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刺法精义之二
\

针灸刺法精义之二

2012-05-09 21:42阅读:
毫针刺法
刺法总论
正刺法:按腧穴的位置深浅,患者的体征,采用合适的角度,用适合的手法将针刺如所选腧穴。
透穴刺法:
直刺法:直刺法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得气后可行针。用于病变涉及肢体表里,阴阳两经的病症。如阳陵泉透阴陵泉治膝痛,胆道病患,悬钟头三阴交治偏头痛,太溪透昆仑治肾虚牙痛,足跟痛。内关头外关之胸胁挫伤。
斜刺法:斜刺法进针,从一穴向选定的另一腧穴透刺,得气后可行针。用于病变涉及相邻经脉穴位的透刺。如阳陵泉透足三里。或同一经相邻穴位的透刺,如曲池头手三里。
横透法:横刺法进针,紧贴表皮有一穴向另一穴透刺,得气后可行针。用于头面,胸背,四肢皮肉浅薄处,以及邻近有血管,深层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亦用于病邪位于浅表。如上星透神庭治鼻塞,百会透前顶治巅顶痛,地仓透颊车之口眼歪斜,中渚透液门治手臂肿痛,肾俞透志室治腰痛。
按语:
轶边透归来,治前列腺炎。归来透会阴治疗顽固性遗尿症。下关下刺1.5寸,治三叉神经痛。下关向前后方1寸,治下颌关节炎。下关沿皮透地仓,颊车,1.5-2寸,治面瘫,牙痛。内关透间使,治疗心绞痛,心律不齐。大陵透内关,治疗顽固性失眠。
傍针法:
宜取痛点,极其临近腧穴,先直刺一针,待得气后,再于其旁5分到1寸处再斜向前针斜刺一针,得气勿再深入。适用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与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等。
齐刺法:
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得气后,左右或上下1-1.5寸各斜刺一针,得气。适用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缠绵不愈的痹症与疼痛,如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腱鞘囊肿,梨状肌损伤等。
扬刺法:
1-1.5寸毫针五枚,在病变不直刺一针,得气后,再沿其上下左右分别向中心斜刺或沿皮刺一针,行针得气。适用寒邪凝滞,经络气血痹阻所致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部位较大,病位浅表者。如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
围刺法:
用四只以上毫针,分别由患部边缘斜向或沿皮刺向病变中心,在病变处再直刺一针,留针20-30分钟,提插捻转2-3次,可用导气法。
小儿直刺法:
持捏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小儿半刺法: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短毫针迅速浅刺表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不留针,也可捻转得气留针后,再出针。
分刺:
毫针直刺穴位肌肉层,在肌肉间隙内行针,捻转提插得气,并根据受损部位和深浅及病症缓解状况调节针刺方向与深浅。适用肌筋膜炎。
合谷刺:
用一根毫针先此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到浅层,依次分别向两旁斜刺,使针刺痕迹为鸡爪状。适用风湿痛,重症肌无力。
浮刺法:
用毫针斜刺或沿皮刺入浅层肌肉。适用风寒束表引起的肌肉拘急,全身酸疼,肌肤麻木不仁。
恢刺法:
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伸屈活动。
关刺法:
用毫针直刺进针,刺入肌肉附着于关节的压痛点。
运动针刺法:
针刺相应穴位,得气后行针1-2分钟,其后指导患者活动患处,5-10分钟再行针。
远道取穴,病上取下,病下取上,病左取右,病右取左,病中取外。
分部腧穴刺法:
头部腧穴:
可直刺0.1-0.2寸,大多用横刺法,深0.5-0.8寸。宜速刺入头皮下,帽状腱膜下层,手法以捻转行针为主。出针后用消毒棉球沿针刺方压针孔片刻。小儿囱门禁针。
眼部腧穴:
乘泣,睛明,球后等穴,进针前,患者闭目,左手推开眼球并固定,从分暴露针刺部位。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0.3-0.7寸,最深不超过1.5寸,针尖刺过皮肤,眼睑后,针下有空洞感,如有滞针感,要立即退针。进针后不捻转提插,出针要轻缓,慢慢出针,用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耳部腧穴:
耳门,听宫,听会三穴,针刺须张口,针尖由前外向后内刺0.5-1寸,留针时再慢慢合口。耳后完骨,斜刺0.5-0.8寸。翳风直刺0.8-1寸,或由后外向内下方刺0.5-1寸,进针不宜过深,面瘫初期,针刺手法不宜过强。
面部腧穴:
四白穴,直刺或向下斜刺0.2-0.5寸,不可深刺,出针后亦应按压针孔。
额部和颞部腧穴,一般平刺0.3-1寸,其中:印堂穴向下平刺。丝竹空,瞳子髎,太阳穴向后平刺。攒竹穴治疗目疾可下透睛明穴,治疗面瘫可向外透鱼腰穴。
面部腧穴,直刺0.3-0.8分,其中:水沟,素髎向上斜刺。地仓,颊车治疗面瘫可以互相透刺。迎香治疗鼻病可直刺,也可向鼻内斜刺,治疗胆道蛔虫可以向上方透四白穴。
项部腧穴:
向下方斜刺0.5-1寸。
哑门。风府,不可深刺,切忌超过1.5寸。忌向上斜刺。应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风池,针刺不得超过1.2寸,向鼻尖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颈部腧穴:
避开颈动脉,缓慢刺入0.3-0.8寸。
天突穴,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下方,沿胸骨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寸。容易刺中气管,大血管,肺脏,导致气胸。
人迎穴:左手扪住颈总动脉,进针时在指尖引导下,于动脉内侧缓慢刺入0.2-0.5寸,最深可达1寸。容易刺中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迷走神经。
胸部腧穴:
平刺0.5-0.8寸
任脉之腧穴因穴位下是胸骨,只能平刺,其中檀中穴向下平刺,治疗乳疾是向外平刺。
乳中穴不针不灸,只为定位。
乳根穴向上斜刺。
其它腧穴都应平刺或斜刺,不应大于25度,位于肋间隙中的腧穴,沿肋骨间隙向外斜刺或平刺。
胁部腧穴:
章门,京门等穴不宜深刺,直刺。尤其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
腹部腧穴:
直刺0.5-1.5寸。
上腹部近胸腧穴:不宜深刺,不可向上斜刺,胃充盈时禁刺。
神阙穴,禁针
下腹部腧穴:孕妇禁针。曲骨,中极,横骨,关元等下腹部穴位要排空膀胱。
背部腧穴:
督脉腧穴:向上斜刺0.5-1寸。有落空感苏退针。
膀胱经腧穴:向内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针角小于25度。
腰部腧穴:
直刺0.5-1.5寸。
督脉可直刺。
悬枢穴不可深刺。命门穴不可向上斜刺过深。第十二胸椎到第二腰椎脊柱两侧腧穴,胃俞,三焦俞,肾俞,志室等不可深刺或向外侧深刺。
骶部腧穴:
八髎穴,针上髎针尖稍微向内下方耻骨联合处进针,深度1-1.5寸。次髎,中髎,下髎直刺1寸。
尾骶部腧穴,长强,腰俞穴向上斜刺0.5-1寸。
肩腋部腧穴:
针刺1-1.5寸。肩井穴不可深刺,孕妇禁刺。极泉穴避开腋动脉。
上臂部腧穴:
直刺0.8-1.5寸。肩髃,臂臑,肩髎可斜刺1-1.5寸。
前臂部腧穴:
直刺0.5-1.2寸,有触电样感觉要立即退针。
手部腧穴:
不超过1寸,太渊等穴避开动脉。
大腿部腧穴:
直刺1-3寸,环跳穴取侧卧屈股,申下足,屈上足体位。针刺气冲,冲门,萁门,阴廉,急脉要避开动脉。
小腿部腧穴:
直刺0.5-2寸。渎鼻针刺取屈膝位,从外稍向内,向关节腔刺入,或向膝眼内透刺0.5-1寸,出针前不可申膝。
足部腧穴:
针刺冲阳避开足背动脉,针刺照海不宜偏向后侧。针刺深度不超过1寸。
孕妇禁针穴:合谷,三阴交,肩井,昆仑,至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镇卫生院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针灸的操作方法
毫针刺法基本操作
《中医刺灸》(全本)
营养学基础
二,倪海厦人纪教程简体整理稿之针灸(学习笔记2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