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今国画的题跋去哪儿了

近年来我们看到,我国各级各类的美术展览、国画书法等展览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稍微有点书画常识的朋友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历来以书画一体著称的中国画展出作品上面,书法文字的元素大多只剩下了一个落款名字和印章,而给国内外美术界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大段文字题跋的传统中国画样式几乎消失不见。虽说笔墨当随时代,但此一迥异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美术作品风格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代表了中国画主流样式的画面形式的日渐式微,不能不说是中国画发展的一种倒退。

《墨梅图》 元代 王冕  

款识:钩圈略异杨家法,春满冰心雪压腰。何碍傍人呼作杏,问他杏得尔清标。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华开澹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王冕元章为良佐作。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

首先,文人文化的衰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遍览当今中国画界,无论什么级别的展览,最终获奖的几乎都是巨幅的工笔画。出现这样的现象一者是因为工笔画确实出现了不少抓人眼球的作品,二者是因为当今的写意画确实衰落了,找不出有说服力的作品了。写意画或者说崇尚写意精神的文人画的衰落是当今中国画题跋日益缩减的直接原因。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从幼年时期就天天拿着毛笔,读书写字、吟诗做对、书信往来,继而发展到写写画画;在这一过程中,毛笔始终不离手,书法或者用书法用笔作画也始终承载着书写文人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作用,这也是古代文人写意画兴盛的基础。

古往今来的著名中国画作品,像宋徽宗、黄公望、王冕、唐伯虎、徐文长,石涛、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众多绘画名家的作品,莫不秉承着诗书画印一体的画面形式。文人吟完诗脑海中有了意境就提笔画画,是谓诗中有画;画完画再把那首体现画面意境的诗用合适的书体题写到画上,是谓画中有诗,这样一来,诗、书、画相辅相成,完美融合,自宋以降,凡文人画莫不如此。更有后世元代文人有了诗书画仍不满足,又亲手篆刻印章印在画面上,自此,诗、书、画、印在画面上完美融合,并日益发展成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绘画样式。可遍览当下的中国画界,能作诗的有几个?能画完画再写书法题诗的又有几个?于是乎,没有诗文功底配合画面意境,作诗就省了,没有文学修养,题写的感想类跋文也越来越短,到最后只剩题写一个名字完事儿。发展到这一步,不仅是中国画的悲哀,更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兰竹图》 清代 石涛 王原祁

款识:风姿雪艳之中,随意点缀。何物不成清赏所,既有寒木,又发春花,新尚书亦应笑而首可。时辛未二月寄上问翁老维摩。清湘石涛济道人

 其次,当下的美术专业招生制度是助推这一现象的首要动力。当下写意画式微,画面的题跋日益缩减甚至消失,虽说有时代发展的原因,但当下流行的美术招生制度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众所周知,我国用西方传入的素描和色彩作为美术专业(包括中国画专业)的选拔科目在中国的高考制度中已经延续了几十年之久,但中国画专业的学习仅仅以素描和色彩为选拔基础显然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失于偏颇的。传统的中国画讲究书画一体,这个一体不仅仅指在画面上用书法题跋,更重要的是指用书法用笔来作画。但经过素描和色彩培训选拔上来的国画专业学生有些连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都没怎么见过,何谈笔墨韵味和书法落款题跋?有了西方传入的素描和色彩基础,这些国画专业的学生喜欢拿着毛笔画素描,拿着国画墨彩画光影,他们更喜欢涂涂抹抹加覆盖的素描画法,所以他们喜欢先画底稿再勾线上色的、跟素描更接近的工笔画,画完只简单题写个名字,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国画展览上满眼都是精细描摹的工笔画而找不到注重笔墨韵味的写意画了。满眼的工笔画上别说题诗,就是长点的书法文字都罕见。

 最后,美术高考制度对文化功底的轻视,也导致了选拔上来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文学功底薄弱,在中学的校园里甚至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就会被人善意提醒:“去学艺术吧,学艺术文化课分数线低容易考上大学”。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来看,如果选拔一批文化功底薄弱对于书法又一窍不通的学生来学习和继承发扬中国画,那中国画的发展前景可想而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画上的题跋越来越少就不仅仅是画家个人素质的下降,而是整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断层。

所以说,当今的中国画越画越大,越画越精,但画面上的文字题跋越来越短,从表面看这无足轻重,毕竟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画也是一种以造型为主的视觉艺术,但从深层来看,文字题跋的文学书法元素是传统中国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中有画阶段,文学意境是画境的起源;在画中有诗阶段,诗文题跋又成了画面的点睛之处;至于书画一体,更是直接让书法和绘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下有不少画者倡导艺术创新,倾向于放弃传统,但笔者以为学习传统与艺术创新并不矛盾,学习传统可以是精神的传承与学习,艺术创新也不代表一定要摒弃那些传承了几千年的艺术形式。中国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面貌,这一特色的艺术形式以及形式背后的民族文化基因与精神源泉,我们不应该丢弃。(作者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创作及美术理论)

END

统筹:彭彬 左赞   编辑:范源源

电话:0371-65795992

《大河美术报》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时代审美多元化 | 李蒸蒸
【艺匠精神】谢泰伟——奋进新时代 砥砺新作为 优秀作品展
著名书画家李澍
“悲鸿生命”这里不仅有徐悲鸿的绘画,还有他丰厚收藏
“致广大,尽精微”
李琰:国画题跋走向衰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