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上罕见的海原大地震3

史上罕见的海原大地震3

  第一份地震科考报告

  “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观测地震,在中国可以说是从海原大地震之后才开始的。”柴炽章这样说。

  第一批到达极震区的观测者,严格说来竟非中国人,而是从北京赶来的几个外国人。

  这一行人,是抱着救灾的目的前来的。192136日的《中国民报》报道:“据国际赈灾救济会称,现派赫君等赴贵省灾区实地调查,俟回报后即行筹备相当救济之方。”

  “赫君”即为现在翻译的霍尔,国际饥饿救济协会派驻北京的总干事,同行的还有颇具传奇色彩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克劳斯。

  他们当年3月初从北京出发,经河北、河南、陕西进入甘肃,先后到平凉、隆德、静宁、兰州、固原、镇戎(今同心)等地。

  大地震后,山河壅塞,交通断绝。这一行人先乘火车,后雇马车,最后骑着毛驴、骆驼进入几乎沦为孤岛的极震区时,那里的人们已经在恐惧、寒冷和饥饿中苦熬苦挨了两个多月。

  可悲的是,霍尔等人并没有带来灾区渴盼的救援。虽然他们在极震区记录了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回到北京后还制成了纪录电影放映,号召捐款救助。国际饥饿救济协会也确实筹到了不少捐款,但那已是震后第二年。据说,那一年华北五省大旱,国际饥饿救济协会以此为由将款项抽走,地震灾区未得援助。

  不过,霍尔等人的调查报告《在山走动的地方》发表在1922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成为了当年对地震现场最生动、写实的描述。更为珍贵的是,他们拍摄了大量的震害照片。现存的海原大地震影像资料,一多半出自克劳斯之手。

  这几个外国人并非专业的地质工作者,他们的记录偏重于地震造成的苦难。这样的场景在极震区随处可见,每走一步都足以震撼人心。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们在极震区中探访了月余,却错过了震中海原。

  第一批进入极震区进行专业地震考察的中国地质学家,脚步稍稍晚于霍尔等人。

  19214月,当时的内务、教育、农商3个部派出翁文灏、谢家荣、王烈、苏本如、易受楷和杨警吾6名委员赴灾区调查。其中,翁文灏是中国第一个地质学博士,对中国的地质学教育和研究应用做了众多的开创性工作:第一个撰写中国矿产志、编成第一张全国地质图、主导发现及开采中国第一个油田。他还是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学问做到院士,当官做到总理”的人(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

  这次考察,也开创了中国地质学上的多个“第一”。海原县地震局局长刘刚介绍,这个科学考察组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地震现场考察,提交了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绘制了第一份震区烈度等震线图。

  除了对地震发生的情形做了详尽描述之外,翁文灏等人也表达了对于地震预防及应对的很多意见。翁文灏在《为条陈调查甘肃地震意见呈请》中建议,中央观象台和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应通力合作,改变一无专门设备,二无专精人才的局面。他还特别提及“地震仪”的设置:“汉时张衡造地动仪,陇西地震长安先知。是我国原为地震仪发明最早之国,惜继起无人,遂至失传。近代欧美、日本所用之地震计,则视古代地震仪尤大进步,能于波动状态为极精细之研究……此不可不早为之计者也。”

  当时的北洋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立即着手建立自己的地震台。并与1921年派员赴法国学习,1923年开始筹建,直到1930年终于在北京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地震台,拉开了中国地震观测工作的序幕。

  和后来地震前兆及其预报研究更有关联的,是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谢家荣《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其中提及地震前后的奇怪气象、鸣声及井泉涨缩现象,并附有自己的见解。

  比如现在地震宏观预报非常关键的地下水的变化,在当时就受到了关注。泾川、定西、会宁等县报告,大震后井泉味道比以前略咸。宁夏、静宁、环县等报告则称,震后泉水升高尺许至十余尺不等。宁夏县的泉水较震前微温而臭,通渭、海原等县则有井泉枯涸的报告,隆德县有大震前井泉忽涨,震后复原的现象。

  不过,囿于当时的科研能力,谢家荣认为,井泉的变化视各地地形地质情况而异,不能一概而论,颇难断定。所以,他只是把它列出来“以备将来之研究”。一直到30多年后,这些异常现象才被新中国的地质工作者重新整理研究,并成为了地震宏观预报的重要参考。

  颇为可惜的是,翁文灏一行也和霍尔等人一样,与实际的震中海原失之交臂。

  或许是地震后的交通实在难以前行,或许是此前各种错误报告造成了误导,翁文灏等人经呼和浩特、银川到达兰州,尔后进入震区,经会宁、静宁赴固原,再由固原经平凉、天水返回兰州。海原其实就在他们的这条线路北部不远,却没能在第一时间进入考察者的视野。

  尽管对极震区内的大多数地方未能实地考察,但是翁文灏一行所得到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特别是翁文灏在此后的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了震中并不在此前所说的甘肃平凉,而应该在灾害更重的海原,但具体位置还不能确定。

  因为那场地震极震区的范围基本都属当时甘肃省的管辖范围,所以当时被笼统地称为“甘肃大地震”。而按照地震学习惯地以震中来命名为海原大地震,则要等到它发生了38年之后。

  对海原大地震系统的科学研究,随着此后中国连年的战乱而被搁置。直到30多年后,才在新中国的地质工作者中展开。

 “活教材”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派郭增建等6人组成地震预报考察队,对海原大地震进行实地考察。

  “那时,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刚结束,苏联帮助了中国好多个大项目,他们的专家要求,在设计图纸和施工之前,必须先知道这些地方的地震情况。我们就全力投入到这个工作中去。”生于1931年,1953年进入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郭增建说。

  为期一个月在极震区的详细踏勘中,他们第一次访问到并勘察了由李陵堡经海原县城南至干盐池的地震断裂带。这一断裂带穿山跨谷,整体走向约为北西向,长约100公里,此前从未被提及。而经过详细勘察,考察组确定震中位置就在海原县的干盐池至西安州之间。

  而从这个考察组定名为“地震预报考察组”就可以看出,他们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关于地震预报的研究。也正是这次考察,取得了地震前兆和宏观预报的重大突破。

  郭增建说,例如前震、地下水的变化、声音、发光现象、动物的异常现象、小孩的动态、天气反常等前兆现象,我们在海原地震中都找到了。其中异常现象最突出的有地下水、动物。

  实际上,海原大震时,还有不少有关地下水位变化的记载,而且有人已经初步认识到这是地震前兆。如《固原县志》记载道:“向居平原之人,家有井绳十丈,震前忽强半而能汲水,人以为水旺,其实地震之预兆也。”

  地下水位的变化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首先是因为变化突然,而且幅度很大,在西北干旱缺水的地区,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其次,水位大幅度上升的时节正值冬季,按正常的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水位本应逐渐下降,然而当时却一反常态,水位大幅度上升,这就必然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

  这种反常现象,翁文灏等考察时就已发现,也曾提及。但谢家荣等人对了解到的事实半信半疑,在报告中说:“是否确实,或纯系附会,亦颇难断定。”

  海原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现象,文献资料中未见到记载,但从1958年以来的历次考察结果来看,大震前的动物异常现象不仅有,而且十分普遍。极震区的动物异常最为明显,震前一个月就开始出现了。

  在那段时间里,震中地区即海原县干盐池、西安州、红羊、杨明堡等地,狗表现得十分不安,有的对空乱吠,有的爬在地上号哭。入夜以来,吼叫尤甚,声音凄惨,彻夜不绝。固原县城里,震前五六天,入夜狗不断嗥叫,当时人们普遍对此现象感到奇怪,有人模糊地感到不是好兆头,但大多出于迷信和恐怖,并未认识到这是地震前兆。

  可以说,我国民间所掌握的宏观前兆,在这次地震考察后得到了明确。

  197524日,辽宁省海城发生7.3级地震。我国地震工作者曾经做出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这也是世界地震史上为数不多的成功预报地震实例。柴炽章表示:“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不能与海原大地震做直接的联系,但是,其中应用的预报方法,几乎都源于海原大地震的研究成果。”

  柴炽章也是对海原大地震进行了数十年研究的地质专家。1982年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所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海原活动断裂带考察。他惋惜地说,当年的研究都太偏重于专业,没有留下一部完整的口述史。现在,经历过地震,能够有明确记忆的老人已经基本亡故了。

  在当年的考察中,柴炽章曾碰到了这样一件事。海原县李俊镇的一道黄土梁山脚,几个工人正在修建简易公路的路基,四下曝土扬尘。

  柴炽章走上前去搭话,询问几个工人是不是在施工中挖到了死人。一句话问得几个人面面相觑。就在前一天,他们刚刚挖到了三具白骨,本已吓得不轻。

  原来,此前一年,一位老人曾给柴炽章指点过这个位置:“山走过来,直接把那里的洞洞子壅住了,一家子人没一个跑出来。”

  然而,大地作纸,书写下了地震的全部历史。

  柴炽章告诉记者,从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开展的考察开始,对海原大地震的考察研究就从未停止,而且越来越热。

  这是因为,很少有地震能像海原大地震这样,在地表留存下大量的地质构造变化痕迹。可以说,海原地震断裂带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研究和利用价值最高的地震遗迹,是一部地震学的“活教材”。

  比如唐山大地震,除了满城的废墟,几乎观察不到地下的变化。“5·12”大地震痕迹留在地表的除了废墟还有大量山体滑坡,但是看不出地质板块运动的轨迹。而海原大地震直接把这些痕迹清晰地刻在了黄土高原上。而且这一片区域地广人稀,人为破坏少;气候干燥少雨,土壤贫瘠,自然破坏也少。时至今日,仅在海原县境内,就有11处保留完整的大型地震遗迹。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地震研究原始资料。

  “在科学研究领域,入地比上天要难得多。”柴炽章说,“人类已经登上了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但对脚下的地球,最深的钻探只有12公里。如果把地球比作鸡蛋,连蛋壳都还没有打破。地震的研究之所以进展艰难,就在于此。在频发的地震灾害面前,人类越发感到无力。不要说抵抗,事先预报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鲜有成功。”

海原大地震90年过去,地球又被几十次大地震摇撼过,人类的无力感并未消除。留存在黄土高原的地震遗迹,像大自然留给人类的许多谜题一样,依然待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海原大地震
第一节--地质灾害
历史上的七级大地震 人们靠什么挺过来?
再没有比这更凄惨的了!
世纪劫难——海原1920
1920年12月16日,海原县(今属宁夏)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陕甘宁50多个县,27万余人遇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