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煎煮看方法,何时服药有讲究


中药煎煮看方法,何时服药有讲究



导语

中药作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医学对许多疑难杂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你知道吗,正确的煎服中药药效才有药到病除的作用。如何煎药、服药大有学问,药煎好了能更好地发挥中药药性,不可马虎。




一、如何选择熬药的锅



熬中药最好的是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好。(第一次使用的新砂锅,最好是用大米煮一次粥。

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为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是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二、煎药前的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30分钟




三、注意加水量



熬一剂药,应掌握好用水量。太多,则无端地延长药物熬时间,使一些不宜久熬的药物失效;少则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熬出,且易熬干。


一般熬药时水面以高出药面1~2横指为宜。当然,用水的多寡也应根据药物种类来确定。一般属于滋补一类的药物熬头汁需水约300毫升,二汁约300毫升;解表药,头汁约300毫升,二汁约100毫升:一般药,头汁约200毫升,二汁约200毫升。

还应当根据各位医师处方中的用药量(即药味的多少)来确定。有时医生开出某些预防流感或流脑、以及治肝炎及癌症的处方,用大剂量、超常配伍,一剂药多达二十味以上;再如考虑到一些药物吸水性强、体积大的特点,加水量都和一般不同。


常可选下列加水法:

①熬药代水法。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汁熬其他药。
②分熬合汁法。将需水量大与需水量小的药物分熬,各滤其汁,再混合熬浓缩。
③多汁浓缩法。将药合在一起熬,熬上二、三次,将每次熬取的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熬,浓缩至400毫升左右服用。前二种方法适宜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的情况,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普遍都是大剂量药物的方剂。

四、煎药要掌握火候



古人对熬药火候,有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曾说:“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熬药常采取急火熬沸,慢火熬至液成的办法。一般感冒药不宜久熬,多以急火熬取;滋补药则宜小火久熬慢煨。中医外科炼制丹药,尤其强调掌握好武火(急火、大火),文火(慢火、小火)。



五、煎煮次数



以两次或三次为宜。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药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药成分。煎煮后及时滤出煎液,并将每次的煎液混合后分次服用。




六、熬药方法



先把药放在砂锅里面,根据药的多少加水,加的水必须漫过中药(千万不要加少了,否则容易干)。大约泡20分钟左右。泡的过程中最好不时用搅拌棒搅一下,这样泡的均匀一些。天热时可以加凉水泡,天冷时用凉水要延长浸泡时间,或者可用温水,这样效果更好。

中药泡好后,开始熬制。在中药熬开之前用大火,熬开之后转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约20分钟。到时间后如果药汤还是很多,可以再继续熬一会。切记千万不能把中药熬干。熬完后,可用一根筷子放在砂锅沿上挡住药渣,再用药淋子过滤,这样效果更好,

第二遍熬制时,可以加温水,加的水应是第一次的一半。也是熬20分钟左右,熬完若药汤较多,可以再多熬一会儿。

有时间的话可以熬第三遍,加的水是第二遍的水的一半。但是一般情况下,熬两遍就可以了,第三遍的药力很低,但可以用药汤泡脚

倒中药时,一定要小心烫手。盛中药的器具最好是陶瓷的或不锈钢的,这样中药不易与器具发生化学反应。



机器煎药与传统煎药药效并无区别


一样的处方调配,一样的浸泡时间,一样的煎煮时间,传统煎药药渣多,颜色深,药液较浓稠。机器煎煮汤药药渣少,颜色浅,药液清透。区别只在以下两点:


●煎药包装差异

如图示,传统煎药,将药材直接置于药锅内煎煮。机器煎药,则将药材外面套上无纺布袋包装。过滤药液中的大量淀粉、树脂和其他不溶性成分。

●煎药原理差异

机器煎药是将药材放入高压密封锅中煎煮,与空气接触少。传统煎药与空气接触大,药材中的酚类、蒽醌(ēn kūn)类等成分易被空气氧化而颜色加深。


传统煎药和机器煎药药效无异,只是口感上略有区别。


七、中药的服法



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更要注意各种服药方法。


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

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

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

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


八、服中药的注意点


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


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


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


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



因此就有以下服中药最忌讳的6类食物 


1)鱼腥类

此类食物多为咸寒而腥之品,且含有异性蛋白,易引起过敏反应,多食易伤脾胃并诱发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过敏体质者更不可食之。此类食物有黄鱼、鲤鱼、带鱼、蚌肉、虾、螃蟹等,而鲤鱼、沙丁鱼、鲇鱼、黄鱼、螃蟹、黄泥螺最易引起过敏。鱼腥类食物亦属发物。


2)生冷类

此类食物性多寒凉,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渴,故适合热证疾病。但却易影响胃肠功能,因此虚寒体质者及胃肠病患者,当禁忌。如白萝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气之功效,若体质虚寒及胃肠病患者食之,岂不寒上加寒,胃肠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时服用人参和其它滋补药时,由于药性相恶,可降低或消除补药之效力,故萝卜与人参不宜同服


3)辛辣类

此类食物多辛热,有通阳健胃之功效,若过多食用则易生痰动火,散气耗血,故该类饮食仅适合于寒证疾病者,而不适于阴虚阳亢之体及血证、温病、痔瘘、痈疖患者等。此类食物包括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属热性,若有发热、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肿痛、鼻衄、舌质红等热象者食用,必然会加重“上火”症状,从而抵消清热凉血及滋阴药物的功效,故热证病人就诊中医不可同食辣椒。


4)发物类

 此类食物均为动风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对食物选择程度的大小不同,其“发”亦有异。此类食物有蘑菇、香蕈、笋、芥菜、南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等。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患者当禁吃公鸡肉、猪头肉;疔、疖、疮、痈等皮肤疾患者,当禁吃香蕈、蘑菇、笋、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否则会加速红肿、生脓;有肠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会产生较多的酸,对胃肠有刺激。鉴此,“发”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有促进疾病恶化之意。


5)油腻类

此类食物包括动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腻有损脾胃健运,故凡外感疾病、黄疸、泄泻者当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质硬、燥热,不易消化,胃肠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6)浓茶

 一般服用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尤其在服用“阿胶”、“银耳”时,忌与茶水同服,同时服用会使茶叶中的鞣酸、生物碱等产生沉淀,影响人体吸收。如平时有喝茶习惯,可以少喝一些绿茶,而且最好在服药2~3小时后再喝。


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明医公开课。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怎么熬效果最佳
煎药方法
图解 中药煎煮法
现在还有几人会熬中药
医生没时间告诉你的煎药和喝药的知识!这样做药效翻倍!
煎中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