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艾灸疗法的分类与应用

  一、传统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上熏灼、温熨,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灸法既可单独治疗疾病,也可弥补针刺或药物疗法之不足。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康复医学科黄剑平

  《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二、灸材及优点

  灸材:

  艾叶制成的艾绒。越陈越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艾叶性能:

  《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 …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优点:

  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

  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

  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穿

  透皮肤,直达深部。

  三、艾灸的作用及适应症

  1、温散寒邪:治疗寒邪为患(外寒、内寒)

  2、温通经络、活血逐痹: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症、外伤性瘀肿等。

  3、温补中气、温阳固脱:治疗久泄、久痢、遗尿、脱肛、虚脱等症。

  4、消瘀散结:用于乳痈初起、瘰疬、急性疖肿未化脓者。

  5、防病保健:灸大椎、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6、隔姜灸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用外感表证、虚寒性呕吐、泄泻。

  7、隔蒜灸有清热解表杀虫作用,用于疖肿疮痈、毒虫咬伤。

  8、隔附子饼灸,有温肾壮阳作用,用于命门火衰之遗精、阳痿、早泄。

  9、隔盐灸,有温中散寒、扶阳固脱的作用,用于虚寒性呕吐、泄泻、虚脱。

  10、温针灸,具有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

  四、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1、直接灸

  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操 作 定穴-粘附液-中小艾炷-点燃至轻微灼痛-更换至3~7壮,皮肤轻度红晕。

  适应证 慢性虚寒性疾病

  瘢痕灸

  操 作 舒畅体位-定穴-粘附液-中小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7-9壮。一周左右逐渐出现化脓,5-6周后灸疮结痂脱落, 局部留瘢痕。

  适应证 顽固性疾病 (哮喘、慢性胃肠疾病等)

  2、间接灸

  隔姜灸

  操 作 定穴-生姜片(0.2-0.5cm *2-3cm穿孔)-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5-10壮至皮肤潮红(其间更换姜片)

  适应证 风寒湿痹、一切寒性疾病(消化、生殖)

  隔蒜灸

  操 作 定穴-独头蒜(0.2~0.5cm 穿孔)-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5~10壮至皮肤潮红(其间更换大蒜)

  适应证 未溃疮疡、腹中积块

  隔饼灸

  间接灸之一。指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隔以药饼的灸法。亦称药饼灸。

  药饼通常用辛温芳香药物制成。

  具有行气活血,温阳祛寒的作用。

  常用的有椒饼灸,附饼灸,豉饼灸等。

  3、悬灸

  (1)温和灸

  将艾卷燃着一端,在所选

  定之穴位上空薰灸。先反

  复测度距离,至病人感觉

  局部温热舒适而不灼烫,

  即固定不动(一般距皮肤约

  3厘米)。每次灸10~15分钟,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

  艾条灸之一。指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作一上一下忽近急远的 灸法,形如雀啄。

  (3)回旋灸

  灸法中悬起灸之一种。指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方一定距离处作回旋运动,给患者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刺激。

  (4)循经往返灸

  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移动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

  5、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必须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燃完为止。或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2厘米的艾条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6、温灸器灸

  将艾绒放入特制的器具中,点燃,放在穴位上以施灸治疗的方法。温灸器的样式有多种,有金属圆桶状结构、木盒状结构等,其筒(盒)内装有细金属网,上口加盖,并钻有小孔。在筒(盒)内的金属网上放置艾绒及药物,点燃后筒(盒)的下端对准施灸部位,固定一处或来回熨灸,直到局部红润为度。并根据温热程度调节施灸部位的距离,或移动速度,以保持合适的温度。

  灯火灸:又称打灯火、爆灯火

  疏风解表、行气化痰

  《本草纲目》灯火,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抽搐,又治头胀痛。审视头额太阳络脉盛处,以灯心蘸麻油点灯n之良。

  《幼幼集成》幼科第一捷法

  天灸(毛莨、斑蟊、旱莲草、蒜泥、白芥子)

  天灸属灸疗中的非火热灸法。又名

  自灸。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

  用的中药贴敷于穴 位或患部,使局

  部充血红赤,甚至发泡如同艾火灸

  疗。

  它是一种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 发经络调整气血的治疗方法。

  本法从治病形式上看与穴位药物贴敷法十分相似,或者说在广 泛的意义上它们同属一种中医外治法。因此在全国第六版《刺法灸法学》规划教材中将天灸 并入穴位药物贴敷疗法中。

  艾灸注意事项

  1、施灸时,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2、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4、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5、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

  6、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7、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较小时,宜保护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从原穿刺孔注入适量庆大霉素注射液,并保留5分钟左右,再吸出药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

  8、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

  施灸程序

  《千金方》: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1、先上部,后下部

  2、先背部,后腹部

  3、先头身,后四肢

  4、先近心,后远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空罐拔罐疗法
藏医火灸法
艾灸的症状和特征
转:艾灸和方法
冬病夏治的智慧
艾灸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