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学》古本翻译及解析
(作者一斌,作于2021年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大学》多为朱熹修改后的版本,更改了文字顺序,并增加了格物致知的内容,违背了曾子的本意,学习起来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为正本清源,作者结合自己的修身实践和理论研究,将《大学》古本全文分为九章,进行翻译,并对各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和解析,供学者参考。本文的翻译、解析与前人有根本的不同,希望对学者有所启发和裨益。
经典内涵博大精深,难以完全言明,具体还需在实践过程中多揣摩和感悟。


目 录
第一章:点明大学之道的主旨
第二:阐述提升修身境界,实现心境感悟突破的方法
第三:阐述事物的本末规律及实践的次第关系,并指出修身为本
第四:阐述诚意的方法
第五:引经据典阐述如何修德,做到正心、修身
        5.1 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打磨自己的德行,做到盛德至善
        5.2 要像文王、武王一样,做到让君子尊贤、亲亲,百姓安居乐业
        5.3 要像文王、商汤、帝尧一样修德并以德化人
        5.4 要不断自我革新,精益求精
        5.5 要知止
第六 阐述为何“欲修身,先正心”
第七 阐述为何“欲齐家,先修身”
第八 阐述为何“欲治国,先齐家”
8.1 治国如齐家,要用孝、悌、慈
8.2 家仁国仁,家让国让
8.3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8.4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第九 阐述如何“治国、平天下“”
9.1 善用絜矩之道
9.2 修德为本,财散民聚,得民心者得天下
9.3 尊贤,远小人
9.4 修仁、义,以义为利


正 文


解析:曾子一以贯之的道,如《论语》中第四章所说,为“忠恕而已矣”。《大学》第五章、第八章和第九章的内容,甚至整篇《大学》,均围绕“忠恕”二字展开。
但从更加本质的层次来看,“忠恕”的本质还是中庸之道,属于中庸之道的一部分,或者可以看成中庸的一个体现维度。

第一章:点明大学之道的主旨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翻译:成为一名大人或君子的路径,在于修身养德,并以德化人,和天下之民相亲,乃至成就至善的德行。

点评:大学之道,即君子之道,其本质也就是中庸之道。

第二:阐述提升修身境界,实现心境感悟突破的方法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翻译:知道自己的心所止处,才能做到心定,心定下来才能做到心静,心静之后内心才会安适,内心安适才能更好地思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样,通过思虑就可以有所收获。

点评:知止是进行深层次思考的重要基础,下文5.5节会详细介绍何为知止。

第三:阐述事物的本末规律及实践的次第关系,并指出修身为本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翻译: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有终有始。明白事物的本末规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正确的道路了。
古人想要做到德化天下,必先做到以德治国;想要做到以德治国,必先做到以德治家;想要做到以德治家,必先修身;想要修身,必先做到正心;想要做到正心,必先做到诚意;想要做到诚意,必先要知晓事物的本末规律;想要知晓事物的本末规律,需要对事物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事物,而后可以知晓事物的本末规律;知晓事物的本末规律,(知晓了修身为本),而后就有决心和动力去做到意诚;做到意诚,而后才可以做到心正;做到心正,而后才可以修身有成;修身有成,而后才可以做到以德治家;做到以德治家,而后才可以做到以德治国;做到以德治国,而后才可以做到德化天下,天下安平。
自天子,乃至平民百姓,都是一样,以修身为本。修身之本做的很差,想要以德治国、德化天下是不可能的。对自己亲近的家人都没有做好,想要对关系疏远的国人怀有仁爱,也是做不到的。(明白这些道理),也就知晓了事物的本末规律,也就做到了致知。

点评:本章的翻译理解与前人差异很大,直接导致大学之道实践路径的不同。学者不必纠结于“格物致知”,知道“修身为本”,即可进行诚意、正心、修身三个阶段的实践。

第四:阐述诚意的方法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翻译所谓诚意,指不要自欺。比如讨厌恶臭的味道,喜欢美好的事物。做到诚意,心中就会舒畅、通达、自足、自快。因此呢,君子在独处时都非常谨慎,(时刻保持诚意的状态,内外如一)。小人呢,一个人独处时什么坏事都敢做;看到君子后又感到羞愧,掩盖其不好的地方,而只展现其好的方面。但是,人看自己的内心,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实际上欺骗不了自己,这样自欺欺人,又有什么用呢?心中保持“诚”的状态,自然而然会流露在外。所以君子在独处时都非常谨慎。曾子说:“每个人的言行,都有很多双眼睛在看,有很多人在监督,是隐藏不了的。”财富可以充实屋宅,美德可以润养身心,心胸开阔,体态自然安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诚意。

解析:诚意是正心、修身的基础,诚意功夫做的越好,正心、修身的境界提升也就越容易。
作为初学者,需要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刻检视自己的内心,始终做到内外如一;待人要真诚,不可以虚伪,不可以说假话(特定情况下善意的谎言除外),不可以自欺欺人;特别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要谨慎,要当做自己在众人面前一样,而不可人前人后判若两人。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将“诚”变成自己的习惯,自然而然会越来越接近“意诚”的境界。

第五:引经据典阐述如何修德,做到正心、修身

5.1 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打磨自己的德行,做到盛德至善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音郁),菉( 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 僩 拼音:xiàn 。壮勇、威武的样子)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 諠 拼音:xuān)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 恂 拼音:xún)慄( 慄 拼音:lì)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翻译
《诗经·卫风·淇澳》中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采斐然的君子,治学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身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是那样严谨、庄严、刚毅,又是那样光明、盛大、显赫。这样一个文采斐然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怀啊!”
“如切如磋”,是指治学要像加工骨器一样不断切磋。“如琢如磨”,是指修身要像打磨美玉一样不断琢磨。“瑟兮僩兮”,是形容其谨小慎微的心态。“赫兮咺兮”,是形容其威仪庄重的外表。“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是因为他至善至盛的品德,百姓不能忘记他。

5.2 要像文王、武王一样,做到让君子尊贤、亲亲,百姓安居乐业

原文:“诗云:“于戏(呜呼)!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翻译:《诗经·周颂·烈文》中讲:“呜呼!文王、武王的功德不能忘记啊!”君子做到尊敬贤者,亲爱自己的亲人;百姓做到安居乐业,财货充足。所以令后世之人思慕不忘。

5.3 要像文王、商汤、帝尧一样修德并以德化人

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翻译:《尚书·康诰》中讲:“文王能够施行德教。”《尚书·大甲》中讲:“商汤时时注视上天的旨意,(并实行德政)。”《尚书·帝典》中讲:“帝尧能够简拔亲族中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使九族亲睦)。”文王、商汤、帝尧都是自己修德,并以德化人。

5.4 要不断自我革新,精益求精

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翻译:商汤在澡盆上克了一段铭文:“如果一天能够做到自我革新,那每天都要做到自我革新,之后还要继续每天做到自我革新。”《尚书·康诰》中,周公对康叔讲:“你要按照上天的旨意改造、革新商朝的遗民。”《诗经·大雅·文王》中讲:“周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其顺应天命,不断自我革新。”因此,君子穷尽其所能不断自我革新,精益求精。

点评:5.1-5.4节,都是引经据典阐述如何向古代先贤学习如何修德,从而做到正心、修身。

5.5 要知止

原文:“诗云:“邦畿(畿 拼音:jī)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 缗 拼音:mín,绳子)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 音乌)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翻译《诗经·商颂·玄鸟》中说:“都邑周边千里远,是商民居住的地方。”《诗经·小雅·绵蛮》中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壑中。”孔子说:“黄鸟都知道自己应该所处的位置,人可以不如鸟吗?
《诗经·大雅·文王》中说:“庄严肃穆的文王啊,时时保持光明正大而端庄恭敬的样子。”作为君主,就要做到仁爱;作为臣子,就要做到恭敬;作为子女,就要做到孝顺;作为父母,就要做到慈爱;与国人交往,就要做到诚信。
孔子说:“我当法官审案时,和别人也是一样的,也要做到减少诉讼。”对于不说实话的人,让他们不敢撒谎,对司法感到敬畏。
(做到“知止”,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把该做的事做好),这也体现了事物的本末规律。

解析:“知止”,就是知道自己的心所安处,也就是指按照自己的角色,做好本分的事,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在其位,谋其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要整日胡思乱想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让自己的心思散乱。做到知止,才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从而进行深层次思考,发现自己思维的漏洞并进行纠正和完善,进而打破思维固有的壳,豁然开朗,在正心、修身方面实现境界的突破提升。这也类似于所谓的“顿悟”。
当然,平日里必须持之以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进行修身实践,方能厚积薄发,实现“顿悟”。

第六 阐述为何“欲修身,先正心”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懥 拼音: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意译:“所谓修身需要正心,是说:当身心有愤怒不平、恐惧害怕、安逸享乐、过分忧虑或患得患失等心态时,内心都不是处于正的状态。而如果心不在此,看见了就如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就如同没有听见一样,吃东西却不知道食物的味道,(也就做不到修身了)。所以说,修身需要正心。”

解析:这段话是说,做不到正心,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自然就不能做到修身。
“正心”:指心灵时刻处于“中正”的状态,所思所想都是中正的,都符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所谓正心,并非没有喜怒哀乐,正常的七情六欲是应该有的。该笑的时候笑,该哭的时候哭,该玩的时候玩,该愤怒的时候愤怒,该忧伤的时候忧伤,一切只要符合中道,不要过分就好。比如有亲戚朋友离世,自然该伤心,但是不要因为哀伤而伤了心绪,影响了自己该做的事。《论语》中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有人会问:“我怎么知道什么是中正呢?”中正,也就是中庸,作为一般人自然很难把握什么是中庸,因此需要向先贤圣人学习,需要参考经典。要做到“正心”,离不开“修身”,二者是内外相应的关系,具体怎么做,作者在第七章中阐述。

第七 阐述为何“欲齐家,先修身”及如何齐家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僻)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意译:所谓齐家在于修身,是说: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厌恶、敬畏、同情、傲慢怠惰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喜欢一个人而认识到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只有通过修身才能做到)。有句俗语说:'人们往往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缺点,也看不到自己禾苗的茁壮。'所以说,不修身,就不能做到齐家。

解析:这段话讲,修身修不好,对人就有所偏好,就不能公正客观地看待每一个人,就不能做到齐家。
“修身”:指身心都处于中正的状态,从心灵到外在表现,一言一行,所思所想,都符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修身”是达到“正心”境界后的外在表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结果。“修身”需要在事上磨练,需要经历各种考验,需要在面临不同的复杂境况时,还能保持心正的状态。比如,在比较温和的外界环境下,一个人也许可以暂时维持“心正”的状态;但是当面临复杂的矛盾和冲突时,他就可能会丧失了“心正”的状态。“修身”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生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方能成就君子的修身境界。
根据作者的修身实践经验,要做到正心、修身,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立志坚定,以成就君子的智慧和品格为目标;
(2)要以“中庸”作为一以贯之的主旨;
(3)要做到“诚意”,内外如一,不自欺欺人;
(4)要时时调整自己的内心处于“心正”的状态;
(5)要在经典指导下,以开放的学习心态,尽量做到知行合一;
(6)要学习、熟读甚至背诵儒家经典,特别是《论语》,并用来指导实践;
(7)在实践中要勤于思考;
(8)要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第八 阐述为何“欲治国,先齐家”

8.1 治国如齐家,要用孝、悌、慈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翻译:所谓治国必先齐家,是因为:以德治家都没有做好,而要做到教化国人,自古以来是没有的。所以说,君子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德行影响整个国家。孝顺,可以用来侍奉君主;悌,可以用来侍奉长者;慈爱,可以用来与民众相处。《尚书·康诰》上说:“像爱护、养育自己年幼的小孩一样,(治理民众)。”诚心去求,(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即使不能完全达到目标,也差不远了。没有先学会怎么养育小孩,再去嫁人的。
8.2 家仁国仁,家让国让

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偾 拼音:fèn,败坏)事,一人定国。”

翻译:国君的家族做到仁爱,整个国家就能兴起仁爱;国君的家族做到谦让,整个国家就能兴起谦让;国君一个人贪婪违逆,整个国家就会犯上作乱。这就是所谓的,一句话就能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8.3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原文:“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翻译:尧帝、舜帝以仁政治理天下,百姓就跟着他行仁道;夏桀、商纣以暴戾横行天下,百姓就跟着他做坏事。君王所发布的政令如果与他平日的喜好相反,那百姓是不会听从的。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了,而后才去要求别人做到;先克服自身的缺点,而后才去帮助别人改正错误。自己做不到恕道,却去要求别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治国在于齐家。

8.4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原文:“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 拼音:zhēn。蓁蓁:草木茂盛的样子)。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忒 拼音:tè,差错),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翻译:《诗经·周南·桃夭》中说:“桃花茂盛地开着,枝叶是多么地茂密啊!美丽的姑娘出嫁到夫家,让一家人都和睦美好。”能够让一家人相处和睦,而后才可以去教化国人。《诗经·小雅·蓼萧》中说:“做兄长的能够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能够尊敬兄长。”在家里兄弟和睦了,而后才可以去教化国人。《诗经·曹风·鸤鸠》中说:“威仪庄重的君子啊,是四方国家的表率。”一个人能够让父母、子女和兄弟都来效法,而后民众才会来效法他。这就是所谓的,治国在于齐家。

解析: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阶段是修身有成之后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发。这也是要做到“止于至善”的必经过程。
本章内容围绕“忠恕”二字展开,核心思想就是推此及彼,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要做到“忠”。
“忠”就是心中有人,泛指孝、悌、慈、仁等,都是忠的体现。


第九 阐述如何“治国、平天下“”

9.1 善用絜矩之道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絜 拼音:xié,量物体的周围长度;也泛指衡量)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翻译:所谓平天下在于治国,是说:上位之人能够尊敬老人,那么百姓就能兴起孝敬之风;上位之人能够敬事长者,那么百姓就能兴起友悌之风;上位之人能够体恤孤苦无依的人,那么百姓之间就不会相互背弃。所以,君子总是施行推己及人、恕己及物的“絜矩之道”。厌恶上级对自己的一些做法,就不要这样去对待下属;厌恶下属的一些行为表现,自己就不要以同样的方式来应付上级;厌恶前人做过的事,自己就不要这样对待后人;厌恶后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不要这样对待前人;厌恶右边人的作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左边的人;厌恶左边人的作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右边的人。这就是所谓的“絜矩之道”。

9.2 修德为本,财散民聚,得民心者得天下

原文:“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僇 拼音:lù,羞辱)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翻译:《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中说:“和乐的君子呀!这才是我们百姓的父母。”百姓喜欢的,自己也跟着喜欢,百姓厌恶的,自己也跟着厌恶,这才称得上百姓的父母。
《诗经·小雅·节南山》中说:“那高峻巍峨的南山上,山石超拔耸立。那光明显赫的周太师尹氏,人人以瞻视的目光仰望着他。”所以说,国家的君主不可以不谨慎,如果有邪僻的行为,那么天下的人就会共同起来诛讨。
《诗经·大雅·文王》中说:“过去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所行政事,都能够符合上天之道。你们应该好好借鉴殷朝的先王,不可以违背上天的旨意。”意思是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君子先要谨慎自己的德行。有了德行,自然就会有人来归附;众人来归附,自然就会有土地;有了土地,自然就能够生植万物,创造财货;有了财货,自然就能够使国家财用丰足。所以,德行才是根本,财货只是末节。君主如果将外在的财货作为追求的根本,而将内在的德行当作细枝末节,就会与民争利,夺取民财。所以,君主将财货聚集起来,民心就会离散;将财货散在民间,民心就会聚集。所以说,不适宜的话讲出来,别人也会以不好的方式回敬你;采用不合适的途径得来的财货,最终也会以不好的方式失去。

9.3 尊贤,远小人

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寔 拼音:shí,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 媢 拼音:mào,嫉妒)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菑 拼音:zāi,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翻译:
尚书·康诰》上说:“天命是不会固定不变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行为是善的,就能得到天命;如果是不善的,就会失去天命。
《楚书》上说:“楚国没有其他珍贵的东西,唯有善最为珍贵。”
狐偃对流亡的重耳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珍贵的东西,唯有亲爱仁道最为珍贵。”
尚书·秦誓》上说:“若有这样一个耿介的臣子,待人诚恳,没什么特殊技能,然而他的心平易宽宏,有容人之量。别人有什么学问和能力,(他没有丝毫的嫉妒心),就像自己拥有一样;看到别人有德行,他就心向往之,不只是口头上称赞对方,(而是内心真实向往);这是真正能够做到容人的人。(任用这样的人),才能够保佑我的子孙和黎民百姓,才能够利国利民。如果见到他人有学问和能力,就嫉妒、憎恶;见到有德行的人,就给对方设置障碍,让其不能显达。这是不能容人的人。(任用这样的人),不能保佑我的子孙和黎民百姓,而且还会给他们带来危害。”
惟有怀有仁德的君主,才能够流放这些蔽贤的小人,将他们驱逐到四方蛮夷之地,不让他们同住在中原境内。这就是所谓的,只有怀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做到敬爱贤者,厌恶小人。见到有贤德的人不能够推举,推举了,又不能使他居在自己的前列,这就是轻慢。见到不善的人不能够把他贬退,贬退了,又不能远离他,这就是过失。喜爱大家所讨厌的,讨厌大家所喜爱的,这就叫悖逆人性,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成就君子需遵循大道,做到忠信则与道相应,而骄横放纵则与道相背。

点评:古人所说的“善”并非指善良,而是指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谓之“善”。

9.4 修仁、义,以义为利

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翻译:
生财也有大道:从事生产的人多,而坐食俸禄的人少,从事生产积极又快速,而在用度上节制和舒缓,这样,国家的财货便会保持充足。有仁德的君主散财使人民富足,以提升自己的德行;没有仁德的君主牺牲自己的德行,来增加自己的财货。没有听说过在上位的君主有仁德,而在下位的臣子会违背道义的;没有听说过遵从道义,办事不尽职尽责的;整个国家所有仓库里的财货,没有不属于君主所有的。 
孟献子说:“家里能自备车驾,不应计较养鸡养猪的小利;家里凿有冰窖供祭祀用的卿大夫,不应畜养牛羊;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之家,不应任用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宁可有盗窃财货的家臣。”这就是所谓的,国家不要以货财之利为利,而要以仁义为利。
作为执掌国家的君主,只注重财货之利,一定是从任用敛财的小人开始,因为这些人是善于敛财的。任用小人来治理国家,天灾人祸必然同时降临,即使有贤者出世,也没什么办法挽救了。这就是所谓的,国家不要以货财之利为利,而要以仁义为利。

解析:本章内容阐述治国、平天下之道,核心思想就是“忠恕”二字,这也是曾子一生一以贯之的道。
第9.1节讲絜矩之道,也就是“恕”道。
第9.2-9.4节讲修德为本,财散民聚,得民心者得天下;尊贤,远小人;修仁义,都属于“忠”的范畴。
通过应用“忠恕”之道,最终实现德化天下,天下安平。
“忠恕”之道的本质还是属于中庸之道。作为大多数人,笔者建议选择“中庸之道”作为一以贯之的道,更容易取得修身境界的提升。

(正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鬼谷子七十二术 原文及注解
《鬼谷子七十二术》全解
四书经疑贯通卷一
《王心斋语录》
【国学系列】第二论——《大学·中庸》大学篇
《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