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摘要:在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里,幸福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最需要、最感兴趣、最符合其本人意愿的课程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要将幸福教育运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如下对策:以“幸福”引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在幸福教育的内容中注重德育的诠释和培养;在幸福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感染力和示范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09)08-0014-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呈多样化倾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就必须深刻认识、准确把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在秉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丰富新的有效载体,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是指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承载、传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能为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教育教学、文化、活动、管理、大众传媒这五类载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体系。从某个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提高运用它们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这个主要载体中,人文社会科学又承担着主要的载体功能。因为,与自然科学相比,其阶级性更为鲜明;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比,它又更加具体,更加紧密联系实际,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而在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里,我们认为,幸福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最需要、最感兴趣、最符合其本人意愿的课程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幸福教育载体的内涵及特征
  
  1、幸福及幸福教育的内涵
  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有三种形式:一是正面对人性的肯定,即我们常说的快乐。二是反面对人性的肯定,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是不安、愤怒等情感,但仍是幸福的一种形式,是道德良心的表现。三是因人性的复杂形式而产生的复合幸福体验,如交织着爱与后悔、抱怨的幸福感。典型例子有《麦琪的礼物》里的主人公。幸福的本质是“心理体验和伦理规定的统一”。
  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可见,获得幸福与感受幸福都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以培养能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它有两层涵义:一是将幸福作为教学内容,即“教幸福,学幸福”;另一种则是将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视教育本身为一个幸福的过程和事件,即“幸福地教,幸福地学”。
  2、幸福教育载体的内涵及特征
  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幸福”是个充满诱惑力的名词,对幸福的追求更是他们的一种期盼与渴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积极、合理科学的幸福观,提高其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他们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不仅是大学生本人的意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所谓幸福教育载体,即“以幸福教育为载体”之意,也就是通过幸福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向大学生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良好的德性修养,培养其健康的精神状态。
  幸福教育载体主要有三个特征:①内容的人性化。幸福是人永远无法回避的、关系自身命运的永恒主题,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幸福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来引领其过有意义的生活,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此外,因幸福能力与个体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能力、情感能力等密切相关,因而幸福教育植根于现实生活和大学生的特殊生活世界,从而真正实现了人性和生活的回归。②过程的体验性。“幸福教育”就是将相对较高的教师的幸福能力“移植”到幸福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身上去,使学生从主要由教师赋予他幸福渐次转变为主要由学生自己去创造和享受幸福。虽然幸福教育并不排斥说理的教育方式,但生命体验的教育方式是最受推崇的。师生在体验中进行心与心的直觉交流,能更有效地实现幸福能力的“移植”。⑧影响方式的渗透性。所谓渗透性,是指寓于幸福教育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对于即将迈入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幸福”是个充满诱惑力的名词,对幸福的追求更是他们的一种期盼与渴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意识到“幸福是需要教育的”。在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的同时开展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将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着力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幸福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要符合以下条件: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适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必须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幸福教育之所以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
  1、“幸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教育这个大范畴,“培养幸福的人”自然也是它的终极追求。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文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融入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显示出人性的光辉,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不仅使个体获得成长发展的源泉和寄托,而且也使社会获得一种稳定秩序和可靠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指向于未来且具有引导性、超越性,追求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幸福从某种程度而言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寻求的一种最佳的理想境界。
  当然,教育目的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多层次系统。但不管是什么目的,只有把它置于“人的幸福的关照中”,它才是有意义的。人的幸福正是由这些小的具体的目的构筑起来的。没有了这些世俗的目的,人的幸福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如果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上不能得到发展,那是谈不上幸福的;他若不能因受了良好教育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他便无法幸福。因此,获得社会生存本领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 必要内容,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幸福必须是“世俗生活”的,拒斥这些世俗内容而自命清高的幸福是不现实的。但是,“世俗生活”的目标也必须是幸福的;忘掉了幸福的终极意义、陷于这些目标体系之中的教育,也是必须反对的;没有幸福为它们做出价值定位,可能要走向初衷目的的反面:在追求幸福的同时便在丧失幸福。
  2、幸福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
  幸福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两者在理论上有同构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幸福教育的最终追求,都是为了促进个体的成长,使个体的生命更加有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使个体的行为更符合社会的期待,而行为后面是复杂的心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还是要健全个体的人格、构建人的精神支柱,使对善的追求成为内在的一种品质和信念。幸福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完善个体的人格,因为只有乐观、向上、诚恳、积极的人才能体验到幸福,只有善良的人才能理解他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会懂得付出也是一种收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幸福教育不是相互排斥和矛盾的,而是相互统一、互相促进的。离开幸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脱离实际生活,违背人类发展的需要,实效性也将大大降低。同样,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幸福教育将丧失前进的方向,可能会陷入对欲望的满足而无法自拔,只把单纯的快乐视为幸福而偏离了方向。
  3、幸福教育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原则
  所谓主体原则,是指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性,通过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仅指受教育者还包括教育者。幸福教育观认为。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教师要使自身的幸福感在与学生“对话”、“共享”的过程中顺利实现“移植”,充分展现教育的本质。对受教育者而言,幸福教育不仅体现在自身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时的快乐体验,还体现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幸福的。对教育者而言,则表现在把一系列具有审美价值的手段、方法自由运用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之后达到自己预定教育效果后的愉悦。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进行幸福教育,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大力弘扬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将幸福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能满足受教育者的各种需要、享受到幸福感又能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使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机统一起来。
  
  三、幸福教育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以“幸福”引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所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此,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结合点,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以“幸福”引领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就是要树立“以人的幸福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调动人的欲望,发掘人的幸福能力,把“为了人的幸福”的观念切实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主要体现在引导个体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等,使个体在受教育后获得真正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为此,要注重激发和调动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让受教育者实实在在体验到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的幸福价值,使他们懂得提高能力和综合素质是自己的事,从而使其自觉地完善自我、体会愉悦幸福、促进自身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这样,幸福教育既成为了学生享受和获得幸福生活的载体,又促进了个体价值的自主、能动发展。
  2、在幸福教育的内容中注重德育的诠释和培养
  大学生与普通人一样都在追求着幸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对幸福概念的理解和幸福要义的把握却出现了偏差,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病态幸福观念。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愿付出劳动而坐享别人劳动成果;只求索取,不求奉献;只把自己看成目的,不把自己看成手段,等等。儒家认为,幸福主要存在于人的内心,是道德完善的结果。“反身而诫,乐莫大焉”,只有道德修养和践履,才能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也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与快乐,正所谓“仁者无忧”、“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伊壁鸠鲁也认为,当我们说快乐是最终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而是指身体上无痛苦和灵魂上无纷扰。因此,幸福不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对每一具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对至善接近后所滋生的一种满足感,并且它还与义务、使命融为一体。因此,在幸福教育的内容中要注重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使他们在道德生活中体会到幸福、在社会公德教育中升华幸福。
  首先,在高校幸福教育中注重对“自我扩展的德育”的诠释,改变大学生“德福相悖”的惯性思维,促进其“善念”的形成。修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人的幸福生活的真正获得和实现,除了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外,还需要道德精神的教育,需要具备理性、养成德性。即有德性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德福一致”。因此,遵守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幸福的缘故。且德育不是灭私,而是肯定私又超越私,让私从小我之私扩展为大我之私。肯定德育中有私的成分,但作为德性高尚的人却总在不断地寻求从小我之私向大我之私的超越。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大学生方能积极主动地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高校的幸福教育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善行”的培养,塑造其“善”的人文情怀,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善行既包括善待人生、自然和社会,也包括善待自己。当个体的善言善举得到他人的接纳、肯定、欣赏时,就是一种最好的自我实现,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幸福。
  3、在幸福的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之所以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方式单一、死板,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一些教育者视思想政治教育为一项技术性工作,只重灌输和讲理,却不寻求教育求优、求雅、求洁的境界。过弱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受到限制;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抑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主导性不能脱离多样性。脱离多样性或限制多样性,主导性就会显得很独立、单一,成为不起作用的形式、教条。要想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摒弃空洞的说教,使人乐于接受并把它与探求内心的信仰联系在一起。而幸福教育正好可做到这一点。它是师生双方在幸福的感受中进行幸福内容和幸福观的教育,是一种幸福的过程,本身被师生双方视为一件幸福的事。在这个师生双方内心都能体验愉悦和幸福感的过程中融入大学生的德性养成,会让每个受教育者都乐于去接受并加以践行,从内心体验愉悦和由衷的幸福感,并能“润物细无声”般地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4、充分发挥幸福的教师的感染力和示范性
  教师不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其工作态度的好坏、工作成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成为受教育者的良师益友和榜样,以自身美好的品质去感受受教育者的内心动态,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内容。然而在真实的教育环境面前,一些教育的激情日渐丧失,高校教师也普遍存在着一种职业倦怠感且有蔓延和加深的趋势,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开展幸福教育,让教师幸福地教、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创造和享受幸福、与学生一起共享教育的幸福、成为幸福的教师,无疑是消除职业倦怠的最好武器。“做幸福的教师”是每个教师所追寻的职业境界,做教师的幸福是日复一日的忙碌之后欣慰的体验。幸福的教师是具有阳光心态的教师,是关怀生命的教师,是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更是追求专业不断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教师。幸福教育,始于幸福教师的出现。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幸福的教师比不幸福的教师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成功。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无法给予学生充足自信的。而幸福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感染力和示范性是不可估量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管理载体。
  
  (责任编辑 董孟怀)
论文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8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探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与展望
调研报告:关于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中宣部 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的通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