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洲世界遗产波兰
克拉科夫历史中心
克拉科夫历史中心(英文:Cracow's Historic Centre),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的首府,波兰的旧都。克拉科夫建立于公元10世纪位于喀尔巴阡山脉与波罗的海之间,维斯图拉河左岸一片起伏的平原上,同时位于欧洲陆路贸易运输线,还处在历史上蒙古人大举入侵的路途上。克拉科夫最早建在俯瞰维斯图拉河的瓦维尔山上。10世纪时,山顶修建了一座城堡和一座教堂,自此,一个防御性的贸易城镇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皮亚斯特王朝时期,国家得以统一,并在罗马教庭劝说下转而信奉天主教。11世纪时,克拉科夫成为王国首都。1241年,克拉科夫成了蒙古人侵略的牺牲品,1257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重建,整个规划以中心市场为核心展开。1259年,蒙古人多次入侵后,克拉科夫进行了第二次重建并构筑了防御城堡。1335年,皮亚斯特王朝最末一位君主,使波兰得以复兴的卡齐米日大王,在克拉科夫附近修筑了新的卡齐米日城。13和14世纪时,克拉科夫通过一系列举措完成了城市的基本布局,并取得了空前繁荣。16世纪期间,经历了长期经济文化繁荣之后,克拉科夫的首都地位被华沙取代。
克拉科夫城中有许多十四世纪的遗址要塞;还包括十三世纪的克拉科夫城址,克拉科夫的中央广场(Rynek Glowny)号称是全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也是克拉科夫最让人心动的地方。是当时欧洲最大的交易场。称作“主市场”。14世纪时商人们在这里经营各种呢绒制品,并在这宽敞美丽的广场上建起了专门的工艺品交易厅。文艺复兴时期又进行重建。目前该大厅一层是纪念品商店,二层是国家博物馆画廊,收藏着18至19世纪画家的作品。在其旁边耸立着一座哥特式塔楼,原是市政厅,目前是历史博物馆。古城还有一座著名的玛莉娅教堂。这是波兰最漂亮的哥特式古建筑之一,高81米。里面陈列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如著名的总祭坛(1477至1489年建成)、著名铜版艺术家斯托什雕刻的带有耶稣受难画面的十字和五彩缤纷的玻璃绘画等。此外,每隔一小时,教堂钟楼上的号手吹响一次长号。据记载,这是为纪念中世纪抵抗异族入侵的一位忠于职责、坚守岗位的号手而流传下来的。克拉科夫还有市政大厅、加杰劳尼大学、皇家城堡和波兰国王的安息之地-瓦维尔大教堂。

克拉科夫中心广场

布料大厅(sukiennice)

玛莉娅教堂(St. Mary's Basilica)

瓦维尔主教座堂(Wawel Cathedral)

瓦维尔城堡(Wawel Castle)
 
维利奇卡盐矿(c,1978年) 
维利奇卡盐矿(英文:Wieliczka Salt Mine ),位于波兰克拉科夫附近,是一个从13世纪起就开采的盐矿,目前已基本停产。盐矿有327米深,超过300公里长。盐矿中有房间、礼拜堂、和地下湖泊等,宛如一座地下城市。最早有关盐矿的文献是由一个叫修建者卡西米卢斯(Casimirus the Restorer)的贵族记载于1044年,以"magnum sal alias Wieliczka"提到了维利奇卡盐矿。当时波兰的统治者马上意识到了盐的价值,这也是为何盐的开采和分配都被垄断的原因。他们知道盐是极其重要的商品,是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在许多地方都要使用盐,包括腌肉、腌鱼、制作黄油、制革,后来也用于制造黑色****。在运作克拉科夫盐业的第一阶段,国王被迫求助于商人,因为投资盐矿需要大量的资金。商人承担了所有勘探盐矿的风险,资助挖深隧道,如果这里面发现了盐矿,那么它将为国王所有。君主利用分期付款来掩盖他的巨大收入,以保证长久的占有。开挖盐矿的权力只有一种途径获得,就是被任命管理盐矿。不仅食品保鲜行业从盐获得大量利润,盐也成为了政府的一种工具。在14世纪时,盐产出了国家超过30%的收入。君主利用这些收入赏赐家眷、亲属以及其他各种贵族。盐矿的收入支撑了朝廷以及其他国内重要人物,以及支付了保护商路的城堡。1368年,卡西米尔大帝(Casimir the Great)放弃了对盐矿的专有权,颁布了一道被后来被称为卡西米尔法令(Statut Kazimierzowski)的法令。这份文件规定了个人与各种工作团体的权利和税,以及作账目的规范。成立皇家委员会以检查地下的挖掘和建筑,核查账目,还有发出指导和指令。在16世纪,维利奇卡盐矿成为当时欧洲最为重要的商业之一。 王室对盐矿的控制在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时终结。奥地利的统治不仅在组织和管理上有所改变,而且引入了新的采矿方法。在奥地利统治时期,一座电厂建成并为盐矿供电,修通到克拉科夫的铁路。地下作业也变得更为自动化,使用了风钻。一台磨盐机和一台蒸汽动力起重机也投入使用。1826年到1846年矿中的盐水被用作温泉疗养。在1950年盐矿的一部分被辟作博物馆对外开放。1958年,盐矿的温泉疗养被重新恢复。1996年,盐矿停产,盐层已被几乎挖尽。
维利奇卡盐矿地下共分九层,其中有长达100余公里的隧道。其中建有教堂等建筑以及许多盐雕,较著名者有圣金加教堂(St. Kinga's Chapel)。圣金加教堂始建于1896年,在矿工雕刻师工作70余年后,在1963年建成。教堂超过54米长,15-18米宽,10-12米高。教堂的地板上布满精美花纹,天花板上有精美吊灯。教堂内有祭坛和许多神像,其中一尊圣母像有5、6尺高。墙壁上刻有浮雕,内容大多是圣经故事,其中一幅浮雕是攀模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

维利奇卡盐矿入口

维利奇卡盐矿的圣金加教堂

维利奇卡盐矿浮雕《最后的晚餐》
 
奥斯威辛集中营(c,1979年) 
奥斯威辛集中营(英文: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位于波兰南部,其遗址在距克拉科夫(Krakow)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O wi cim,今天已成为博物馆和纪念地。是德国纳粹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1940年起,纳粹德国在当时被其占领的这一地区建立了数个集中营和灭绝营。这些营地是大屠杀的主要场所,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奥斯威辛集中营和其他集中营是由纳粹党卫军首脑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领导的。直到1943年集中营的指挥官一直是纳粹军官鲁道夫·胡斯(Rudolf Hoess),它在战后的审讯中和自己的自传里详细记述在奥斯维辛的作为。胡斯于1947年被绞死在奥斯威辛一号营地的焚化厂前。
奥斯威辛由三十三个集中营组成,全营分为三大区:奥斯威辛一号:最初的集中营,作为整个奥斯威辛地区集中营的管理中心。在这里杀害了大约70,000名波兰知识分子、同性恋者和苏联战俘。德军服务的军用经济企业都位于此;奥斯威辛二号(比克瑙):这是一个“灭绝营”,其主要任务是在毒气室进行大规模屠杀,有大约100万犹太人,75,000波兰人、同性恋者和19,000吉普赛人在此遇害。此外它也包括几个较小的集中营:布达的农业营、加悔泽的养禽营、赖斯科的蔬菜营和一些化学实验室;奥斯威辛三号(莫诺维茨):IG法本公司的劳动营。亦称伦纳,是建筑和生产人造橡胶和汽油的大型企业。它也包括几个较小的集中营,负责挖煤和生产水泥。受害者的总数至今仍存在争论,但最近的估计是在100万至150万人之间。前后大约共有700名囚犯试图从奥斯威辛逃跑,其中只有300人成功逃脱。对于逃跑者通常的惩罚是饿死、枪毙或打死,逃跑者的家属也会在营地中被逮捕和示众以威吓其他囚犯。 

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

奥斯威辛一号集中营内部

奥斯威辛二号集中营

集中营走道

集中营毒气室

奥斯威辛二号集中营运输铁路
 
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及比亚沃韦扎森林(n,1979年,1992年):波兰的比亚沃韦扎森林(1979年)-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1992年)(与白俄罗斯共有) 
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及比亚沃韦扎森林(英文:Belovezhskaya Pushcha/Bialowieza Forest ),位于白俄罗斯西南部布列斯特州及格罗德诺州境内。布列斯特以北70公里,横跨白俄罗斯及波兰边境,是欧洲现存唯一的原始森林。波兰为了这个森林设立了比亚沃维耶扎国家公园,占地超过100公顷。白俄罗斯则设立的生态保护区占地1771公顷,核心区域则占地100公顷。整个地区之所以原样保存下来,是因为它原是俄国沙皇的皇家狩猎区。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及比亚沃韦扎森林是欧洲仅存的原始森林之一,这里的珍稀的动植物品种提供了可以让游人一览史前原始风貌的视窗。原始森林里有一千多种植物,其中有七十多种灌木,二十多种林木,这里的很多种珍稀植物被认为是自然进化史上的标志性生物。森林的地面被一簇簇繁茂的植被所覆盖,这既美化了风景又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比亚沃韦扎森林曾是波兰王室和俄国沙皇游猎的传统胜地。
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及比亚沃韦扎森林的动物和植物一样品种丰富,有各式各样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各式的鸟类。在这里,欧洲仅有的北美野牛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地驰骋,这里还有更为珍稀的一种野马,叫草原野马。在大约一千年前,无数北美野牛越过欧洲来到波兰。到本世纪初,由于过度捕猎,北美野牛数目锐减,现在仅有少量生活在比亚沃韦扎森林公园中。即使这些剩下的动物也不是安全的,在一战期间,它们被偷猎者和德国士兵大肆捕杀。到一九二三年全世界仅有六十只北美野牛,这时人工饲养繁殖野牛的计划出台了,到一九七八年,波兰北美野牛的数量已增加到两百零六只,所有的野牛都被保护起来,并且出版了北美野牛系统图籍,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登记所有的北美野牛。近期所做的努力使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及比亚沃韦扎森林成为研究生物发展史的奇迹,吸引了大批的考古学家前来考察。这里的绝大多数地区都免遭破坏,古代的人类文明成果也被保留了下来。现已发掘出六百多座古斯拉夫墓,其中最大的墓群由一百三十四座墓组成。公园的许多地区已经被严格地保护起来,与此同时波兰政府修建了许多野营点和公路,使所有到此的游客都能方便地欣赏到此地美景。

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及比亚沃韦扎森林

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及比亚沃韦扎森林:橡树

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及比亚沃韦扎森林:野马

别洛韦日自然保护区及比亚沃韦扎森林:野牛
 
华沙历史中心(c,1980年) 
华沙历史中心(英文:Historic Centre of Warsaw ),位于维斯拉河两岸,是波兰的首都,也是其最大的城市。华沙古城初建于十三世纪,当时是维斯瓦河上的一个中世纪市镇。1596年,波兰国王齐格蒙特·瓦萨三世将皇世和中央政府由克拉克夫迁至华沙,华沙始为首都。它在1655—1657年瑞典战争时遭严重破坏,以后又屡遭强国入侵和瓜分,1918年波兰复国后,它再次被定为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城市遭受了毁灭性破坏,85%的建筑物被炸毁。1945年波兰解放后,政府按照华沙原样重建旧城,保持了它中世纪的风格和面貌,并扩建了新市区。维斯瓦河西岸为旧城,周围环绕着红砖砌成的十三世纪内墙和十四世纪外墙,四周高耸着古式城堡。这里集中了中世纪巍峨壮观的红色尖顶建筑群,有素称“波兰民族文化纪念碑”的古城堡──昔日皇宫,以及许多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建筑。克拉辛斯基宫是华沙最美丽的巴罗克式建筑,瓦津基宫是波兰古典主义建筑杰出的代表作,还有圣十字教堂、圣约翰教堂、罗马教堂、俄罗斯教堂等建筑。圣十字教堂是波兰伟大作曲家肖邦的安息之地。
华沙市内到处高耸着纪念碑、雕像或铸像。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青铜雕像,既是华沙城徽,也是波兰人民英勇不屈的像征。瓦津基公园中的肖邦铜像,立在巨大的喷泉旁。华沙四月起义领袖基林斯基铸像和波尼亚道夫斯基亲王铸像策马横枪,英姿勃勃。代表革命传统的华沙人民8月起义总指挥部、捷尔任斯基创建波兰共和国诞生地等也都在旧城。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出生地佛里塔大街寓所和肖邦的故居都已辟为博物馆。华沙解放后的著名建筑有宪法广场,它是6条大街的交叉点,是华沙最繁华的地方;文化科学宫是波兰最高建筑物,高达230米。在东西林荫大道两旁有波兰国家博物馆和波兰军事博物馆。维斯瓦河东岸是新市区──布拉加区,为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市内绿树成行,草坪相连,有公园65座,绿地1.26万公顷。著名的瓦津基公园以前前皇家打猎场。 

华沙市中心广场

皇家城堡(Royal Castle)

美景宫(Belweder Palace) 

维兰诺夫宫(Wilanow Palace)

文化科学宫(The 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

嘉尔默罗圣衣教堂(Carmelite Church )

圣玛丽女王波兰教会(St. Mary Queen of Poland Church)

瓦津基公园和瓦津基宫(Ujazdowski Park and Ujazdowski Palace  )
 
扎莫希奇古城(c,1992年) 
扎莫希奇古城(英文:Old City of Zamosc),位于波兰东部,邻近卢布林高地和罗兹托切丘陵地带。地处拉班卡河河畔。它坐落在北欧和西欧通往黑海的商道上。扎莫希奇建立于公元16世纪末。历史上作为贸易、文化活动中心,也是贵族居住区。现为这一地区首府。波兰在16世纪亚盖沃最后几任国王的统治下进入了全盛时期。其疆土扩张至普鲁士(1525年)、马佐维亚(1526年)、利沃尼亚和拉托维亚(1561年)、库尔兰(1562年)以及立陶宛(1569年)。波兰的城市也在文艺复兴时期繁荣发展。随着1572年亚盖沃王朝的灭亡,王国开始举行大选。在扎莫伊斯基(1541-1605)的鼓动下,15世纪不能有效行使权利的波兰贵族参与了皇室竞选。他们和上层神职人员一起垄断了国家的不动产。扎莫伊斯基是波兰大贵族,他是一个政治活动家和人道主义者。扎莫希奇为其个人所建,该城在扎莫伊斯基的领地内修建,设计从满足贸易和私家定居的角度出发。在1582-1591的九年间完成了宫殿和其它建筑的修建工作。城防系统环绕着整个城市。1594年,扎莫伊斯基创建了成为波兰文化中心的扎莫希奇学院。18世纪末,扎莫希奇进入了漫长的萧条时期,它在17和18世纪多次沦陷。
扎莫希奇古城在最初的城墙内,由意大利人勃尔纳多·莫兰多规划的城市布局设计严谨。其西部是扎莫伊斯基宫殿,东部是扎莫希奇城,城内有广场,布局规则、开放,两条轴线垂直相交。新的星状沃邦式防御城墙修建于17世纪。集中了中欧各城市传统的扎莫希奇城市建筑体现了巴洛克艺术风格以及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城市大厦前的大集市广场就是一个成分的例证;它与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通过石拱和石门相连。在扎莫希奇城内还存在有包括16世纪修建的、宏伟的联合教会教堂在内的一些大教堂。扎莫希奇是16世纪末兴建的具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城市杰出例证,它至今保留了最初的城市规划、城防系统以及大量极具吸引力或结合了传统意大利和中欧风格的建筑。

扎莫希奇中心广场以及市政厅

扎莫希奇主教堂

圣凯瑟琳教堂(Saint Catherine church)

马尔堡的条顿骑士团堡 玛丽安堡(c,1997年) 
马尔堡的条顿骑士团堡 玛丽安堡(英文:Castle of the Teutonic Order in Malbork),波兰北部波美拉尼亚省马尔堡。马尔堡城堡曾为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总部,有人认为他是欧洲最大的砖构造建筑物。在德意志帝国统治时期,为德意志第一个国家纪念物。该城堡建于1276-1309年,是当时日耳曼大主公的所在地。自1457年开始到1772年,一直掌握在波兰贵族手中。日耳曼人曾被波兰王室邀请到波兰以帮助那些不信上帝的普鲁世人皈依基督,但始料不及的是,前者后来统治了波兰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并且开始修建自己的城堡和防御工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属在维斯杜拉河三角洲上的马尔堡建造的各个城堡。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马尔堡再次成为普鲁士领土时,当地部门纷纷拆除这里的城堡以将砖石用作他用。之后在德国浪漫主义影响下,马尔堡城堡的重建工作得以着手进行。马尔堡的特多尼克奥尔多城堡被视为是普鲁士王室传统的象征,从它身上可以反映出19世纪德国生活的一个侧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给马尔堡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但波兰专家在战后重修了大厅、小礼拜堂、走廊以及庭院,恢复了其14世纪时的风采。
条顿骑士团堡城堡分为3个主要部分,有一套包括许多塔和大门的复杂严密的防御体系。整个城堡占地80英亩,这样的城堡面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数一数二的。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北部遭受了显著的破坏,但是偏远处的许多零星地方却幸免于难。过去一千年中侥幸留下来的遗迹如今已成为欧洲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堡内部有两个博物馆,一个是琥珀博物馆,另一个是古代兵器博物馆,二者都值得一游。每逢星期一博物馆不对外开放,但这并不妨碍游人参观城堡。马尔堡的特多尼克奥尔多城堡内部举办了很多展览,其中有一个长期向人们介绍城堡详细的历史变迁,同时展出中世纪雕塑的收藏品、锈点斑驳的玻璃窗、硬币、金属、铁制武器、陶器、挂毯以及价值连城的琥珀艺术品。登上城堡塔顶可以看到那里周围的景色可以尽收眼底。

马尔堡

马尔堡内部一处

远眺马尔堡
 
托伦中世纪古城(c,1997年) 
托伦中世纪古城(英文:Medieval Town of Torun ),位于波兰中北部城市,托伦是波兰最为古老、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它位于维斯杜拉河(波兰河流)流域的东部,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由于此地养育了一位闻名于世的伟大人物--哥白尼,所以人们又常称托伦为"哥白尼城"。托伦,原为条顿骑士团(Teutonic Order)所在地。其在13世纪中期,于托伦建立了一座城堡,以做为当时普鲁士的征战及传道的总部。也快速将此地建立为14~17世纪时期,汉撒同盟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要地。托伦的古代市政厅是欧洲中世纪平民建筑的经典之作。它在其它商业城镇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整个大厅是分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1259年,在托伦广场中央建起了一个布匹交易市场;1274-1279年,相继建成了许多货摊、一座城堡和第一个市政厅,但这时的各个建筑还是彼此分离的。自1343年始,这里又陆续增添了一些货摊,城堡也在当时基础上增加了高度,到1393年,所有分离的部分已经全都集中到一个两层方院中了。这时修建新的市政厅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新的市政厅有一个巨大的地下室,人们在这里可以购买并畅饮托伦各个酿酒厂生产的啤酒。1603年,该市政厅又一次得到全面修复。但1703年的一场大火,将托伦市政厅烧得面目全非,后来的重建工作无论怎样也难以恢复它金碧辉煌的昔日风采了。 
托伦是举世闻名的波美拉尼亚地区文化中心,如果在这个中世纪城镇发生的文化事件能引起当地瞩目的话,那么它在该地区、波兰甚至世界范围内就算得上是重大事件了。哥白尼出生于1473年,他的童年及成年的早期阶段是在托伦度过的。人们认为是托伦15世纪末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的品格--那时的托伦富足、崇尚真理、热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托伦文化上的繁荣兴盛一方面是由于坐落在此的哥白尼大学,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这个城镇本身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氛围激发了艺术家们的灵感和创作激情。托伦的图书馆藏书丰富、汗牛充栋,那座闻名遐尔的高等学府更是托伦人的骄傲。学校中悬挂着哥白尼肖像,其年代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期,是现存的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最久、最为逼真的肖像绘画。成千上万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吸引他们的不仅是那些历史遗迹,还有现存的艺术、文学以及戏剧成就,当然亲身体会一下只有托伦才能带给的独特感受更是令人心驰神往。位于在新城与旧城的许多雄伟公共或私人建筑中(其中还有座房屋为哥白尼的居所),透露出托伦城市的赫要地位。

托伦中世纪古城:市政厅

托伦中世纪古城:建筑

托伦中世纪古城:城门

托伦中世纪古城
 
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风格独特的建筑和园林景观群与朝圣公园(c,1999年)
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风格独特的建筑和园林景观群与朝圣公园(英文:Kalwaria Zebrzydowska:the Mannerist Architectural and Park Landscape Complex and Pilgrimage Park),位于波兰中部的马佐夫舍省。卡尔瓦利亚-泽布多夫斯卡有着壮丽的教堂,与令人摒息,叹为观止的文化景观。 17世纪初,在这自然的景色中,有着一系列关于耶稣受难与圣母玛丽亚一生朝圣的象征地。卡尔瓦瑞亚.泽布多斯卡为此类大型景观设计的公园,将自然之美与神圣的教堂相结合,以及掺合着巴洛克式设计元素的公园。而这些景色依旧,至今仍是为朝圣之地。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的出现要归根于大地主克拉科·米科莱(尼古拉斯)·泽布日多夫斯基。公元1600年,泽布日多夫斯基下令在扎列克山上建造了一个耶稣受难教堂,该教堂是以耶路撒冷地区的戈尔戈塔教堂为原型建造的。1601年10月4日教堂的祝福仪式上,泽布日多夫斯基决定建立基督墓小礼拜堂,跟耶路撒冷地区的教堂类似。为了确保神圣的建筑群能够得到精心的照料,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基亲自邀请圣芳济会的修道士之父和兄弟(在波兰称为伯纳多德伊尼)到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1602年后不久,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基开始建造一个带有小教堂的修道院。由于与耶路撒冷有着相同之处,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基于1604年就决定开放与耶路撒冷类似的朝圣地。在执行建造计划时,得到了建筑师乔瓦尼·伯纳多尼和保罗·博达恩(出生于比利时)的竭力帮助。于1609年,该修道院和教堂正式得以完工。而耶稣受难教堂和其他地方的小礼拜堂的建设(共24个),一直持续到1617年。耶稣受难教堂的朝圣地几乎是刚刚获得提名,朝圣者就开始云集于此了,并且纷纷参加了耶路撒冷地区新举行的耶稣受难仪式,这项仪式是按照当地修道士指明的规矩进行的。
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基于1620年逝世,此后,他的儿子约翰·泽布日多夫斯基继承先父未竟之业,继续进行教堂的建筑工作:扩建了耶稣受难教堂,并且建立了美丽的圣母陵墓教堂。为了表示对圣母的敬意,一个特殊的宣传队列沿着这些路径游行,因此又有9个新的礼拜堂得以建造。放置圣母肖像画的地方,后来被称为圣母卡瓦利教堂。修道士修行的教堂重新点燃了人们对圣母玛丽亚的崇拜和朝圣。1887年,人们为这幅画举行了隆重的加冕仪式。除了各种各样的朝圣者组成的朝圣队伍外,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基也会定期(比如星期五或圣母升天日)来安排这项仪式。朝圣者数目的增多和朝圣需求的增大,导致了修道院在1655/1656年间的扩展,以及修道院教堂在1692/1720年间的扩建。主教堂也扩建了两个新的礼拜堂,即康塞普申教堂和圣安东尼教堂,教堂本身的体积也增大了。显然,这样的大型建筑是需要不断进行修建和重新刷新的。波兰国内外的朝圣者都来到了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据说,对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主教教区和其他主教教区的人们是要举行特别仪式的。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一直为特别突出的人们所参观:比如,皇室家族成员,奥地利皇帝,波兰主教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主教等等。1979年,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参观了卡瓦利。教堂专门为他举行了特别的仪式,这个仪式是罗马教皇从小就一直使用的。如今,卡瓦利修道院还建立了一个高级神学院。 

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教堂

卡尔瓦里亚-泽布日多夫斯卡园林
 
亚沃尔和希维德尼察的和平教堂(c,2001年) 
亚沃尔和希维德尼察的和平教堂(英文:Churches of Peace in Jawor and Swidnica),亚沃尔与希维德尼查之木造和平教堂为欧洲最大的木造宗教建筑,其于十七世纪中期建于前西里西亚城,在宗教的冲突落幕后,最后是依威思法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中所订定的条文而建。受限于当时的物质与政治因素,和平教堂为求宗教自由的行动做了历史的见证。此处并为罕见的马丁路德教与天主教的信念有所关联。位于西里西亚南部的亚沃尔和希维德尼察的两个木构教堂是世界上仅有的这类木构教堂,军事工程家用木材和泥土建造的教堂,至今仍然牢牢地矗立着,而最另人惊讶的是,到今天亚沃尔教堂仍然没有地基。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后(1618-1648),建立了三个木构教堂。仅在亚沃尔和希维德尼察有两个被保留至今。而第三个教堂在十八世纪就被毁了。亚沃尔教堂从二战以后就一直进行较大范围的重建。这个教堂的正殿和偏殿的屋顶都被修复。运用的都是木头原料。保存人员重现了古代的绘画和风琴。波兰德国联合体基金会正在筹措资金重建这个宝贵的遗址。为了这个目的,西里西亚南部的省政府机构和纪念物管理机构,以及私人捐赠者捐赠了许多的捐赠物。军事工程家阿而布莱切特监造了西里西亚南部的木构教堂。皇帝为这个建筑制定了许多规定。教堂的外观不突出,它们没有塔,没有钟。这就是为什么它从外观上没有影响力的原因。但它们的内部弥补了它的不足。相反,它那简单的外观和特别华丽的美丽的绘画吸引了许多游客。另外一些原因导致了这些木构教堂,在建造上没有采用耐用材料。这就是为什么它选用木料和泥土建造的原因。
在1855-1856年间,来自布勒斯特的风琴制造家亚历山大·拉姆特·阿道夫(1809-1861)在这个用木头和泥土建造的亚沃尔木构教堂中制造了两个手风琴。手风琴于1856年2月24日建成。它代替了1664年由来自******的霍夫曼斯塔制造的旧手风琴,这个旧手风琴曾于1709年由乔治敦·亚当·该斯伯,1755年由Scholz,1802年由来自亚沃尔的戈特利布·迈恩特,1854年由菲舍尔和席雷格尔进行多次巨额维修。由拉姆特制造的手风琴是由机械键盘、发音动力装置以及26个音栓组成。在1896至1899年间,来自施魏因福特的汉瑞斯·席雷格尔对其进行了多处改造,制造了一个新的控制台,增加了由5个音栓构成的回音设施,把音调扩大到G调,增加了巨大的键盘气动装置和脚踏板。这个风琴曾于1937年进行维修。战后,这个手风琴不再演奏,但是他们试图保留原有的响板部分,建造一个大的手风琴,进行再次演奏。由于掠夺和破坏的原因,原始的奥伯风响板和脚踏板都已丢失,所有的机械键,发音动力装置都已没了,金属管和众多的木制管都被移走和丢失。除了皮制部分,风箱都保存了完好的原始形状。

希维德尼察的和平教堂

希维德尼察的和平教堂内部

亚沃尔的和平教堂

亚沃尔的和平教堂内部
 
小波兰南部的木结构教堂(c,2003年) 
小波兰南部的木结构教堂(英文:Wooden Churches of Southern Little Poland),位于波兰东南部小波兰省(Lesser Poland Voivodeship)的克拉科夫(Krakow),与斯洛伐克接壤。建于14至17世纪,极为出色地反映了罗马天主教文化之中世纪教堂建筑传统的各个不同层面。该建筑运用了水平圆木技术--这是自中世纪以来普遍应用于东欧和北欧的一种建筑技术。它们的建成它们的建成通常靠达官显贵们的资助,此举成了当时人们的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们取代了城市中心矗立着的石头建筑。自中世纪起,利用横木技术来建构教堂,便常见于东欧与北欧。而这些教堂都有贵族所捐赠,以做为社会地位的代表。同时,这些木造教堂也为以石砖砌成的现代化教堂为主的时代,提供了另类风貌。在罗马天主教文化圈中,小波兰南部的木结构教堂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在建筑风格上就是属于这种中古时代。有着哥德式建筑的外貌,古朴的外观透露出平凡中的宏伟。大小不一的木结构教堂群是非常独特而又珍贵的文化古迹,木结构宗教建筑的独特外观和内部的装饰在东欧地区独具特色,它们现在已经作为国家级文物而被保护起来。
小波兰南部的木结构教堂群单纯坐落于遗世独立的乡野山林间,以树木就地取材,展现传统工法之工艺大成,这种以木材为主的建筑,与当地乡村景观柔和的融和在一起,是波兰独一无二的人文宝藏。这里是可贵的人类遗产,古老的祭坛、褪色的圣画像、风化的墙面,因为当地居民的虔诚而把这数百年的岁月凝结在这一刻。这里不是富丽堂皇的大教堂,不会有国王加冕,不会有宗教讲道,也不能见证朝代变迁,也不能承载历史沧桑。但这里却是最贴近住民的教堂,自中世纪以来小小的教堂宽容静谧地接纳世世代代的住民。被列为世界遗产小波兰南部的六座木结构教堂包括是:皮纳卢瓦的大天使教堂Church of the Archangel Michael,Binarowa)、布利任的诸圣教堂(Church of All Saints,Blizne)、德布诺的大天使教堂(Church of the Archangel Michael,Debno)、哈舒夫的圣母蒙召升天和大天使教堂(Church of the Assump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and the Archangel Michael,Haczow)、利普尼卡·摩卢瓦纳的圣伦纳德教堂(Church of St Leonard,Lipnica Murowana)、塞库瓦的圣菲利普和圣雅各伯宗徒教堂(Church of St Philip and St James the Apostles,Sekowa)。该地区的中世纪的木结构教堂建筑群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小波兰南部的木结构教堂:Church of the Archangel Michael

小波兰南部的木结构教堂:Church of All Saints

小波兰南部的木结构教堂:Church of the Archangel Michael

小波兰南部的木结构教堂:Church of St Philip and St James the Apostles
 
马斯科夫公园及马扎科夫斯基公园(c,2004年)(与德国共有) 
马斯科夫公园/马扎科夫斯基公园(英文:Muskauer Park / Park Muzakowski),位于德国和波兰边境的劳齐茨尼斯河边(河流主要在捷克境内)。建造于1815年至1844年间,为当时的大公赫尔曼 普克勒-穆斯考Hermann Fürst von Pückler-Muskau (1785-1871) 所兴建。马斯科夫公园/马扎科夫斯基公园将周围环境和景观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的设计,开拓了一条新的景观设计之路,比如一些对于植物方面的应用,它并不追求古典主义和尽善尽美,相反,它利用现有的土地条件,适当地选用一些当地的树木来提升整体公园的质感。 其建筑风格对欧洲甚至美洲的园林艺术有着很大影响。公园占地700公顷,1945年重新划分德波边境时,该公园被分为两个部分。其宫殿部分为于德国境内。

马斯科夫公园/马扎科夫斯基公园

马斯科夫公园/马扎科夫斯基公园的巴特穆斯考宫殿(Schloss Bad Muskau)
 
弗罗茨瓦夫百年厅(c,2006年) 
弗罗茨瓦夫百年厅(英文:Centennial Hall in Wroc&322;aw),位于波兰西南部的奥得河畔,自1999年起是下西里西亚省的省会弗罗茨瓦夫市。弗罗茨瓦夫百年厅建于1911年到1913年的德意志帝国(当时弗罗茨瓦夫称为布雷斯劳),是为了纪念抵抗拿破仑一世入侵的莱比锡战役100周年的工程之一。由德国著名建筑师马克斯·伯格(Max Berg)负责兴建,建成后是当时布雷斯劳的市政厅。
百年厅位于展览区,被设计成多功能的娱乐休闲建筑。中心对称,呈四叶草形。中心部分是广阔的圆形大空间,直径高达65米,高42米,可以容纳6,000多人。上方是23米高,由钢和玻璃构成的灯笼式圆顶。此外,窗户由从国外直接进口的高级硬木制成,墙壁构造独特,混凝土、软木、木头等构成良好的隔音层。壁上简洁无饰,水泥暴露在外却不失典雅气息。百年听的北边是历史展览馆。展览区北侧是一人造池塘,并附有环池水泥走廊。大厅入口附近就是弗罗茨瓦夫展览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楼。入口处是伸向百年厅的宽阔柱廊,其中柱子是钢筋混泥土浇筑而成的。1948年,一座针状的金属雕塑“Iglica”矗立在百年厅正前方。百年厅融聚了20世纪初期各种现代建筑的风格,是钢筋混泥土建筑的先驱之作。

弗罗茨瓦夫百年厅

夜幕下的弗罗茨瓦夫百年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遗产之波兰篇(16个)
世界旅游地图揽胜—欧洲波兰小波兰省克拉科夫
波兰十三个世界文化遗产
欧洲最省钱国家波兰实用信息攻略
波兰的骄傲你去过几个 | 细数16个波兰世界文化遗产
克拉科夫——波兰皇家首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