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到底怎样才算是真成熟》推荐
远走高飞

能够允许孩子远走高飞的父母,人格健康水平已经较高

——韩非


最近我总是不自觉的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或许只因为预防心理疾病比治疗心理疾病更加重要。 允许孩子远走高飞会让父母的潜意识一时半会充满分离的焦虑与失去控制主导权的焦虑。然而拥有成熟的人格抑或高水平的健康人格的父母会忍受这份短暂的焦虑,而后对后代意味着无形的真挚祝福。



韩非:独立的人格其实从来都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因为没有被过度干预与过度关注而自然形成的。


小孩子会因父母的情绪反应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蓝图与意志:


 可能有一部分父母是这样的:父母通过不断的强化孩子的一个缺点抑或莫须有的一个缺点,来阻断孩子远走高飞的抱负或梦想,他们的潜意识并不希望孩子心理断奶,他们更希望能够和孩子“相濡以沫”到30岁,40岁,直至中年,如果这个孩子屈从了这样的意图与磁场,只有俩种结果,第一种情况是变成“自恋”人格,丧失脚踏实地的能力,整天过度羡慕或嫉妒外在的人或物,长久以往岂止是啃老那般简单。通常会在父母年老后肆意表达自己因无能所造就的一切愤怒与冷漠。


 第二种情况是:严重者会有直接越过“神经症”的缓冲地带,而直接进入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僵化状态,甚至是精神分裂的可能。 所以笔者建议父母尽量允许孩子早熟,以及早点飞出去,不要在身边停留太久,凡是在父母身边停留过久才出去找工作的,基本上已经是半个人格障碍患者。笔者鼓励所有的大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要为社会实践打一些基础了,莫可到毕业时再汲汲营营,恍恍惚惚的去人才市场投简历。


 有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令人感到沉重且科学的话:只有能够走出父母阴影的人,才是这个成年心理成熟的时候。 反之,即使60岁了,也不能叫成熟,因为他并没有全然的活出完善的自我功能与自体独立人格。


 (隐喻:一颗小树的一侧长期被一颗大树的阴影遮蔽着,意味着什么?)


 诚然,能够走出父母阴影的人,才是最容易拥有心理健康的人。这亦是韩非工作室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核心标准。 (市面上有许多心理专家列出了心理健康的各种标准,诸如人际关系和谐,心灵强度好,适应力好,自信力好等等,不过我们认为倘若连父母的阴影都没有摆脱与深入探索,怎谈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


顺带谈谈心理治疗。 比较糟糕的治疗关系就是“心理工作者”呈现一幅绝对权威,严肃,不拘一笑,假装文质彬彬,如同时事评论员,且不愿自我敞露,生怕丢掉掌控权一般的教条模样。 个别医院的心理科医生或精神科主任医师以及网络上有一定自恋倾向的咨询师应该就是属于此类。  韩非工作室始终认为在许多关键时刻“感应关系”比“感应内容”更加重要。在中庸的师承关系中,指导师对疾病的和谐辩证观及强大的自信心会通过“无意识机制”转移输送给该学子的“自我功能”,而后经过系统的连结几个周期,一部分来访者(学子)只要契合度良好,合作良好,便会将指导师内在对疾病的积极信念内化成自己的强大信念与自我功能,而后症状就自然莫名其妙的好转。(注:在心理分析学派中的几位先驱看来:心理治疗奏效的最大原因就是来访者从指导者那里“租用了”相对完善的自我功能,而后经由不间断的连结几个周期,便会潜移默化的完善自己的自我功能。也就是说有了一个相对理想的参照物,而后个体“自我调谐系统”便会开始选择性复制这个“参照物”面对烦恼的定力与气魄。从而代替与父母早年互动过程中内化到人格骨子里的“内在迫害者”。最终把“内在迫害者”变成“内在帮助者)

(不可置否,临床中许多患者寻求心理治疗的过程,都没有有始有终的承上启下,中间断了一段时间,就相当于前功尽弃。 不少网友曾说过自己已经找遍了中国的心理医生,实际上可能不会超过3个。 因此这样的话语一出仅仅只是其潜意识并不希望自己立刻康复的化装。) 


 此外,治疗师最佳的工作状态与心态应该是:我只是个人,人类有的普遍情绪与软肋我怎可没有。 唯有如此的平等心态,学子才能从指导师那边感受到无尽的隐性力量与肯定。


 道理可能有点抽象,小小举例说明: 在韩非工作室,过去几年里,有的学子(来访者)可能会觉得韩非的普通话不太标准,有点台湾腔,福建腔,飘飘的。  而韩非先生从来也都承认这或许就是一个缺点,虽然亦有相当一部分来访者觉得他的口音更有磁性,只是韩非先生从来未因口音问题而感到羞愧,所以当他洒脱的与一位对自身口音十分在乎甚至有点结巴的学子全程交流时,该学子就会无形中淡化对口音的执着,直到自卑消失,因为他的潜意识已经发现:我的导师都不在乎自己的口音,老子干嘛还要那么糊涂!


 又比如:如果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子因为余光女教师胸部而感到异常道德性焦虑,那么如果我是他所在的学校的咨询师,我会俩手抱在后颈部,一副放松不拘的神态,且在不经意间问这个学生: 


 你长大后喜欢什么类型的女孩子做自己的妻子? 


 你是喜欢胸大一点的还是大腿皮肤紧致一点的? 

 

 你每周手淫几次? 你未来打算每个月手淫几次?


 你是喜欢早上手淫呢?还是半夜悄悄的在厕所手淫?


 其实,孩子,我在看杂志的时候,也喜欢多看俩眼那些胸大的女性,我觉得蛮好看的,但是我没有痛苦呀。因为我没有冲突嘛......


 ......

 ......


 当我这么说的时候,以及配合我的肢体微语言时,该学生的潜意识可能已经开始泄洪,已经开始感到一份久违的放松,甚至当场解决了这个冲突,从而避免了某种余光恐惧症的孕育。(注:我们不是鼓励学生去看那些情欲的东西抑或纵欲,而是至少不要让其生发更多的道德洁癖,因为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能量场不稳定,很容易因为“超我”的道德性焦虑而生发强迫情绪,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注1:青春期的男孩子性腺发育早已接近成人,如果不允许他们偶尔手淫或暗恋女同学,他们的性能量可能会溃堤的,而后有可能变成严重的偏头痛,神经性头疼,抑或狂躁多话。 很多孩子之所以后期发展出人格障碍,其中之一原因就是青春期性心理没有成熟的过度。所以说性心理的成熟与合理过度也是成年后期成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注2:一些女孩子在青春期的性幻想与异性互动交流的动力可能比男孩子还要强烈一些,但是苦于早年父母的道德性枷锁,因此“超我”对自己批判的非常厉害。一旦有了某种情欲或杂念就对自己攻击的非常厉害,所以有一些这个时期的女学生变成了成年后期的某种类型的余光强迫。)


 上文例子中的这个男孩子的心理洪流,会因为持续的道德性焦虑而不断的筑坝,然而最终筑坝越高,溃堤时的冲击力也将是灾难。 所以必须对其“超我”进行一些干预。 这个时候不需要使用任何的心理治疗技术,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支持。 且让对方把内在的能量卸掉一些,如果不卸掉,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余光恐惧症。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他们的人生经验有限,因此咨询师所说的话必须不能超过它们的潜意识资源。简单一点讲,就是所开导的话要能够整合他们的经验与理解力。 比如我会对一个4岁的女孩子说:不要再吃香蕉了,香蕉了要睡觉了。而后可能小姑娘就会停止吃香蕉;但是如果我对一个10岁的女孩子也这么说,她会觉得这个咨询师是个神经病,对不对。因为这句话已经不适合10岁孩子的头脑经验与认知。



 补充常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任何心结尽量在苗头的时候解决掉,不要发展到后期的神经症时再解决。这点父母一定要重视,预防比治疗意义大百倍。)

 一个性能力已经基本发育成熟的中学生,一些性本能在受到情欲触动以后就会冒出来,如果能量做了它想做的事情,就完了,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不存在所谓的性行为,他们只需要和异性简单的聊天,就可以消耗掉这股蠢蠢欲动的性能量。但是假如这个能量被另外一股能量压制者,并产生“流氓,下流,可耻”之类的自我批判,那么他的潜意识就会流出越来越多的水流,而后水越积越多,最终不论他把大坝筑得多高,迟早要溃堤。 所以,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大学生必须采取人本主义的疏导,不要再执着什么理论,当务之急就是:泄洪。 如果不能泄洪,说一堆无关紧要的心理学,反而是“加害”。  因为心理学是一门感觉学,而不是道理学。


  所以我在内部心理学启蒙课程中,如果需要讲到一些儒家本土心灵文化的东西时,我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的潜意识发出:有感觉,太有感觉了......而非:有点道理,有点道理。 


 成年人心理治疗的功能之一就是:以指导师的“自我功能”暂时租借给来访者, 久而久之,当事人内在小孩会效仿指导师面对这个世界时所抱持的信念与处理问题的方式,久而久之使其能够有机会重构与修复自己的自我功能。 所以有时候一位资深的心理工作者依靠自身的生命能量在一个随和的互动关系中,让来访者早年时常不被父母允许的“俩股重要本能动力”获得全然的允许与科学肯定,而后就告别了对父母早年制造出来的糟糕环境的“忠诚”,而后才谈得上走出了父母的阴影。



对不起

谢谢你



 来龙去脉

 

 关于与父母的情结,再赘述几句:

 一个人成年之后,总是觉得无法达到别人对自己的要求,是因为我们的父母未曾使用我们自体-客体所喜欢的那种共情回应方式予以恰如其分的对待。与其说是要得到外在的赞美,不如说是那个小孩一直都在渴盼母亲的共情。

 当你了解这些,懂得倾听生命受伤的这一部分,同时一定会有怨恨升起:为什么他们不是那个'别人家的父母'?为什么我就要受这样的对待?

  然而当你有更多的探索,理解父母生活于怎样的时代,他们有着怎样的心酸经历,来自于怎样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他们当时在面对怎样的生活。当你开始理解他们(理解那段生活),你的那部分'',便会褪去很多颜色。 

  你开始能够接纳。你开始有力量去理解关于你的过去。你不需要用脑袋拼命地叫自己去潜抑,或者在意识层面逼迫自己感生活。 

韩非:如果我们打算去毁掉一个人,就教他去恨他的父母.


韩非:此外,如果我们要走向成熟,也必须要从潜意识里把那份藉由无意识防御机制的“化装”与隔离的“爱,恨,屈辱感”逼出来,而后防御机制才会退去幼稚性成分,而后一些东西自然会消失或改变。


韩非:所有你的过去,都不能精准定义你是谁,只要我们充分释放了爱,恨,屈辱感。

妈妈:我很爱你,但我绝对不会再使用早年你所制造出来的糟糕互动环境的方式来爱你,我不打算再依靠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忠诚”。我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依靠特殊的系统心理调节的智慧把自己早年对你的所有未能充分表达的爱、恨、屈辱感提取出来。(隐喻表达)





从出生开始,我们生之本能中的【爱、恨、屈辱感】一直傻愣愣的从幼年被压抑到成年,这就是大部分人格障碍或精神障碍的病根之一。







   与命运有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逼孩子听话是在给孩子制造屈辱感
双相障碍:崇拜希特勒的双相障碍来访者干预后康复,4年内无明显反复
精神分析与人的成长
精神分析疗法案例
经典精神分析语录
心理学:小时候内心越匮乏的人,越容易有愧疚感,也越容易失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