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春光里懂得节制与敬畏

文/ 余世存

中国的节气文化源远流长。二十四节气中“二至”“二分”的概念已见于《尚书·尧典》;秦汉年间,已出现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事的传统历法,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面对一年中往复更迭的二十四节气,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深刻的时间规定与意义,也是对于天地山川的理解与敬畏。以清明为例,这个节日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过程?具有怎样的习俗与文化内核?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摘自《节日之书》,有删节。

蕴含深刻的时间规定与意义

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很多人想到清明,马上会想到扫墓,想到杜牧的名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他的节气,像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是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也反映了气候状况,而像小满、芒种等,是表示农作物的生长成熟状况的,剩下的惊蛰和清明两个节气,都是反映自然物候。而清明节则更为特殊。

春分后的15天左右,就是每年4月的4日到6日,天地之气再次发生变化,这一节气被称为清明。对中国内陆来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的大好时节。以小麦、油菜花、春竹为例,这是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薹开花、春竹拔节蹿高的时候。小动物的骨节迅速增大,身形长高;孩子们的身体也像在抽条,增高了许多。在大时间序列里,清明节正好属于节卦时空,拔节、节制、节俭、节哀,慎终追远,等等,有极为深刻的时间规定及其意义。

有人会有疑问,既然清明原本是这样一个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时间,怎么会演变成中国人祭祖扫墓的日子呢?这不是很矛盾吗?我个人觉得这里有中国人的美学观念,跟日本人对樱花的感情一样,中国人对春天的审美也具有灿烂跟春光短暂易逝相结合的一面,中国人也会想到人生的短暂无常。春天太美了,可是春天太短暂了。其中就有生与死的眷恋和哀伤。

中国人在几千年的生存中明白生和死的意义。比如尧舜禹这样的上古帝王都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后来的成语“视死如归”就是从这种生存体验中总结的。孔子总结说“养生送死”,儒家还为此做了很多礼仪上的规定。

但最能解释中国人这一清明现象的,还是道家。老子有一句话精当地说明了中国人把清明节气过成了节日,那就是“出生入死”。清明节气,虽然是春天了,是万物滋生出生的时候,但中国人却要求自己花上一两天来接触死亡,来扫墓祭死,来“入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国哲学。老子还为此演绎说,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亦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就是说,人活着的机会有十分之三,死亡的机会有十分之三,向死而生的机会有十分之三。清明节,就是中国人的出生入死,中国人的向死而生。

过节不仅是增加生活仪式感

清明时节的天气可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感受为代表,书中记载宝玉:

正要去瞧林黛玉,便起身拄拐辞了他们,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正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清明习俗,越来越多的人理解过节不仅是增加生活的仪式感,清明祭祀也有着生者与死者、与天地山川对话的意义。


很多人注意到,在清明前后,我们国家会出现一个人口流动和交通运输的高峰,有“小春运”之说。这个“小春运”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祭祖扫墓,一个是踏青赏春或者说旅游,很多是兼而有之。这一现象有清明作为节气和节日的意义,作为一个万物清洁明净的节气时间,人们可以在此时远游踏青,欣赏大自然,清洗掉自己入冬以来不得亲近天地山川的暮气衰气,用一句成语来说,就是到大自然中吐故纳新;作为祭祖扫墓的节日,人们需要返乡,到自家的先人墓前祭祀。

从唐代开始成为国家法定节日

在古代,清明节气的时间前后还有两个节日:上巳节和寒食节。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袚褉。另一个节日就是寒食节,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不生火做饭,要吃饭只能吃冷的;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祭祀祖先。可以说,现在的清明节其实兼容了上巳节和寒食节两个节日的习俗。

中国人祭祀祖先的传统很悠久。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之前,人们对死者只安葬而不植树、不设土堆即坟墓标记,祭祀逝者只在宗庙进行。到了春秋晚期,人们开始封以土堆、种上树木以作标记,祭祖也从宗庙改到墓地。祭坟扫墓的风俗就此流传下来。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慎终追远的节日,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也往往将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顺从民意,规定寒食、清明放假四天。也就是说,从唐代开始,清明节成了国家法定节日。民间社会的祭祖扫墓习俗也就得到了国家的承认。


到了宋代,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有关清明节的诗文名篇非常多。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天下行书第一,也是一篇融写景、抒情、议论的名作,文中描写的就是清明时节的景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在这一段春日乐事的描写之后忽然转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慨。可以说,这篇文章正是清明兼具生与死、欢笑与泪水性质的先导,清明节的哲思和美学意义已经由王羲之说尽了。


当然,王羲之等人的文字是士大夫的文本,还有一些民间文本既沉痛又生动。比如张恨水在《清明二题》中曾谈到,清明祭坟的诗数不胜数,但一个农村汉子跪在坟前的心声令人叫绝:“今日是清明,你的儿子来祭坟。哭一声,叫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为何不答应?”

悠久的习俗和厚重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已经形成了悠久的习俗和厚重的文化传统。


宋伯仁的《清明插柳》:“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些诗中可以看到清明的很多习俗,如插柳、踏青、取火,等等。


在有关清明节的文化遗产中,最有争议的莫过于中国画史上的杰作《清明上河图》。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认为,这幅画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取名为《清明上河图》,其含义就是清明节去河边。郑振铎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清明上河图》就是人们上河边、扫墓归来后的狂欢景象。


但也有人有不同意见,比如认为这幅画画的根本不是春天的景象,而是夏秋之际的景象,还有说《清明上河图》只是寓意清明盛世的意思等。专家学者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清明节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清明盛世之意”。


有人说,清明节至少有四大经典:一首诗,即杜牧的《清明》;一幅书法,即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一幅画,即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出戏,就是演绎唐朝诗人崔护和少女杜宜春在清明偶遇的一段爱情故事《人面桃花》。

这样的过节方式让大众心地更为醇厚

除了古典作品外,现代作家也有不少关于清明节的描述。如丰子恺在《清明》中讲述了小时过清明的习俗。“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第三天上私房坟。”丰子恺还说:“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他称这一活动为“借墓游春”。


叶圣陶有《过节》一文则写了对跪拜的态度:“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跪拜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新教育的推行跟时代的转变把古传的精灵信仰打破,把儒家的报本返始的观念看得并没有什么了不得,于是‘如在’既‘如’不起来,‘临事’自不能装模作样地虚‘敬’,只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例行故事:这原是必然的事情。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


清明节是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舒展起来。此时扫墓祭祖,用孔子的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其中有庄重,有责任,有形式感。在春天,人人都想生发、想表现的时候,让大家去祭祖,既敬畏又会坚定自己要表现创造的决心。对社会来说,大众这样过节就会心地更为醇厚。


也就是说,祭祀行为本身就是让人明白人应该有所节制,有所敬畏。在先人面前,人不应该任性,为所欲为。不少人狭隘地以为祭祖扫墓是求祖宗保佑,以至于祭祀时以行贿先人为计,这是势利、功利之行,更忘记了祭祀更丰富的意义。比如祭祖也是向祖先交答卷的时候,自己的礼数、德行、功业如何?面对祖先能否无愧于心?能否在新的一年建功立业?这都是可以向逝者、亡者、先人报告的。


我相信,随着我们对清明节的重视,我们会找到新的出生入死的风范、精神,我们也能找到跟逝者、山川自然对话的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点进来的你,都家宅平安,人生清朗! (节气壁纸+1)
清明时节话清明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
清 明 节
清明扫墓习俗与注意事项_
追思怀远话清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