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详表(三)
中国朝代前缀的含义

  中国历史朝代里的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南朝北朝,西晋东晋,南宋北宋是后人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称呼的,南北东西怎么来区分的?

  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国家的国号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国家诸如晋、宋、汉、周、赵、魏、楚、吴等等这些明星国号,在后代也经常反复出现,就是因为后代建国或者起兵或者领袖的封地,都在这些古老的区域内。为了表达自己的传承(绝大部分就是刻意追祖认宗,比如匈奴人刘渊自认是刘禅的后人,嗯,就是那个乐不思蜀的扶不起的阿斗,建立的政权也叫“汉”),后世的一些朝代非得要跟前朝同名,因此中国好多朝代名称并不是只有一次使用,所以现在的史学家往往在前面加一些词以示区别,比如五代的时候,梁唐汉晋周前都加了一个“后”字,因为这些朝代以前都出现过,同样的还有努尔哈赤建立的金,历史上亦称为后金,区别于女真族与宋朝同一时代的金朝。有时又以统治的中心来区别,比如两汉,为了有所区别,因为刘邦建立的汉定都是在长安,而刘秀的汉朝定都在洛阳,由于洛阳在西安以东,于是就把刘邦的汉称为西汉,刘秀的汉为东汉,同样的情况还有西晋和东晋,北宋和南宋的划分。

  这些全部都是现代人或者后世人对以前的称呼,当时不会这么叫的,只会自称大汉,大宋,大周之类的。

  一、“东南西北”都是以都城的位置来区分的,就分成了东西两汉,宋朝、晋朝、周朝皆如是。例如:

  1、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东周建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后人于是根据镐京在西,洛邑在东,所以称为西周、东周。

  2、西汉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附近),东汉在洛阳(今河南洛阳附近)。同上,称西汉、东汉。

  3、西晋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附近),西晋灭亡后晋室东迁,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附近)。同理,分西东两晋。

  4、南北朝,是因为他们的统治区域,南朝基本是在黄河以南,后来也萎缩到淮河以南。北朝基本是在今中国北方。也可以这样理解,南朝都城,基本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附近),北朝都城,平成(今大同附近),洛阳(今河南洛阳)等,都在建康北边,所以,分南北朝。

  5、北宋都城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临时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一北一南。称北宋、南宋。

  这些都是该王朝经过一重大事件导致几近倾覆,但是皇统皇权犹在或者可以复建,但是国都变迁过并且东西南北相距甚远,如西周东周国都为镐京和洛邑,就是长安和洛阳,西汉东汉也是长安和洛阳,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后来史书,更多的是口头上,为了更好的记录描写述说,就用东西南北来区分,让人一看一听,就知道发生在什么时候,历史背景如何。但有一个例外,就是西夏,因为当时夏国在北宋西面,当时就已经有宋人称夏国为“西夏”。

  另外一个朝代的命名在国号前往往加上主体位置,如蜀汉,刘备在四川建立的汉政权。

  二、“前”、“后”是以建立的时间先后来划分: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后凉等。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等。

  在朝代里标注“前”、“后”在十六国(“五胡乱华”)里和五代十国里非常普遍。不过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十六国里有个叫“前秦”?既然是在秦朝的后边,为什么不叫“后秦”而叫“前秦”?前秦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国中是前,十六国里有两个秦,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苌的后秦。后秦是反前秦建立的,也自称秦,故以前后秦区分。“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且像孙功达《氐族研究》所称,还是“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而“先秦”通常指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之前,特指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皇帝的谥号和庙号

  图:中国帝王的庙号和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庙号和谥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庙号:帝王驾崩后,子孙在太庙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刘知几《史通/称谓》:'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有宗有德, 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一般皇帝就用一个年号,才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如万历帝,崇祯帝,康熙帝,雍正帝。

  谥号: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业迹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郑玄注云:'谥者,行之迹也'。 《五经通义》:'有德则谥善,无德则谥恶,故虽君臣可同。' 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汉复其旧,历代因之, 至清止。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依据生平业绩,根据 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消灭了。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基本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皇帝都有庙号了,加上谥号开始变长,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到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比如隋朝以前,皇帝的谥号很短,一般称谥号。如:刘恒,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史称'汉文帝';司马炎,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杨坚,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史称'隋文帝'。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如:李世民,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史称'唐太宗';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因为谥号太长了,所以唐朝起一般称呼庙号。而且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因此像赵佶这样的昏君,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庙号徽宗,史称'宋徽宗'。

  值得玩味的是,绵延几千年的谥号制度没有在最后一个皇帝身上终结,而是由国学大师王国维来收尾。因为是废帝溥仪没有谥号,但他却给王国维御赐了'忠悫'二字的谥号。从此,中国古代的谥号制度沉入历史。

  中国皇帝谥号大全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

  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明、睿、康、景、庄、宣、懿等都是好字眼;

  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

  属于同情的有:哀、思、怀、愍、悼等。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历史真相:隋炀帝竟是中国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

  那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呢?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又有所改变,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检,人们都叫他'崇祯','崇祯'就是他的年号。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号相称,如康熙、乾隆、光绪等。

  年号:也叫帝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到了明清,谥号已经跟缠脚纱一样,又臭又长了,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比如像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谁记得住?而年号道光,史称道光皇帝,多么简单。 清朝皇帝在谥号上不要脸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汉代皇帝叫“帝”,为什么唐朝、宋朝皇帝叫“宗”?有什么区别?
中国历代朝代
国号 年号 尊号 谥号
熟记纵横九百字 略知上下五千年
汉朝二十四帝的庙号、谥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