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必背歌赋之肘后歌

【题解】

肘后歌选自明嘉靖年间高武的《针灸聚英》。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论述了处方配穴的规律,包括外感病、四肢病、胸胁病、痉挛抽搐病、神志疾病、内科杂病、五官疾病等35种病症;论及循经远道取穴、深刺、浅刺、近刺、异位刺等多种刺灸方法。

本歌处方用穴少而精,均为单穴或双穴,强调特定穴的应用,并提出针药并施治病。全歌为七言韵语,共102句,选用33个腧穴,以'肘后'作为篇名,蕴含本歌赋所载内容切合实用、取用方便、随手即得,如同手册,可随身常备。

【原文】

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寻[1],

心胸有病少府泻[2],脐腹有病曲泉针[3]。

肩背诸疾中渚下[4],腰膝强痛交信凭[5],

胁肋腿痛后溪妙[6],股膝肿起泻太冲[7]。

阴核发来如升大[8],百会妙穴真可骇[9]。

顶心头痛眼不开[10],涌泉下针定安泰[11]。

鹤膝肿劳[12]难移步,尺能舒筋骨疼[13];

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寻源流[14]可调停;

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风府可用针。

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刺深去不仁[15],

腰背若患挛急风[16],曲池一寸五分攻。

五痔[17]原因热血作,承山须下病无踪[18],

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刺入三分深[19]。

狂言盗汗如见鬼[20],惺惺间使便下针[21]。

骨寒髓冷火来烧[22],灵道妙穴分明记[23],

疟疾寒热真可畏[24],须知虚实可用意;

间使宜透支沟中[25],大椎七壮合圣治[26];

连日频频发不休,金门刺深七分是[27]。

疟疾三日得一发,先寒后热无他语[28],

寒多热少取复溜,热多寒少用间使[29]。

或患伤寒热未收,牙关风壅药难投,

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30]。

伤寒四肢厥逆冷[31],脉气无时仔细寻[32],

神奇妙穴真有二,复溜半寸顺骨行[33]。

四肢回还脉气浮[34],须晓阴阳倒换求,

寒则须补绝骨,热则绝骨泻无忧[35];

脉若浮洪当泻解,沉细之时补便瘳[36]。

百合伤寒最难医[37],妙法神针用意推,

噤眼合药不下[38]。合谷一针效甚奇[39]。

狐惑伤寒满口疮[40],须下黄连犀角汤[41],

虫在脏腑食肌肉[42],须要神针刺地仓[43]。

伤寒腹痛虫寻食,吐蛔乌梅可难攻[44],

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还胃气通[45]。

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46],

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47]。

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深功[48],

当汗不汗合谷泻[49],自汗发黄复溜凭[50]。

飞虎一穴通痞气,祛风引气使安宁[51]。

刚柔二痉最乖张[52],口噤眼合面红妆[53],

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54]。

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刺效如神[55],

不论老幼依法用,须教患者便抬身。

打仆伤损破伤风[56],先于痛处下针攻[57],

后向承山立作效[58],甄权[59]留下意无穷。

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60],

大都引气探根本[61],服药寻方枉费金。

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用意求,

穴号昆仑并吕细,应时消散即时瘳[62]。

风痹痿厥[63]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64],

两足两胁满难伸,飞虎神针七分到[65],

腰软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见效[66]。

【注释发挥】

[1]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取至阴治疗头面疾患,风府治疗腿脚部位的病症,均属循经远刺,此法来源于《灵枢·终始篇》'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的取穴规律。至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根穴,可治疗内外障眼病,如治疗上睑下垂;风池为胆经穴通阳 脉,临床可以治疗下肢运动功能异常,如腿痛、下肢无力等。

[2]心胸有病少府泻:心胸有病,泛指各种心脏疾患以及出现在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的病症。少府,是心经的荥火穴,针用泻法可治疗胸闷、心悸、心慌等疾病。

[3]脐腹有病曲泉针:脐腹有病,包括少腹胀痛、阴挺、阴痒、阴茎痛、小便难、疝气以及房劳失精等。肝经循行'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曲泉,是肝经合水穴,肝经母穴,可治疗肝阴不足,肝肾阴虚,也可清泻肝经湿热等引发的上述病症。

[4]肩背诸疾中渚下: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的输木穴,'输主体重节痛',治疗外邪袭入肩背,气血凝滞而出现的疼痛诸症,尤其对肩胛区的疼痛有特效。

[5]腰膝强痛交信凭:腰膝强痛,指腰部连及腿膝部疼痛,难以转侧。交信,为足少阴肾经腧穴,肾经循行于下肢内侧,出膝内缘上行'贯脊属肾',若肾经经气不足,多见腰痛、腰腿酸软、畏寒等病症,如肾虚兼有寒邪侵袭,则可导致腰膝腿股部牵引疼痛。交信,是阴 脉的郄穴, 脉具有调节人体运动的功能,故针刺交信可疏通腰膝部气血、止痛。

[6]胁肋腿痛后溪妙:后溪穴通督脉,善于通阳利气,可治疗胁肋疼痛、腰腿痛等气机阻滞、经络不通的疾病。

[7]股膝肿起泻太冲:因血行失常,气凝湿阻,导致股膝部肿胀疼痛,甚至屈伸不利,难以步行时,可泻太冲穴,以消肿止痛,恢复步行。

[8]阴核发来如升大:阴核,应理解为男性的阴囊。此处指小肠疝气等所引发的阴囊肿大如升。

[9]百会妙穴真可骇:骇,惊惧。百会穴可疏通任督二脉气机,具有温阳利水、化气消肿的作用,治疗阴囊肿大,常可收到奇效。

[10]顶心头痛眼不开:指巅顶部疼痛剧烈,不能睁眼的现象,属肾虚或厥阴类头痛。

[11]涌泉下针定安泰:安泰,指安和、安宁、治愈。灸涌泉可以补肾阴之不足,壮水益精,使虚阳不致上犯,治肾虚头痛。如在该穴施针行泻法,可发挥清热、引火下行的功用,治疗厥阴头痛。

[12]鹤膝肿劳:鹤膝,指膝部肿大而小腿枯细,状如仙鹤的膝盖。肿劳,是日久虚劳成损,损极不复的各种虚劳症的统称。

[13]尺泽能舒筋骨疼:尺泽,位于肘部,对应膝关节,针刺尺泽可缓急止痛,属远端对应部位取穴,应取同侧尺泽。

[14]根寻源流:找到致病的根源。尺泽与曲池二穴相配,治疗膝关节病变,是偏重于治本之用。尺泽是手太阴肺经的合水穴;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土穴,具有疏风、解表、发汗、退热、利湿的功效。两穴相配宣调肺气,壮水益肾,利水渗湿,舒筋活络以止痛。

[15]尺泽刺深去不仁:所谓'尺泽刺深',是指刺入尺泽的深度,历代针灸文献中大多主张刺尺泽以入3分为度。仁,感应敏捷。深刺尺泽,可治疗手臂拘挛疼痛、麻木等病症。

[16]腰背若患挛急风:泛指外感风寒,使腰部出现筋脉挛急、疼痛的症状。

[17]五痔:指牡痔、牝痔、肠痔、脉痔和血痔等5种痔疾。五痔还多指各种肛周疾患的总称。

[18]承山须下病无踪: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是治疗各种痔疾的有效穴位。膀胱经经别,经过膝腘窝中,至尻下5寸处别入于肛门。承山穴位于经别起始之处,在该穴针刺,可清热凉血、通脉顺气,使针感直达肛周,解除疼痛肿胀等症状。

[19]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刺入三分深:气为痰阻,呼吸有声的为哮;气逆而呼吸急促,出纳升降失常者为喘。丰隆为沟通脾胃二经的络穴,治疗一切与痰饮有关的病症。《医学纲目》曰:'诸痰为病,头风喘嗽,一切痰效,取丰隆、中脘。'根据实热宜针,虚寒宜灸的原则,治疗气为痰阻之哮喘,可逐痰降气、平喘。丰隆穴的针刺深度,古今针灸医籍多无超过1寸以上者。只有《针灸大成》原载本穴应刺3寸,而在《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医学入门》、《类经图翼》等文献也均明确指出丰隆刺入3分。

[20]狂言盗汗如见鬼:指因心阴虚、内热盛所导致的盗汗及精神失常等病变。

[21]惺惺间使便下针:惺惺,清醒,意为应毫无怀疑地选用间使穴。间使,为手厥阴心包经经穴,可泻火开郁、静心宁神而使病人清醒。

[22]骨寒髓冷火来烧:指寒证阴盛隔阳于外,表现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属里真寒外假热的病变,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寒极生热'、'重寒则热'的现象。

[23]灵道妙穴分明记:灵道是手少阴心经的经穴,五行属性为金,具有宣通肺气的作用,治疗真寒假热、水气凌心证有较好的疗效。

[24]疟疾寒热真可畏:疟疾,是一种寒热往来,发作有时的病症。根据发病时寒热的先后、间歇期的长短以及患者体质强弱的不同,一般分为虚实两类,大抵邪浅则一日一发,邪稍深则间日一发,邪再深则三日一发。邪气轻而正不虚,寒热相等而发作有时,若邪气重而正气怯弱,寒热模糊,势必混而不分,即所谓'疟疾寒热其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

[25]间使宜透支沟中:即从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进针,透刺到与其相对的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穴。

[26]大椎七壮合圣治:大椎,为督脉与诸阳经的交会穴,具有宣阳和阴、泻火的功效,是治疗各种疟疾的特效穴。常用泻(重)灸法。合圣治,是依据古法的意思。

[27]金门刺深七分是:金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太阳主一身之表,头痛恶寒发热,属邪束太阳经脉的表证,适宜在膀胱经取穴。郄穴有疏通气血的功效,针泻金门穴,对于寒热往来、阴阳相搏,连日发作的疟疾,能起到调和营卫,解表散邪的作用。金门穴亦是阳维脉的起点,有维络手足诸阳经的作用。在金门穴施针行泻法,可宣通诸阳经、祛邪,对于发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头痛身痛等症状,有缓解与镇静的功效。

[28]疟疾三日得一发,先寒后热无他语:此指邪已随经络深入于内的一类疟疾。疟疾发作时大多是先振寒,继高热,汗出后即渐见身凉热退。先寒后热无他语,是指这种先寒后热的病症,可酌选常用治疟穴位治疗,取穴时无特殊的规定。

[29]寒多热少取复溜,热多寒少用间使:复溜,是足少阴肾经的经金穴,母穴,有通调营卫气血的功能,疟疾的寒多热少,是阴盛于阳,卫阳被束的特征。因此,疟疾恶寒重于发热时,针刺复溜,可使上焦通畅,下焦充实,祛除阴邪,振发肾阳,使营卫调和,散寒除疟。间使,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经金穴,为治疟特效穴,主治发热重于恶寒、热多寒少的一类疟疾。

[30]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反张,即角弓反张,见于痉病、破伤风等病症。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可调节肺与大肠两经之气,主治头项强直、口噤不开等症,有清阴养阴的功效,是治本之法。

[31]伤寒四肢厥逆冷:是伤寒六经病症中属少阴病的一种症候。

[32]脉气无时仔细寻:指沉伏微细等脉象,应仔细揣摩。

[33]复溜半寸顺骨行:意为治疗四肢厥冷病症,针刺复溜要讲究一定的针刺方向和深度。复溜穴位于胫骨后方,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所谓'半寸顺骨行',是指操作时要顺着胫骨深刺达5分,则疗效更为显著。《针灸大成》曾载:'人脉微细不见,或有或无,宜于少阴经复溜穴上,用圆利针针至骨处,顺针下刺,候回阳脉,阳脉生时,方可出针。'

[34]四肢回还脉气浮:阴证逐渐转阳证的现象。

[35]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绝骨,为足少阳胆经悬钟穴的别名,是足三阳之大络,髓之会穴,治疗一切与髓有关病症以及出现在表里之间,属寒属热的各种虚实病症。伤寒病的阴证转阳,由于患者体质的强弱,邪正的盛衰,以及治疗的适当与否,往往会出现寒热不同症候,如有寒象者,当在绝骨穴施行补法或专用灸法,有热象者,则当以针泻为主。

[36]脉若浮洪当泻解,沉细之时补便瘳:临床补泻手法的应用,当根据'凭证辨脉,以脉合证'的原则。两种截然不同的脉象,分别宜补宜泻。浮脉主表,属阳脉;洪脉是火气燔灼之候,当用泻法,泻热解表;沉脉属阴脉,主邪气内伏的里证,虚证亦见;细脉为气血虚,诸虚劳损之候,当用补法。

[37]百合伤寒最难医:百合,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治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认为此属全身百脉的病变,与一般局部疾患不同,没有定处和定形,神志恍惚,似病非病,且服药不进,或服药后出现剧烈吐、泻,故以百合病定名。此病既难辨认,又不易治疗。

[38]口噤眼合药不下:口噤,为牙关紧闭,口不能张的症状。无法服用药物。

[39]合谷一针效甚奇:针泻合谷穴,可开闭宣窍,使针感直接上达口齿颊部,消除口噤不开的现象。此外,合谷还有通表理气,引热下行的作用。

[40]狐惑伤寒满口疮:狐惑,病名,以咽喉、口腔、眼及外阴溃烂为主症,并见精神恍惚不安等。始见于《金匮要略》,本病症状变化不定,状如伤寒,又不是真正的伤寒,症状多端,且神志霍乱狐疑,故称狐惑。《医宗金鉴》认为狐惑是牙疳、下疳等疮的古名,《诸病源候论》认为是虫食病。

[41]须下黄连犀角汤:本病多为脾土不运,湿热蒸化而生。脾开窍于口,口疮为湿热上蒸所致,故治疗本病,当以黄连犀角汤为主。

[42]虫在脏腑食肌肉:泛指寄生在肠中的各种虫类吸收营养,致使形体消瘦。

[43]须要神针刺地仓:地仓,是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任脉、阳 脉四脉的交会穴。除阳 脉之外,各经脉循行均挟口环唇,故在地仓穴施行针刺,可清泄口唇周围的热毒,和阳宣腑,疏泻湿热,以消除口疮症状。

[44]伤寒腹痛虫寻食,吐蛔乌梅可难攻:是指寒邪直中三阴出现腹部冷痛、下利完谷、踡卧、肢冷、囊缩、吐蛔等危重症候。治疗寒邪直中三阴,腹痛吐蛔重症,与治疗蛔厥症不同,仅用乌梅丸杀虫,不能立即奏效。所谓'虫寻食',是形容发生吐蛔时,脏寒胃虚,蛔虫在腹内扰动。

[45]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还胃气通:指阳消阴长、阳不胜阴之证,发展迁延至相当时日,必致死候。中脘是胃之募穴,可以调和中焦,统治一切脾胃疾患。在该穴施灸,可温中暖腑,散除寒邪,通调胃气,止腹痛与呕吐,发挥回阳固脱的作用。即'中脘回还胃气通'之意。

[46]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指伤寒太阳病因误下而邪热阻隔气分,自觉胸脘痞塞满闷,郁结不舒。《伤寒论·太阳篇》对于这种痞症的形成记载:'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同篇第一六四条又说:'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说明大下之后,再发其汗,则重伤正气,热邪乘虚入里,致成痞证。'两目昏黄汗不通'即属这类病情。目黄,当指内热而言,汗不通,指表邪尚未解。

[47]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治疗这类内有邪热、表犹未解的痞证,在攻痞之前,首先应微汗解表,涌泉穴治疗本病,以滋阴发汗清热解表。

[48]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深功:泛指热邪入里,阳气内陷,发生胸中痞闷不舒,胁下积聚而痛的病变。《内经》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肝病者,两腋下痛引少腹。'期门穴是肝之募穴,肝经、脾经、阴维三脉的交会穴,为治疗各种胁肋疼痛的主穴,具有疏肝行气、清热散瘀、宽胸通结的功效。

[49]当汗不汗合谷泻:指太阳病多日未解,表实失汗,阳邪太甚,不得透达,脉浮紧,无汗、表邪犹在的症候。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大肠与肺相表里,合谷穴可贯通表里二经,治疗肌表与肺脏有关的疾患。另外,合谷为阳明经的原穴,阳主表,具有轻清走表,宣行气分之热,升散透发的功用,施行针泻,治疗当汗不汗表邪未解之症。

[50]自汗发黄复溜凭:发黄,是指由于湿遏热伏所出现的一种症候。身热发黄与头汗出主要是因瘀热在里,湿热互结,蒸郁不化所致。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的母穴,具有滋阴降火、清热利湿的功效,湿热发黄多因湿无出路、三焦气化失常所致,上至胸膈,下至膀胱,俱为热邪所伤,多并见小便不利之症。上焦肺气不宜,不能通调水道,下焦的肾气失于蒸化,使水湿壅滞而成尿闭。复溜穴性属金,能够宣降肺气,使水道通畅;同时还可调整下焦气机,振发肾气的蒸化作用,使小便得以畅通,泻热渗湿,使黄从小便利出。

[51]飞虎一穴通痞气,祛风引气使安宁:痞气,是指外无形迹,自觉胸脘痞闷不舒的症候。痞满的形成原因很多,如脾胃虚弱,误下伤中,或湿热挟痰,或饮食阻滞,或痰气搏结及暴怒忧郁等。治疗方法当根据不同的病情,灵活运用。飞虎,为手少阳三焦经支沟穴的别名。《难经·第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难经·第三十八难》说:'三焦为原气之别,主持诸气。'说明三焦有导行原气,出纳运化于周身的功能,三焦气机运行失常而引起的各种病变,都可取三焦经穴。支沟穴理气开郁散风有卓效,可消除形成痞满的各种因素。

刚柔二痉最乖张:四肢筋脉牵引拘急、项背强直如弓、口噤等症谓之痉。发热恶寒、无汗者为刚痉;发热汗出,不恶寒为柔痉。乖张,指不顺,不正常。

[53]口噤眼合面红妆:口噤不开、面赤目赤等症状。

[54]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热血流入心肺腑指上焦心、肺二脏壅热、津血枯燥、不能营养筋脉而致的痉病。治疗应以退热为原则。少商穴是肺经脉气所出之处,刺之可以宣通肺气,疏解上焦壅热,主治各种热性病。微刺出血,清泻诸脏之热的功效更强。

[55]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刺效如神:中满,指木不疏土而致中焦腹部胀满不舒症。取足厥阴肝经阴包穴,疏调肝气,温下泻寒,舒筋降逆,通利小便,从根本上治疗由肝郁所导致的中满之症。

[56]打仆伤损破伤风:破伤风是指因外伤跌仆、金刃损伤,导致风邪直接侵袭经络,出现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项背强直、苦笑面容等症状。

[57]先于痛处下针攻:治疗破伤风可在患部周围及四肢的适当穴位施行针刺,以发汗解表,驱散风邪。

[58]后向承山立作效:承山,是膀胱经穴,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通全身营卫,为诸经的藩篱,一切外感病邪的侵袭,太阳即首当其冲,故解散表邪宜选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内经》中有'风痉身反张,先取足太阳'的记载。承山为治疗转筋的常用穴,可消除下肢强直性痉挛,亦可疏调本经的经气,缓解头项强痛、角弓反张等症状。

[59]甄权:唐代名医。今河南省扶沟县人,擅长针灸,撰有《针方》、《明堂人形图》等书。'后向承山立作效,甄权留下意无穷'意思是承山穴作为治疗破伤风的一个有效穴,由来已久。

[60]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腰腿疼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如失于调治,往往迁延难愈,常缠绵数月或数年不等。惺惺,是轻松、轻快之意。指对腰腿疼痛久者,可局部配用'应'穴(以远穴为'主',近穴为'应'),不等针刺结束,病人就会感到轻松。'应'穴也可理解为天应穴,10年之病必有瘀血,取局部阿是穴以活血化瘀。

[61]大都引气探根本:大都,是足太阴脾经荥穴,为脾经母穴,能益火生土,振作脾阳,调中补虚,使血行旺盛,治疗因久病脾胃虚弱、气血津液不足及脾阳虚衰、阴寒偏胜所引起的肢冷恶寒,腰腿疼痛。乃治本之法。

[62]脚膝经年痛不休……应时消散即时瘳:内外踝边,指内踝附近的太溪穴与外踝附近的昆仑穴。吕细,是太溪穴的别名。昆仑,五行属火,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功效,脚膝部乃膀胱经循行所过之处,在昆仑穴行泻法,可疏通膀胱经气,为治疗下肢疾患的常用穴。太溪是肾经原穴,可补可泻,行补法可益肾固精,促进肾阳的温煦作用,使气血通畅,有利于消除外邪。两穴一内一外,阴阳相配,攻邪与扶正并施,可治疗经年不愈的脚膝疼痛。

[63]风痹痿厥:风痹,又称行痹、周痹、筋痹,以身体沉重,痛无定处为特征;痿厥,即四肢寒冷,软弱无力的病症。

[64]大杼曲泉真是妙:大杼,为骨之会穴,治疗一切骨病。最适宜治疗挟有表证,或见发热的风痹。针刺用泻法,可疏风清热,缓解筋骨疼痛。曲泉,是足厥阴肝经的合水穴,为肝经的母穴,肝主筋,针刺用补法或施行灸法,可舒筋止痛。

[65]两足两胁满难伸,飞虎神针七分到:支沟(别名飞虎)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手足少阳经气互通,故取三焦经穴,治疗足少阳胆经的病变,是临床上常用的取穴法则。支沟穴具有疏调三焦气机、清热泻火的功效,为治疗胁肋疼痛、胸结痞满及两足难伸等症的要穴。飞虎神针七分到,是强调深刺的作用。《医学纲目》中对这种深刺法亦有记载:'胁肋痛,取支沟透间使泻之。'

腰软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见效:腰软,是肾虚病症候之一,多因血虚血瘀经脉无养所致。委中穴具有宣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为主治一切腰背病的特效穴。对于因外感风寒湿邪凝结经络、瘀血及挫闪性的腰背疾患,委中穴更有化气散滞、行瘀通络的作用。另外,委中也是补虚治痿的要穴。针刺用补法,治疗腰软症可获显著功效。

以上节自陈以国老师主编的《针灸歌赋注释发挥》一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肘后歌白话解
肘后歌原文及译文
《医宗金鉴》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才叔重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之29.2,柴胡解(二)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医宗金鉴.卷七_刺灸心法要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