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中听雨【美文欣赏】
 
诗中听雨
文 云淡风轻 编辑 我是一片云
雨是南方很常见的自然现象,不过上升到人文,便有了一种意境。前些年读梁遇春,说到他喜雨,理由大概是可以安心耽在书房里睡觉或看书。这恐怕和大多数年轻人不同,因为他们总希望天空放晴然后结伴到外面去游玩。
我也喜欢去游玩,但有时我也窃窃的喜爱雨减少了人们的活动,而保持着天地间的寂静。我心里大约是有一种嫉妒的,因为我自己的生活总是枯闷的,而雨困住了年轻人的脚便总使我幸灾乐祸,窗前的读书便心安理得了,虽然没有芭蕉,但雨总是要听的,击着那些铁檐,窗外那株杨桃,以及铺着坚硬水泥的地面,也自有它的音韵。不过,我不喜爱初春的那种绵绵细雨,加上寒冷,泥泞与肮脏,你不仅听不到雨声,甚至连坐在书桌前的耐性都没有了,希望天放晴;但照我们这里的惯例,天一放晴便多雾,又开始回潮了,一切物件拧得出水来,仿佛万物的一种腐败,书籍保存是很难的。因此,我想雨必须要大,这样才显出它的本色,使我们觉得它可以击穿厚厚的叶子,在地面上钻出密密麻麻的孔洞,连专门在叶子上蛀洞的虫子也自愧不如。这样的雨,总是显得很洒脱,而我,也常常为它的激昂所折服。
记得有一次我和漂泊、黑马诸君在满园春小酌,屁股刚沾板凳,雨就哗啦啦的落了下来,并且越下越大,越下越猛,真是一点兆头也没有。见此情景,我笑着对他们说:“贵人出门遇风雨。看来,今晚我们也该学一下古人,一边喝酒一边听雨了。”漂泊兄大笑,说:“不错,不错,好意境!”而这雨也一直下了两个多钟头,直到我们快要离去时它才停住。说起来这雨也挺怪的,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很干脆,一点客气也不讲。不过我们倒是愧对了这片景致。不是么,我记得广东的粤曲有一首名曲《雨打芭蕉》,刚好满园春就种有芭蕉,无奈人声嘈杂,此时此刻,哪还有什么雅兴去品酒听雨呢?于是我们人手一副骰盅,竭斯底里地呐喊了起来。毕竟,我们不是多愁善感的诗人。
而翻开中国古典诗词,关于“听雨”的篇章比比皆是,“听雨”也成了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堪称“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在我国古代,很少有诗人不听雨的,有的诗人还似乎一辈子都在听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是个概括:“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也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词的下片有点蹊跷,说是老年听雨,已不关情——不关情处不关心,甚至连滂沱大雨都不会去听或者充耳不闻。韦庄写垂老还听雨,就因为有难以排遣的寂寞:“庭前茅草绿于袍,堂上诗人欲二毛,多病不禁秋寂寞,雨风松竹暮骚骚”(《语松竹》)。
古代诗人听雨也一定很专注,否则怎么会一听就是一整夜:“连云接塞添迢递,酒幕侵灯送寂寥。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杜牧《雨》)。甚至与怨妇同情,也很容易推想那彻夜的辗转反侧:“玉炉烟,红烛泪,偏对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冯延巳《更漏子》)。“听雨”有时也成了诗人彼此倾诉和同情的话题。李商隐曾对朋友倾诉:“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端的《听夜雨寄卢纶》,则表达了对友人的孤寂的慰情:“暮雨萧条过凤城,霏霏飒飒重还轻。闻居此夜东林宿,听得池荷多少声!”而李商隐那首有名的《夜雨寄北》给我们的感受更加真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阙雨霖铃,涵泳了多少愁绪纷纷,就是某些莫名其妙的郁积,也大可借“听雨”来暗示或宣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诗人能把听雨写得这么朦朦胧胧,如李商隐的《楚吟》:“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如杜牧的《齐安郡中偶题》:“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如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再如《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当然,李清照的词写“听雨”,更多是“非关病酒,不是悲秋”,但为什么一“听雨”,各种思绪都会涌上心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听雨”这回事,其实也有诗人感到疑惑,如前面的杜牧:“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但还是有诗人悟出了一点什么奥妙:“芭蕉叶上无愁雨,自是多情听断肠”(蒋钧断句)。是也,然而并不全是——固芭蕉无心、听雨有情;然则无愁的事物多矣,为什么诗人于“听雨”偏偏情有独钟?
“听雨”而舒释牢愁,其实就是我们现代文艺心理学阐明的“移情”。这移情并不单纯是我对物的“投射”,而是物我相关,犹主客互动;这相关宜有某种内在的对应,可以类比而推移,要成为“事物当对”才可能“礼尚往来”;蜂蝶之间,马牛之间,是不允许任意“移情”的。至于李商隐、杜牧等古代诗人是否曾经钻研过文艺心理学,并且早已懂得了“移情”的理论,这就要靠有关专家和学者去进一步考证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牧不忍离别写下一诗《赠别二首·其二》,短短4句,扣人心弦
每日一诗022唐·杜牧《清明》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杜牧这首诗名为《雨》,四句话中没有一个雨字,而句句写的是雨
(转载) 雨打芭蕉人闲适
两首秋雨古诗词,两种不同的意蕴,哪一首能够打动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