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信·专稿︱陈培浩:当代叙事中的家园挽歌——读林森长篇小说《岛》
陈培浩,青年评论家,文学博士,副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第八届客座研究员。已出版《互文与魔镜》《穿越词语的丛林》《歌谣与中国新诗》等著作,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曾获奖若干。

当代叙事中的家园挽歌

——读林森长篇小说《岛》

陈培浩

2007年,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三峡好人》公映,这部电影对贾樟柯本人及中国当代电影史都有重要意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贾樟柯的电影人文表达从山西小城转向了变迁中国,并触目惊心地提出了一个家园何处的问题。“乡关何处”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一个典型的乡愁表达提示着原乡对于中国人的精神意义。但在当代中国,“割不断的乡愁,回不去的家乡”在急剧现代化的进程中被展现为“日益消亡的家乡”。促使贾樟柯去拍摄这部半纪实半虚构电影的因由是三峡工程产生的大量移民,随着三峡水位的上涨,很多人曾经的家乡将永久消失。有人关心三峡消失的风景,有人关心移民的安置去向,贾樟柯关心的是一批人的家园被连根拔起,彻底消失之后,这批移民将如何安置他们的家园记忆。从此之后,他们将成为永远失去故乡的人。
那个时候,很多人尚没有感受到家园消逝的切肤之痛。三峡工程造就的家园消逝毕竟是局部的,可是进入新世纪,迁徙时代的家园之殇以更加普遍性的方式呈现在文学中。2016年,格非出版的《望春风》再次显示了家园破碎造成的中国当代心灵震颤。《望春风》中,格非同样触及了家园的拆迁问题,当赵伯瑜最后回到家乡时,那里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只能靠着某些残存的老树辨认曾经的方向。这部作品源于格非“第一次见到儿时生活的乡村变成一片瓦砾之后所受到的刺激和震撼”“虽说早就知道老家要拆迁,而且我也做好了老家被拆迁的心理准备。但是,第一次见到废墟后的那种陌生感和撕裂感,还是让我受不了”。
如果说拆迁在《望春风》中只是一个潜在议题的话,在林森最新的长篇小说《岛》中则作为一个当代中国具有相当普遍性的社会议题得到正面直接的表达。在此意义上,《岛》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社会问题小说特征。当然,小说家介入现实社会议题的方式必然不同于媒体深度报道。专业媒体精于社会纵深的挖掘,但文学写作则更长于人文反思。林森必然明乎于此,《岛》在直面社会问题基础上赓续了当代家园叙事的人文反思,在见证当代历史进程的同时,也书写了一曲变迁中国的家园挽歌。
长篇《岛》在二个方面的表现引发了我的深思。
首先是小说如何介入时代的问题。我们知道文学不能脱离于时代,可是时代是一种全息多维的存在,特别是在全球化互联网自媒体时代,“当代”其实是一种严重的分层存在,由是,谁的当代、什么样的当代就成了摆在作家面前的难题。在我看来,在这个本质论受到严重质疑的时代,作家依然不应放弃对时代本质的追问。面向时代的写作始终无法摆脱对典型的思考。高速动车和举国拆迁哪一个更典型?哪一个才是时代的本质?这不仅考验作家的文采和想象,更考验作家的思考力和历史意识。《岛》表现出相当鲜明的直取时代本质的雄心。小说一开始便展现了社会问题小说的写实性。某种意义上,拆迁建楼是一个普遍的中国当代现象,却没有哪一个地方比海南更典型。海南本来就是国家政策和时代商潮共同催生的新生省份和当代热土,海南房地产业某种程度上堪为当代中国房地产业的典型缩影。小说第一章便展开了拆迁过程中村民的矛盾纠结和多方角力之下村民无可奈何的节节败退。其笔致细腻,其细节典型,但更重要的还是,典型情节的背后是典型环境。如今很少有人再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事实上,环境的典型正是因为直击了时代本质所致。在这一点上,《岛》有一种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立场。
其次是小说基于人文和审美立场展开的当代反思。《岛》虽然直面了重大而典型的社会议题,但作者显然无意从单一的政经视角来切入社会问题,他似更乐意基于人文和审美立场来展开当代性批判。这主要通过守岛老人吴志山来展现。《岛》是一部由第一人称叙述展开的双线叙事作品,以家园被拆迁的“我”来观察和见证守岛老人吴志山的命运沧桑,双线故事之间具有现实和精神上的关联。“我”和吴志山最后都成为难逃拆迁大潮的怀旧者。相比之下,“我”想挽留家园,对现实却带着无可无不可的颓废。吴志山则更像“我”二堂哥,展现出更加不可折服的守卫者姿态。
吴志山由于命运坎坷含冤入狱,继而跑到“鬼岛”上寻鬼,希望“鬼”能为他昭示清白。置身于空无一人的荒岛,他感受到的并非恐惧、空虚和孤独,反而打开了一个生命原力与万物生灵相互应答的世界。在荒岛上,人与狗、人与植物、人与环境、人与时间、人与自身之间有着一种完全不同于文明社会的丰富性。小说第四章写吴志山孤身一人的荒岛生活,写他如何独自经历台风、三条结伴的犬如何先后离他而去,他又如何经受着欲望的炙烤。小说特别写到吴志山对岛上万物生灵的亲近。“某一年,他在岛中央的一个斜坡那里,看到了那株巨大的野菠萝。这野菠萝他早就看到了,却从没认真地打量过。等他走近,看到这野菠萝长得飞扬跋扈极其嚣张,好像它还能长得更大,好像它有一天,能够把整个小岛覆盖住。”。野菠萝那种“飞扬跋扈”的生命力隐含着林森对钢筋森林城市的批判,与资本垄断、阶层分化、技术发达、人情渐淡、千城一面的大量巨型都市里发展起来的陌生人社会相比,吴志山身上那种生命原力及其存在的荒岛世界的万物应答显然更具审美性。由此,林森逆转了“鬼”与“荒”。被排斥在文明世界的小岛被世俗视为鬼魂涌动的荒凉之境,但林森则以幽深体贴的笔致恢复了它生机勃勃、生灵葱茏的面目。这意味着他秉持着一种对城市现代化的批判眼光,潜在之意是:基于发展主义和城市中心主义理念对“荒”“鬼”的全面驱逐,昭示的无疑是一种人类的盲目自大、资本的冷酷无情和发展主义思维的盲区和黑洞。作者始终强调“鬼”其实是生灵,我们因此不难理解在小说首尾重复出现,作者相当用心动情写到的寻找鬼火的诗意段落:
有谁见过夜色苍茫中,从海上漂浮而起的鬼火吗?咸湿凛冽的海风之中,它们好像在水面上燃烧,又像要朝你飘过来,当你准备细看,它一闪而逝。
如此看,鬼火是充满象征性的,它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幽灵,反而是万物呼应的生灵。急剧变迁的当代中国如何“向鬼而生”,重新领悟前现代“鬼火”的启示?这是作者敦促读者去思考的问题。
《岛》是一部在时代表达方面具有相当雄心的作品,它以审美人文立场进行当代性批判,为变迁中国的家园消逝奏一曲挽歌;小说激活了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立场,又融入了二十世纪的艺术资源,产生了有意思的现实主义象征化表现。这些都使《岛》成为一部在当代语境中颇具辨析度的优秀长篇。

2019-5《十月》目录

中篇小说

一水三浪/005  胡学文

请为我喝彩/040  孟小书

方国民师傅/060  李  铁

短篇小说

江州往事/081  陈世旭

众神谱(十篇)/097  大  解

西皮流水/154  宋阿曼

环形山/166  严  彬

散  文

一段宋朝洞庭和它的地形学/113  毛晨雨

薄暮与少年/118  徐海蛟

天  生/172  玉  珍

走过房陵/180  梅  洁

小说新干线

囚  鸟/124  梁  豪

鸭子飞了/139   梁  豪

论“演员”的自我修养(创作谈)/149  梁  豪

开锁的人:读梁豪新作(评介)/151  刘欣玥

思想者说

最后的猎人/187  王  族

译  界

雷沙德·克利尼茨基诗选/203  李以亮  译

科技工作者纪事

12306之恋/208  李木马  黄丽荣  汪健雄

诗  歌

深情可以续命/223  潘洗尘

乌鸦与采石场/226  高鹏程

让灵感擦拭掉锈斑/229  叶延滨

礼孩的诗/231  礼  孩

杏花浩荡/233  郭新民  艾克拜尔·吉米提  玉珍  杨碧薇  等

艺  术

封    面  粉—浅 之一[局部]   周  力

封    二 赏(油画)           张义波

封面设计                       赵平宇

篇名题字                       刘  火

悦-读

2019-5《十月·长篇小说》(选读①)︱林森:岛

微信·专稿︱杨碧薇:所有的岛都是未来的方向——读林森的《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标题
南方的《岛》 | 著名作家林森新书分享会即将在北流市文学院举行
吴志达的《边塞狼烟》zjkzxd
程双红:谍战上海滩(长篇小说连载之二十五)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三)
李佩甫谈第九届茅奖获奖作品《生命册》:让认识照亮生活-微信精选-中国文艺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