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疼当治筋

筋理论是中医学术中,研究经筋的分布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康复的理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软组织疼痛是一种人们熟知但难以治疗的世界性疾病。在软组织疼痛的研究中,人们对这类疾病的本质缺乏整体认识,至今还未掌握可靠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技术。临床上颈肩腰腿痛为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历来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归纳“骨伤科”范畴。我们临床治疗观察应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经筋理论即软组织损伤与肌筋膜解剖、腱性筋膜劳损是运动糸统主要劳损之一,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肌筋膜劳损病理机制,对软组织急、慢性劳损病理提供了现代解剖学依据,同时印证祖国医学“经筋理论”有现代解剖学的基础,是沿用千年有效而不衰的中医软组织损伤的经典。
1.概述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筋肉损伤,通过简单地处理,依靠其自愈能力,可使部分轻型损伤得以缓解。但是,绝大部分筋肉损伤,尤其是与生活,劳动相关的慢性劳损性疾病(职业病),常常不能完全恢复并留有后遗症。以手按压祛痛已难于解决那些深在或己形成顽固病灶的筋性疾病。经筋损伤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难于避免的疾病,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时代古医家就认识了从手、肘、膝、趾,几乎遍及四肢关节的各种经筋疾病。对筋性损伤的认识已十分深刻。随着医疗工具的发明改进,更使诊治经筋疾病的广度与深度讯速展开。总结出外伤,外感,劳损等诸多因素。在病理方面提出“风寒湿邪杂至”和“横络盛加于大络之上”的两种病机。指出了因此而产生“津液涩渗”迫切而为沬“的致痛基础,和“排分肉,肉裂而痛”的病理。在治疗针具上,提出用圆针以治分肉之疾,长针治疗骨解间筋性损伤性疾病。在治疗原则方面提出“针至病所”的原则。在操作方面提出了“关刺、恢刺、短刺、输刺、燔针劫刺”等“解结”之法。
但是在《内经》时代以后,对经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是不够的。尤其是与经脉理论的研究相比较,就更显欠缺。经脉理论应用在针灸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占居了主导地位,后世医家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经脉研究而致,由于医治经络之病,可采用纤细的毫针,容易被人接受,而治疗经筋疾病,则需要针身粗挺,针未锋利的长针,因其创伤较大,反应重,不易被人接受所致。《内经》时代,针具正处在改革更新时期,由砭石转而代之以金属针具,这是医学上的一大飞越。就“长针”而言,它比砭石精细,故容易被广大病人接受。应用长针治疗经筋疾病的实践得到发展。经筋理论也得到迅速的完善和提高。长针的特点之一是“锋利身薄”。对其针柄及针身稍做改造,就可以应用于外科手术。中医外科适应症中,痈疽疮疡是一类重要的疾病。当脓已形成后即应切开引流。当时所用的工具就是带刃之针。外科操作器械是用“针”进行的。长针末端的锋刃是由针末磨薄而形成的。其横断面很小,虽能深入内部,但也因其锋刃太短而对切割扩创尚有困难。随着外科治疗范围的扩大和治疗需要,必须使针形刀刃展宽,以致“割皮解肌,破背膜,抽割聚积。”出现末端展宽刃如刀形的“大小针刀”等使古九针中带刃针具走向外科领域。
2.挖掘
中医骨伤科引用经筋理论并得到关键应用。经筋损伤作为骨科的伴随疾病受到了重视和研究。唐?孙思邈著《千金药方》,不仅记述了大量筋性头、颈、肩、背、腰、骶、四肢关节的疾病。而且特别强调了按摩方法,用以舒展筋结,弹剝粘连。他归纳出擦、捻、抱、推、振、打、捺等手法,在治骨的同时,对经筋损伤进行力所能及的治疗。宋?李仲南著《永类铃方》,元?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进一步明确指出:早期宜活血化淤,中期宜养血舒筋,后期当培元固肾,并配合辛窜芳香,温经活络,行血定痛的洗药,熨药,外敷药等,确立了筋性损伤的内服与外敷的药治原则。
明?薛乙著《正体类要》,提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这不仅强调了肢体局部损伤与整体的辨证关系,在更深层意义上,提出经筋损伤会导致着藏其中的经脉阻滞的病理。经脉运行气血 、营养内脏、气血不畅、必然引起相应的内脏疾病,这正是“筋性内脏病”产生的机制。
清?吴谦著《医学金鉴》不仅详尽注释经筋的起止结聚,而且总结了前人对经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经验。强调用“摸”法对经筋痹痛进行诊断,用推、拿、按、摩等手法治疗各种经筋疾病。强调从解剖学的角度去认识经筋的分布并指导经筋痹痛的治疗。
掌握人体的解剖知识,能帮助医生清楚的了解骨体 筋肉 内脏的形态和分布,这对诊断、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在经筋痹痛的诊断、治疗中,尤其显得重要。尽管中医骨伤科治疗大量的经筋疾病,但是在高等中医院校的中医骨伤学教材中却不提经筋理论,在解释分析经筋疾病的病机,治则时,也越过经筋理论而只谈经络气血。教材中全面介绍十二经脉,用经脉气血理论分析筋伤疾病,使人产生隔靴搔痒之感。中医筋伤学讲义是专论筋性损伤的学科,讲义亦只谈经脉不论经筋。由此可见,经筋理论被人们搁置,甚至到遗弃的程度。
虽然中医学界研讨经筋理论十分不足,但是经筋疾病却普遍存在。中医骨伤学,中医筋伤学,针灸学中的颈、肩、腰、腿、膝、踝、肘、腕等部位的“痹”痛,十有八九都是经筋疾病。因此,今天提出对经筋理论进行整理、研究是完全必要的。
3.针具创新
经筋痹痛是多发病、常见病。经筋痹痛有它特殊的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由于经筋疾病过程中的反复损伤,其最终会产生粘连和斑痕,有形成顽固性病灶的特点,在这一病理阶段就需要“解结”的思路、方法和针具。近几十年,不断研制出某些针具和新的疗法,如:长圆针、小针刀、针灸刀、银质针、松针、刃针、锋钩针、药刀针、新九针、水针刀、松解针、巨钩针、小宽针、挑针、金针拔障、浮针、拔针、齿钩针、松筋针、小眉刀等等。都是自觉不自觉地针对临床经筋疾病的针具研究。只是,许多医家循西医固有诊治原则出发,或从临床经验积累出发,都没有用经筋理论来整理、规范和统一,因此,也就难以形成具有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专门学科。
西医临床专家也根据临床的需求,开始对软组织损伤及其原理和治疗进行了探索。“软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医学的经筋解剖学内容相同,只是中西医各自从自身的理论认识出发,对人体的相同组织给予不同的归类、分析和研究而已。也正因为研究方法不同,所得出的规律也有所差异。就中西医认识经筋痹痛而言,西医重视具体损伤的组织,且精细到某块肌肉、某条韧带,要求对具体组织进行处理和治疗,强调局部诊治;中医经筋理论则更重视沿某经筋循行线上的全面诊查,沿人体某一条或数条相关经筋找到其全部损伤点。这就要求临床医生不仅要找出显形的结筋病灶,而且还要发现并处理那些相关的隐性结筋病灶,从整体上进行诊断和处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辨证论治的特点。
西医对软组织的研究和发现,开始动摇或纠正了许多传统的观念,引出了新学术的兴起,也出现了“软组织切痕术”、“软组织切痕松解术”、“软组织松解术”、“微型手术”等新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方法。他们高超的技艺不仅丰富了经筋疾病的治疗方法,而且,从理论、发病机制、疼痛原理、治疗原则等方面也做了阐发和论述。其中不少的观点和规律在《内经》等著作中就可以找到雏型和精辟论述。
4.中西医结合
就经筋疾病即软组织损伤而言,中医有皮痹、肉痹、筋痹、骨痹之分,清楚地认识到皮,肉,筋,骨,是痹症的疼痛基础。经筋痹痛是临床常见病,从“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的角度去认识并处理痹症,取得了显著疗效,对经筋劳损性疾患,尤其是由于反复损伤而形成结筋病灶的治疗尚没有很好的挖掘和发挥,这正是我们急待探讨的问题。由于当时对这类疾病本质认识不足,对其发病,传变,扩延的规律和解剖基础掌握不够,尤其是缺乏整体认识,加之也没有可靠的检查与诊断技术为依据。随着X光技术的发现和运用,使人们能够清楚的看到骨性的变化,由骨性变化而致的“骨质增生”、“退形性变”、“神经根骨性压迫”等理论应运而生。于是“骨性压迫致痛说”成为现代医学认识关节痹痛的主导学说。由于这种学术思想的引导,人们就将精力集中到分析X光片、CT、核磁共振、造影等提供的骨性压迫的诊断方面,并据此确立了手术切除赘生骨等治疗方法。根据这一理论,人们更注重X光诊断,并提出“腰椎滑脱”、“腰骶椎隐性裂”、“腰5横突肥大”、“横突髂嵴假关节形成”、“椎体间骨桥形成”、“肥大性脊柱炎”、“退形性脊柱炎”、“致密性骶髂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膨出”、“椎管狭窄”等X光诊断结论,而不是根据临床检查就将各种关节痹痛,颈腰腿痛等病的原因简单的归咎于这种“骨性改变”,由此产生了只有用手术方法切除压迫神经的骨性组织才能治愈痹痛的思维定式。这一理论指导下而实行的切除赘生骨组织,椎间盘,或开放椎管以减压的手术,并不能解除疼痛问题,达不到理论上的治疗效果,这就不能不使人们面对这些临床问题进行思考。
20世纪60年代,以宣蛰人教授为首的骨科专家们开始对这一临床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了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由骨性改变引起的机械压迫刺激神经根或周围神经而产生疼痛,这在神经生理学和病理学上属阴差阳错。”通过临床实践,他提出软组织炎症致痛说,并倡导软组织外科学。软组织炎症致痛说,软组织外科学尚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它也未取得传统主流学派的认同,但从临床观察和总结,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临床资料和基础理论进行探讨,已取得显著成绩。对软组织(经筋)松解减压的机制探讨以及中医专家对骨伤科推拿手法机理等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果。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成立相关学术专业团体,专业学会,在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研讨的过程中,激发和促进了经筋理论的发掘,整理与提高,同时也推动了经筋医疗的改进与发展。
5.经筋与肌学
在人体中,筋可随人的意志伸缩变形并产生力量,有牵拉肢体产生相应活动的组织,就是现在医学所指的骨骼肌。《灵枢. 经脉》又说:“骨为干,筋为刚。”都是对运动肌的描述。在肌组织中,其应力点基本在肌的起止点(即肌在骨骼上的附丽点)处,中医称筋结点。这里也正是劳损并引起关节痹痛的重要部位。而在该部位的附属组织更首当其冲,是劳损最早发生的部位,筋结点反复损伤,尤其有“横络”形成时,则称之为结筋病灶点。神经纤维管,骨性纤维管,腱鞘,滑液囊,滑车,籽骨等也容易出现结筋灶点的部位。肌肉附属组织有保护运动肌和肌腱的作用。在生理范围内,有利于肌肉发挥它的功能,但在非生理状态下,它们又是最早受到伤害并表现症状的组织。尤其是反复积劳性损伤引起的肌附属组织损害,常是顽弊不愈的重要原因。
5.1筋膜
膜分深浅两层,浅层位于皮肤深面,富含脂肪组织;其深层为深筋膜,或叫固有筋膜,其多附着于骨突处,并于骨突处增厚,形成假性韧带。
由深筋膜发出一些结缔组织,构成筋膜板。其连于骨膜或同侧的深筋膜,从而分隔各肌肉或肌群,这种筋膜板叫肌间隔,他是包绕着一块或一群肌肉的结缔组织。如“刀入鞘”,故称之“肌鞘”。肌鞘全是由筋膜组成者,叫纤维鞘,多见于浅层肌肉周围;另有部分由筋膜,部分由骨膜组成者,叫骨纤维鞘,多见于深层肌肉周围。
筋膜能减少肌肉间的摩擦,保证每块肌肉或某组肌群能够单独运动;它还可以约束肌腱,改变肌肉的牵引方向,以调节肌肉的功能;有的筋膜供肌肉附着,从而扩大了肌附着面,尤其是血管、神经都沿筋膜间隙走行。筋膜的损伤、病变会引起疼痛(痹证)或血管不畅,营养减少(痿证),筋膜能限制炎症扩散及渗出液或脓液的扩散,但也易形成难愈的疼痛(湿痹)。
5.2滑液囊:它由疏松结缔组织分化而成,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其中有少许滑液,主要分布各结构的摩擦面之间,其功能为增加滑润度,减少组织摩擦,促进运动的灵活性。
5.2.1皮下滑液囊:多分布在关节凸的皮下。在骨韧带受压迫或摩擦的地方出现。
5.2.2腱下滑液囊:位于肌肉与坚硬结构之间。
5.2.3肌下滑液囊:位于肌肉与坚硬的组织之间。
5.2.4关节滑液囊:位于关节间。
5.3腱滑液鞘:当肌腱由坚硬组织包绕,通过腱纤维或骨性纤维管,有结缔组织架于骨突而包绕肌腱。
5.4滑车:两种滑车,一种由软骨覆盖而形成槽,另一种是固定肌腱的结缔组织环。
5.5籽骨:籽骨系由肌腱骨化而成,位于肌腱与关节面之间。
肌附属组织不仅能协助运动肌的滑动,保护肌组织少受磨损,而当发生不协调运动或突然的和疲劳性损伤等,其也首当其冲受到损伤。因此它成为关节等痹证的首发部位,它是非生理性运动必然伤害的组织,因此,也是关节及关节周围痹痛,尤其是顽固痹痛的最常见原因。
6.筋经与韧带学
关节的主要组织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的辅助结构有滑膜皱襞,韧带,关节盘,关节盂缘等。其中骨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关节滑膜皱襞、韧带、关节盂缘等均属于筋经病学的范畴。骨关节在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关节外周凹凸不平的结构表面,会造成上述组织因摩擦,挤压,肌肉牵拉而损伤和疼痛,它们也属中医经筋的组织学内容。
7.经筋与运动力线
从临床实践上看,凡肌肉两端起止点受到损伤引起疼痛时,该块肌肉也必然会出现保护性痉挛。早期的挛缩状态,对保护肌肉有利,由于该肌肉已有一端或两端腱止点处有损伤刺激存在,也迫使该肌肉不断受伤害性刺激的激惹,使该肌肉处于痉挛状态。长期的痉挛使肌肉间血液循环受阻,血液回流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内大量致痛物质渗出,形成“迫切为沫”,“津液涩渗”的状态,出现“排分肉”,“肉裂而痛”的结果反而会加重疼痛。也可触及肌肉的挛块,肌肉短缩,变粗变短,并有明显压痛反应。活动都不是一块肌肉所能完成的。一般都会殃及相关的其它辅助肌块,甚至累及参与这一运动的所有肌群,从而出现极长的损伤线。这些病痛点与主动肌力线上痛点相连,则往往形成一个“面”,由此,经筋劳损扩延的过程还可以由“线到面”。故经筋的损伤范围进一步扩大。
肌肉参与关节活动外,尚有与主动肌相对抗的肌肉参与,这就是“拮抗肌”。与主动运动相反的运动肌叫拮抗肌。借助拮抗肌的主动弛缓或伸展,使主动运动平稳,节制其运动过度,防止出现急跳或痉挛运动。不协调的运动和劳损性伤害,它不仅损伤主动肌,而且可以损及拮抗肌和固定肌。
现代医学家对经筋痹痛的这些规律也有所认识,他们从软组织损伤的概念出发,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病理分析,发现了一些与经筋理论相近似的规律,也为用现代研究手段进一步揭示经筋理论的原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代软组织损伤研究发现,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为无菌性炎症期,以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为主。后期,常因过度代偿而引发劳损,使前期病理变化转变为组织粘连,纤维化,瘢痕形成,从而加重了炎症渗出和致痛物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使疼痛加重。疼痛又可激发持续性肌紧张,而肌紧张会引起诸多的病理变化:◎加重肌附着点被动牵拉损伤,◎因一组肌肉的紧张可引发相关肌肉的相应补偿变化。补偿不足时,就会引发肌肉的病理变化,从而出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徙延现象。
现代医学家在对神经卡压现象的观察中,发现大量的“双卡综合征”。它的特点是,当近端神经轻度卡压时,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当神经远端再度被卡压时,出现疼痛过敏。故当神经远端又一处或多处再卡压时,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由此提示我们,当病人出现明显临床疼痛症状时。需要注意双卡综合征的问题,也就是远端有症状时,也要循相应神经,寻找近端是否有卡压点,如果仅治疗双卡点中的一点,其临床疗效将大打折扣,甚至无效。
综上所述:十二筋经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8.针法微创类疗法
是针刀类疗法的总称。是在传统“九针”的基础上的一些创新和发展。随着针法微创类疗法在临床的逐步发展和普及,认识它,研究它的人越来越多,它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针刀是指在非直视下对病变软组织进行切割,铲削和剥离,以改变组织微细结构为目的的一种微创医疗的手术器械。它兼有针刺“针”和手术“刀”两者的性能和作用。
针刀类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微创凿孔进入后的一种松解术。针法微创类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达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铲削,剥离等不同松解术,以达到松解病灶变性组织,疏通经筋,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症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针刀”源于针灸学“九针”中的带刃针具,在此基础上,许多专家又结合现代医学手术器械的一些特点创造了各种类型的针刀器械。如: 小针刀,针灸刀,银质针,松针,刃针,长圆针,药刀针,新九针,水针刀,松解针,巨钩针,小宽针,针挑,金针拔障,浮针,拔针,齿钩针,松筋针等等。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针刀大体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带刃的,用于切割,铲削松解软组织的针刀。二类是不带刃的圆钝头状的松筋针,用于软组织钝性分离松解舒通经筋,肌筋膜。三类是带尖钩针,用于钩松、减涨、减压、松解软组织。针刀类疗法在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方面具有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确切的效果。随着这门年轻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研究治疗的范围将会更加广泛。
本人采用中医针法微创(小针刀、松筋针)依据不同部位、各种软组织劳损颈肩腰腿痛的疼痛点(阳性点)。胸背及四肢解剖肌束、肌间隔、临床症状,中医经筋理论循经定点,使针在特定区域进入皮下沿浅、深筋膜平行疏通摆动(得气),当手下有松动感时即可出针。在治疗过程中,根据针感反应,判断劳损性质,所出现的痛、酸、胀、麻等感觉,可以判断出症状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大小,浅深度等。以上四种反应感是筋膜劳损特有的反应感。反应感的轻重与症状轻重成正比,即症状愈重,针法进入病变区,针下感觉愈强烈。如针感反应范围越大,病变范围也越大。反之治疗后如针感反应减弱,症状趋向痊愈。如针法进入无反应区,为无筋膜劳损区。
应用经筋腱性筋膜劳损病理机制,对软组织急、慢性劳损病理改变,提供了现代解剖学依据,并在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检查可测知各种软组织劳损在何肌组织、何肌层、肌间隔、肌腱起止点及易发部位,提高了诊断水平。按解剖部位肌筋膜解剖结构基础结合临床症候群症状,肌组织劳损常呈现出的症状行走特征类似于祖国医学经筋分布循行路线。可以测出真正阳性点、隐性点,采用中医针法微创把阳性点和隐性点同时治愈,才能提高疗效和避免隐性点上升为阳性点而造成疾病复发,减少误诊、漏诊,提高治愈率,达到临床立竿见影之效。

亚健康手法调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筋理论与运动损伤
我们了解下筋结点疗法
超微针刀2
膝骨性关节炎发病机理和防治新思路
【治疗】水针刀技术治疗胸背部肌筋膜炎
针刀治疗颈性眩晕1例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