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古代,金榜题名不光要有文化,还得有钱!

状元、榜眼、探花是人们最熟知的古代考试的第一第二第三名。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甲一乙二甲二乙,乡试、会试、殿试等等一系列规则。

起源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的,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只有592人。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科举远没有你想象的容易!

殷实的家底

中国古代主要以农耕文明为主,普通百姓只靠几亩薄田度日,而在印刷尚不发达的古代,书籍的价格昂贵,没有殷实的家底,恐怕连科举的入场券都没有。

在古代培养出一名状元,前期私塾先生、笔墨纸砚、书籍材料等支出;中期需要准备应对各种考试的交通费、生活费及住宿费等,古代交通不便,为节省费用,风餐露宿、夜宿荒庙也是家常便饭。

到了后期部分人还会上下打点各级考官,古时科举基本上被贵族官宦子弟垄断,而没有后台靠山支持的寒门子弟,别说状元,能考中秀才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渊博的学识

古代的孩子视心智发育而定,大致在8-15岁入学。《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科考的入门教材便是“四书五经”,仅《论语》就有20492篇,需要全部倒背如流。

科举考试要写八股文,措辞要用古人口气,谓之代圣贤立言,文章结构要遵循定式,句法排偶,甚至连句子长短、字词繁简、声调高低起伏等都有严格标准。

严格的选拔

拿清明两朝科举制度为例,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大关口,要考取状元,至少要通过九场考试。

闯过童生试,获得秀才功名,《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考了20多场才考上秀才,意味着让他晕厥发疯的,不过是第一关而已。

通过会试,获得贡士功名,通过殿试,获得进士功名。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考策问,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录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堪比书法家的字

古代考试,除了文章内容,还特别看重书法水平,考官每天阅读大量试卷,内容千篇一律早已审美疲劳,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小楷,能快速吸引考官的注意,更能缓解考官的阅卷疲劳。

清朝龚自珍策论文章出众,却因为“楷书不中程”而名落孙山,“中兴将相”曾国藩,参加殿试时也栽倒在写字难看这一点上。可见,要想考取状元,首先要练字,否则就算你博古通今,学富五车,考官也许看都不咋看。

逆天的好运

古时,“中状元”一词也有中头彩之意,说明这里面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比如:清光绪二十九年的那场科举,考官们连文章都没看就把考生中有个叫王寿彭的考生定为了状元。原因仅仅是因为慈禧太后那年正好过七十大寿。

果不其然当官员们向慈禧汇报今年的科举成果的时候,慈禧欢喜不已。今人看来,这种录用标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尽管古代考试有着诸多近乎“变态”的限制,但是在万般皆下品的传统教育下,还是有无数学子愿意为此付出十年甚至一生的努力,只为金榜题名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穿越回到古代考状元?考官:你看看这些卷子,考状元比登天都难!
来科举博物馆,看古代考取状元之路
秀才、举人、进士傻傻分不清楚 ,看完这篇文章全明白
科举与秀才,举人,进士,状元
“及第”解读
科举高中的豪迈诗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