释意】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貌庄严态度恭敬;他对待上级(安排的工作)认真负责;他教养人民能够有所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乎道义。”

【感悟】子产是春秋时的名相,他帮助君王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在孔子眼里,他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完全是因为他是一个君子,他身上具有“君子之道”——严于律己,勤于政事,惠以待人,用人有道。若为政者,皆学子产,何愁人心不服?何愁国家不兴?

【附注】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穆公之孙,春秋时郑国的贤相,是当时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郑国地处晋楚两在强国之间,子产时常周旋于其间,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自己的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

勇哥也要学《论语》287——子张问曰:“令尹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其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19

【释意】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出仕做令尹,没有高兴的神色;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恼怒的色。旧日里做令尹时的治政,一定把它们交代给新的令尹。(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是忠诚的。”(子张)又问道:“他的行为算不算‘仁’呢?”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够算是‘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齐国大夫)杀掉齐庄公,陈文子(齐国大夫)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了崔杼。到了别的国家的时候,就说:‘(执政者)犹如我国崔杼一样。’又离开了那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执政者)犹如我国的崔杼一样啊。’又离开了那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很清高啊!”(子张)又问道:“他的行为算不算‘仁’呢?”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感悟】对于“仁”的标准,孔子是真的不知道吗?在孔子心目中的六大仁人(柳下惠、泰伯、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除了个人品德非常高尚之外,还对自己的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像这一则中的楚国令尹子文和齐国大夫陈文子,一个忠君爱国,一个洁身自好,在个人修养方面做得都比较好了。但孔子认为他们已是难能可贵,但做得还欠火候,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

【附注】1、子文——楚国宰相(令尹),斗谷於(wū)莬(tú).

2、崔子——齐国大夫崔杼,娶齐棠公之妻棠姜,齐庄公与棠姜私通,惹崔忌恨在心,崔杼侍人贾举,伏甲士数十人杀齐庄公。

3、陈文子——齐国大夫,名须无。

勇哥也要学《论语》288——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6.4

【释意】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有为公西赤的母亲请求些小米。孔子说:“给他一釜吧。”冉有请求再增加些。孔子说:“再给他一庾。”冉有却给了他五秉小米。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肥马驾的车,身穿又轻又暖的皮衣。我听说过:君子只做雪中送炭的事,不愿去做锦上添花的事。”

【感悟】冉有为出使齐国的同学母亲请求些“补贴”,同窗情深,情有可原。可是,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增加数量。最后,大大超过了孔子所许的数目。对于冉有这种做法,孔子进行了委婉的批评。救急不救贫,锦上添花的事情谁都愿意做,谁都会做;但雪中送炭的人就少得多了。

【附注】1、一釜等于六斗四升;一庾等于二斗四升;一秉等于十六斛;一斛等于十斗,

2、子华——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

3、冉子——冉求字子有,鲁国人,与冉耕、冉雍同宗,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又称“三冉”,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家臣,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冉求精通六艺,长于政事,深沉谦退,志在民足,孔子称赞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勇哥也要学《论语》289——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5

【释意】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他不肯接受。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余的,就接济你周围比较贫穷的邻居吧!”

【感悟】付出了劳动和汗水,获取报酬是天经地义的,是一个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在孔子眼里,基于生存的需要的利益追求是恰当的要求,无可厚非。基于这种认识,当原思辞粟的时候,孔子拒绝了他。冉有为公西赤之母请粟,想要“锦上添花”,孔子委婉地批评了他;原思辞粟,孔子却阻止了他。为什么呢?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周急不继富”的缘故吧!

【附注】1、原思——原宪,字子思,宋国人,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2、邻里乡党——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勇哥也要学《论语》290——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艺,于从政乎何有?”6.8

【释意】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能让他为官治理政事吗?”孔子回答道:“仲由果敢决断,让他为官一方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又问:“端木赐可以让他治理政事吗?”孔子回答道:“端木赐通情达理,让他为官一方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又问:“冉求可以让他治理政事吗?”孔子回答道:“冉求多才多艺,让他为官一方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感悟】人,若有一技之长,也就拥有了生存于世界的资本。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优秀的人才。在孔子眼里,每一个学生都各有所长,或果敢决断,或通情达理,或多才多艺,无论在哪个方面有过人之处,都可以“为政”,都可以为官一方,造福百姓。

【附注】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时正卿,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力的人。“康”是谥号。

勇哥也要学《论语》291——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6.9

【释意】季氏叫闵子骞做他的采邑费地的管理者。闵子骞对来人说道:“请好好地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来找我的话,那我一定会逃到汶水之北去了。”

【感悟】“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朱熹语)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由此而言,闵子骞是聪明的。他看不惯季氏的所作所为,不耻于与他为伍,便婉拒了他的邀请。后来,在孔子的劝说下,就任了费邑宰,把费邑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最终还是忍受不了季氏的行为,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毅然辞职。

【附注】1、闵子骞,名损,字子骞,中国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2、汶上——山东的大汶河,“汶上”暗指齐国之地。闵子骞的意思是:如果逼我去做官,我宁愿离开鲁国。

勇哥也要学《论语》292——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牑(yǒu)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释意】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问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没什么要紧的。(不要太放在心上,人都会得病的)。这就是命啊!这样的(好)人竟也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好)人竟也会有这样的病!”

【感悟】冉耕身患恶疾,(估计是一种传染性比较强的病)孔子亲往近视。冉家以君王之礼待之,孔子却并不入室,从窗户里握手相慰,感慨不已,可见师徒情谊之深。孔子万分悲痛之时,不忘人臣之本,不僭越礼制,不愧为“万世师表”。因《论语》中这一则经典的故事,后人又用“冉耕之疾”一典,来形容贤德之人不幸患有重病,以示惋惜之意,想慰之情。

【附注】1、伯牛,孔子弟子,姓冉,名耕,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

2、牖——窗户。朱熹注:“病者居北牖下。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视己。时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

勇哥也要学《论语》293——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6.16

【释意】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的口才,只有宋朝的美貌,在今天的社会里很难免于灾祸了。”

【感悟】漂亮俊俏是一张很好的通行证,但仅仅靠颜值吃饭是万万不行的。“红颜”是祸水,“蓝颜”也好不到哪里去。人在世上,最应该拥有的不是漂亮的脸蛋儿,而是外貌之下蕴含的才能和修养。

【附注】1.祝鮀——卫国的大夫,字子鱼,能言善辩,善于外交。

2.宋朝——宋国的公子朝,曾因长相俊美惹起祸端。

勇哥也要学《论语》29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6.14

【释意】子游做武城县县宰。孔子道:“你在这里发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从不抄小道,不是公事,也从不到我房间里来。”

【感悟】为什么子游认为澹台灭明是个人才呢?我想,是他的为人处事赢得了子游的欣赏。澹台灭明做事光明磊落,从不走旁门左道,不像大多数人一样,凡事总想着走捷径;他为人正直,从不阿谀奉承,不像有些人总喜欢有事没事地在领导跟前晃悠。

勇哥也要学《论语》29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

【释意】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感悟】古语说“干一行,爱一行”,没有多少人从事的就是自己打心底里真心喜欢的职业。只有在认认真真地“干”中,日久生情,爱上自己的工作,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喜欢自己做的工作,是一种责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种幸福。而真正的幸福来源于责任感,而不是工作本身。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工作,由“厌”到“爱”,由“爱”到“乐”,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但这种幸福可能会更持久。

勇哥也要学《论语》29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

 【释意】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感悟】古语说“干一行,爱一行”,没有多少人从事的就是自己打心底里真心喜欢的职业。只有在认认真真地“干”中,日久生情,爱上自己的工作,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喜欢自己做的工作,是一种责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种幸福。而真正的幸福来源于责任感,而不是工作本身。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工作,由“厌”到“爱”,由“爱”到“乐”,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但这种幸福可能会更持久。

勇哥也要学《论语》296——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21 【释意】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知识。”【感悟】有一个成语叫“对牛弹琴”,牛非人,怎么能听懂人的音乐?难道这是牛的错吗?人也一样,同样是人,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是有差别的,用同样的方法、教同样的知识,效果肯定千差万别。有的人,一点就透,能举一反三;有的人,生性迟钝,讲十遍不一样能明白。因材施教是教育的至高境界,但在班级制授课——特别是大班额的现实之中,不仅是难度很大的问题,简直是不可实现的。既然“因材施教”难以实现,作为教育者,手里一定要多拿几把衡量的尺子,多一把尺子,也就多了一批好孩子。

勇哥也要学《论语》297——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6.22

【释意】樊迟请教孔子怎么才算是聪明。孔子说:“把心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义’的道路,使人民严肃地对待鬼神(祭祀之事),但并不迷信于此,可以说是聪明了。”

【感悟】鬼神之事,信则有,不信则无,有敬畏之心而不盲从迷信。举头三尺有神灵,说到底,鬼神之事,无非就是针对活人的虚拟的无形的监督,让人时时心存敬畏,特别是在独处之时慎言、慎思、慎行。若能如此,岂能不智?

【附注】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徒之一,继承孔子兴办私学。他从小贫穷,虽天资稍欠但读书非常刻苦。未拜孔子为师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问“仁”问“知”。樊迟兴趣广泛,除学道德、文章,还曾向孔子问“学稼”和“学为圃”,受到孔子的斥责。即便如此,也不愧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勇哥也要学《论语》298——(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2

【释意】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以不劳而获为耻,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肯获取相应的报酬,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可以称为‘仁’了。”

【感悟】到底什么是“仁”?许多学生问孔子,孔子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就算是樊迟三次问“仁”,答案也都不一样。其实,我觉得“仁”是应该是所有良好品德的代名词,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樊迟在拜师之前,已经在季氏冉求门下做事,生性勇猛耿直。这次樊迟问仁,孔子重点讲到仁者耻于“不劳而获”,可能是对樊迟的某种提醒或者警示吧!

 勇哥也要学《论语》29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

【释意】孔子说:“聪明之人喜欢水,仁德之人喜欢山。聪明之人机灵好动,仁德之人静坐善思。聪明之人其乐无穷,仁德之人延年益寿。”

【感悟】智者和仁者就分得那么清吗?其实,这是中国古代汉语常用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互文。孔子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智者和仁者都喜欢山水,智者和仁者都善于动静结合,智者和仁者都能快乐长寿”。水性至柔,善于变通;山性至刚,厚重踏实。既有岿然不动的基本原则,永不突破为人的底线,又能审时度势,适当变通。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动静之间,高下立分。“未能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不让人”。于平淡生活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思,有所不思,有所得,有所不得,怡然其乐,岂能不寿?

勇哥也要学《论语》300——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6.26

【释意】宰我问道:“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个人啦。’他是不是会跳下去(救人)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去(救人),但不可以身陷其中(丢了自己的性命);(君子)可以被人欺骗,但不能自己犯糊涂。”

【感悟】从《论语》中与宰我相关的几则来看,宰我并不怎么受孔子待见。他是孔子弟子中唯一对孔子学说表示不同见解的人。这一次,他向孔子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这个“仁者”跳下去救落井之人,则会九死一生,非常危险;如果不跳下去,又是见死不救,不配称为“仁者”。孔子认为宰我对“仁者”的理解不到位。仁者应该有智慧,既要救人,也要保证自己不掉进井里,假如选择跳下去两个人都淹死,那是愚蠢的行为。

【附注】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他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求而有之 ——冉有的故事
什么是“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历史趣闻:盘点孔子弟子之最
如何评价孔子的弟子冉有?
​#每日学论语#13.14【2017-5-27】
孔子为何离开父母之邦的鲁国——《论语》学习46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