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楚汉之争,刘邦因何战胜强大的项羽?韩信被吕后斩杀,可悲可叹!

01

《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徭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是说,作为男子汉,就应该像秦始皇这样(雄霸天下)。

《史记·项羽本纪》又载:“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这说的是秦始皇东巡浙江时,项梁和项羽一块儿去观看。项羽说:那个人(秦始皇),我可以取代他!

刘邦的“大丈夫”体现的是一种胸怀、志向。也是对秦皇崇敬,对其功绩的肯定;项羽的“取而代之”体现了一种自信、雄心。也隐含着对秦皇的轻视之意。两句话都很大气。相比之下,刘邦似乎更胜一筹,但历史是这样的么?

至少,司马迁的态度说明了问题。尽管项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帝王,但司马迁在《史记》里也为他立了本纪。也就是说,历史不仅仅是“胜者王侯败者贼”那么简单的一句就可以概括了之的。

在中国历史上,怕没有哪一次战争能如楚汉之争这样,千百年来,更能牵动有着英雄情结的男人们的心,项羽和刘邦,在秦末同时崛起,结果项羽垓下自刎,刘邦建立大汉。

但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追思项羽,却“忽略”了刘邦。这也许并非是历史的一种吊诡,而是真正的“人心所向”吧?!

02

刘邦(前256年—前195年),字季,江苏丰县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开拓者之一,对中国的统一及汉族发展有历史贡献。

刘邦早年干过泗水亭长,也和陈胜一样押着一帮人去咸阳干苦力,后于芒砀山中起兵。陈胜起义之后,他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后投项梁。

在项羽绞杀秦军主力之际,刘邦率军攻克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亡秦。“约法三章”,收买人心。“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辖巴蜀及汉中一带。

刘邦并不擅长打仗,但他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积极整合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击败项羽,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西汉)。即位后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在汉初恢复与稳定社会秩序,安抚人民生活,奠定了汉四百年发展的基础。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死于长安,谥高皇帝,庙号太祖。

前205年,楚汉战争之初,刘邦与项羽在彭城大战,刘邦当时幻想毕其功于一役。

他以项羽杀义帝为口实,分派使者向诸侯传檄宣称,天下共立帝,而项羽竟杀害他,真是大逆不道,愿尽发关中之兵,与诸侯共击项羽为义帝报仇。说得蛮好听的,但不过是为了“师出有名”。

然而,“彭城之战”是刘邦自起兵以来遭遇的最大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此后刘邦不再领军作战,韩信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03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他勇猛好武,不爱读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项羽领军。巨鹿一战,击破秦军主力,灭亡秦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后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

后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之后彭越不断破坏楚军后方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四面受敌,终为刘邦所败。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突围乌江,最后战败自杀。

前207年,项羽与章邯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从此威震华夏。

《史记·项羽本纪》云:“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可以说,项羽是历史上真正的“一代战神”,然而他却是一个温情男儿。“鸿门宴”是大家皆知的历史典故了,项羽不杀刘邦,这在我看来,是中国的最后一丝“贵族”血脉与气质的闪现。

04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最后兵败时所作的《垓下歌》。

作为秦末起义领袖的项羽,他是昔日楚国贵族后裔,后建立了西楚政权。然而,群雄起义后演变为楚汉相争。最终,项羽战至一人一马,自刎于长江边。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的诗写出了项羽的胆识与豪气。有些历史学家可能对于项羽有着不同程度的贬抑,认为他刚愎自用,妇人之仁,只有一个范增还不知重用,以至于兵败垂成。

说起来,范增还是我的同乡,在安徽巢湖城北有一座亚父山,相传“亚父”范增当年就是从这里出山辅佐项羽的。

在今和县乌江镇,也有一座纪念项羽的霸王祠,当年项羽垓下兵败逃离至此,有一位乌江亭长在长江边停船等候,曾劝说项羽渡江,希图东山再起,可项羽却说:“天亡我,非战之罪。”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杀于江边。

是啊,“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可是,不可一世的项羽为何最终选择了自刎?

我觉得,这是历史潮流的力量和项羽的自知之明,以及他心中的“仁”造就了他的最终结局。

05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了史无前例的皇帝和郡县制度,在当时的人看来,尤其是六国贵族眼里,是反礼制的,是不合时宜的,所以项羽想要回到春秋,甚至西周时的分封制,诸侯建国,相安无事,不要大一统,而是建立一个大同的“小康”社会。

可是项羽没有意识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分封建国已经不如中央集权更加顺应当时历史的潮流了,所以刘邦赢了。

然而,刘邦包括后世的文帝、景帝却都意识到,改革政治体制非一朝一夕可为,故直至汉武帝时期才真正实现了大一统和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

但是,这不是刘邦或刘恒有多么高明,而是经过春秋战国五六百年的战乱,汉初的民生极度凋敝,不得不“无为而治”,假使老子要是活到文帝朝,不知是否会力改中华文化的发展导向?

其次,项羽明白,连年的战争已经导致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但他不是一个有帝王之志的人(这本身没有什么错,正是“贵族”气质,此后大概再无这样的人了吧),他不想要,也不愿以战争来获取江山和地位(也不屑于杀楚怀王造成的后果,实际上是一种真性情,不掩饰。比如唐太宗,不也是杀兄弑弟么),所以当他意识到刘邦能成为这样一个一统天下的人物的时候,那么个人的荣辱和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真正再度掀起战乱的是那些诸侯王以及刘邦(实在是为一己之权欲,哪里是为了救民于水火),而屡战屡败的恰也是刘邦。所以,项羽不想,甚至是不屑再与刘邦争夺天下,在我看来,既然,大家都那么愿意做皇帝,那么我偏偏不要做这个皇帝。

我想说,项羽是一个大仁之人,非妇人之仁。这一点,虞姬看得清楚,所以至死追随。英雄末路,最忌讳的恐怕就是保护不了自己的爱人。所以,贞烈的虞姬先一步离去,不让自己成为项羽的负担和牵挂。这是怎样的一腔感天动地的情义呵?!

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大丈夫英雄一世,夫复何求?反观刘邦,到死都不放心他的江山,但恰恰是她的忠诚战友兼老婆吕雉后来坏了他的王朝,差点重蹈亡秦的覆辙。

06

“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也许,刘邦,大汉王朝的开创者,他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但是,项羽,作为一个乱世豪杰,也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从古至今,一元化的价值观和文化导向造就了我们总是唯结果论。但是,无论在几千年前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还是在现今这个世风日下的时代,身心浮躁的我们,也许真的该重新思考一下,成功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刘邦在一次大宴群臣时说:论谋略,我不如张良;论治国,我不如萧何;论打仗,我不如韩信。可是我却打败了项羽得了天下,为何?因为项羽太骄傲了,只有一个范增还不重用。

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项羽之败,多半是因为天下大势。不过,韩信倒是真的帮了刘邦的大忙。正是韩信最后定下“十面埋伏”之计,一举在垓下歼灭了项羽的主力。在此之前,刘邦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07

韩信,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先投项羽再转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拜为大将,韩信为刘邦制定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汉中对策。

刘邦彭城兵败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平定了魏国。之后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在刘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同时派人降服了燕国。

之后,派兵支援刘邦,击败项羽派往赵国的骑兵,平定赵国。刘邦成皋兵败后,夺去韩信部分兵马命其拿下齐国,韩信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前203年,韩信开始战略性反攻西楚,项羽被迫与刘邦签订“鸿沟”之约,双方中分天下。之后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计策又撕毁了鸿沟协议(可见刘邦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继续攻打项羽,反被项羽击败。

次年,项羽失势,终被韩信合围击杀。“狡兔死,走狗烹”,项羽死后韩信被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后被人诬告谋反贬为淮阴侯。不久,吕后与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08

韩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他是一个有抱负无远见,有能力无决断的人。曾经遭遇“胯下之辱”的韩信一开始是很落魄的,跑到项羽那里不受重用只干了个粮秣官。

后来又投到刘邦军中,刘邦也未重用他。所以,真正让他感觉到屈辱的是怀才不遇。这种欲求得不到满足,志向得不到施展的心理阴影一直影响着韩信,所以,他一直在隐忍。

但是,直到他再次撂挑子准备走人的时候,萧何独具慧眼,力挺了一把,结果升坛拜将,刘邦终于给了韩信机会。“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从此如鱼得水,战绩显赫,同时他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

但他也不是有帝王之志的野心,而是拿战绩和刘邦做交易,先封齐王(“假王”),后封楚王。在一步步攻城略地的过程中,慢慢的功高盖主。

韩信曾一度割据一方,甚至连项羽都有了三分天下的想法,可惜的是,韩信还是选择了忠于刘邦。但是,他既不是像萧何那样做一个刘邦的铁杆粉丝,也没有像张良那样选择功成身退,他还是继续要官、要爵。

我想,当一个人身处逆境久了,一旦爆发,这样的心态可能也是正常的。但是,韩信没能把握好自己命运的方向。一贯傲气的他在被贬为淮阴侯之后,甚至还公然表示不屑与樊哙、周勃等“武夫”为伍。不但刘邦开始疑虑,就连群臣也开始疏远他。

祸根一旦埋下,便迟早有破土的一天。终于,他联络陈豨,意图谋反。可是,当初不听蒯通“权在足下”之言,此时已失去兵权和实力的韩信,不过是只剩匹夫之勇了。

“萧何月下追韩信”固是千古佳话,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最后死于萧何与吕后之手,也算死得其所了。

09

也许,刘邦是不愿杀韩信的,但韩信却因为政治核心的怀疑和逼迫而死。这是他个人的悲剧,却也很深刻的昭示了一个道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选择了哪条路,那么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觉得自己有改变命运的能力,那么择时不如趁势。

当然,历朝开国功臣大都少有善终,这是历史规律。韩信虽没有造反的实证,却有造反的实力,这不能不让刘邦有所顾忌。

况且,韩信当初要挟刘邦封“假王”的事,刘邦岂能不耿耿于怀。不光是韩信,其他几个在楚汉战争中支持刘邦的异姓王,也都被以种种借口杀掉,只有一个长沙王吴芮早死,幸得善终。

而刘邦在剪除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以后,曾与诸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还是“家天下”,大概项羽、韩信在这一点上皆“落伍”了)

韩信,说到底还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尽管在军事上他能做到“背水一战”,可是在政治上他却非常的不成熟。“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成功,往往不取决于你是否够强,而是在最恰当的时候,你是否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10

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秦都咸阳,被刘邦霸上的守军挡住。

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刘邦到鸿门后,范增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项伯(被张良事先收买)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后樊哙冲进营帐,刘邦借机逃离。

这便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我一直试图揣度、还原在当年那个“千年一宴”上,项羽和刘邦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在此之前,刘邦进了咸阳城,瞬间便被秦王宫的奢华所迷倒,据说还睡了秦王子婴的妃子。是张良与樊哙劝说其离开,刘邦才依依不舍的回到了霸上。

其实,我一直觉得刘邦就是个三俗的流氓货色,正因有了萧何、张良、韩信这样的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屡次劝谏下,才成就了帝业。

但其人格魅力实在是太差劲,所以我认为在项羽眼里,也根本没有把他当回事,与其说本打算在“鸿门宴”上杀了他,不如说是给了刘邦一次表演的机会。

也许,这也是历史吧,与其说项羽成就了刘邦,韩信成就了刘邦,倒不如说是一代代的仁人志士造就了历史,一个个皇帝不过自此成为中华“帝国”的符号,绵延数千年。

项羽,则永远成为了一种英雄的代称,留存华夏一脉,留存于中国人的悲壮“血性”之中,让我们将其当做另一种文化符号,万古长存。

张锋编撰 己亥春写于启东翠彧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感触中国传统文化之十八?霸王别姬
你们被骗了,高祖本纪里的刘邦实则是另外一个样子
韩信被刘邦害死前提及一人名字,萧何听后泪流不止,吕后惊恐不已
吕后设计要杀韩信,为何张良袖手旁观不救韩信?原因有3 点
刘邦出征回朝知韩信被杀,问吕后为何,吕后说:4个字,萧何后悔
刘邦(萧何、韩信);项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