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地震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日本地震的与应对措施

社会教育

日本儿童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会吩咐所有家长为孩子准备一顶棉帽子(在日本叫防灾头巾),其用意当然是一旦发生地震,学校就会让孩子们立即戴上这些帽子,保护自己。而在平时,这些帽子就套在座椅背上。学校每年实行一次地震演习,借助区里的地震体验车让学生“亲身经历”地震。

为了让地震的灾害减低到最低限度,日本各地中小学都非常重视防灾组织的建立、教师防灾研修、学生防灾知识的学习和防灾演习等防灾教育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中小学一般都把防灾教育列入学校年间教育计划中,编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防灾教育课程。如在理科、社会等课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地震发生的机理、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过去所遭受的自然灾害的特征等,在道德课、综合学习课、课外活动等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讲解日常生活中防灾的注意事项、灾害发生时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提高学生的放在技能。防灾演习是把学生平时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的一项综合活动,日本各校分别针对地震发生在课上、课间、放学回家途中等不同情形进行各种实战训练,并请防灾教育专家或当地消防员来校指导,总结每次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改进。 

完善的建筑物

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缓冲地震带来的晃动。其次,日本建筑在选材上也格外讲究,比如在欧洲、中国经常被当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砖瓦,很难在日本的建筑物中找到其踪影。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证明砖结构房屋不抗震,从那以后,砖结构建筑在日本几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另外,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这也就是本次强震引发的海啸过后,漂浮在海面的房屋很多都没有散架的原因。

频繁的地震灾害促使日本颁布并完善了多部建筑物抗震方面的法律。日本有关建筑物抗震法规多达63部。历次大地震后,都要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和修改,可以说每一部法律都是日本抗震经验的一个总结。尤其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先后在1996年、2000年、2005年、2006年连续四次修改《建筑基准法》。修订后的《建筑基准法》将住宅、楼房的抗震标准提高为经得住67级地震摇晃而不会坍塌;地方行政部门、消防署、警察局、广播电视局等社会服务机构必须能继续维持其使用功能;商务楼等人员密集场所要求能够经历8级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年。日本防震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学校是第一避难所”——所有房子都可以倒,但学校的房子不能倒。日本有一个《建筑物耐震修改促进法》,规定所有的公立学校必须高度耐震,新校舍要按最新严格耐震标准兴建,现存学校必须接受定期“耐震诊断”,有问题的会被补强或是改建。

 居民防灾意识

日本的街道委员会经常会向居民发放“回览板”——上面第一行印着居民的姓氏,下面就是通知内容。大家阅读完以后,在自己的名字下盖个私章,或者签个名,然后再送到下一户人家。通知中,内容最多的就是防灾。防灾意识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预警系统

日本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这个系统储存了大量4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可以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指导当局有针对性地迅速展开救援措施。长期以来,日本在建立城市防灾体系的工作中,始终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公路、铁路、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抗震性与安全性上。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只要稍微开阔一些的绿地都会被政府划定为灾难来临时的“缓冲地带”。在记者居住地的附近就有一处小小的公园,其入口处插着一块“地震避难所”的牌子。

防灾用品

现在,日本越来越多的家庭日常都备有防灾用品,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大灾难袭击的日本人,用自己的智慧开发出很多用于防灾的商品。 

紧急避难用包——这是一个用经过防火处理的聚酯材料制作的背包,里面备有最起码的日常用品,一旦灾害发生,就可立刻带上它疏散到安全处。背包内有各类用品27件,其中包括饮用水装运桶、罐装压缩饼干、罐装面包、矿泉水、手电筒、电池、蜡烛、火柴、防滑手套、棉毛巾、塑料袋、便携纸巾、开罐刀、护创膏、药棉、三角巾、绷带、棉花棍、剪刀、小钳子、镊子、塑料布、绳子、防尘口罩、急用哨子、摇动发光灯、固体燃料等。

急用哨子——这种哨子的特殊设计在于它能发出容易被人听到的三千赫频率的音声,所以,在地震发生后,可以吹哨来求助。

压缩内衣——圆领衫、三角裤等被紧紧压缩成体积为110×70×26mm的大小。使用时,只要用手将其松开即可。

无需用水的洗发剂——一旦发生灾难,水就变得无比宝贵,洗发也就成为一种奢望。而这种洗发剂,只要将其抹在头发上并搓揉后用毛巾或纸巾擦净,头发的污垢就去除了。

可燃烧100小时的蜡烛——灾难发生后就会停电,夜晚就需要用蜡烛来照明。这种蜡烛能长时间燃烧,如果以每天点燃10小时来计算,便可以使用10天。

饮用水长期保存罐——种商品名为MEDETANK的饮用水长期保存罐,其罐壁内侧贴有光半导体无纺布,由于光催化的杀菌作用,它可以将自来水保存3年。这种存水罐需被放置在光亮的地方,以利用光的作用来杀菌。饮用水长期保存罐一般为20升装。此外,市场上有销光半导体无纺布封囊,每一封囊可用于5升水。只要放入这种封囊,无论何种容器都会有杀菌作用。

手摇充电的收音机及电灯——体积小巧,仅手掌般大小,内带收音机(限日本国内使用)、发光二极管灯泡、警铃以及便携电话充电功能。因为它是用手动摇杆来充电的,所以不用电池。手摇一分钟(约120次)的充电量,收音机可使用约60分钟,或是照明约30分钟,用于警铃的话,约可发出5分钟的报警声,而如果用于手机,可以通话约3分钟。

冷冻蔬菜——蔬菜经过冷冻并干燥后便成为一种保存食品。用热水发开后便能恢复蔬菜本身的润泽。冷冻蔬菜可保存3年。

政府部署

日本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设立了以防灾为首的由有关省厅局长级官员组成的“非常灾害对策本部”负责调查灾情和指挥救灾。日本自卫队在地震后也迅速采取行动,大概在地震发生几分钟后,防卫厅便会设立“灾害对策本部”。半个多小时后,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的飞机相继飞往灾区。1个小时后,防卫厅召开了“灾害对策会议”,决定迅速收集灾情。(日本防卫厅和自卫队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修改了内部规定,一直坚持“地震烈度5级以上出动飞机、派遣自卫队员”的应对机制。此外,陆上自卫队各驻地都有一支由二三十人组成的24小时救灾部队,随时准备前往灾区进行救助。目前,有43万名陆上自卫队队员和180架飞机正在待命,随时准备赶赴灾区。陆上自卫队的168辆配有炊具的车辆也会迅速驶抵达灾区。)此外,警察厅、防卫厅和消防厅等也有相应的应对机构。安装在日本各地高大建筑物上的高音喇叭不断地向日本国民播放着各种警报和通知。尽量提高除体制外一切的救援速度。

 志愿者

地震发生后,立即有志愿者奔赴灾区,其后3个月会有相继超过百万的志愿者进入灾区援救,按日本的法律规定,公务员不能进入私有领域,所以灾后只能由自卫队,志愿者进入灾民家搬运残留所需的物品。且志愿者在救灾时的募捐、鲜血和物资提供上都发挥积极作用,1995年为了纪念志愿者的积极抗灾行动被称为“志愿者元年”。由于日本灾害频繁,国民全民从小便进行地震防御训练,在地震日,全民演练,一些免费的地震知识培训中心等等。政府对志愿者的要求也颇为严格,经验不足者,反而会妨碍救援活动,而且也无法保障安全。由于灾后物资奇缺,自己不能解决食宿问题者也不接受。赶来的志愿者迅速完成中心功能的恢复,赶到灾区的志愿者装备十分专业:头盔、护目镜、防尘口罩、橡胶手套一应俱全,上衣必须是长袖,同时他们所穿鞋子的鞋底必须有防止钉子扎伤的钢板。

法律政策

日本的灾后应对还有完善的专门性法律体系作为支撑。应对各种灾害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专门应对地震的《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要求政府设定地震防灾对策的目标,制定地震防灾紧急应对的五年规划,从国家财政上给地  《地震保险法》则通过规定政府对保险公司承担的地震保险责任予以再保险,谋求地震保险的普及,进而确保地震受灾人员生活的稳定。

《建筑物抗震改造促进法》,要求各级政府采取措施促进建筑物的抗震改造,提升建筑物应对地震的安全性。

《灾害救助法》、《受灾者生活再建支援法》、《灾害抚恤金支付法》等,则对重大灾害发生后灾民的救助、经费保障、抚慰金发放等做了规定。

在灾后重建方面,日本制定有《严重灾害特别财政援助法》、《受灾者生活重建支援法》、《灾害抚恤金支付法》等。

日本还针对一些特定的灾害出台专门规定,比如,针对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日本出台有《阪神、淡路大地震处置特别财政援助与资助法》。除此之外,各种普通法律中也有针对地震灾害的专门性规定,如《建筑基准法》等。完善的法律机制无疑是日本防震,震后救灾高效率行动的保障。

地震保险

专门的地震保险制度。因地震的危害较大,个人难以预料和控制。所以设置了地震保险,地震保险是一种专门性的保险,用以补偿因地震、火山喷发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等造成的损失。该险种由投保人自愿加入,以居住用的建筑物和家庭财产为保险对象,是火灾保险的附加险。但其只对地震10日之内的财产损失予以赔偿,且不包括偷盗损失,国家为了此政策能顺利进行,制定了《地震保险法》国家对保险公司承担的地震保险责任予以再保险,确保地震保险制度的实施。

震后垃圾处理

震后垃圾大体可分为3钟可燃,不可燃,金属垃圾。垃圾焚烧是震区可燃垃圾处理的最主要方式。建立大型焚烧厂,在日本其焚烧要求较高,日本《废弃物处理法》规定,只要是废弃物,绝对不允许焚烧。但在两种情况下可以例外:第一,在有非常健全的焚烧设备、能保障焚烧安全的前提下;第二,在受到震灾、风灾、水灾的情况下,也可以焚烧,“即使渔民自然焚烧垃圾对环境有害,但并不违法。例如进海水泡过的木材和垃圾要做焚烧处理就会产生二恶英,而这种物质的危害要在几年后才会显现。因此焚烧也须谨慎。

日本的建筑垃圾多由木材和水泥块构成,甚至木材占比重更高。水泥块多由建筑行业的从业公司进行回收,并在混凝土工厂进行再生。而水泥块中间的不同种类的钢筋也被分门别类回收利用。由于东北一部分地区的海岸线塌陷宽度达五米,日本政府目前也有意将部分建筑垃圾用于海水填埋,以补造被地震和海啸“剥夺”的领土,“很可能灾区产生的水泥块建材还不够用。”这样回收利用的举措既环保有可以将资金用于其它急需项目。

日本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震后必然会产生大量家用电器,汽车等机械类型的垃圾,日本要求企业自主负责垃圾处理费用。丰田、索尼、三菱等日本工业巨头在震后第一时间都曾关闭位于东北地区的工厂,厂区震灾垃圾的处理也由企业自主负责。至于震灾中受损的汽车,其处理费用则多由汽车厂家和保险公司共同支付。而一些房屋垃圾,政府会发放相应的抚恤金,助其拆掉。垃圾处理公司考虑将其作为临时板房的建筑材料,并尽可能雇佣当地灾民参与工作,“让他们在灾后能尽快找到一份工作。” 

特点及不足之处

日本在应对自然灾难方面也有不足之处,例如福岛核电站的机组爆炸和放射性物质泄漏,虽然有地震空前强烈并引发海啸等客观原因,但不能否认确实存在核安全管理方面的人为原因和失误。各国在应对地震等自然灾难方面各有长处和短处。在这块经常晃动的岛屿上,“久经震场”的日本由于掌握了大量的地震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震经验,所以面对地震往往比其他国家的人要镇静得多。

日本对于地震的预防与应对具有“多化性”。监测预警系统化、抗震教育基础化、自助互助自觉化、保险基金常态化、抗震救灾法制化等等。日本的这种“多化性”对于其他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应对灾难,不妨“无病呻吟”
日本人怎样面对地震灾害
在日本怎么当志愿者?
志愿者之心
新观察:来自雅安地震的五个思考
原来7.1级大地震,也可以不死人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