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为心下痞(包括现代医学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而设。由于本方具有调和脾胃、降逆除痞作用,故凡因邪热留恋、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致之痞证以及胃脘痛、呃逆、呕吐、反胃、腹泻、失眠等症候均可用之。


文/俞长荣


半夏泻心汤系汉·张仲景所创,载于《伤寒论》和《金匾要略》。

方中以味辛苦之半夏入胃为主,辛开散结,苦降止呕,以除痞满呃逆之证;辅以干姜辛温祛寒,黄芩、黄连苦寒泄热,佐以人参、大枣补益中气,使以甘草补脾胃而调诸药。

如此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补泻同施以调其虚实,合奏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

《伤寒论》第一四九条(据赵开美本)云: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金匾·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可知本方是为误下伤中,邪热乘虚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职,寒热错杂之邪干于中焦,或不因误下,而是肝胃功能失调,木土不和者而设。

其主证为心下痞、呕吐或下利。本方之所以名为“泻心”,即泻“心下”结热之意。

本论还提到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实际上,这两方均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加生姜而成。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量。

三方均治痞证,而主治则同中有异。

“半夏泻心汤是饮甚者也,生姜泻心汤是寒甚者也,甘草泻心汤是虚甚者也。”(丹波元坚语)

此外,《伤寒论》方黄连汤、旋复代储汤亦均系半夏泻心汤的变方。唯黄连汤有桂枝,偏于温散,多用治上热下寒的呕吐、腹痛。旋复代赫汤偏于温补降逆,多用治胃虚气逆证。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半夏泻心汤具有调和脾胃、降逆除痞,使胃肠功能复常的特点,除了用于痞证的治疗外,尚用治寒热虚实兼杂而致之胃脘痛、呃逆、呕恶、反胃、腹泻、失眠等,均收满意疗效。兹择病例介绍如下:

一、胃脘痛

胃脘痛病因颇多,治法不一。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通之,此一定不易之理。若虚实寒热兼杂,表现病程较长或体质较差,胃脘灼痛或隐痛无明显规律性者,治宜苦辛并进,寒热互用,补泻兼施,方用半夏泻心汤。

蔡某某,男,46岁。1974年4月28日就诊。

胃脘胀痛已四年,经上海某医脘X线检查诊断为轻度胃窦炎。

疼痛一般在冬季发作较显,夏季较轻。白天活动后较轻,深夜较显。食欲不振,食后觉胀。喜食热物,吃牛奶时即泄泻。喜按喜暖。偶有头后疼痛,夜不易入睡。大便正常。脉浮细弦,重按无力。舌苔微黄根腻。

诊为脾虚挟湿,胃气不展,虚中夹实,寒中蕴热。

治拟苦辛芳合化,辅以甘温,予半夏泻心汤加减。

党参15克,半夏9克,干姜、黄连、黄芩各6克,砂仁4.5克,甘草3克。

上药服二十剂,症状缓解。1977年12月底询知,胃脘痛未再发。

按:本例就诊时发病已数年,体虚可知而食后觉胀,又系气滞。喜食热物,吃牛奶则泻,胀痛冬重夏轻,责之脾寒。

舌苔腻而微黄,考虑湿滞久已有化热之象,况伴见头后痛、不易入睡,有湿热挟胆火为患可能。

总缘脾胃虚弱,湿阻气滞,寒热互结,以致运化失常,故药取寒热消补并施。

我们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试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此型胃脘痛(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引起的胃脘疼痛。)不下百例,大半有病历可查,对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满意。

二、痞证

症见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噫气、肠鸣、下利、脉弦。治则和胃消痞散结,以泻心汤类方为主,其适应证大同小异,若胃气虚弱、寒热互结者则以半夏泻心汤为宜。

林某,男,30岁。患疟疾三天,经内服奎宁片后,疟疾虽除,但觉胸中痞闷,食后欲呕,但又不得呕,尤其见到油腻食物即生恶心感。

甲医认为疟后余邪未尽,与小柴胡汤两剂,未见减轻,乙医认为疟后脾虚,进以六君子汤两剂,痞闷更甚。

诊其脉有弦象,舌苔白,自述除胸痞、恶心欲呕外,并无其他痛苦。

诊断认为邪踞心下,胃失和降,虚中夹实之候。

治宜苦辛通降,予半夏泻心汤。

半夏、潞党参各9克,黄芩6克,黄连、干姜各4.5克,甘草3克,大枣三枚。

服一剂后,恶心顿除,胸痞显减,食欲稍振。次日照原方再服一剂遂愈(本案原载《伤寒论汇要分析》,今节选)。

按:本例始病少阳,截之过早,邪无出路,乘虚入胃,寒热互结而成痞;胃气受损有失和降,故恶心欲呕。治拟半夏泻心汤,药取苦辛寒热消补并进,仍不越少阳和解之意。

三、呃逆

呃逆系胃气上逆所致,治则以和胃降逆平呃为主,针对其病因,分别加用祛寒、清热、化痰、滋养胃阴、温补脾肾等。

由于胃气虚弱、寒热交结者多兼有胃脘胀痛,嗳腐吞酸等,治则和胃降逆,苦辛并进,方用半夏泻心汤。呃逆甚者,配合旋复代赭汤。

陈某某,男,40岁。1974年5月7日就诊。

自诉胃脘部窒塞感、隐痛,时时呃逆持续一个多月未解,经福州市某医脘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痉挛。在外治疗效果不显。伴见口苦,食欲不振,食后脘胀。二便正常。脉弦缓。舌质略红,较干,苔薄白。

诊为木乘土位、胃气上逆。

治拟疏肝降逆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合旋复代赭汤。

潞党参、代储石各15克,半夏、黄连、黄芩、旋复花各6克,干姜、炙草各4.5克,生姜二片,大枣三枚。服两剂。

5月9日二诊:自觉诸症减轻,但食欲不振。脉较平和,舌可。当和胃理气,与橘皮竹茹汤加味。

至5月26日询知,诸症基本解除。

按:本例呃逆不止,系由胃失和降而致;口苦、舌红而干为胃有郁热;食欲不振、脉弦缓、舌苔薄白又系脾胃虚寒之象。总缘虚实寒热错杂,故治以寒热互用、辛苦并进、补泻同施。

四、反胃

反胃原因较复杂,有因中焦虚寒、不能消谷;有因下焦热结、津液枯燥,不得下行而反于上;亦有因肝郁气逆、瘀血内阻、痰饮阻滞等等。审证求因,治法多端。

若症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吐出食物不化或涎水,而兼见吞酸、嘈杂、唇舌红者,则属寒热错杂之症,治则和胃降逆、寒热并用,方用半夏泻心汤。

郑某某,男,32岁。1964年3月21日就诊。

两年来不时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近来发作更频,每一、二日便呕吐一次。呕吐物除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腰痛,肢末欠温。大便尚可。小便清长,次数增多。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

诊为土虚木侮,胃气上逆。

治拟抑肝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

半夏、白皮参各9克,黄连、黄芩、干姜、吴萸各6克,炙草3克,大枣三枚。服四剂。

4月9日二诊:治疗以来,仅轻微呕吐两次。吐出物系清水、痰涎,夹少许食物,无酸味。心中嘈杂已除,但时时清涎自涌,肢末欠温,小便仍清长而频。唇色、舌质转正常,舌苔薄白而滑。

予半夏泻心汤去芩、连,加附子、炒白术、补骨脂各9克,煨肉蔻6克、肉桂1.2克(另冲),白皮参易白晒参。

嘱每三日服一剂,连服十剂,诸症基本消除。

按:本例反胃已久,显系脾胃虚寒、运化无权、通降失度而致。口淡、脘胀、肢末不温,小便清长而频,脉沉细弱,乃一派虚寒之象,治宜温补中阳。然唇舌红,心中嘈杂,多吐酸水,又系内有郁火现象。

总缘脾胃虚寒,隔间有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

初诊即拟苦辛以通胃之阳,苦寒以制肝之逆,更参以奠安中土。次诊上热已除,倒逆之势渐缓,则宜专温其中下,故去苦寒之芩、连,加桂、附、术、骨脂、肉蔻以温中祛寒。

五、失眠

失眠一症有虚有实。虚证多属阴血亏损,治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或滋补肝肾;实证多因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治宜泻其有余,清降痰火。

因脾胃不和所致者临床亦不罕见,此型多兼见胃脘胀痛、吞酸暖腐等,治宜调和脾胃以治其根本,方用半夏泻心汤,可配伍栀子、豆豉以清除邪热。宁心定志。

陈某某,男,19岁。1975年5月6日就诊。

两个月来经常失眠。近日食后辄吐食物,伴胃脘微痛,额前及脑后痛。记忆力减退。脉细弦。舌质红、苔黄腻。血压70/48毫米汞柱。

诊为脾虚肝郁、肝胃不和。

治则疏肝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

潞党参15克,白术9克,煮夏、黄连、黄芩、吴萸各6克,干姜3克,炙草4.5克,生姜二片、大枣三枚。服三剂。

至同年8月2日询知,药后诸症解除。

按:本例先失眠,后见吐食、胃痛、头痛等症,是后者继发于前者,非因胃不和则卧不安。但据临诊所见,其有湿热内扰,肝气郁逆,较为明显。湿热扰胆,肝郁气逆,神不归舍则失眠,肝郁气逆,上扰可致头痛,横侮可致脾虚。乃肝胃不和、虚实寒热并见之象。方取半夏泻心汤加减以和胃疏肝、泻热降逆,肝胃调协,邪不内扰,则睡卧自宁。


体会

一、本方是为心下痞(包括现代医学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而设。

由于本方具有调和脾胃、降逆除痞作用,故凡因邪热留恋、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致之痞证以及胃脘痛、呃逆、呕吐、反胃、腹泻、失眠等症候均可用之。

由于本方配伍精巧,由性味作用(苦、辛、寒、热、补、泻)相反相成的药物共同组成,其适应证也就不是单纯的实证、虚证、或热证、寒证,而是错综复杂的寒热虚实并见证。

如本文所举病案中例一、例四于一派寒象中又分别兼湿热、郁火之象(前者兼见舌苔黄腻,后者兼见吐酸、嘈杂、唇舌红);例二胸痞、脉弦属热,舌苔白则为寒,例三既有口苦、舌红干之实热象,又有脉弦缓、舌苔薄白之虚寒象。

临床应严格辨别,灵活掌握。若属单纯的寒、热、虚、实证,均非本方所宜。

二、半夏泻心汤治失眠未见过报道。考《灵枢·邪客》有用半夏汤治目不瞑不卧者,《千金要方·胆腑》温胆汤治不眠,方中亦有半夏。可见以半夏为主方治此症,古已有之。

本文例五失眠、吐食、头痛、胃痛等症虽有先后出现之分,而病因却有相同之处。即湿热扰胆、肝郁气逆。

不用龙胆泻肝汤、温胆汤(均治失眠要方)之类者,考虑失眠既久,食后辄呕,记忆力减退,血压过低,不唯邪实,亦有正虚(血压过低,过去中医辨证无此指标,但这是现代医学检查客观存在,故亦应予考虑)。

龙胆泻肝汤过于苦寒,恐其伤正;温胆汤偏清痰热,恐其作用有限。

半夏泻心汤既有芩、连苦寒以去湿热,又有参、姜温补脾胃;既有半夏降逆,又有甘草之和中;寒热并进,消补兼施,符合《邪客》篇所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原则。

三、半夏泻心汤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生姜易干姜而成,稍变柴胡半表半里之治。其证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互结于中,仍属和解少阳法。故凡少阳变证(尤其是以呕、痛、痞为主证者)亦可考虑用此方加减。

四、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主药。清代名医汪讱庵认为

“苦先入心,泻心者必以苦,故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散痞者必以辛,故以半夏干姜为佐,”(见《医方集解》)

这种见解是错误的。

考《伤寒论》原方,半夏用量较芩、连为多,且半夏辛能散痞,苦能降逆,与原方适应证(伤寒误下成痞)相契合。

且仲景制方立名深有讲究,如同是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加生姜,即名生姜泻心汤;重用甘草则名甘草泻心汤。

方以半夏命名,不以黄连、黄芩命名,寓意很深。

汪讱庵显然把“泻心”的含义(上文已提及“心”当指“心下”,即胃)理解错了,因而就把配伍关系颠倒了。

另一清代名医陈恭溥认为

“君半夏者,取其能旋转阴阳,调和上、中、下、合芩、连能泻心消痞,合补药能宣达胃气也。”(见《伤寒方解》)

王又原也认为

“必推半夏为君者,痞从呕得来,半夏辛以破结而止呕也”)见《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此较可取。

从临床来看,本方用于脾胃不和之证,不用或少用于心火诸证,也可以证实本方当推半夏为主药。

从本方配伍关系来看,本方系属苦辛寒热消补并用之剂,《医方集解》把它列入泻火之剂,显然也是错误的。

文摘自《福建中医药》

大家中医是一款专为中医师和中医从业者打造的实用工具。支持在线开方,在线购药,医案整理,管理病患,树医生个人品牌;汇集数百本经典医书及各家注解,整理数万例历代名家医案及注解,收集中医名家讲课音视频,更有多位中医明师开设各自频道分享心得,让使用者方便、系统地学习中医; 大家中医——您的专属中医工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
[转载]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
从生姜泻心汤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辨识《伤寒论》五大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案例举隅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证型及经典名方
廖志峰治疗脾胃病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