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要对孩子说的88句话


前一段,童书妈妈发起了一个互动话题:你长大后觉得父母以前有哪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后台的热评简直可以出一本《千万不要像这样对待你的孩子!》,真希望父母能够看见,为了以后做个好父母,马上学习!


家庭教育的理念,很多都是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话语来体现的。很多时候,父母脱口而出的几句话,可能会伤害到孩子,影响他们一生。


年龄越小的孩子,心理调节的能力越差:3岁7岁基本是没有心理调节能力的,也就是说,大人的一句话出口,他们就会立刻有很强烈的感受,而且很长时间消解不了;7岁到12岁会有一些自我调节能力,但也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生活环境会很深地影响他的性格。


所以,大人,尤其是他们最为信任和依赖的父母,所说的话都会让他们触动很大,产生很深的影响


我不认为正视父母的错误就是不感恩和负能量。我们理解父母爱的动机。但爱为什么不通过好的方式去表达呢?为什么爱最终要变成打击和伤害?有些父母欠缺教育理念和方法,所以我们就通过这样的话题讨论,让大家去反思和改进。我们将来也有子女,正视为人父母的错误,也是对下一代最好的负责。


下面,就是童书妈妈采集的一些,曾经困扰我们的童年,当我们也成为父母之后,也不愿意照样对待孩子的话语。也请大家提供更多的样本,供各位家长对照。




把家庭的改变和付出,

都压到孩子身上


1、我们为你都操碎了心!

2、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供你吃,供你穿,还想怎样?

3、这还不是为你好,要是别人我管得着吗?

4、我们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

5、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最好的学校!

6、要不是为了你,我跟你爸早就离婚了。

7、妈妈工作都不要了,就为了陪你上学。

8、自从有了你,我就再也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家长的付出,是家长自我选择,其实和孩子是没有关系的。这样说起来,是挺残酷和冷血的,也会招人骂,说孩子没良心,不懂得回报。


但是,家长把自己的所做所为,都加在孩子头上,难道就是公平的吗?而且,孩子是无法选择的,他无法拒绝家长强加给他的付出。我亲眼见到,在一个培训班的门口,刚刚下课的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儿,一边啃着面包,一边要去赶下一个培训班。孩子不愿意去,妈妈顿时委屈地哭了,“我辞了工作,全职陪你,花了那么多的钱,我容易吗”,孩子不知所措,也委屈地哭了。


我们给孩子的,究竟什么是爱?我们是不是要问问孩子,什么是他需要的,什么是他能够感受到的?无论我们付出多少,其实都是没有边界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放轻松一些,给孩子我们力所能及给的。


同时,在给孩子任何形式的爱时,都不要把自己的幸福为孩子而牺牲掉。我们有了孩子,自然要产生代价,这应该是我们在生育孩子之前就知晓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在孩子已经出生之后,把这些变化算到孩子身上。


让孩子成为父母的代偿品


9、我当初是没条件,现在你这么好的条件还不好好学!

10、爸爸妈妈是不行了,你一定要超过我们才行!

11、你一定要当上科学家,那是我一辈子的梦想!

12、我们家很穷,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13、我们挣钱多不容易,你可要好好读书!

14、自己没本事,才苦了一辈子,你一定要出人头地!

15、你一定要给我们家争口气,我们家就指望你了!

很多家长,因为种种原因,自己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没有满足自己的人生愿望。然后,他们就不再去追求原来的目的了,而是试图让自己的孩子,作为自己的替身,代替自己去追求,这是一种典型的“代偿心理”。很多父母都会不自觉地对孩子产生这种心理。


父母给予孩子的,不应该是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责任,而是自己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坚持。也就是说,你的梦想,其实和你的孩子如果还有一点关系的话,也只能是精神层面的。换句话说,你的孩子,不应该为你没有实现的梦想负责。


而且,我们更应该给孩子的,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应该想办法学习、坚持,然后去追求梦想。至于实现与否,其实有很多的因素,只要我们尽全力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盲目地强调权威


16、父母永远都是对的,就算是错的也是为你好。

17、连父母的话你都敢不听!

18、顶嘴就是不孝顺!

19、养你还不如养一条狗,狗还会摇尾巴呢!

20、别问那么多为什么,我怎么说,你怎么做!

21、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22、你就算能到天上去,我也是你爸!

23、翅膀硬了,敢顶撞我了!

24、不许哭,憋回去!

25、我现在打你,是为了你好,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天然就应该服从家长,儿子要听老子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自己身为孩子的亲生父母,肯定是对孩子好的,在孩子还不懂事的时候,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管教,也都是合理的。


于是呢,父母为了维护绝对权威的地位,不惜用粗暴的言语甚至打骂,来进行所谓的家庭教育。孩子还不是一个健全的人,肯定要犯错误,纠正错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权威去压迫。棍棒底下出孝子嘛,就算孩子现在不理解,长大后也会知道我这是为了孩子好。


但是,因惧怕而产生的顺从,其实是不健康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必须听话,其实就是要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这是强者对弱者的威逼结果,因而是不平等、不公正的。


这种话会妨碍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影响他们思考力的发育和成长。他们可以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时也可能变成毫无判断能力和无法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借口


26、我们这辈子是没什么指望了,你可要上进!

27、我抽烟打牌是改不掉了,你可不许学!

28、我们现在再看书也晚了,你可要好好学习。

29、你看我现在没有好工作,就是吃了没上大学的亏。

30、别跟我学,我就这样了,混吃等死了。

这是在家庭里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很多家长自己热衷于打牌喝酒抽烟玩游戏,但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


为了让这个滑稽的场面看起来具有说服力,他们不惜降低自己的地位,来获得鲜明的对比。似乎是要来佐证,自己现在过的不好,就是没有好好学习的缘故。更为可笑的是,是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的缘故。


而他们现在由于所谓的种种原因,再读书,再学习,也都没用了。而且,他们小时候养成的所有不良习惯,也都是改不了的了。


这样的示范作用,到底有用还是没用呢?我想,是不言而喻的。我们都知道,行动的榜样是胜于语言教育的。也就是说,哪怕你每天对着孩子的耳朵教育上一百遍,也不如你自己在孩子面前做一个简单的示范。


用错误的观念去误导孩子


31、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去扫大街!

32、不吃苦中苦,怎么成为人上人?

33、你要去争啊,去斗啊,不赢了别人怎么能够成功?

34、要强势一些,看谁敢欺负你!

很多父母其实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到底传输给孩子什么样的价值观才好。于是呢,就凭着自己生活经验所得,来好心地教育孩子,想让孩子避免受到欺负。


不管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禀赋,就一味地把自己吃的亏,受的气,社会上的传言,都变成了教育的宗旨,让孩子尽早能够赢得更多的东西。为了让孩子竞争力强,就设定孩子一定要打败别人,才能成就自己。


在斗争哲学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眼中都是敌人,缺乏真诚和善良,很容易奉行功利至上的信条。虽然暂时可能会获得很多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谁又能一辈子从小到大都斗来斗去的呢?


岂不知,一个人的幸福,其实和别人关系不大。一个人最终的成就,也不是超过别人,而是超越了自己。

用别人的成就来刺激孩子


35、看看人家那谁,再看看你!

36、你怎么不跟你们班那谁学学?

37、考不过你表哥,别回来见我!

38、你要是学习不好,我都丢不起这个人,亲戚里抬不起这个头。

39、你看那谁,考上了名校,你可不能比他差。

这是被诟病很久,但是仍然存在的做法了。


家长以为这样的激将法,会让孩子感到羞愧,从而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其实,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孩子是你自己的,你不去关心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赞许自己的孩子,只能让孩子产生出距离感、陌生感、厌恶感,“别人的孩子那么好,你去养别人的孩子好了!”


还有一层,孩子不是父母用来炫耀的物品,就像是家里的房子大小,车子品牌,收入多少一样。很多时候,父母都是用“别人”的评判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的。要孩子成为好孩子的最大动力,不是从孩子自身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而是根据周围人的价值观来要求孩子。


比如,让孩子学钢琴,学芭蕾,都是说出去好听,还可以当众表演;让孩子去参加比赛,获得奖状可以和别人的孩子比较;让孩子考名校,选热门专业,也是要赢得别人的艳羡;找工作呢,结婚呢,当然也要拿得出去,增光长脸的。


自己一辈子为别人而活,还要拉上孩子做垫背。没有为孩子考虑,孩子自己喜欢什么,热爱什么。其实,人生如果不去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会损失什么。最重要的,难道不是自己内心的安宁和幸福吗?



给孩子贴标签


40、你怎么这么自私!都不会让着别人!

41、你太懦弱了,赶紧上啊!

42、你得了健忘症了吗,什么都记不住!

43、你多动症啊,给我老实点儿!

孩子,既然被称为孩子,就是他正处在成长和发育的阶段。那么,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都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很多家长,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标准,去审视孩子的行为,动不动就扣上一个大帽子,是非常不适宜的。


比如,孩子经常会抱着自己的东西不放手,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碰。家长就会觉得孩子太自私,就会训斥孩子不要只想着自己,要懂得分享。但是,这其实是孩子在建立归属权的时期。如果父母粗暴地干涉了,孩子以后就很难有明确的认知了。


还有,孩子一般没轻没重,这是孩子身体发育的一个正常过程,不是孩子有暴力倾向。而一些孩子在坐电梯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按电梯,别人按了就大哭大闹,家长就骂孩子太任性,故意捣乱。其实,这是孩子建立秩序感的学习过程。


我们正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有行为,但不是说我们就认为孩子的这些行为是对的。而作为家长,我们所要做的,正是引导孩子正确地学习和掌握。而不是着急地去呵斥孩子,给孩子贴一个不属于他的标签。


粗暴地批评


44、你是猪脑子啊!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45、你脑子这么笨,将来可怎么办哪!

46、这么不用功,怎么才能学习好?

47、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48、你怎么光长个,不长记性!我已经给你说过多少次了,还记不住?

一位小学校长曾经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他们学校里的一个家长,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一天突然冲到教室里,当众对孩子又打又骂,连老师也拦不住。


而我有一次在一个公众场合,看到一位父亲在辅导孩子写作业。当着几十个大人和孩子的面,这位父亲左一句“你是猪脑子啊”,右一句“你怎么那么笨呢”,一边骂还一边用手打孩子的头。我就看见那个孩子连羞带怒,头脸通红。


我想,这些家长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爱,肯定是爱的。但是,当看到孩子在某方面的错误的时候,就把爱变成恨的形式表现出来了。但是,这种严厉,甚至是侮辱性的语言,究竟对孩子是好还是坏呢?或许,家长在骂出口的时候,没有细想吧。


其实,粗暴言语的家庭教育方式,尤其是当众的责骂,往往会造成孩子心理扭曲,性格孤僻、冷漠,不要说跟家长沟通了,甚至会产生严重的隔阂。而且,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温暖,得不到尊重,得不到幸福,他们就会向外寻找。这也是很多孩子成年之后,心理往往会有欠缺的源头。



替孩子找借口


49、我们家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太用功。

50、老师肯定判错题了!

51、那天发挥的不好,要不肯定是第一名!

52、你要是坚持弹琴的话,比郎朗也不差!

53、他要是把玩儿劲头放在学习上,早就上清华了。

“孩子是自己的好”,这本是从情感角度出发的正常心理。但是,很多家长就此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哪里都好,什么都好,那就有问题了。


我特别怕有人说,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太用功,否则的话,早就如何如何了。要知道,用不用功,有没有耐心,专注度如何,都是达到成就的组成部分。如果家长把这种心态传达给孩子,孩子也就会以为自己其实只要努力一下,认真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取得成就可不是那么“一下”就可以的。


更不用说,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学习不好,都是其他人的错误。要么是老师对他家的孩子有偏见,要么是考试那天状态不好,要么是判卷的老师搞错了……总之,不是自己的原因,不愿意接受现实。


要知道,就算这些借口都是真的,也要让孩子接受真实的结果。因为,孩子注定要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社会中,没有人会围着他转,也没有人会听他“如果怎样”的借口。


用邪恶的形象去吓唬孩子


54、不老实把你扔进垃圾桶里!

55、不听话让大灰狼吃你!

56、让警察叔叔抓你!

57、再闹把你关到监狱里去!

58、不乖的话,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啊!

很多父母,当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又不想破坏自己慈爱的形象的时候,就会采用这种转移法。比如:不好好吃饭,就让警察叔叔抓你;不乖乖睡觉,就让大灰狼吃掉什么的。


对于父母来说,也就是这么一说,和讲故事没什么两样。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则完全不同。他们会把现实和虚拟联系在一起,你告诉他警察叔叔来抓他,他以后听到警笛就会害怕;你告诉他会抛弃他,他就真的会感到恐惧。


曾经有一位家长,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经常用“不好好吃饭,就送你上幼儿园”来吓唬孩子。本意是说,到了幼儿园老师就会让你们乖乖吃饭。但是,孩子从此就对幼儿园产生了畏惧,到了入园的时候,怎么也不肯去。你说,这是何苦呢?


还有一位家长,吓唬孩子说,如果有孩子不听话,就会被变成塑料人,放到橱窗里惩罚。我不得不钦佩这位家长的想象力,但是,从此以后,孩子上街一看到橱窗里的模特,就吓得不敢走路。这,又是何必呢?


我又想到那些动不动就威胁要抛弃孩子的家长,难道为了眼前的一些小事情,就对孩子说这样伤害孩子心理的言语,真的值得吗?



打压孩子的自尊心

习惯反讽和否定


59、我们家孩子呀,干啥啥不行!

60、我们孩子可比不了你们家的。

61、来,给叔叔阿姨表演个节目!

62、一个小屁孩儿,懂什么呀!

63、别骄傲,想一想为什么没拿到第一名!

64、怎么回事,那三分是怎么丢的?

65、考这么好,是不是抄别人的呀!

66、我们家孩子啊,到现在还尿裤子呢!

我很不理解,是什么样的文化,让很多的家长见不得自己的孩子好。


如果在公众场合,遇到别的家长,真的有很多父母都会故意往差里说自己的孩子。似乎把自己的孩子说的那么不堪,一是谦虚,二是取得心理上的优势。为什么这样说呢?往往是那位家长刚转身,就猛说对方孩子的坏话。


但是,作为孩子,每次在众人面前就被自己的父母贬损,把优点说成缺点,还真是一件极其难过的事情。


而且,就算是孩子取得了成绩,回到家里。不知道家长怎么那么害怕孩子骄傲,迎头就是一顿棒喝,“成绩是不是真的呀”,“别翘尾巴”,“怎么不跟更好的比比”……总之,极尽讽刺和挖苦之能事。


更为诡异的是,他们可以这样对待孩子,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从工作到生活,长期以往,乐此不疲。而他们所打压的,其实不是孩子的骄傲,而是孩子的自信;他们收获的,也不是孩子的感激,而是亲情的怀疑。


拾贰

打击孩子的兴趣和梦想

干涉孩子的私生活


67、上学是唯一的出路,其他的什么也不许搞!

68、画什么画!你画这个有什么用?!

69、跳舞,还跳六呢!

70、不准早恋!打断你的腿!

71、不要和成绩不好的同学玩。

72、不要和男同学说话。

73、一个小孩子有什么隐私?你都是我生的,我有什么不能看?

孩子是因你而来,但不会一直属于你。你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愿意他成为你的附庸。孩子最终要离你而去,度过他自己的人生——这就是生命本来的意义。


我知道,很多人都不肯、不想承认和正视这样的一个现实:父母的职责,其实是有时间限制的。我们总是觉得,父母就是终身要管制、帮助、教育孩子的,无论孩子以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有多么独立和自主,永远都是“自己的孩子”。这在血缘上,是天经地义的,在情感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职责”上,其实应该只是名义上的了。


也就是说,父母其实是在孩子得到充分发展并能够照顾自己之前,照顾好自己的孩子。等到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追求,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渐渐淡出作为“教育者”的父母的角色。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真正需要教育和照顾的时候,不尽职尽责。而在孩子长大以后,已经不需要他们的教育和照顾的时候,却又事无巨细地去干扰孩子。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家庭矛盾,都来源于此。



拾叁

特殊的角色就要承受委屈


74、女儿都是赔钱货!

75、养男孩儿成本可高了!

76、不管你错没错,妹妹哭了就是你错了。

77、大的就要让着小的。

78、你是男孩儿,要让着女的。

79、你是女孩儿,不要玩儿那些男孩儿的东西。

80、你是小主人,就要让着客人。

81、把你的玩具拿过来,送给小表弟!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来到父母的家庭里。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是老大,还是老二,其实都是无法自己选择的。但是,很多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应该接受,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


于是,家长就以他们的认知,来对待天真的孩子。有时候,是个女孩儿就让父母厌恶,有时候,是个男孩儿就让父母发愁;有时候,老大就得为老二做出牺牲,有时候,老二就得承受老大的欺负。


父母为孩子人为设定了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之后,根本懒得去进行解说和疏导,就觉得孩子会自然接受这些现实。但实际上,孩子在每一次理所应当的事情里,一次次地受到伤害。这种伤害累积起来,往往会是抵制和反抗。


而父母又会认为孩子竟然还不懂事,就会变本加厉地去突出角色,“男孩儿”、“女孩儿”、“老大”、“老小”、“主人”、“客人”……结果呢,不仅不会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角色属性,反而对另一个对立的角色产生了敌意。这可是作为父母当初万万没想到的结果了。


拾肆

给孩子做有罪推定


82、上课要认真听讲,别走神儿!

83、到学校不许给老师捣乱,不要和同学闹矛盾。

84、一会儿不许摆着一幅臭脸,要学会叫人。

85、你要是整天玩儿游戏,不读书,长大了可怎么办?

86、你是不是今天不打算写作业了?

87、你是不是成心给我捣乱啊!

88、再不好好学习,看我不抽你!

真的很神奇,当家长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以“有罪推定”去提醒、警告孩子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出现家长所担心的问题。


道理其实很简单。无论孩子有没有想做那些不好的事情,当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家长就视为有可能发生,反而会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家长以为这样事先打“预防针”的方法会收到效果,但实际上呢,孩子满耳朵听到的不是那些“不许不让”,而是后面的“走神儿”、“捣乱”、“臭脸”、“玩儿游戏”、“不写作业”、“成心”。


不信的话,你自己读一读上面的那几句话,就会发现这些词汇反而会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


对于孩子,如果本来正想写作业,正想读书,也会因为听到这些话而故意停下来,去做你的话语里强调的那个不许的事情。更有可能,孩子本身都没想起来去捣乱,去玩儿游戏,倒是你的话语给孩子提了个醒呢!


作为家长,我们都期望孩子好。那么,就别在言语上,把孩子往沟里带了。




备注:本文封面和内文图片来自插画师R先生。这是R先生为童书妈妈的绘本所绘制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好父母不说这5句话
小学家庭教育篇:女孩儿比男孩儿更难教养?!
也说从小沈阳看教育孩子
孩子问性父母怎么开口?
孩子如何更好的成长?“宽严适度”很关键,家长可以这样把控
越骂越往怀里钻?孩子犯错后的“可怜样”,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