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人的归隐梦:中国园林的底色

文|刘勃

文人是常用词,但较真的话,会发现这是个相当暧昧的概念。

文人当然是读书人,古代社会里,读书人唯一合理的出路,就是做官。但一个读书人如果专心做官,大家就不会注意他作为文人的一面。相反,他因为某些原因没做成官,或者做过官但如今已经归隐,或者虽然做着官,但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这些情况下,我们才会感受到,文人气吐芳扬烈,郁郁菲菲。

所以,文人最本质的特征,是不在状态的官僚。

文人还有许多爱好,诸如谈禅讲道,写诗作文,音乐绘画,甚至看病抓药……可是,不管文人在他爱好的领域造诣多高,始终不是职业选手,或者说,一旦身上有了职业选手的气味,就是作为文人的失败。因为职业化就要讲究规范,而文人的妙趣,就在于游走于规范的边缘,不懂规范和恪守规范,都是要受到鄙视的。

而文人的这种特性,某种意义上说,影响了中国园林的底色。

秦汉人比较质朴,想要直说想要,占着就要炫耀,所以秦汉园林的特点,是占地面积特别巨大,园囿里的物种特别丰富,也就是排面的气势逼人又喜人,内涵则不怎么讲究。

秦始皇灭掉了山东六国,就在咸阳附近,把六国的宫殿原样建了一套,你们有的我都要有。

汉武帝也差不多。所以他欣赏的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上林赋》是这样的:齐王向楚国人炫耀,我们齐国打猎,够有多么气派。楚国人就开始吹,这算啥,我们楚王的七个园囿里,单是“特其小小耳者”的云梦泽,就能吓你一溜跟头。

这时候第三个人物站出来:“君未睹夫巨丽也”,你们是真没见过世面,真气派,那得说我们天子的上林苑啊。于是噼里啪啦一通说,把上林苑吹上了天,然后话头一转:咱们天子可高尚了,不稀罕这个,在上林苑里爽完了,还想到要推行仁政。

于是前面两位,当然只有拜服。

《上林图》卷(局部),明,仇英

《上林图》卷(局部),明,仇英

文章最后提到要节省开支,爱护百姓,是政论文章里最泛泛而谈的套话。真下功夫的,是前面对吃喝玩乐的铺张描写。古人就总结得很清楚:这叫“劝百讽一”,不足为训。

司马相如行文,洋洋洒洒滔滔不绝,用到的文学技巧却也简单,只是罗列各种地形地貌和珍稀物种,结果使用了巨量的笔画繁多的冷僻字。武帝好这口,大概是因为这么多让人望而生畏的汉字整整齐齐排列在一起,仿佛羽林孤儿列队接受检阅,这才符合大汉天子的气派。

这时候的园林,还很不文人。对本职工作半推半就,对兴趣爱好若即若离的文人,凡事都讲究个曲折萦绕千回百转,不会喜欢这种直接粗暴。话说回来,直到西汉,会作漂亮文章的人虽然不少,习惯上称之为“文人”的,实际上也不算多,毕竟,要到魏晋,才是所谓“文学自觉的时代”嘛。

何况众所周知,炫耀品位的要义,是智力投入尽量小,格调输出尽量高。而要背诵、理解,更不用说仿写《子虚》《上林》这样的大赋,即使不需要好脑子,也需要有好屁股,起码要坐下来花足够的时间去查字典,实在得不偿失。所以后世的文人,口头上当然继续推崇司马相如,但写文章绝不学他的路数,就好像他们喜欢的园林,也断不再是上林苑这个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管中窥豹说红楼(九)
仇英《子虛上林图》赏析
司马相如列传(四)
中国国学网-- 《子虚赋》和《上林赋》的艺术对比
我说文学大家(十八)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读《资治通鉴·汉纪九》(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