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书籍这么多,如何读才最高效?
文|刘鸣
源|青竹医社
 导读 
这个话题开始于一个调查提问:你完整读过几本临床医家的书籍,一个月能读一本吗?刘鸣老师做出了回答,并且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法。相信读完你会有所收获的。

一、学中医,如何读书?

有人问:你完整读过几本书?一月读几本?

我回答:我没完整读过一本书,一月不一定读一本(完整的一本),甚至《伤寒论》我都没有系统的背诵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人们常说“事半功倍”,学中医,如何事半功倍?一句话:学习方法。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做菜,是否连皮加根、蒂都炒了吃(炖排骨是否把骨头也吃了?)。如同吃饭一样,读书要选取精华。任何一本书都有精华部分,这正是我们要学的内容。以《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专辑为例,此书我买过四本,精读过至少六遍,但都不是完整的读完,各种病的治疗,特别是脑病,哮喘,感冒,冠心病,阑尾炎,痹证等我都读了多遍,甚至可以背诵,而《诊余漫话》部分只是粗略看看。特别是纯理论的探讨内容看的更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抓重点,只有如此,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效益。总之一句话:读书要知道取舍,别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不知重点。
要问我一月可读几本书,我每天自学、思考十几个小时,正如清代徐大椿在《洄溪道情·题山庄讲读》中所描述的那样:“终日遑遑,总没有一时闲荡,严冬雪夜,拥被驼绵,直读到鸡声三唱。到夏月蚊多,还要隔帐停灯映末光。只今日,目暗神衰,还不肯把笔儿轻放”。

我看医书岂只千百种,但所看,均是有选择,有重点的看,内容可以分为三级。

一:精读。如上所述,胡希恕先生独特的经验,应熟烂于心,用”文革“时的词就是牢记在脑海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

二:熟悉。很多内容,应该有较深印象,需要时,知道到何处查阅。

三:了解。此种内容,不需记忆,知道大概即可。特别是理论探讨有争议的内容,对临床医师作用不大,无需浪费时间。

《伤寒论》为中医四大经典最实用的著作,我初学时也遵师训去背,但资质愚笨,背了后边的忘了前边的(很多人可能有同感)。后来就改变了学习方法,用统计法+读医案。(见拙文《中医学习与应用八法》小编注:名师50年经验总结,中医应用的8个法则)掌握六经辨证纲领,抓住某方病机病证特征,不仅可以较准确的使用经方,在实践中还可扩展其治疗范围,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读书应得之”不求甚解“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曰……闲静少言(集中精力,联想多思),不慕荣利(放弃嗜欲,潜心研学)。好读书,不求甚解(多读书,但不在字句上钻牛角尖),每有会意(心得),便欣然忘食。

我读书基本如此,现代知识爆炸,要读的书太多。

你要按古人背书的方法去学习,短时间读的少,知识面窄,临证则会有”书到用时方很少“的体会。人生苦短,长时间沉住气读书,时间不允许,要养家糊口,就必须”急功近利“的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否则,等你学会了,人生也”毕业“了。

三、什么是“悟性”?

学中医,勤奋+方法+悟性是成功的前提。以往曾撰文《中医学习与应用八法》,是介绍的学习方法,玆以《凉血祛风汤治疗皮肤瘙痒》为例,谈点”悟性“。

该文见于《新中医》杂志1984.5。作者王振华。方剂组成是:生地30g ,白藓皮、玄参、苦参、银花、连翘各15g,地肤子、丹皮、赤芍各12g,紫草、荆芥、防风各10g,升麻、薄荷、生甘草各6g,蝉蜕3g。

所谓“不求甚解”,并非不用下功夫,而是一种讲技巧的学习方法。如上,只看方剂组成就行了。

对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等基础知识掌握了,这就是很简单的事了。所以,必须学好这些基础知识。
1.症状:主症皮肤瘙痒(其他病可以仿此思路)病位在表,原因多种,既云凉血,则热在营血,当见瘙痒午后、夜间加重,喜凉,不渴,疹色红赤,挠之出血,苔少或薄,舌质红,脉数。(把所学基础知识利用起来分析,既学会了辨证思维又巩固了以往所学,更重要的是不用死背硬记此方主治病证和方证特点,一石三鸟)

2.组成:很多人背汤头歌诀,按“不求甚解”,其实背汤头歌并非好办法。基础学好了,肯定知道“无风不作痒”,“肺主皮毛”,“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这样,该方第一组药疏风止痒,透疹祛邪,药如荆、防、升、薄、蝉、藓、苦、肤(后三味我常用治标症),第二组凉血散血,清热除因,药如地、丹、芍(犀角地黄汤去犀角)紫草、玄参,用銀翘之轻清,既助第一组药宣透,又助第二组清里。

用这种办法不仅加深了记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遇到没治过的病,你也可以自拟对证方剂,也是一石三鸟吧。

3.禁忌:学习别人的经验,不可照搬,要学会分析,不仅知道其长,更应知其所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诊治效果。

例如:上方中荆、防、升、薄、蝉辛散,量大往往使症状加重。《章次公医案》感冒最后一案谓:“用辛温之发散药,恒能引起疹之复发。”案后按语亦谓:“荆芥、西河柳等辛温发散药,能引起风疹复发……。”

本案系‘曾患风疹块’之感冒,故避免使用此类药物。赵绍琴先生用升降散有使面肿加剧之验,朱进忠先生治痒疹,薄荷亦仅用3g,由此可知,凉血祛风汤中荆、防、升、薄、蝉诸药少用为佳。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疗一切高热的神奇中药方剂
三味药打通脑血栓!这招在八十年代风行一时
学好中医十二字
干燥综合征中医自救经历和经验故事
各种皮肤病止痒神方
脉管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