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勇哥也要学《论语》401-410

勇哥也要学《论语》401——子曰:“以不教之民战,是谓弃之。”13.30

【释意】孔子说:“让没经过训练的老百姓去作战,这就等于草菅人命。”

【感悟】有人质疑说:“难道让训练过的老百姓去作战就不是草菅人命了?”初读之时,也有这样的想法。细想之下,才觉得这种质疑是有问题的。士兵来源于哪里?当然是老百姓。再者,无论是古代、现代,还是将来,一个国家无论它如何好,都会受到来自各方各面的敌视,必要的国防还是必要的。选拔训练一批老百姓,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并不单单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更重要的是保护更大多数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倘若平时没有国防意识,等到外敌入侵时,才匆忙抓丁,把“不教之民”送上战场当炮灰,才真的是“草菅人命”呢!估计孔老夫子此话也是在提醒当政者有备无患,提高国防意识吧!

勇哥也要学《论语》402——

君子不以绀(gàn)緅(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zhěn)絺(chī)绤(xì)必表而出之。

缁(zī)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yòu)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cháng),必杀(shà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 必朝服而朝。10.6

【释意】

君子不用绀色、緅色的布料来做衣服的边饰,(在古代,黑色是正式礼服的颜色。这两种颜色接近黑色,所以不用来镶边,为其他颜色的面料作装饰。)红色和紫色的布料不用来做平时穿的衣服。(古代的红色和紫色代表高贵,不能用作居家时衣服的颜色。)

暑天的时候,细葛布(絺)、粗葛布(绤)做的单衣,一定要穿在身上才出去。

平时,穿黑色衣服时,搭配黑色的羔皮衣;穿白衣服时,搭配白色的麑皮衣;穿黄色的衣服时,搭配黄色的狐皮衣。(主要讲穿衣服要“表里如一”,颜色要搭配好。)

平时在家穿的皮衣可以长一点,右边的衣袖短一些(做事方便一些)。

睡觉时一定有被子,有一身半那么长。

用狐貉的厚毛皮作坐垫。

丧期结束,没有什么不能佩戴的。(服丧期间的穿戴有一些特殊要求。)

不是朝祭的衣服,一定经过剪裁(上朝和祭祀用的礼服,用整块而来做,不加裁剪,多余的布作褶叠。其他的衣服一定要剪裁,可以节约布料)。

黑色的羔皮衣和黑色的帽子,不用来吊丧。(黑色礼服是吉服,不能穿着去参加葬礼。)

大年初一,一定穿着朝服去与乡党相互道贺。

【感悟】古人的衣服如何搭配?如何穿着?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详细的答案。现在我们看来,这些要求近乎苛刻,一般人难以做得到。其实,在孔子那个时代,也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到了。因此,孔子总起的时候加上了“君子”二字,总领下文。仔细想一想,孔老夫子讲的无非就是“慎独”之类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在家里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不能出门衣冠楚楚,打扮得仪表堂堂;一回到家里就邋里邋遢,不注重个人形象。

【附注】

绀:微带红的黑色。緅,带红的黑色,颜色比绀更深一些。

亵服:平时在家穿的便装。

当暑:正值暑天。

袗絺绤:袗,单衣。絺,细葛布。绤,粗葛布。

缁衣,羔裘:缁衣,黑色的衣服。羔裘,黑色羊羔皮做的皮衣。

麑裘:麑,小鹿。白色小鹿皮做的皮衣。

袂:衣袖。

帷裳:古代朝祭时穿的礼服,用整块布料做成,不加剪裁。

:剪裁。

不以吊:不用来吊丧。

吉月,必朝服而朝:1、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朝服去上朝。2、大年初一,一定要穿着朝服去和乡邻道贺。

勇哥也要学《论语》40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yì)而餲(ài),鱼馁(něi)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xiù)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10.8

【释意】粮食不嫌磨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
  食物变质馊臭,鱼肉腐烂,不吃。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火候不当,不吃。不是时宜,不吃。切得不合刀法,不吃。没有合适的调味酱,不吃。
  肉虽然吃得多,但不超过主食。
  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
  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
  可以吃姜蒜之类的调味品,但也不宜多吃。    
  【感悟】有人藉这一则来讽刺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讲究得要命。我想,我们是不是冤枉他老人家了?在我眼里,孔子实在是一个“美食家”,对食物的要求比较高,要色香味俱全,也是错误吗?孔子当年家境殷实,早已经解决了“温饱”,应该属于“小康之家”。在饮食上讲究多了些,我想也不是什么大错——我们现在不也是从吃饱开始讲究吃好了吗?况且,这其中包含的一些饮食卫生的常识和饮食礼节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践行。

勇哥也要学《论语》40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ǔ),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1.26

【释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请你们出山,)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将怎么做呢?”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想法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问:“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呢?”

“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司仪,那谁能去做大的司仪呢?”

【感悟】读完这一则,突然想到了周星驰的一句话:“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孔老夫子和他的几个得意门生畅谈梦想,各言其志,有的当仁不让,率尔相对;有的谦虚谨慎,自知甚明;有的才华横溢,却甘为“小相”;有的崇尚自然,与世无争……不管他们的梦想如何,是否能够实现,单说人只要有了自己的梦想就是幸福的。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梦想能让我们不安,唯有努力才能够消除我们心中所有的不安。

【附注】1、曾皙:名点,曾参的父亲。

2、端章甫:端,古代的礼服名称。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3、莫:同暮

勇哥也要学《论语》405——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14.1

【释意】原宪问什么最可耻。孔子回答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无所建树);国家政治黑暗,做官领俸禄,(不思改变)这都是耻辱。”

原宪又问道:“好胜、自夸、怨恨、贪心这四种毛病都没有,这样就可以叫仁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如果做到了这些,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若问是不是仁人,我就不知道了。”

【感悟】1、何为耻?国家安定繁荣,在其位不谋其政,享俸禄而无建树,耻;国家动荡不安,在其位不谋其政,享俸禄而不思改变,耻。在孔子眼里,知识分子有天生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为国效力,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动乱年代,都不要吃空饷,在其位不谋其政,都是可耻的。

2、关于“仁”,弟子多次问询,孔子也多次解答,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针对原思所说的“不好胜、不自夸、不怨恨、不贪心”这四种优良品质,孔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做到这些已经是很“为难”(可贵)了,但至于是不是达到了“仁”的境界,他仍然是那句老话“吾不知也”。我想:在孔子眼里,作为最高境界的“仁”,应该是一切真善美的总和。

【附注】1、原宪(515?)字子思,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隐士,汉族,春秋末鲁国人(一说宋人),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南屯人。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的俸禄,他推辞不要。(6.5)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卫国,茅屋瓦牖(yǒu),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一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可见生活极其清苦。子贡问:“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原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2、此则可以参阅8.13理解。(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3、伐:自夸。

勇哥也要学《论语》406——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xùn)。”14.3

【释意】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直言不讳,行为正直;国家黑暗动荡,行为正直,说话要低调、谨慎。”

【感悟】无论国家政治是否清明,做人的底线不能丢,要保持人格的独立、品行的正直,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言论。政治清明的时候,直言相劝不会因言获罪;当权者昏庸的时候,不注意自己的言论往往会祸从口出。在历史上,岳飞便是个例子。他生逢乱世,爱国抗金,“危行”是对的,可是,他没有注意“孙言”,屡战屡胜之后,大呼小叫地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被金人囚禁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圣”回来,一个是太上皇,一个是皇帝哥哥,宋高宗怎么办?巧就巧在又有小人秦桧,揣摩圣意,致岳飞蒙冤而死。假如岳飞能够领会到《论语》这一则的精要,或许历史将会改写。

【感悟】危:正,正直。

孙:同逊

勇哥也要学《论语》407——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

【释意】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善言,但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仁德的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感悟】一个人有仁德、有修养,心慈面善,其一言一行都可以为人表率,传之于世。可是,在现实中有许多人,说的比唱的都好听,要看品德,就只能“呵呵”了。正如孔子所言“巧言令色,鲜矣仁!”(1·3     

打架斗狠只是匹夫之勇,但不是仁者之勇。一个人有仁德,有修养,必然有勇气,才算是真正的勇士。有一次,孔子感慨说:“如果有一天,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想坐着木排到海外去,能够一直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这话,高兴得不得了。孔子说:“仲由这个人,鲁莽好勇,大大超过了我,这就不可取了!”(5·6)在《论语》他还多次提到“勇”, “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8.10),“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3)可见,孔子对匹夫之勇并不认可。勇敢如果没有了“仁德”的约束,无疑会有更大的危害。

勇哥也要学《论语》408——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jì)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4.5

【释意】南宫适问孔子:“后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最后都没落得好下场。禹和稷自己亲自下地种田,却得到了天下。(您怎么看?)”孔子没有回答。

南宫适退了出来。孔子感叹道:“这个人,好一个君子啊!这个人,多么崇尚道德啊!”

【感悟】孔子为何不答?首先,南宫适属于无疑而问,在他的叙述中已经有明确的观点和立场了——尚力者俱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其次,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羿和奡的行为当属于“乱”的范围,自然不作评价。但他从南宫适的问话中,感知到南宫适高尚的品德,大加赞扬。可见,孔子把侄女嫁给南宫适,(5.611.2)不仅仅因为他“三复白圭”,而是看中了南宫适的德行。

【附注】1、羿:古代传说中有三个羿,都是射箭的能手。一是帝喾 的射箭老师;二是唐尧时射落九个太阳的人;三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其中,夏代有穷国的羿被臣子寒浞zhuó所杀,根据后文“不得其死”判断,应为有穷国的君主。

2、奡:又名浇,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夏代寒浞的儿子,后为少康所杀。资料参阅:http://baike.sogou.com/v7618088.htm?fromTitle=%E5%AF%92%E6%B5%9E

勇哥也要学《论语》40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14.6

【释意】孔子说:“一个君子不仁,应该是有的;但一个小人能仁,这种事是绝不会有的。”

【感悟】古代教育不普及,知识分子的数量特别少,而他们担任的责任和使命更显重大。中国自古就有“责备贤者”的传统,在孔子眼里,“仁”的标准是非常高的,一般人是难以达到的。即便如此,孔子也并不要求君子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一个君子,当然要宅心仁厚,但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偶尔有不“仁”的言行也无可厚非。

勇哥也要学《论语》410——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pián)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14.9

【释意】有人问孔子子产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一个惠及百姓的人。”

又问到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

又问到管仲。孔子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才。曾经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但他至死都没有怨恨的话。”

【感悟】怎么来评价人?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静时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背后说人坏话,终归不是什么好的行为。我们来看孔子,别人问到的三个人,对于他所敬重的子产和管仲,不吝惜自己的赞叹。而对于排挤过自己的楚国宰相子西,却避而不谈。

【附注】1、子西:春秋时有三个子西。一是郑国的公孙夏,是子产的同宗兄弟,在子产之前为郑国相;二是楚国的斗生宜,离孔子生活时代较远;三是楚国的公子申,和孔子同时。根据孔子的态度,此则中的子西应为公子申。

2、子产:子产(?~前522年),姬姓,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穆公之孙,公子发(字子国)之子,诸侯以国为氏,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而要改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故子产是郑氏,其子是国氏,子产逝世后,谥号国成子。

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子产为郑国中兴作出卓越贡献,是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

内政方面,子产积极团结七穆,维护郑国的稳定;改良井田制度赋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颁布成文法,加速法制化进程。

外交方面,子产工于辞令,面对大国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维护了郑国的独立地位,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他执政的二十余年,郑国小有中兴之势。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学论语#15.3【2017-7-30】
堪作瑚琏是子贡——《论语》悟读【92】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32周)
《论语》与干部道德品质修养系列(2、道德与品德)
《论语》中孔子弟子人物汇总
论语正义卷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