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注非遗】丽江永胜·珐琅流彩



发祥自永胜县三川镇上的技艺,如今已走出了小镇,谭志平带着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来到了丽,大研古城玉河走廊最显眼的位置上,两间明亮的铺面里,橱窗和柜台上那一件件流光溢彩的器具把我们带进了八百年时光之河,也许,某一个浪花可以为我们抽丝剥茧。



谭志平是永胜三川镇谭家后人,珐琅银器的第四代传人,也是这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见到谭志平是在丽江红太阳广场旁的电影城门口,店铺地处丽?最为繁华的路段,给客人演示一下、打点简单的东西可以,做大件,还得找个僻静一点的去处,于是谭志平带着弟弟谭志海租下了一座小院。一进门,杂而不乱的工具、器皿、工作台凸显出这里的主题。


珐琅的工艺并不复杂,词典里说:珐琅,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像釉的物质。涂在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炉火高温烧结,最后出炉成为一件精美的珐琅工艺品,其色彩绚丽,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防水防潮,坚硬结实,不老化不变质,不氧化不褪色。



珐琅最早出现在东罗马帝国的佛区,又称佛郎、法蓝。而国内闻名的景泰蓝,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而得名。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而关于珐琅银器的来源,则有考证称随着元军南下进攻大理国,珐琅工艺被随军匠人带到云南,并在当地少数民族中流传,元末明初“洪武调卫”使得数百万南汉人移居云南屯垦守边,珐琅工艺便流传到了当地汉族居民身上,从此世代相传。



元也罢,明也罢,清也罢,一个个封建王朝雨打风吹去,木府的主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直到全部变成历史。珐琅就像一棵老树,孤独而顽强地生长在三川坝的这个小镇上,一年又一年,有别于仅有花纹样式区分的普通银饰,珐琅银器仰仗着鲜艳且似乎刚刚凝固的流彩,凭借着马帮的一个个脚印、蹄印,远销海外,滇西北永北直隶厅(永胜县旧称)也开始声名远播。

谭氏四代人,在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守护着珐琅银器制作技艺这盏摇曳的灯火,照亮的,却是八百年来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上个世纪的一场浩劫,犹如大浪淘沙,熬过来的,仅有谭家硕果仅存。浩劫之中,所有珐琅银器不允许制作、不允许买卖,然而谭志平的爷爷谭崇?宁愿到山上躲起来,搭起草棚,悄悄制作,也不容这门手艺有半点闪失。


祖辈与父辈的执着,让当时的谭志平看不懂也捉摸不透,直到他见证了这种跨越半个地球,恍如仙人点石成金的神奇技艺,将银与珐琅完美结合。像父辈一样,顺着压模、制坯、造型、掐丝、焊接、上琅、烤琅、洗亮、打磨一路下来,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教训,掐丝的走向如蛛网扑朔迷离,填琅的颜料如魔方五彩斑斓,滚烫的银?在模具里流动,叮当的敲打声中又是一年寒暑。

珐琅制作流程



就在这样的坚持中,谭志平手里的珐琅银器,似乎活了过来,银的含蓄仍被保留,但表达却更加浓郁、更加直接,奔放的多彩与舒缓在一件器具上被统一起来。


珐琅彩牡丹酒具、珐琅彩手镯、珐琅彩银盘、龙凤银盘、珐琅彩牡丹银碗、珐琅彩富贵银碗、珐琅彩兰花银茶具等五十多个品种和珐琅银器从谭志平手里呈现到五湖四海的人们面前。这些高度融合了生活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情趣的银质工艺品,重新沿着数百年前永北府的珐琅银器走过的路,沿着古老的茶马古道的方向,不断流向丽、昆明、上海、缅甸、印度,流向欧美各国,流向了珐琅最初的故乡古罗马如今的基督教国家和阿拉伯国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珐琅彩银:景泰蓝工艺鼻祖
七彩之地,彩云之南,这门手艺是景泰蓝的鼻祖,却因地处偏僻而被人淡忘
非遗技艺打造 国宝景泰蓝珐琅器!
世界上最美的戒指,在这里
景泰蓝珐琅壶
七彩细配精工制,蓝丽非凡流芳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