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的反面之鉴

小说《三国演义》使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甚至赋予他超自然的力量,好似神、仙,睿智得令人目眩,难怪鲁迅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小说的巨大影响,使之成为妇孺皆晓的高知名度人物———这个诸葛亮只是寄托了作者理想和抱负的小说人物———历史上的诸葛亮也确实是了不起的人才,是治理国家的贤相,严格自律,廉洁奉公,令人敬慕,垂范后世,师表后人,笔者亦对之极其景仰,但案诸史籍,他在自身人才的体现上、对人才的识别和使用上,亦颇多不尽人意之处,录之为反面之鉴,不为无益。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年少的后主,“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四年多以后,率大军进驻汉中,对朝廷遥控指挥。直到去世,几乎全在军旅之中,“夙兴夜寐”,细到连军士违法罚二十鞭者,都要亲自监刑,账册也要亲览。诸葛亮不能算作优秀的领导者,其一,不管事情大小,必决于他,就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纠缠在,将精力浪费在不该自己管的琐事中,冲淡了对大事的抓和管。好铁能打几个钉?人能有多少心血精力?是对自己搞疲乏战术,是在过度开采自己的寿命,难怪其仅54岁即谢世;其二,事必躬亲,客观上就是不相信部下,不相信各级各部门的主管者,既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又不利于他们的锻炼和培养。领导者,一曰决策,二曰用人。要善于决策,善于用人。大政方针和原则确定后,放手让人去干,相信他们,让他们在本职工作中发挥聪明和才智,为领导的决策增添色彩,使领导的思想体现得更丰满。要抓大事,大权独揽,小权分散,造就一个层层有人负责的领导群体。群策群力对事业更有利。诸葛亮不注重接班人的培养,没给他们更多独挡一面,独当大任的机会。下属在他的影子中仅是兢兢业业地工作,没有创见。既然是大才,就要培养人才,使身边、周围成为人才发育的园圃。

马超勇武过人,投奔刘备,很受信爱。关羽闻之,深不以为然,便给诸葛亮去信,问马超可同谁相比。诸葛亮回书予以恭维,说:“(马超)黥、彭之徒(黥布、彭越一样的人,均为汉朝开国大将),当与益德(张飞)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关羽美须髯,所以诸葛亮称之为“髯”。关羽阅书特别高兴,让宾客们传看。关羽历来“骄于士大夫”,目空一切,诸葛亮之书等于迁就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助长了他的骄傲情绪。以后关羽丢城失地,遗害自身,贻误国事,有负重托,诸葛亮的一味迁就不无责任。应晓以大义,既然和刘备“恩若兄弟”,就应以“哥哥”的大业为重,以大局为重,勿以自己好恶和虚荣为处事基点。幸好当时通讯不发达,且荆州和蜀中距离遥远,不然此书所言传至马超、张飞耳中,该对诸葛亮、关羽作何想,岂不产生隔阂,有碍团结,有损事业?

法正献蜀有功,刘备对之宠信有加。任其为蜀郡太守,是首都的行政长官,权势赫赫,但其居功自傲,恃宠凌人,竟至“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当初谁请他吃顿饭,他要报德;谁瞪他一眼,他要报怨,竟至不顾律法,随便杀人,影响很坏。有人报于诸葛亮,请他启禀刘备,对之加以抑制。诸葛亮却历数法正对刘备之贡献,称:“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也!”一言以推之,不管了事。志书作者尖锐批评曰:“诸葛氏之言,于是乎失于政刑矣!”诸葛亮入蜀以后,实行严刑峻法,讲法制,而对法正却因“功”而易法,未免有损英名。姑息迁就就是纵容,幸好法正死得较早,不然将为害大矣!

公元219年,吴国袭取荆州,俘杀关羽,刘备大怒,不顾一直奉行的联吴抗魏战略,于公元221年发兵伐吴,结果大败。两国俱元气大伤,魏国坐山观虎斗,不战而“败”两国。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对伐吴的后果也肯定了然在胸,明知不对,却因自己胞兄诸葛瑾在孙权手下为官,竟不敢力谏力阻,以它的地位和对刘备的影响,力谏是应该起作用的。关键时刻,还不如赵云,不顾刘备盛怒,犯颜进谏,慷慨陈词。刘备已感情战胜理智,完全听不进,但赵云忠心可鉴。诸葛亮为自己避嫌而置蜀国大业于不顾,和赵云相比,不算尽忠,未免自私之嫌!

诸葛亮以刘备托孤之重,为完成刘备遗志,光复汉室,不顾国力财力军力数度北伐,皆无功而返。魏国已统一北方,已被各阶层所接受,政治稳定,土地广袤,人口众多,汉室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要消灭魏国,已根本不可能。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只注重报刘备知遇之恩,树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形象,浪费多少军饷,枉死多少生命。他的遗志又影响到后继者姜维,继续多次北伐,使土地面积小,人口少的蜀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更加每况愈下。作为一个政治家,作为一个最高决策者,不应以报恩思想作为决策的依据,应审时度势,正视现实,采取利于国家发展的措施。设若,他不连年征伐强于自己的魏国,把精力全放在发展经济上,着力经营蜀国,我想蜀国也会富强,老百姓生活也会好些,蜀国也许会存在更长时间,毕竟还有蜀道天险作屏障。

公元228年,诸葛亮初次伐魏,兵出祁山。“使马谡督军在前”,“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招致街亭之败,结果马谡被杀,其请求自贬三级。这就是被后人传诵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大加赞扬诸葛亮秉公执法。然而诸葛亮既委马谡以大任,必认定其是个独挡一面的人才,其竟不听指挥节度。刘备临死,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未听信,难免识才不明之嫌!

魏延有胆有识,是刘备赏识重用的年轻将领。刘备入蜀为汉中王后,急需一员大将去镇守和魏国接壤的汉中,众议非张飞莫属。刘备却选中了魏延。魏延当众回答刘备:“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请为大王吞之!”刘备非常满意。其没辜负刘备的厚望,屡立战功。诸葛亮伐魏,魏延每次随征,都想带精兵万人,与亮分道会与潼关,均遭拒绝。魏延常说诸葛亮胆小,“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魏延善待士卒,勇猛过人,但骄傲自矜。杨仪有才干但性情急躁、心胸狭窄,两人形同水火。诸葛亮对魏延不信任,甚至怀疑,临死安排后事,也不让他参加。把死后的退军指挥权交给杨仪,激化了矛盾,“导演”了一幕悲剧。魏延认为:“丞相虽亡,吾自见在,”“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也!”说得堂堂正正,他不接受杨仪的指挥!遂从小路追到杨仪军前,仅因和杨仪个人私怨,背了反叛之名,惨招杀戮,被夷三族,蜀失一名将,痛哉!杨仪率军入蜀后,因未得重用,口出怨言,下狱自杀。诸葛亮对魏延和杨仪都未识透,对魏延更未尽用其才。我为魏延鸣不平,怨哉!诸葛亮识才用才不如刘备。

诸葛亮尽管英名盖世,然识才不够明,用才不够尽,该谏者不谏,该诤者不诤,一生谨慎,是否性格上有缺歉?否则,三国历史肯定会是另种样子!不免掩卷长叹,咳,他是能人,不是完人,是大才,不是全才,他毕竟是人不是神----

(所引资料来自《三国志》《资治通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备临终前说“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为何不听?
《诸葛亮”荆州帮“的非组织活动》(作者:李天军)
诸葛亮杀死的蜀将至少四人,马谡最出名,看看其他三人都有谁?
去世前刘备说:此人不死,蜀国必危!诸葛亮不听,后来字字成真
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若留一人,蜀汉便可能一统天下
诸葛亮一生5大错:杀错1人,留错1人,用错1人,看错1人,打错1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