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黄河偏关边墙

走进黄河偏关边墙

偏关

明王朝为防止瓦剌入侵,大规模修筑长城。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之间,逐次建立了九个边际重镇,山西大同边即为其中之一。大同边治所在今大同市,管辖范围东起天镇县东北的镇口台,西到偏关三道边,分偏关段、平鲁段、右玉段、左云段、大同段、阳高段、天镇段等七段,长1086里。其中,偏关段共有6道长城,总长度达400公里。东有内长城,北有外长城,在黄河东岸上还有一道“黄河边墙”。从这一点来说,偏关也就称得上全国拥有长城最多的县了。

这一段明长城遗迹沿线城堡接踵,烽台林立。虽然由于风蚀与破坏,古长城已失去了往日的雄姿,但断续的边墙静静耸立在天地之间,系扣着中国人的灵魂,记录着那些无法尽述的历史。于是,寻找冷兵器时代的山西明长城遗迹,仿佛变成了赴一个长久以来的约会。

雄关道漫漫

那个伟岸的身影时常袭击着灵魂,伴着金戈铁马和边关冷月,那些旷野中的烽堠总在冥冥中荡漾,不停撩拨着行走的欲望。可在大同市的阳高镇一下火车,冷清清的站台,我却嗅不到遐想中的低壮气息。

这里是山西的西北角,当地老百姓所说的边墙,就耸立在不断起伏的灰色丘陵中。它从居庸关出来,穿过陕西、山西,断断续续往西蜿蜒,最后来到黄河几字形的右上角,停在那里凝望。

这里的古长城已同铁轨并排西行。用黄土夯筑的古长城依山而建,每两座古城堡相隔数里,随山势上下而筑。山下是大片辽阔的黄土荒原,山后便是内蒙地域。杨六郎曾在此厮杀多年,抵御外侵。想象当年战乱时分,百万军队对垒扎营,那飞尘、杀声、鼓乐、气势、阵容、热闹劲,可了不得。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的楚国。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秦、中山、韩、魏、赵、燕等诸侯国,或是为了防御邻国的进攻,或是为了防御北方和西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都先后在其边疆修建了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把这些长城连接起来,又加上了一部分新建的长城,形成了东西连贯,总长度超过一万里的中国古代巨型军事防御体系——秦代长城,百姓俗称“万里长城”。

长城除了防御功能外,还界定了长城内外百姓的生活习性。“墙”以南是山西,“墙”以北是内蒙;“河”以南是山西,“河”以北是内蒙。它是一个时代的边界,也是亘古不灭的文化符号。在数个逝去的朝代中,它曾经标志着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野。

时代变迁,封建政权的中心迁移,都没有影响过对长城的修建和完善。明王朝为防御瓦剌入侵,在这里设立边治所,管辖东起天镇县、西到偏关县的道边,长1080公里,分偏关段、平鲁段、右玉段、左云段、大同段、阳高段和天镇段,共七段。

我们的计划是从脚底这片土地出发,沿着边墙的肢体一路摸索,一直走到黄河边那个交角的顶点,那个连地图上都没有标出名字的地方。

西出阳高城

汽车在黄土高坡上卖力地爬行,仿佛一只小蚂蚁。放眼望去,天地间灰蒙蒙的一片,偶尔出现的植物也是枯藤老树,孑然立于天地之间,满眼凄凉光景。人有些感慨,不知几百年前的铁骑如何在此纵横驰骋,不知成千上万的侠骨柔肠如何在此化解老去,更不知向往已久的边墙此刻蜷靠在哪一座山脊。

明成化十一年首次修筑的大同长城终于出现在视野里,那只是一座方形的烽火台。城砖杳无踪迹,只剩夯筑的黄土沉默而固执地屹立在山野中,被傍晚的夕阳染成金黄。翻过一个坡,紧接着又是下一个烽火台,连着城墙,又连到下一个烽火台……

阳高城明时为阳和城,明洪武三十一年由中山王徐达筑建。阳高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三丈,可驻军50万,边墩21座,土炮口直对内蒙境内。长城在阳高县内长一百多里,分土筑和砖筑两种,基本上是在山脊上蜿蜒修筑。119座砖砌敌楼和夯楼墩台,给人以绵延不绝之感。

悲壮的场景突然就在眼前,斑驳的姿态却令人唏嘘。当年它就这样拦住了胡马,也扼住了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书上说,明朝是长城工程技术发展达到顶峰的时期,可政治与经济的重要性决定了它把宏伟留在了北京,把荒凉留在了这里的河陇。

沿着边墙遗迹,从十九墩村往镇边堡村走去,一路上都是断续的边墙,静静耸立在天地之间。穿过一段高大的城墙的破口拐进镇边堡时,突然想起了“兵临城下”这个词。

史料记载,大同段边墙原有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五堡,都是当年屯兵的地方,如今大多荒废,唯有镇边堡聚集了来来往往去内蒙做生意的客商,当年戍卒翘盼“家书抵万金”的地方,最终形成了村落。不同时代的生活文化就这样层层积淀,垒在废弃的城墙边。

镇边堡的“堡”仍然肃立在村子一角,四面墙壁均在,拱门城砖固存。不过物是人非,戎马不再,堡里堡外都是收割过的玉米茬。整个堡子大约两里长,墙高足有七八米,在那个只用弓箭和长矛大刀的年代,要攻进来相当不容易。这里以阴山余脉和内蒙接壤,自古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汇之地,为兵家重视,传说李自成就是从这里打进北京的。

偏关一瞥

离开镇边堡,路过山西左云时,看到沿路的村庄外有不少散落的城砖。左云的城墙遗迹都是断断续续、相隔甚远,烽火台也大多破败不堪,只留下一两处孤墙。有人说:古人用黄土筑就了长城,后来长城塌了,又还原成一堆黄土。有谁知道,脚下的黄土曾经是长城?

这样想便有些心痛。若是黄土有灵,希望它自己知道。倒是路上那些耐旱的老旱杨,深深知道该如何守住自己的根。就算四周的土已被吹走,地面塌下去很深,它们仍然死死抓住身下的土,把自己留在原先的地平面上,与风沙做最顽强的拼杀,也给人带来一点心灵的慰藉。

从阳高向西到偏光,需徒步穿行。沿线城堡接踵而来,除前面我们提到的镇边堡外,还有三屯、杀虎口、右玉、七墩、老营和万家寨等,一路烽台林立。但由于风蚀和人为破坏,这一段古长城已失去了往日的雄姿。从边墙外的内蒙看长城,像一个散了骨的扇子;从边墙内的山西看长城,就是一个个土包子挨着一个个石丘。

走至老营,黄河同长城在这里并肩而行。长城紧挨黄河,屹立在黄河岸边悬崖之上。堡、墙、河之间相辅相伏,势孤地险,由此可以窥见当年的地理特点和自然生态,也更感到墙、墩台、城堡所处位置的险要。

这里长城分为三层防御墙,形成了一道铜墙铁壁。古时候,人们把偏关、宁武关、雁门关合称明代长城“外三关”。偏关更是排在“外三关”之首,其重要性是由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偏关处于群山之中,是万家寨到山西的咽喉之路,而万家寨的桥又是连接内蒙山西的要道,所以偏关自古就是军事重镇。

出乎意料的是,这里现在几乎没有城墙,却有两个装修精美的城门。门上的大字是“偏头关”,门两旁是贴着白色瓷砖的现代建筑,让人一下没了兴致。回想起来,保存较好的仍要数阳高段原五堡的城墙,那里的城墙大都高达五米以上,如果开发边寨风情旅游的话,此处该是最佳地段。

河湾上的老牛湾

过万家寨的大水库,两岸山势陡峭,路面冰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惊险旅程,终于到达最后一站:山西长城和黄河相交角的地方。村口石碑上赫然写着:老牛湾。到达这里时,河面结着厚厚的冰,真正铁马冰河的浩瀚风景。

老牛湾东面是山,三面是黄河,河面最宽处不过百米,对岸悬崖高耸,属于内蒙的地界。老牛湾堡就建在河边半山的高坡上,周边土地明显沙化。由瓮城入南门,石影壁后面是观音阁和关帝庙,墙上有难懂的壁画,案前有香火遗存。附近的山上还有几个圆形的兵营,它们形态优美,孤零零地蹲在山腰上。回忆起曾在博物馆里看到的边塞屯戍官兵使用的铜轺车、铁锸刃、渔网、猎兽圈,一幅边塞远景图历历如在眼前……

从冰面上徒步过黄河,再爬上对岸陡峭的山头,可以去隔河相望的内蒙。让人惊奇的是,这个内蒙的小村庄居然也叫老牛湾!

在边墙的丰碑脚下横跨黄河,这感觉让人终生难忘,那是一辈子也想象不到的兴奋和庄严,仿佛慢慢走进了你的血脉里。你崇拜的那个灵魂,就在脉息深处张开双臂拥抱你。回头看时,你的脚步已深深嵌入它的脉搏,再没有什么能够超越。

曾有人用“冰封的黄河”来形容长城,此时此刻,面前竟横亘着两条冰封的黄河。似乎是历史的约定,一个民族的两个魂,仿佛跋涉千年的恋人,相聚在这里的天地日月间,相依相望,诉说着荡气回肠的故事。那一刻,深信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河与边墙的相遇--偏关行
微视频 | 山西古长城系列:长城遇见黄河
山西偏头关:万里长城外三关之首(组图)
西行漫记(十)有一个地方叫老牛湾
【砚城文苑】张玉梅:偏关风情
桦林堡 最后的长城古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