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统一价值论的“八大统一纲要”

“统一价值论”之所以确定为“统一”的价值论,是因为它着重研究人类运动与物质运动的内在一致性。统一价值论的这种“统一”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即“八大统一纲要”):生命统一于物质、社会统一于自然、价值统一于能量、主观统一于客观、利他统一于利己、高价统一于低价、信息统一于价值、情感统一于利益,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统一体系,系统地、深刻地、严谨地论述了“人类是世界的一部分,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和“社会规律是自然规律的复杂表现形式”,为整个社会科学全面走向自然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生命统一于物质

生命的发展过程可分解为六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1.原始生命的起源

原始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发展形式,它必须遵守一切物理规律和化学规律,生命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物质运动不断进化的产物,原始生命的起源(化学起源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一是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二是从“有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大分子”;三是从“有机大分子”生成“有机多分子体系”;四是从“有机多分子体系”生成“原始生命”(原核生物)。有机物都是由无机物进行有机组合而成的,它体现了无机物(特别是碳、氢、氧三大元素)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从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进化,实际上就是“无机物合作”的发展;从有机物向原始生命(即原核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无机物合作”向“有机物合作”的发展。

原始生命起源的过程图如下:

2.从原核生物向原生生物的进化

原核生物可以看作是多种有机物(如多糖、脂类、蛋白质、多磷酸盐、DNA分子等)所组成,可以看作是多种有机物进行分工与合作的结果。原生生物通常由多个原核细胞或单个真核细胞所组成,它是由原核生物演化而来,可以看作是多种细胞器进行分工与合作的结果。因此,从原核生物向原生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有机物合作”向“细胞器合作”的发展。

3.从原生生物向感觉类生物的进化

拥有感觉器官的生物称之为感觉类生物,其标志物是神经细胞的出现。为了实现细胞间的有效合作,感觉类生物有神经细胞作为联络中介,以沟通细胞之间的联络,还具备了初步的感觉器官(即平衡囊、触手囊)。因此,从原生生物向感觉类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细胞器合作”向“细胞间合作”的发展。

4.从感觉类生物向认知类生物的进化

拥有认知器官的生物称之为感觉类生物,其标志物是神经中枢的出现。认知类生物就是由多种不同生理功能的生物器官所组成的复杂生物,它实现了生物器官之间的合作。中枢神经系统可以把各种生理器官(如感觉器官、分析器官与效应器官)联络起来,并进行生理信息的相互沟通和协调一致地共同运行。因此,从感觉类生物向认知类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细胞间合作”向“器官间合作”的发展。

5.从认知类生物向评价类生物的进化

拥有评价器官的生物称之为评价类生物,其标志物是杏仁体的出现。由于评价类生物能够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分析与推理,从而可以借助于外部物质资和自然力量来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并间接地获取各种价值,因此这类动物开始具备了初步的制造和使用个体性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工具、技术与科学)的能力。因此,从认知类生物向评价类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器官间合作”向“系统间合作”的发展。

6.从评价类生物向意志类生物的进化

拥有意志器官的生物称之为意志类生物,其标志物是大脑新皮层的出现。意志的本质就是人脑对于自身行为的价值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意志器官(主要是大脑新皮层)的形成,使人能够对于自身的行为及其价值关系进行精确的计算、有效的规划和严格的控制,从而可以借助于各种人与人的分工与合作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劳动能力和扩展自己的劳动范围,因此这类动物开始建立和发展各种社会分工(包括经济与工具)、社会管理(包括政治与技术 )与社会意识(包括文化与科学)。因此,从评价类生物向意志类生物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系统间合作”向“人际间合作”的发展。

综上所述,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可分为六个层次: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感觉类生物、认知类生物、评价类生物、意志类生物,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进化而来的,最终都是由无生命的物质进化而来,任何生命运动都物质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生物的还原过程下发展过程正好相反。总之,生命统一或还原于物质。

生命的还原过程如下图:

二、社会统一于自然

虽然,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世界,具体表现在:人类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毕竟是从大自然进化而来,生命来源于物质,生命机体起源于无生命的无机物,社会也必然来源于自然。

统一价值论认为,物质系统可分为三大种类:自然系统、个人价值系统和社会价值系统。其中,个人价值系统就是具有自组织能力的自然系统(或耗散结构系统),简称价值系统;社会价值系统就是由众多生命系统所组成的分工与合作系统(包括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简称社会系统。因此物质系统又可分为自然系统、价值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种类,社会系统来源于价值系统,价值系统来源于自然系统。三者的还原过程与发展过程正好相反。

1.自然系统的发展与还原

(1)自然系统的发展过程:由物质能量发展为自然属性,由自然属性发展为自然整体性,由自然整体性发展为自然规律性,由自然规律性可发展为自然系统性。

(2)自然系统的还原过程:由自然系统性还原为自然规律性,由自然规律性还原为自然整体性,由自然整体性可还原为自然属性,由自然属性原为物质能量。

自然系统的还原过程如下图:

2.价值系统的发展与还原

(1)价值系统的发展过程:由物质能量发展为生物化学能,由生物化学能发展为价值属性,由价值属性发展为价值整体性,由价值整体性发展为价值规律性,由价值规律性可发展为价值系统性。

(2)价值系统的还原过程:由价值系统性还原为价值规律性,由价值规律性还原为价值整体性,由价值整体性可还原为价值属性,由价值属性原为生物化学能,由生物化学能还原为物质能量。

价值系统的还原过程如下图:

3.社会系统的发展与还原

(1)社会系统的发展过程:由物质能量发展为生物化学能,由生物化学能发展为价值属性,由价值属性发展为社会属性,由社会属性发展为社会整体性,由社会整体性发展为社会规律性,由社会规律性可发展为社会系统性。

(2)社会系统的还原过程:由社会系统性还原为社会规律性,由社会规律性还原为社会整体性,由社会整体性可还原为社会属性,由社会属性原为价值属性,由价值属性还原为生物化学能,由生物化学能还原为物质能量。

社会系统的还原过程如下图:

自然系统、价值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整体还原过程如下图(其中,虚线表示近似关系):

综上所述,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一样,发展的起点是物质能量,还原的终点也是物质能量。总之,社会统一或还原于自然。

三、价值统一于能量

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的本质就是“广义有序化能量”,它包括“有序化实能”与“有序化虚能”两个部分。

1.“有序化实能”可还原于能量

有序化实能是指那些能够被主体(包括生物和人类)有效利用的能量形式。人类利用能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无序化实能转化为有序化实能的过程,由于一般的能量只是无序化能量,它必须转化为有序化实能以后,才能被主体所利用。但是,无序化实能在转化为有序化实能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三个方面的有序化障碍能量(即有序化方向障碍能量、有序化时间障碍能量和有序化空间障碍能量),而要排除这三个方面的有序化障碍能量,就必须会耗费一部分实能,因此,物质的有序化实能等于无序化能量与有序化障碍能量之差,即有序化实能的计算公式:

有序化实能=无序化能量-有序化障碍能量

由于无序化能量与有序化障碍能量都是由能量决定的,因此“有序化能量”可还原为能量。

2.“有序化虚能”可还原于“有序化实能”

能量是物质一切运动规模的统一尺度,任何能量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上,这些物质载体都具有一定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并且与周围其他物质(包括人类主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力。能量载体的这些非能量型特性包括形状、色彩、强度、硬度、重量、温度、粗糙度、氧化性、还原性等,可以分为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物特性、社会特性等类型,它们反映了这些能量载体与周围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对于能量的有序化过程产生各种形式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从而使能量的有序化障碍发生进一步的变化。“有序化虚能”与“有序化实能”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有序化虚能的形成必须以有序化实能的消耗为代价。有序化虚能全部来源于物质的非能量特性,而物质的有序化虚能的改变必然会伴随着物质的非能量特性的改变。物质的所有非能量特性的形成与改变,必须由能量的推动(能量的输入或输出)才能完成,不过,物质的有些非能量特性的改变是一种“吸能”过程,物质的有些非能量特性的改变是一种“放能”过程。

(2)有序化虚能可以折算成等效的有序化实能。物质的许多非能量型特性只要组织得好、配合得好,同样都可以用来维持和促进主体(生物和人类)的有序化过程,在客观上起到了与“有序化实能”相同的作用效果,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扩展“有序化实能”的作用,因而可以折算成等效的“有序化实能”。

由于“有序化虚能”可以还原于“有序化实能”,而“有序化实能”又可还原于能量,因此可得:价值可统一或还原于能量,即价值以能量为核心。

价值向能量的还原过程如下图:

四、主观统一于客观

主观意识是生命体对于客观存在的反映,生命的进化过程同时也是主观意识的进化过程。根据数理情感学的《生物进化、价值进化与情感进化》一文,主观意识经历了无机能趋性、有机能趋性、感觉意识、认知意识、评价意识(包括情感意识和价值观意识)、意志意识六个进化阶段。其中,无机能趋性是对无机物存在的主观反映,目的在于实现“无机能感知”;有机能趋性是对有机物存在的主观反映,目的在于实现“有机能感知”;感觉意识是对存在关系的主观反映,目的在于实现物质的“属性感知”;认知意识是对事实关系的主观反映,目的在于实现“事物分析”;评价意识(包括情感意识和价值观意识)是对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目的在于实现“价值评估”;意志意识是对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目的在于实现“行为预测”。

在无机能趋性和有机能趋性阶段,生命体的感、知、情、意是混合在一起的;感觉类生命开始进化出感觉器官,并把感觉意识从混合意识中逐渐分离出来;认知类生命开始进化出认知器官(或分析器官),并把认知意识从混合意识中逐渐分离出来;评价类生命开始进化出评价器官(或情感器官),并把评价意识从混合意识中逐渐分离出来;意志类生命(即人类)开始进化出意志器官,并把意志意识从混合意识中逐渐分离出来。也就是说,主观意识的进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感、知、情、意四种意识形式逐渐从混合意识中逐渐分离的过程。

综上所述,所有主观意识(即无机能趋性、有机能趋性、感觉、认知、情感和意志)都是生命体对于客观事物(无机物存在、有机物存在、存在关系、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即主观来源于客观,制约于客观,又服务于客观。反过来,主观统一或还原于客观。

主观的还原过程与进化过程正好相反,如下图:

五、利他统一于利己

人类为什么会形成大量的利他行为呢?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观点,主要有遗传学解释、经济学解释、合作剩余解释等,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全面、科学并充满说服力的理论论证。统一价值论认为:“利已”是一切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利他”是“利已”的扩展与延伸,“利他”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更广泛、更长远地“利已”。

人的利他方式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协作性利他、规则性利他、文化性利他。其中,规则性利他方式是协作性利他方式的规则体系,文化性利他方式是规则性利他方式的规则体系。

1.协作性利他

协作性利他可分为三种具体形式。

(1)交换性利他。交换性利他的价值流动方式是“对流式”。人与人往往在能力、资源、时间、空间等方面存在互补性,这时需要建立彼此的交换关系,需要交换双方的产品、资源、劳动力、时间或空间,从而在增强了他人的劳动能力和扩展了他人的时空范围的同时,增强了自己的劳动能力和扩展了自己的时空范围。

(2)合成性利他。合作性利他的价值流动方式是“并联式”。人们为了更好进行生产和消费,往往需要在能力上进行叠加、在资源上进行互补、在时间上进行交替、在空间上进行延伸,这时需要建立彼此的合成关系。

(3)代理性利他。代理性利他的价值流动方式是“串联式”。人们往往为了借助于他人的劳动能力,来延伸自己的劳动器官,扩展自己的时空范围,这时需要建立彼此的代理关系。

2.规则性利他

每个人都需要遵守一定的利他性规则,如在他人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任何人都应该予以帮助和救援,否则,就会受到社会或他人的惩罚。“遵守规则”本身就是一种深层次的利他行为,因为这将会为他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利他性规则”是一种潜在的“社会福利”,社会越进步,各种利他性规则就越丰富、越深刻,人们就会有更加宽松、友好、安全的社会环境,并且得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3.文化性利他

为了提高规则性利他方式的稳定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往往需要对众多规则利他方式进行规则化处理,即给各种规则性利他方式确定更高层次的规则,这就是文化性利他。显然,文化性利他是关于利他行为的规则之规则。例如,人对于他人的人格权尊重和隐私权尊重,拒绝歧视性和污辱性语言,就属于典型的文化性利他方式。

综上所述,人类所有的利他方式都源于利己的价值动因,都是在利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利己的延伸和扩展,都是为了更好、更长远地利己目的。反过来说,任何层次的利他方式(包括忘我工作、舍己救人、为信仰而献身等)最终都可统一或还原为利己。

利他的还原过程与发展过程正好相反,如下图:

六、高价统一于低价

生物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进化而来的,这就是“生物进化论”;动物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价值作为其动力源,因此价值也必然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进化而来的,这就是“价值进化论”。

价值是生命运动的动力源,因此所有的生命或生物都有相应的价值形式,生物的层次越高,其价值的进化层次就越高。价值的进化序列可分为六个阶段:

(1)原核生物实现了从无机化学能向无机能价值的进化。原核生物能够把各种无机化学能(如氮化物、硫化物中化学能)转化为有序化能量(即价值),并贮存在自己的体内,因此原核生物实现了无机能价值与生物化学能之间的循环转化。

(2)原生生物实现了从无机能价值向有机能价值的进化。原生生物是在原核生物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原生生物实现了有机能价值与生物化学能之间的循环转化。由于无机能价值并不能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只有有机能价值(即食物能量)才是几乎所有生物都能够有效利用的能量型价值。因此,从无机能价值向有机能价值的进化,实际上就是从“不可通兑性能量型价值”向“可通兑性能量型价值”的发展,即实现了从“无机能价值”向“有机能价值”的发展。

(3)感觉类生物实现了从有机能价值向要素性价值的进化。感觉类生物是在原生生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开始形成独立的感觉器官,并能够对物质的许多非能量特征进行感知。当某一环境要素或生命要素(如水、氧气、温度等)出现稀缺状态或非正常状态时,生物体内就会通过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细胞运行来进行适当补偿或替代。与此同时,一些非能量特性的环境要素(如氧气、水分、温度等)能够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一些细胞的生物功能,从而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或有机能价值,因而具有了价值。因此,感觉类生物实现了从“能量型价值”向“非能量型价值”的发展,即实现了从“有机能价值”向“要素性价值”的发展。

(4)认知类生物实现了从要素性价值向生理性价值的进化。动物一旦拥有了认知器官,就可以开始感知各种事物及其之间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感觉类生物虽然开始利用要素性价值,但是,只能孤立地、片面地、单方面、直接地利用要素性价值。认知器官生物能够根据认知器官的分析结果,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对象来调节自己的效应器官,从而达到综合地、关联性地、适度地、多方面地、间接地利用各种要素性价值。因此,认知类生物实现了从“独立性价值”向“关联性价值”的发展,即实现了从“要素性价值”向“生理性价值”(或温饱类价值)的发展。

(5)评价类生物实现了从温饱类价值向个体性价值的进化。动物一旦拥有了评价器官,就可以开始感知各种事物及其价值之间的量度关系,从而形成对于动态性价值产生动态性的反应。评价类生物对于价值资源的利用行为通常是弹性的、能够变更的、条件性的,它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它使生物具备了后天学习的能力。因此,评价类生物实现了从“不可计量价值”向“可计量价值”的发展,即实现了从生理性价值向个体性价值的发展。

(6)意志类生物实现了从个体性价值向社会性价值的进化。意志的本质是人脑对于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追求最大的行为价值率。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化、动态化、关联化的系统,人的社会行为通常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关联性,因此要想实现社会行为的最大价值率,就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制定正确的行为方案,实施正确的行为细则,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各种社会行为所涉及的各种社会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全面而精确的预测,并在社会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修正。因此,意志类生物(即人类)实现了从“不可预测价值”向“可预测价值”的发展,即实现了从个体性价值向社会性价值的发展。

综上所述,价值的发展过程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实现了“无机能”向“无机能价值”的发展;二是实现了“无机能价值”向“有机能价值”的发展;三是实现了从“能量型价值”向“非能量型价值”的发展;四是实现了从“独立性价值”向“关联性价值”的发展;五是从“不可计量价值”向“可计量价值”的发展;六是从“不可预测价值”向“可预测价值”的发展。所有的高层次价值都是从低层次价值进化而来,反过来,所有的高层次价值都可最终统一或还原于低层次价值(即无机能价值)。

高价统一或还原于低价的过程如下图:

七、信息统一于价值

要阐述“信息统一于价值”的问题,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

1.信息的贡献量取决于它所改变的价值量

根据信息的数学定义(即“消除不确定性”),可以推演出信息的价值论定义(即“增加价值量”):一是“消除不确定性”等同于“提高有序性”;二是“提高有序性”就是“提高功能有序性”;三是“提高功能有序性”就是“增加价值量”;四是“增加价值量”就是“价值源泉”。总之,信息对于系统的贡献量取决于它对于系统所改变的价值量。

2.信息进化取决于价值进化

(1)价值的进化。经历了无机能价值、有机能价值、要素性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六个阶段。其中,个体性价值可分为个体资料价值(包括工具价值、个体行为价值(包括技术价值)、个体意识价值(包括科学价值);社会性价值可分为社会分工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管理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社会意识价值(包括文化价值)。

(2)信息的进化。经历了无机能信息、有机能信息、要素性信息、生理性信息、个体性信息、社会性信息六个阶段。其中,个体性信息可分为个体资料信息(包括工具信息、个体行为信息(包括技术信息)、个体意识信息(包括科学信息);社会性信息可分为社会分工信息(包括经济信息)、社会管理信息(包括政治信息)、社会意识信息(包括文化信息)。

信息进化的每个阶段与价值进化的每个阶段,都是一一对应的,由于所有价值最终都可统一或还原于无机能价值,那么所有信息最终都可统一或还原于无机能信息;由于信息的贡献量取决于它所改变的价值量,无机能信息又可还原于无机能价值,那么所有信息最终都可统一或还原于无机能价值。

总之,信息统一或还原于价值,信息的还原过程与信息的发展过程正好相反,如下图:

八、情感统一于利益

人类的意识可分为四个层次:感觉、认知、情感和意志,它们分别是对存在关系、事实关系、价值关系与行为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根据“主观统一于客观”的观点,可以得出如下推论:感觉统一于存在关系、认知统一于事实关系、情感统一于价值关系、意志统一于行为关系。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利益就是价值,因此“情感统一于价值”等同于“情感统一于利益”。由于价值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情感是人类一切行为的驱动器,因此情感与价值及其相互关系是价值理论和情感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内容,必须予以详细阐述。

情感统一或还原于利益(或价值)可表现在六个方面:

1.情感起源取决于价值起源

价值的起源经历了从无序化无机能量、无序化有机能量、无序化高分子能量、准有序化多分子体系能量(即准价值)、生物化学能(即原始价值)五个阶段。

情感的起源经历了从无机化学反应、有机化学反应、有机高分子聚合反应、有机多分子体系链式反应、原核生命的趋性反应(即原核趋性)。

总之,“原核生物”就是最原始的生命,“生物化学能”就是最原始的价值,“原核趋性”就是最原始的情感。

2.情感进化取决于价值进化

数理情感学认为,生物进化、价值进化与情感进化之间有着严密的对应关系。

(1)生物的进化。经历了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感觉类生物、认知类生物、评价类生物、意志类生物六个阶段。

(2)价值的进化。经历了无机能价值、有机能价值、要素性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六个阶段。

(3)情感的进化。经历了无机能趋性、有机能趋性、感性情感、知性情感、弹性情感、理性情感六个阶段。

由于情感是主体对于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主观通常是由客观来决定的,因此情感通常是由价值来决定的,情感进化通常是由价值进化来决定的。

3.情感分类取决于价值分类

情感分类与价值分类的对应关系主要表现在:根据价值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根据价值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根据价值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根据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假情感、善恶情感和美丑情感;根据价值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社会情感;根据价值作用时期的不同,情感可分为追朔性情感、现实性情感和期望性情感;根据价值动态变化的特点,情感可分为确定性情感、概率性情感;根据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生产性情感与消费性情感;根据价值层次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代谢性情感、生理性情感、个体性情感和社会性情感;根据价值载体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社会类情感、自然类情感。

对人情感的分类,如下图:

4.情感特征取决于价值特征

情感的动力特性是指情感在其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变化特性,主要包括强度性、稳定性、偏好性、细致性、层次性、效能性、周期性和时序性八个方面,其中,情感的强度性和稳定性是情感最重要的两个动力特性。数理情感学认为,人的情感强度主要由价值强度来决定,并且服从“情感强度第一定律”,价值强度就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即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之差);情感的稳定性在根本上取决于价值关系的稳定性,情感的波动度取决于价值的波动度;情感的偏好性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对于某些事物的价值强度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情感的细致性取决于人对于价值关系细微变化的敏感性;情感的层次性主要取决于价值的层次性,人的价值可分为社会性价值、个体性价值、生理性价值、代谢性价值四个层次,那么,人的情感也可分为社会性情感、个体性情感、生理性情感、代谢性情感四个层次;情感的效能性主要取决于人对于价值关系进行行为转化的效能性,用行为反应系数来衡量;情感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取决于价值关系的周期性变化;情感属性的发展时序主要取决于价值特性的发展时序。

5.情感变化取决于价值变化

在情感八大动力特性中,情感的强度性是情感最重要的动力特性,因此,这里所指的情感变化主要是指情感强度的变化。

根据数理情感学对于情感的数学定义,情感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值。虽然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的情感强度,但在一般情况下,情感的强度并不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成正比,而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关系。

数理情感学认为,情感的产生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情感强度与价值强度(即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关系同样应该遵循生物学的“费希纳定律”。由此可推导出“情感强度第一定律”: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

6.情感规律取决于价值规律

人类有许多的情感规律,而在所有情感规律的后面,都隐藏着特定的价值运动规律。可以说,所有的情感规律都是价值运动规律的主观表现形式,并且都可以通过相应的价值规律推导出来。例如,物以稀贵规律、喜新厌旧规律、难贵易贱规律、逆反强化规律等,可由“边际效用规律”推导出来。又如,爱屋及乌规律、以己度人规律、对号入座规律等,可由“价值关联性传递规律”推导出来。再如,强度性与效能性互反规律、逆反强化规律等,可由“利益为本规律”推导出来。

情感的发展过程是:情感起源——情感进化——情感分类(即情感的模式分化与层次提升)——情感特征(即情感特征参量的规范化描述)——情感变化(即情感强度的变化)——情感规律(即情感强度变化的规律)。

情感的还原过程与情感的发展过程正好相反,如下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物进化论、价值进化论与情感进化论
意识的进化过程
情感进化论
太极原理揭示生命与人类起源
价值以能量为核心
情感以利益为核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