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君子证成:曾子“慎独”思想辨析 | 马爱菊

 

百家争鸣 / 2023-02-23 10:38:42  马爱菊 助理研究员 浙江社科院


摘要  :曾子在思想史上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慎独”观念,其本质在于自我证成,其含义可从两 个维度解读。从空间维度上分析,“慎独”既扬弃公、私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化私入公,融独为众, “慎”的一贯与一致性,消融弥合了人前私下的双重伦理空间,从而克服了异化与分裂。从精神维度 而言,“慎独”指涉诚实守诺,对理念信仰、对礼义、对使命诺言的绝对坚守践行,追求的是一种极致 化的道德自律和自我教化,从而实现自我统一,文质彬彬,俯仰均自足自信。曾子的“慎独”彰显了 儒家安身立命思想,它以独特的自持与自省,既显示了儒家穷达不变修齐治平的入世信念,也深刻揭 示了儒家力主“反身而诚”、成己成人的自信与自强;既沃润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也丰富了中 国古代儒家为仁由己的哲学传统。

君子文化唯一LOGO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晚年大弟子。在颜回去世之后,曾子成为孔子思想主要传承人。 目前学界对曾子思想关注尚有不足,对曾子“慎独”思想缺乏深入研究就是其中一例。牟宗 三先生指出:“慎独”观念由曾子创建 ①。“慎独”是儒学核心观念之一,也是两千多年儒学史上 常言常新的话题。“慎独”一词见于《大学》《中庸》和出土简帛《五行》。汉唐大儒对“慎 独”的理解大多从“闲居”“独处”着眼,郑玄注曰:“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孔颖达疏: “故君子慎其独也者,以其隐微之处,恐其罪恶彰显,故君子之人极慎其独居。”郑玄和孔颖达 的注疏影响了朱子,朱子把“慎独”诠释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② 。王阳明赋 予了“慎独”全新内涵,“独”是指良知本体,“慎独”就是随时随地让良知本体引领人的言 行。以上说法,各家不一,多立足于《中庸》,皆具合理性。然不应忽略曾子及其《大学》 ③,其为儒家“慎独”思想最为重要源头之一,故分析曾子哲学中“慎独”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对梳 理数千年“慎独”观念的缘起与变迁非常重要。

一、曾子“慎独”思想的两个维度

       “慎独”之“独”,有独处、独自的含义,也有专注、专一之义。《说文解字》云:“独,犬相 得而斗也,从犬蜀声。羊为群,犬为独。”段玉裁注云:“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引申假借之 为专壹之称。”①  帛书《五行》曰:“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然后得之。”“独也者,舍 体也。”由此可见,“独”虽然有“独处”“独自”的含义,但更多强调的是人内在身心的专一 性,“独”并不是对“群”或者“多”的否定,而是表现为人真实情感的流露,及对道德的明 觉反思。陈来先生认为,“舍体是'独’的方式 , 也是'独’的结果。慎其独就是顺其心 , 就 是舍去其它的知觉所好而专顺一心。”②  因此,“独”强调的是“真”,强调人真实无妄地展现人 之为人的本质。“慎独”之“慎”,有“谨”之意。《说文解字》云:“慎,谨也,从心真声。”段 玉裁注云:“言部曰:谨者,慎也。二篆为转注。未有不诚而能谨者,故其字从真。《小雅》'慎 尔优游’'予慎无罪’,《传》皆曰:诚也。”③ 从以上可以看出,“慎”确包含“诚”的含义。 《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诚”和“信”又可互训。如上已论证 “独”即是“真”,“真”和“诚”的含义大同小异。因此,“慎”的本义虽有小心、谨慎之意, 但训为“诚”更为妥帖,“慎独”与“诚信”无异,均强调人的表里、公私、前后保持一致,此 一致即自我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性,其本质即精神自持,不与外界俯仰。如将“慎”作为动词使 用,“慎”的意思则是“诚之”,意即人内外保持一致、真实无妄。

       表里一致、真实无妄的思想在孔子那里已见端倪。孔子重诚信,要求对待知识秉持实事求 是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论语 ·八佾》曰:“祭如在,祭 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祀最重要的就是对神明要虔诚,如果做不到,还不如不去祭 祀。“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 ·卫灵公》) 孔子将诚 信作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工夫,实则吹响了慎独的前奏。曾子承续孔子诚信精神,“吾日三省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学而》)  曾子以此三者来日 省其身,要求真诚地对待他人,做到身心一致、表里如一、不自欺。朱子认为“三者之序,则又 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④,“忠信”与“守约”“慎独”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牟宗三先生认为曾 子的“守约”就是慎独的精神,且慎独由曾子开端:“慎独这个观念孔子没讲,孟子也没讲。如  果你要追溯这个观念的历史渊源,那应该追溯到谁呢?当该是曾子。……我们凭什么说慎独是 由曾子开端呢?我们能不能从文献中找出线索呢?曾子不是说'吾日三省吾身’吗?孟子曾  经用两个字来说曾子,就是'守约’这两个字。守约就是慎独的精神。”⑤ 《大学》对“慎其独” 的解释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的“慎独”是在强调高度的自我 一致,这是一种立足于道德自我一致性建构价值世界的行为活动。

       曾子的“慎独”包含两层维度。其一是空间维度,这个空间包含他人在场的公共空间和 “闲居”“独处”的私人场域;其二是精神维度,以守约为继善、成德之基,通过察识内心的得 失,反省自身是否遵从道德、是否违背礼义,在此过程中挺立道德主体,成就真我,这包含一种 退藏于密、不显之笃恭的工夫。

       首先,就空间维度而言,“慎独”之“独”是“众中”之“独”,并不局限于闲居幽隐。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礼记 ·大学》)“十目所视,十指所指”指在大庭广众之上、众目睽睽之下,此时的“独”并   非一个私密环境,而是一个“一对多”“独对群”“私对公”的公开场域,但它不是对多或者群   的否定,而是对多和群的超越。朱子有论:“如'慎独’之'独’,亦非特在幽隐人所不见处,只   他人所不知。虽在众中,便是独也。”①  因此,“慎独”在某种程度上,既扬弃公、私之异,又超   越两者之别,实现化私为公,融“独”为“众”。空间维度的“慎独”指向道德他律。“人之视   己,如见其肺肝然”,人的行为并不是纯粹私我的,其无法抗拒来自公域的审视。陈立胜用“鬼   神的目光”“他人的目光”与“良知的目光”三种目光来解读慎独和省思的修身工夫,认为:  “'他人的目光’是一种'我’与他人共处之时令'我’不安的目光,'我’顺着这个目光返   观内视,而成为'我’之遭际的'负责者’,它营造出的是'本应该……’这一对适才发生的   行动之反省,伴随这种反省而来的是愧疚感。”② 这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即慎独是否伴随着愧疚   感?《论语》记载,君子和小人对待过错有所不同:“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   之;更也,人皆仰之。”“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子张》) 君子接受他人的审视,正视自己的   过错,内心是平静的,并没有“不安”或是“愧疚”。这是源自“慎独”的一贯和一致性,消融弥   合了人前私下的双重伦理空间,真正做到君子坦荡荡。“慎独”不仅指向个体“正心”“诚意” 的精神修养,同时也指向人我之间伦理秩序的建构。《荀子 ·法行》记载曾子之言:“同游而不见   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   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  ”在曾子看来,与人郊游不受喜爱、  与人交往不受重视、分配财物不受信任,出现这三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自身而非他人。当与他人   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君子要自我反省,通过内在心性的完善从而与世界相接引而同济,这才是   守约的精神。

       其次,从精神维度而言,“慎独”具有内在倾向性,隐藏着道德心灵、意志、情感活动等多   项内容。具体而言:第一,“慎独”具备“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所具有的道德意向结构。第   二,“慎独”是指道德自我以至善为终极根据,包含对意志的起用是否合理、意念活动是否   为善等活动的审查。“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         (《大戴礼记 ·曾子立事》),思辱、思诟、思耻和思患之思就是一种道德自我的内在省察,这也反   映在曾子谈“慎独”从“诚其意”开始。对《大学》的“诚其意”, 牟宗三先生就径直理解   为“慎独”:“《大学》也讲慎独,它是从诚意讲。……这些都是严格的道德意识。所以慎独是最重要的。”① 徐复观先生也强调“慎独”就是一种精神自观和意念省察,“'慎独’是在意念 初动的时候,省察其是出于性还是出于生理的欲望”②。可见,“慎独”是一种道德意识的自我 约束,其本质是一种内在道德自觉。精神维度的“慎独”是一种道德自律,“诚于中”而“形 于外”,这就意味着精神自律和行为自律必须相互贯通、互为一体。曾子将内心的克诚工夫与 践义并举,“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大戴礼记 ·曾 子立事》)。“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意为自我反省、攻除内心之恶、去除私欲情 欲,这需要“至诚无妄”的克己工夫;“从事于义”是指躬身行义,类似于孟子的“集义”。克 诚与事义均需要自我反省,从而形成一种由内以达外,再由外以反内的精诚状态,孟子称之为 “守约”。“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 , 北宫黝似子夏。……昔者曾子谓子襄曰: '子好勇乎?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 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孟子 ·公孙丑上》) 北宫黝以“必死为勇”, 孟施舍之勇颇有智性的明照与意志的决绝,犹如曾子的道德主张 —— 勇于克诚、攻己之恶,这 是孟子说“孟施舍似曾子”原因之所在。牟宗三先生认为,曾子的“守约”,其精神底蕴就是 “慎独”:“孟子曾经用两个字来说曾子,就是'守约’这两个字。守约就是慎独的精神。”③ 从价 值目标的投向上说,“守约”是对约定与规则的遵守,不为外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始 终如一,矢志不移;这种“守约”,有精神上的自觉,有信念上的坚守,其间所体现的是自我的高 度统一,展现了人所追求的道德自我一致性。简言之,“守约”的“慎独”,实是自我的自诚自 明之体现,是“为仁由己”的主体精神之外化,亦是一种淳厚的内圣功夫。

       总之,就空间之维来说,“慎独”追求的是身心如一、表里一致,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在 私人空间,都做到始终如一,丝毫不放松诚意守约;就精神之维而言,“慎独”强调内心不自 欺,是一种道德自律,更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证成。如果说前者是“慎独”形式表现的话,后者 则是曾子“慎独”的本质,它将空间上的无差异性,提升为精神维度的一致性。

二、忠恕:慎独因循的逻辑结构

       曾子“慎独”指涉了公共空间,结合《大学》则可以说“慎独”不仅涉及内圣方面的格 致诚正,而且涉及外王方面的修齐治平,这正是曾子“慎独”的殊胜之处。如何将“慎独”从 个人层面上升为“普遍人性之基础的真实存在的层面”,这就要依靠践行道德理性来实现。 “忠”与“恕”是慎独在现实层面展开最重要的标志。

       “忠恕”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曾对“忠恕”做过解释,《论语 ·卫灵公》 篇云:“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雍也》篇又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忠恕”既是原则,又是一种道德价值。曾子最早将“忠恕”关  联起来,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里仁》) 朱  子《论语集注》释“忠恕”:“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其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① 《朱子语类》阐释为:“忠者,尽己之心,无少伪妄。”② 程朱理学虽与先秦儒学相 隔甚远,但于此仍有补于理解。“忠”是尽己,所谓“尽己之心,无少伪妄”即是保持内心的真 实与真诚,同时也蕴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之意,以内在真实的道 德情感与他人沟通,即是“推其(己)所欲以及于人”。以真诚无妄之心待物接人,曾子所说 的“忠恕”就是仁道的具体表现。在“尽己之心”到“推己及人”的过程中,“恕”之“推 己”实际上就是“尽己”之意,同时也是君子自我反省提高德性的过程。上述曾子“吾日三 省吾身”中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即是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推己及人”,反省的目的是为了 使自己内心不自欺,而这恰恰是慎独的内核—— 道德自律精神。《大学》讲“君子有絜矩之道 也”,即:“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继而对“絜矩”进行解释:“所 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 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所谓“所恶于”上、下、前、后等等, 与“己所不欲”大同小异;所谓“毋以使下”等等与“勿施于人”别无二致,可以终身行之的 “絜矩之道”和忠恕之道一样,亦是强调在保持个人内心真实不妄的同时,以个人真诚的道德 情感去沟通、体谅他人。因此,可以把忠恕之道表述为:忠(尽己) — 推己及人— 自省— 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恕(推己)。“忠恕”实际上是一个往复式的道德实践,是知行合一之“仁”体 活动,它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我关系的真诚与和谐。

       缘此,慎独追求的生命境界何在?从生命意义展开的角度而言,“慎独”强调追求精诚之 至的生命境界。道德生命必须落实为具有现实价值的人格典范,君子正是这种“不自欺”理想 人格的现实代表。君子人格的旨归是成己成人。“成己”是诚心诚意地成就真我、本我。“成 人”一词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作为名词的“成人”,表示生理上的成熟或拥有理想化的人 格;当作动词时,不仅表示人通过道德修养、臻于人格完善的过程,还表示帮助他人、成就他人 的行为活动。同理,“慎独”既是工夫又是境界,既是成己成人之工夫,又是至诚无妄之境界, 是在“先成己后成人”“因成人终成己”的行为过程中呈现而出。其一,先成己后成人。曾子 的“成己”是发自内心地成就真我、本我。曾子认为,孝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行孝不能 故意为之或强行为之。“为孝,此非孝也;为弟(悌),此非弟(悌) 也。不可为也,而不可不为 也。为之,此非也。弗为,此非也。”③ 简文中“为”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故意”的“为”, 另一种是“强行”的“为”。故意为孝或为悌不是真正行孝或行悌,强行为孝为悌也是错误做 法。其问题就在于将孝悌视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忽略了孝悌源自内在人性。这就需要慎独工 夫,慎独就是让道德自我成为意识活动的主宰,曾子临终易箦一事,鲜明揭示了其精神主张。可 以说,慎独二字是曾子一生的写照,他恪守礼法、临终易箦展现了慎独精神的风貌。其二,因成人 终成己。在立人达人的同时,自身价值也随之实现。《礼记 ·檀弓上》记载曾子责备子夏:“子夏 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曾子怒曰:'……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 罪与!  ’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  ’”在曾子看来,子夏因丧子而失明有违于道, 他希望子夏能成就更高的德行,而非坎陷于父子之亲中。反观曾子病危之际还不忘告诫弟子:“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   后,吾知免夫!小子!  ”(《论语 ·泰伯》)  曾子的临终告诫可谓曾学之精髓,“启予足,启予手” 是守体之学,“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守此本心,以扩充、立体成为创生道德之存在、  主宰。曾子临终的谆谆教诲,希望弟子守得本心仁体,可以说是“成人”之学,弟子若能践行尽   性,实现曾子的理念,则彼此都达到了“成人”“成己”。

       儒家强调个人对群体的责任,曾子“慎独”说就是经典代表。慎独一方面内化为道德自 我的挺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论语 ·泰伯》) 另一方面则外化为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 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 ·泰伯》) 这使得儒家君子充满浩然正气,既重修身,亦 尚兼济。慎独观念揭橥了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个人价值得以在群体交互相成中 显现出来。要之,“慎独”注重从个人修养达致家国天下之治,即《大学》所云“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其实现路径而言,欲达此一目标,需要 人在日用伦常间的行动与实践,将道德自我在社会关系中逐渐展开,成就有价值的意义世界。 当然,实现“慎独”的目标并非仅靠此心作用,它需借助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关系以成就、完善 政教秩序,所以《大学》有三纲八目之说。从其过程而言,“慎独”虽为治心之学,以个体克 诚克明、克治私欲为工夫之始,但所达目标则是群己和谐、天下之公、德化流行,由立己而立人, 成就社会政教之治。“慎独”的深层哲学意义在于自我成就,与西方宗教主张依赖外在人格神 拯救自我有所不同,它不依靠上帝或外在的任何人格神而是自己成就自我。这一区别彰显了中 国文化基本特质的人文性,也凸显了儒家迥异于宗教的一般特质。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先生说:“慎独之'独’,正指向宇宙生命之无对,慎独之'慎’正谓宇宙 生命不容有懈。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① 梁先生言慎独蕴含形而上的追求,构成了儒学非常 重要的传统。曾子的“慎独”思想强调的是心、意、身合一,强调的是道德自律和内在德性自觉。 曾子的 “慎独”涉及的不仅是内圣方面的正心诚意,更涉及外王方面的成己成人、修齐治平,这是 曾子慎独思想的丰富而深刻之处。总之,曾子“慎独”表达了儒家安身立命的思想,既显示了儒 家穷达不变修齐治平的入世信念,也深刻揭示了儒家力主“反身而诚”、成就自我的自信与自强。既沃润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也深刻塑造了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为仁由己的主体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领导干部修身立德,要做到“五慎”
慎独 力行 积习
2017年“品学兼优”的男人!!!应该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和“品德”!!!——2017年7月26日——丁酉年闰六月初四日。
孔子思想浅谈
庄子的人格理想
《论语》中论述的几组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