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学精粹道德经(三十九)

第三十九章: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字面理解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

古代顺应自然(得一)的事例有:天随自然则清明;地随自然而平安无灾害;神随自然而灵通;空谷随自然而充实;万物随自然而生生不息;侯王顺应自然治理天下,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真理。

致:招引,使达到。

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天反自然就会不清明,恐怕就要塌下来;地反自然就会不宁静,恐怕就要荒废;神反自然就会不灵验,恐怕就要消失;谷反自然就不能充盈,恐怕就要枯竭;万物反自然就不能生长,恐怕就要灭绝;侯王反自然国家就不能正确发展,国家恐怕就要灭亡。

歇:停止。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

因此,贱是贵的根本,低下是高上的根基。所以候王用“孤”、“寡”、“不谷”这些人们看来很低下的称呼来称呼自己,以示谦虚,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本吗?不是吗?

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所以,至高无上的荣誉就会毁掉自己,就会失掉荣誉。不要追求像美玉一样光彩耀人;而要像石头那样朴实无华,不在人前张扬。

1、通俗理解

老子在前面章节中讲到的“抱一”,是矢志不移的抱定一个信念,就是顺其自然。而本章里老子讲到的“得一”,是已经在顺其自然而行事的行为。

天顺其自然就会清明,就会风和日丽、风调雨顺;地顺其自然就会和谐平安,就会万物丰隆、繁荣昌盛;神顺其自然就会灵通,就会是人民心想事成;空谷顺其自然就会充实;万物顺其自然就会生生不息;侯王顺其自然治理天下,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亘古不变千真万确的真理。

如果天不顺其自然就会不清明,恐怕天就要塌下来;地不顺其自然就会不安定,恐怕就要荒废;神不顺其自然就会不灵验,恐怕就要消失;谷不顺其自然就不能充盈,恐怕就要枯竭;万物不顺其自然就不能生生不息,恐怕就要灭绝;侯王不顺其自然国家就不能正确发展,国家恐怕就要灭亡。

因此,贱是贵的根本,低下是高上的根基。所以候王用“孤”、“寡”、“不谷”这些人们看来很低下的称呼来称呼自己,以示谦虚,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本吗?不是吗?

所以,至高无上的荣誉就会毁掉自己,就会失掉荣誉。不要追求像美玉一样光彩耀人;而要像石头那样朴实无华,不在人前张扬。

2、凡人得道

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所谓“得一”,是已经在顺其自然而行事的行为。这就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

其实,先贤圣人也好、大人物也好、大成功者也好,在他们没有成功之前,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是从普通人经过“学习、实践”到“再学习、再实践”无数次的循环修炼而成的。由此观之,我们普通人照样也可以“抱一”,只要我们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围绕“一件事”去做,我们照样也可以“得一”,照样取得辉煌成就。

早在珠海刚刚成立特区不久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家珠海的企业(今天已经是中国著名企业了),到内陆来招人才,月薪600多元,对内陆工资普遍不足100元的人才来说,不由得不使他们动心。一时间有很多人才都跃跃欲试。我的一个朋友被选中了,当他们来到珠海,发现遍地都是黄金,随便倒手一点什么东西到内陆,就可以发财。有很多与他一起去的人才,纷纷下海当老板了。短短几年时间,这些老板们就开上了进口车,住上了小洋楼。而我的朋友却没有离开,骑着自行车,住着职工宿舍,吃着职工食堂,夜以继日的苦心钻研“模具”加工技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年风光一时的老板们,大多数都头破血流的回到了家乡,而我的朋友,开着公司奖励他的进口车,住着公司奖励他的房子,仍然在苦心钻研“模具”加工技术。到如今,我朋友已经成了中国模具加工行业的泰斗了,中国模具加工业的人才,很多都是他的学生。逢年过节公司领导第一个去慰问的一定是他。住着公司奖励他的别墅,开着公司奖励他的奔驰,年薪70万,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在苦心钻研“模具”加工技术。

我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放弃了正科级干部的地位,主动要求当工人,在当时大型国有企业里这简直是一条爆炸新闻,引起了一场轰动,人们惊叹于世上还有这样“傻”的人。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内心深处究竟在想什么。两年过去了,他几乎把机械加工行业的所有工种都干了一遍,成为技术高手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他弄明白了全套机械加工的成本和成本控制方法、质量和质量控制方法。于是他开始了艰苦的创业过程,由于他精通技术,又通晓成本控制,所以他提供的产品质优价廉,他提供的服务“含金量”很高,很快他创办的企业就在机械加工行业异军突起了。到如今他的企业已经达到年产值几十亿了,他坐在了市人大会议的主席台上。

上面列举的故事,是真实故事,就发生在我身边,有谁能说他们不成功呢?是不是只有当大官、当大老板、当大学者才叫做成功呢?由此观之,老子写《道德经》,并不是写给圣人看的,我们普通老百姓也照样可以看,照样可以做,做好了照样也可以享受成功的待遇,老子离我们普通老百姓并不远。

我们不能一提到“修道”、“得道”之类的名词,就认为这些行为是圣人或者是那些超凡脱俗的人的事,凡锻炼自己按照顺其自然而行事的人就是“修道”之人,凡顺其自然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就是“得道”之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学习科学知识并积极的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的人就是“求道”之人;知识渊博而又在实践中得到了升华,已经具有探索新知识能力的人,就是“得道”之人。“得道”就是老子所说的“得一”,“得一之人”就是在某一领域已经达到“顺其自然”境界的人,而在某一领域“顺其自然”的人,一定是大成功者。

我们常说“第六感觉”,这个第六感觉只能在你最拿手的事上发生。普通人不可能感觉出“原子弹”会爆炸成功的,那是邓稼先的事;普通人不可能感觉出“卫星”能够发射成功的,那是钱学森的事;马晓春与小林光一下围棋,聂卫平可以感觉出谁能取胜,普通人只能等到下完以后才可能知道胜负。

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平常连想都没有想过的事,就是晚上做梦也不可能梦到。普通人有可能梦到大地震,但绝不可能梦到“板块碰撞”的,那是李四光的事;普通人有可能梦到长江大桥,但绝不可能梦到桥墩的结构,那是茅以升的事;普通人有可能梦到摩天大楼,但绝不可能梦到钢筋大小的,那是贝聿铭的事。带兵打仗的“奇谋”一定出自那些精通兵法且身经百战的将军身上;商战的“奇谋”也同样出自那些在行业已经处于领军人物地位的商业精英身上。

前不久,我朋友高兴的带着我参观他们的“恒温工厂”,他们在“工业高精密电源”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自豪的指着一排“电控柜”对我说:“老孟!你看,这是中国核电站的控制系统;这是多晶硅的控制系统;这是出口欧洲的高精密电源控制系统。”他又自豪的指着一个大型试验平台告诉我:“这些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大型高压实验平台,是世界上唯一的。”他告诉我:“企业成功的秘诀是‘专一’,一辈子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市场成功的秘诀是‘诚信’,工业高科技行业,不是靠业务员推销的,‘诚信’是最好的业务员,他可以带来‘口口相传’的市场效应,这个‘口口相传’的市场效应,就是品牌效应。”

我朋友们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必成之法就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一件事”,去做自己孜孜不倦都不厌烦的乐意去做的事。

3、致誉无誉

老子在本章里用“物极必反”的辩证法观点,阐述了“致誉无誉”“乐极生悲”中国人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弘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美德。正是因为中国人有这种道德观,所以中国人总是体现出谦虚、低调、不露锋芒。

战国时期,齐威王是个喜欢彻夜饮酒的君王,有一年楚军进攻齐国,他连忙派自己信得过的使节淳于髡去赵国求救。淳于髡果然不辜负齐王重托,到了赵国就请来了10万大军,吓退了楚军。当然,齐威王十分高兴,立刻摆设酒宴请淳于髡喝酒庆贺。齐王高兴地问淳于髡:“先生你要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一看这架势,知道齐王又要彻夜喝酒,必定要一醉方休。 他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齐王不解其意,淳于髡解释自己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酒量会变化:“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喝酒到了极点,就会酒醉而乱了礼节;人如果快乐到了极点,就可能要发生悲伤之事(此句原文即‘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所以,我看做任何事都是一样,超过了一定限度,则会走向反面了。” 这一席话说得齐威王心服口服,当即痛快爽朗地表示接受淳于髡的劝告,今后不再彻夜饮酒作乐,改掉可能走向自己反面的恶习。就这样,“乐极生悲”这成语由此而来。

作为一个大唐帝国的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魏征的头脑始终十分清醒。他看到李世民虽然一再标榜要做一个开明的君主,然而在实际上又常常很矛盾,贪图安逸、讲究奢华,不愿听忠言直谏,一系列的问题都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为了使李世民能够清醒,始终做一个励精图治的开明君主,他不但经常面谏。在他的晚年,辞去宰相之职后,还给李世民上一奏疏,就是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从十个方面论述了贞观中期以来的唐朝政局,指出李世民统治日益懈怠的危险性。这篇奏疏根据儒家治国安邦的道理,结合实际,有理有据,感情充沛。对十个方面的问题论述得十分深刻透彻,而又十分动人心魄。李世民看后,很受感动,竟至于将《十渐不克终疏》写在屏风上,以便朝夕阅读,天天警惕自己。

致誉无誉的韩信

韩信是军事上的天才,在政治上却很幼稚。韩信平定齐国,却以齐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为由,遣使修书请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急需救援,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封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男子汉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是真王了,还做什么代理啊!”于是派张良前去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对于韩信这种乘人之危、逼宫似的做法,刘邦肯定是怀恨在心,君臣之间的阴影已变成了裂痕,可惜的是韩信对于危险却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这之后,韩信不但没有去弥合裂痕,而是又一次加深了裂痕。

公元前202年,刘邦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韩信、彭越并未如期南下。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楚军反击,刘邦大败而归。为调动韩信、彭越,刘邦听从张良之谋,划陈(今河南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濉阳(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为其封地,直到这时韩信、彭越才心满意足,领兵南下,聚歼楚军于垓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边,历时5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刘邦在胜利之后,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县东)。凭心而论,刘邦为人还算宽厚,依然将韩信封王,并没有深究韩信当年要官要地的旧账。可惜的是韩信不知收敛,终于招祸身亡。

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前呼后拥,排场十足,过分张扬。项羽的逃亡将领钟离昧,曾是韩信旧友,前来投奔他,韩信明知钟离昧是刘邦正在追捕的逃犯,还是收留了他。

公元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韩信闻讯后感到了危险,政治上的不成熟再一次使他犹豫不决,首鼠两端。经过一番权衡之后韩信选择了卖友求荣,带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刘邦这一次再也不能容忍这个巨大的威胁继续存在,将韩信软禁在身边,并贬为淮阴侯。

被贬之后的韩信并没有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是怨天尤人,在家中闷闷不乐、牢骚不断,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反而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对于和绛侯周勃、颖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对同僚也缺乏起码的尊重。

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荣幸。”谁知韩信不但不领情,反而讽刺说:“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这样的人同级别,真是丢人啊!”樊哙是什么人?他既是刘邦的连襟,又是刘邦的心腹,当初在鸿门宴上还曾救过刘邦的性命,如此的人物韩信都不放在眼里,其他人更不在话下。韩信渐渐失去了大家对他的同情。

公元前196年,就在汉高祖刘邦带兵讨伐巨鹿郡守陈豨时,韩信竟然密谋杀害吕后和太子,吕后和萧何设下计谋,将韩信诱至长乐宫,以“叛乱”之名杀死了韩信,并诛其三族。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点评

老子说:“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荣誉达到极限的时候,就是物极必反的过程,必然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一定要回避荣誉达到极限。要追求荣誉,但不要过分,要适可而止。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韩信造反直至覆灭,完全是韩信政治短视造成的。韩信是战术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刘邦拿下天下以后,封韩信为楚王。天下太平了韩信不好好的做他的楚王,却拥兵自重、窝藏要犯、侮辱功臣,没有哪件事不是体现出政治无知的,简直与韩信带兵打仗判若两人。他的所作所为不说刘邦,就连老百姓都会认为他的行为是要造反。韩信最终造反,完全是自己政治无知,把自己逼到了无路可走的绝路上造成的。韩信功高震主、傲慢无礼,最终导致杀身之祸,正应验了老子“致誉无誉”的论断。

飞鸟尽良弓藏

公元前473年,勾践完成了雪耻复国大业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然而,当勾践登上他人生巅峰的时候,文仲却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和文仲同为勾践股肱之臣的范蠡曾写了一封信给文仲,信上说:“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象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最好尽快离开他。”让文仲和他一起功成身退,但文仲不以为然。

后来,范蠡弃政从商去了,据说还带走了美女西施,飘隐江湖,一世逍遥。而文仲继续在越为官,命为相国。但好景不长,勾践开始猜疑文仲,谗臣也开始大肆讲文仲坏话。公元前427年,勾践召见文仲,勾践说:“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赐文种一把剑,令其自裁。文仲仰天长叹:“大恩不报,大功不还。其谓斯乎?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一代谋臣,伏剑而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做事智慧
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与“不争”?
顺其自然
韩信将死,张良为何不救他?原因有这四点
即为真王,何以假为!(资治通鉴卷十之十一)
如果刘邦没有称帝只是称王,还会不会不杀韩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