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村庄规划案例12:授之以渔,本土营造 ——四川凉山马鞍桥村震后重建研究



一、项目背景

马鞍桥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新安傣族乡,地处川滇交界,面积约16平方公里。

马鞍桥村被一条大河与外界阻隔,地处偏远山区。在2008年8月发生了6.1级的攀枝花地震,使该地区成为继川西之后又一个重灾区。马鞍桥村是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受灾贫困村落之一,该村以传统夯土合院民居为主的大量农宅损毁严重。对于四川省大多数村民而言,采用常规建造技术和组织模式重建家园,面临着常规建材价格飞涨、资金短缺、交通条件落后、教育和技术水平相对低下等一系列挑战。鉴于这些挑战在广大贫困农村地区所具有的普遍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统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成立联合团队,在利希慎基金等香港慈善机构的资助下,以马鞍桥村为基地启动了震后村落重建研究与示范项目,旨在针对贫困农村地区,研究与示范一种易于被当地村民接受、掌握和传承的适宜性生态重建模式。

马鞍桥区位图

马鞍桥鸟瞰图

二、问题与挑战

震后当地村民重建家园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挑战,村民普遍对传统夯土房屋的抗震性能丧失信心。但在滇北川南广大农村地区广泛采用的这种夯土合院农宅,是人们应对当地特定的经济、资源、气候等客观条件,历经千百年摸索凝练形成的传统民居形式,至今仍符合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生产习惯。而从周边村落由政府震后统建的三开间砖混住宅来看,如果简单照搬常规建造模式用以重建,不仅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很难克服村民生产生活面临的实际问题:

  • 基于烧结砖、混凝土的常规建材价格飞涨

  • 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000元,重建资金短缺

  • 交通条件落后,受河水阻隔,从外界大量运入建材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 还存在本地教育与技术水准相对低下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当地展开灾后重建


三、策略与方法

针对上述村民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团队通过对当地大量损毁房屋的实地勘察和村民访谈发现,基于本土建造传统,充分利用震后废墟和当地自然资源的重建模式,是当地灾后重建最为现实和有效的技术路径。而关键在于有效提升传统夯土农宅的安全性能,重建居民对建造传统民居的信心。

项目推进策略和各阶段工作内容

志愿者团队深入调研

地震灾后重建的十大原则

四、居住空间与环境的优化设计

当地传统合院由于人畜共居,院内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建筑室内光线昏暗,夏季湿热,通风不畅。团队通过走访村民,在充分了解各户生产生活习惯与重建、重建需求的同时,与村民一起研讨重建方案并纠正一些认识误区。根据各户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宅基地面积和地形条件,形成了12套新的合院改良设计方案,以供村民灵活选用。

改良设计的合院户型图


根据各户现状条件提出的部分合院优化设计方案参考

五、传统营建技术的改良与标准化

马鞍桥村所在的西南地区自古便是地震多发地带。经现场勘察发现,当地传统农宅在结构整体性和夯土墙体力学性能方面的缺陷是导致其大量损毁的核心原因。团队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通过一系列材料优化和现场建造试验,充分利用本地可得的自然材料和震后废墟,发掘和优化当地传统夯土建筑结构体系和营建技术,全面提升当地传统夯土建筑抗震性能。这其中主要包括:

1、优化房屋结构体系

根据夯筑墙体性能限定房屋最大开间、进深、层高、窗墙比等参数、明确有利于抗震的合理体型参数范围;利用竹木材料,完善并规范由构造柱、拉接竹筋、上下圈梁等构件形成的抗震结构体系;优化夯筑墙体分层、屋面和墙体,以及基础等连接构造措施,进一步提升房屋整体性。


优化后的夯土农宅建筑结构体系

经过改良和标准化设计的夯筑工具及流程

传统做法夏季屋内通风不畅,居民在室内闷热不适,通过开设高窗使得房屋夏季通风效果大幅度提升。

2、施工方法、工具的改良和标准化

本土材料的运用:九成以上的材料来自免费的震后废墟以及村内自然材料,只需购入少量的水泥和熟石灰。

村民新宅建造所需材料90%以上来自本村自然材料和建筑废墟

对传统夯土技术改良方法进行现场结构试验

六、示范培训

马鞍桥村文盲率高达50%,如何使村民学习掌握这些房屋建造优化措施,是团队面临的一大挑战。为此选择了一户示范户,发动全村各户出一个劳动力为其兴建房屋,并派驻两名志愿者与村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一实际操作的培训模式,示范房建成后,全体村民已经掌握了各种新技术措施的基本要领,并积累了充分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恢复村民对传统夯土技术的信心。

作为村民现场培训的示范农房建设

七、家园重建

通过示范户建设,全村村民基本掌握了新的夯土农宅技术措施要领,同时恢复了对夯土农宅的信心,随即通过邻里互助的传统组织模式,自发展开各户房屋重建工作。针对震后普遍出现的侵占农田重建房屋的现象,团队向各户提供不同程度的资助,鼓励村民原址重建。在志愿者进一步的技术指导下,历时3个月,全村33户村民自力更生完成了家园重建。

通过邻里互助建成的各户新宅及其分布示意

八、村民活动中心的建设

在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同时,团队根据当地村民的习俗和公共生活需求,设计并组织村民兴建了一个具有诊所、图书馆、商店、幼儿园等功能的村民活动中心。其中,弧形墙、弧形屋面、两层上人露面、落地门窗等传统夯土难以完成的“现代”元素得以充分应用,以期在丰富和满足村民日常公共生活的同时,向村民诠释在“明天”的应用潜力。


村民活动中心平面图和效果图


发动村民和志愿者共同兴建完成的村民活动中心

九、成果与综合提升

众所周知,我国类型多样的传统民居营造工艺,是各地区人们在本地特定的气候、资源等客观条件下,历经千百年探索总结形成的智慧结晶,可以说是当地解决房屋建造问题最为经济实用,同时往往最具生态潜力的技术路径。通过震后农宅重建和村民活动中心的建设,马鞍桥村的整体居住环境取得了显著提升,村民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完成后居住质量甚至相比于震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元素。

村民自力更生完成了家园重建,从各户的重建成果看,村民展现出的创造力和民间智慧令人欣喜,毕竟只有他们才真正了解自身的条件和需求,相比于震后的百废待兴,如今的马鞍桥村已经恢复到震前的宁静和祥和。

在示范项目建设的同时,发动内陆与香港的志愿者建造了马鞍桥村当地千百年来第一座真正的桥,方便了当地村民的通行,加强了村庄与外界的沟通。

十、性能与成效

通过对马鞍桥震后为期三年的跟踪观测和统计,可以看到与当地常规砖混结构农宅相比,村民自主重建的房屋出现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在邻里互助下完成重建,而且除少量水泥、熟石灰等工业原料不得不从外界购入,重建材料90%免费取自本村自然资源和震后废墟。这使得村民自建的平均造价远低于常规砖混农宅。而热工性能远优于后者,而且新宅院在居住环境质量及房屋综合性能方面的提升获得了村民的普遍认可。

村民自建的夯土新宅与邻村砖混新宅造价对比统计

村民自建的夯土新宅与邻村砖混新宅夏季室内气温对比

马鞍桥村震后重建研究和示范项目完成至今,先后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度传统创新奖”、香港2010年度环保建筑大奖等多项国际专业奖项。同时总结成果与经验,针对农村用户,图文并茂编辑出版出版了《抗震夯土农宅建造图册》。

2012 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席”、国际生土建筑研究中心 ( 法国 ) 的协助下,正式成立“住建部村镇司现代生土建筑实验室”。在住建部的全力支持下,实验室已在甘肃、河北、江西等地区,针对传统生土建筑技术的改良和在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开展了系列示范研究项目,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夯土农宅项目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奖”
谁说土房子就不能抗震?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马鞍桥夯土墙民居
霸气!盖土房子拿联合国大奖的女博士
[转载]推荐一本书
中国古代建筑的名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