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学采薇丨从“子路问强” 看君子之强(裴娜)

儒家文化强调以克己复礼、反求诸己、慎独自省、忠恕宽容等修身之道,培养塑造严谨内敛、谦恭礼让、中正善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但“温良恭俭让”的君子美德与气质,使儒家给人一种偏温和的印象,再加上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往往被片面解读为调和折中的老好人主义,因此在一些人的认识里,儒家文化是温文儒雅但稍显柔弱的。那么,儒家的本质真的是柔弱的吗?“子路问强”是儒家经典《中庸》里的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这个章节出发,探究一下儒家是怎样定义“强”的,以及“强”才是儒家的真正的本质这个话题。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从《史记》上我们可以看出,子路年轻时比较鲁莽,好勇斗力,但志气刚强,性格耿介。子路的打扮非常另类,他经常头戴一顶奇葩的公鸡帽,腰间佩一把公猪剑,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无敌威风。入孔门之前,子路曾经瞧不起孔子的学说,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门人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子路颇有侠义之风,勇猛刚强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他问强于孔子非常符合他的性格,他不但问过强,《论语》里还有关于“子路问勇”的记载。孔子通过回答子路问强,阐明了儒家对强的概念,也借机对这个他非常喜欢的弟子加以点拨教化,抑其血气之刚,而进其德义之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强?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他先问子路:“你问的强是指的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还是你所认为的强?”孔子对子路的反问颇有些调侃意味,孔子对子路有个评价“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在孔子看来,子路虽然经过儒学的洗礼,但他的性情依旧是为人勇武刚烈,因此他学问虽具备规模但不够精深。在孔子的这句调侃里边有一个潜台词,子路你自己所认可的那个强,在我看来不是真正的强,但是我可以给你阐述一下什么是我认为的真正的强。

孔子首先说明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强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一种是南方之强,表现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教育人们宽容柔和,对不讲道义的人不加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居之”,君子就持守这种强。一种是北方之强,表现为“衽金革,死而不厌”,以刀枪为枕,以铠甲为席为卧,驰骋战场死而无悔,这是北方人的强,“强者居之”,强悍勇武的人就坚守这种强。孔子将强的表现形式,分南北来阐述是有科学道理的,地理环境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群体和民族的性格价值取向,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产生着不同的人类文明。孔子所说的南方和北方,不是我们现在意义的南方北方,它主要是以孔子所居的中原之地而言,南方指代的是中原以及中原以南的农耕民族,北方主要是指北方的游牧民族而言。孔子认为南方之强注重教化引导,而非暴力斗争,以宽容、宽厚、柔和的方式教化民众,在人际关系协调、社会事务处理方面,不是简单粗暴的以牙还牙,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教化、感化,使老百姓自觉提高道德修养。教化是儒家最基本的治世方略,而君子具备温和、敦厚、以文化人的秉性和能力,是道德修身的楷模,教化百姓的理想人物,理应承担起教化治民的责任,因此南方之强,君子居之。与南方农耕民族相对应的北方的游牧民族,生存条件恶劣,资源有限,为了抢夺生存权,战争频发,因此他们民风强悍,推崇力胜者为王,这种强是外在的强,入孔门之前的子路就比较认可这种刚猛之强,但是在孔子看来,这种强远不如大德敦化来得长久。

分析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强”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后,孔子对什么是真正的强进行了阐发。孔子认为,真正的强是君子的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君子中和,但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大。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国家政治晦暗,至死不变节,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孔子通过“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国无道至死不变”,不但阐明了君子之强的概念,也把如何修养内心、强大心灵的方法做了阐述。同时,这几个方面既是君子之强的表现,也是实现君子之强的方法。

孔子认为,君子之强首先表现在处事态度上要做到“和而不流”。对于君子的处事哲学与态度,在《论语》中,孔子还有过“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群而不党”的相关论述。“和”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而非取消差异的绝对一致。“和而不流”是一种境界非常高的处事态度,既与人和谐相处,又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于他人,更不会为了追求和谐而降低人格,去攀附他人,苟同他人,流俗于众。

君子之强在处事方法上表现为坚守“中立而不倚”的中正之道。中立不是搞折中,老好人,谁都不得罪,而是在处理事情上把握好度的要求,做到恰到好处;在评判问题时中正客观,不带偏私,做到不偏不倚;在推动事物发展上,注重发展的平衡性。要做到中立而不倚,就必须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操守,有着坚定的意志品格,不断锤炼人格,提高内心修养,做到不为私欲所侵,不为环境所诱。

诚于中而行于外,这源于内在的强,必定会通过一个人的道德操守表现出来。君子之强在道德操守上表现为“国有道不变塞,国无道至死不变”的坚贞不渝,不忘初心。儒家是治世文化,主张积极的入世,无论是在太平盛世还是在生灵涂炭的乱世,儒家都不认可消极的避世,而是以济世为要。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不改变自己在穷困时候的气节,进退由道,素位而行,静处安身依守本分,对个人进退流转,安之若素,宠辱不惊,不因自身的进退流转,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原则和道德操守。但在国家政治昏暗、一片混乱的关键时刻,君子的表现绝对不是懦弱,不是忍辱偷生,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身殉道,为民请命,以舍我其谁的浩然正气,谱写大义凛然的君子之歌。正如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绝笔《衣带赞》中所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怎样的慷慨激昂,怎样的荡气回肠,这才是真正的勇敢,这才是真正的强!

为什么《中庸》会引用子路问强这个故事,我想大概是因为中庸经常会被误读为弱者自保的处世之道,是软弱的表现,而事实上,中庸作为儒家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它所提倡的君子之强是因坚守内心合乎道德的操守立场,坚定立德济世的志向而涵养的真正强大的心灵。

孔子通过子路问强,把君子之强讲清楚了,也讲清楚了强才是儒家的本质。快意恩仇、刚强威猛只是外在之强,真正的强是内在的强,是在明白“道”的规律以后,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的君子之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君子之德风(图文)
孔子言論幾則
“仁义礼智信”: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现代价值
思想者|张自慧:孔子将人生分为六个阶段,为何一以贯之的是这个字?
周孔之道倡扬怎样的“成人”之礼 张自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