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性命之谜(九)音声的奥秘:在古代,能够懂拼音你就是大才子

自远古开始,人们都相信,声音有一种神性。

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很大程度就在于会不会说话。相对只会简单发音的动物,人类语言还在萌芽时就要复杂细腻很多。而将语言通过唱诵的方式表达就成了诗歌,它也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即使只将其中的旋律单独分出来,也会打动人的内心。双眼看到的虽然真实但到底数量有限。耳朵能够听到的却是超越时空的信息。

历代英雄圣王的故事,全凭史诗传承。天堂地府的神奇,尽在一个个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歌谣脱离了现世的泥沼,向人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那个没有视觉盛宴、没有电脑特技的年代,老祖母的嘴、说书人的舌、流浪艺人的笛就是幻想播种机,让人捕捉到另一个世界的璀灿光华。

因为失去了眼睛,耳朵反而更加敏感,盲诗人成为上古的娱乐中心

就在那文字尚不普及的年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一群瞎眼的老人,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摇晃着手里的铃铛,敲着木鼓,艰难地前行,向过往的人们唱诵着古老的故事,宣讲着王的英明。

一个西方的老人的名字有幸被记录下来,人们知道他叫荷马。东方的老人没有留下名字,人们只能叫他们瞽史,其中有一个成为了舜帝的父亲。最后,无论东西方,老人们吟唱的歌谣都有一部份流传到了今天。西方的叫《神话》,东方的叫《风骚》。

其实诗歌从诞生起就有两部分,一部份是用文字记载的读音,它们叫做“音韵”。一部份是用谱式传承的旋律,它们叫做“音律”。只可惜当它们被写在纸上后,视觉系统就接了手。因此人们往往把音韵与音律分开,于是“诗”和“歌”被剥离。其实无论是神话还是风骚,乃至我们所熟知的唐诗宋词元曲,本来都是可以唱的。可到了今天,大部份曲谱都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看到它们的文字音韵部份,这就是听觉系统不如视觉系统的一个证明。

这是因为没有音韵学的知识,要将这些声音记录下来有难度。更简单的一句,就是:考试不考。古代的大诗人们醉酒章台,挥毫泼墨。有了灵感,下笔三千行,丢给乐工去按谱唱就是了。他们只管是不是按部就班,这叫“填词”,少有考虑在曲谱上有所创新。古代的音乐人身份也很低。商代乐师师延创作了新乐“靡靡之音”居然被认为有亡国之罪,春秋乐圣师旷被晋平公暗害,隋朝音乐家万宝常居然被活活饿死。这些都是千古以下依然让人叹息不已之事。

晋国乐官师旷也是位盲人

一、音律

然而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等圣王并不是看不起音乐。相反,音乐在他们的眼中太神圣了,是通天彻地,和乐百神的宝物。那时的人们认为通过音乐,天神与凡人可以喜乐相融,悲喜互通。因此他们创造了很多乐器,如传说中的“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质的乐器。这就是所谓“王道之音”。人们相信只有圣王才能正确掌握并运用它们。只要能够合理的使用这些乐器,幸福就会降临人间。

八音其实是指古代的八种材质的乐器

每一种乐器都有神奇的传说。传说舜帝时代,有一年温暖的东南风没有按时到来,这会引起庄稼歉收,产生饥荒。于是舜帝到了庭院之中,弹琴唱道: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一曲唱毕,南风大起,灾荒顿解,人民欢欣。而这首歌,后来就叫“南风歌”。

舜帝歌南风

音乐在上古神话中神奇的故事还有很多,有祝融引河图,朱襄氏通阴阳,葛天氏总万物之极。

在那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著名的“五音十二律”,这就是音律

为何要讲“音律”呢?是因为天地间的声音实在是太多了,哪些是好听的,哪些是难听的呢?人类自古到今就进行过探索。最终祖先们发现,声音的美丑与否不是任意的,它是科学的、也是物理的、更是数学的。好听的声音一定是有规律的。而这研究的结果就是“音律”。

“音律”不光是天然的,它也受到了民族性格的影响。中华民族自古就以“五”和“十二”为吉祥数。因为“五”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十二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所以就总结出了“五音十二律”。而换了西方,总结出了就是“七音十二平均律”。它们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要了解音律,我们就得了解何为“音组”。人类早就发现了在无数声音中,有些显现循环往复的关系。就象吹笛子,不管是竹笛还是骨笛,如果只能发出一个音来时。将它截成两段,再吹,再发出个音来。人们发现,这两个音除了音高,也就是响亮度不同,其他基本一样。其实这就是两个音的频率成比例关系。于是人们就把两个音间的声音编成一个组,这就叫“音组”。但每个组内部是几个音呢?

钢琴的音组

这个不是顺便定的,因为涉及到乐器的制作。所以必须得有规律。西方的方式是从第一个音开始中,每个音等比升高频率。这样到了第八个音正好是第一个频率的两倍,所以就以前七个音为一个音组。用简谱来记就是“1(do)、2(re)、3(mi)、4(fa)、5(so)、6(la)、7(si),这用专业的音乐术语来讲就叫“八度”,因为第八个就是下一个音组了。必须注意的是,为了追求音乐的完美,实际上3与4之间的音高距离是被压缩了的。那里长度只有其他音高距离的一半,所以叫“半音”。

而中国采用的方法更复杂一点,叫做“三分损益法”。它采用的方式就是将第一个标准音的数值定为三的四次方即八十一,然后将八十一除以三,只取其中的三分之二,这叫“损”,得数五十四,这就是下一个标准音的数值。然后再将五十四除以三,得数十八,再加上一个十八,得数七十二,这叫“益”,这是第三个标准音。再将七十二“损”,得数四十八,这是第四个音。第五个音再“益”,得数六十四,这是第五个。于是将这五个数按大小排好,即八十一、七十二、六十四、五十四、四十八。根据这比例制作乐器,发出的声音就是中国音乐的“宫、商、角、徵(zhi)、”五音。古人将其与中国传统世界观的五行相配,即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传说中古代的高明琴师可以通过弹奏这五音控制季节的变换。需要注意的是,这五音也与其汉语发音紧密相关,“宫”是喉头发音,其音极长极下极浊。“商”发音于齿间,其音在长短高下清浊之间。“徵”发音于舌,其音次高次短次清。“羽”发音于唇上,其音极短极高极清。因此五音同时也代表着汉语的五种发声方法。

五音

对比五音阶与七音阶,一般将宫对应1,商对应2,角对应3,没有4,徵对应5,羽对应6,也没有7。其实可以看见,五音间的音差也就在八到十之间,它肯定不是与七音阶中的那五个音完全对应的,只是这个音差人耳朵难以听出来。

另外,无论1、2、3、5、6,还是宫、商、角、徵、羽都是唱名。念什么不重要,关键是音高的不同,也就是说,中国古人唱五声肯定是宫、商、角、徵、羽而不是1、2、3、5、6。

现在五音、七音都有了,但离要谱写出一首完美的音乐还有距离,因为声音是很细腻的,光是这几个音不够。于是古人用“三分损益法”继续推算出七个数,分别是75.9、67.4、59.9、56.9、50.6、44.9、42.7。这七个数就不是整数了,所以不能入五音。但为了方便,就采用了75、67、60、57、51、45、43。将这它们与之前的五音合在一起就称为“十二律”。分别叫做“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用简单的对应则是:黄钟=宫、太簇=商、姑洗=角、林钟=徵、南吕=羽。成语中就以“黄钟大吕”代表庙堂正乐。一般还把位列奇数的音称为“律”,即“六阳律”,位列偶数的音称为“吕”,即“六阴吕”,合起来就叫“律吕”。

五音与十二律的对应

从图表可以看出,十二律间并不是等距关系。但古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提出了一个试验,那就是找一间静室,一般是在地上挖个土坑,主要是排除风的影响,把十二根按“三分损益法”做好的竹管放进去,固定在墙上,在管口放入极轻薄的芦灰。等到每个月,天地之气发动,相应月份管中的芦灰就自己被吹出来。一月是太簇管,五月是蕤宾管,就这样。

这个试验大家不必做,因为古人都没重新做成功过,天知道做成功的是不是有秘法还是本来就是神话,但神话也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世界。

由于第一个音的确定其实是一件主观的事,所以如果改变定音的位置,那么其对应的十二律也会有所改变。所以就有根据改变五音来重定十二律,也有改变十二律来重定五音的,以此来相配六十甲子,如黄钟宫调、黄钟商调等。这就叫“纳音五行”。

既然十二律不是等距,自然有按等距分十二律的方法。因为七音阶中有一个距离是半音,加入5音后正好距离都是半音。这就叫“十二平均律”,钢琴就是十二平均律的完美表现,它的一个音组里面,有七个白键,正好对应七音阶,之上还有五个黑键,加上黑键相邻的键位之间的音差就是半音。

钢琴上的十二等分律

不过要注意的是,东西方早就有了交流,结果是外国也有用五声音阶的,中国也有了七声音阶与十二平均律。甚至有可能它们在中国都更早出现。中国与4接近的音阶被称为“变徵”,与7接近的音阶叫“变宫”。在距今8000年前的贾湖遗址中就发现了当时的一只骨笛,它就是世界上第一件发出7音阶的乐器。而在明朝,王爷朱载堉用珠算的方法,在世界上第一个算出了“十二平均律”。这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音乐逐渐落后了。这种落后不仅是发展跟不上,更让人痛心的是传统的遗失。在春秋时代,光一个小国曾国所铸造的编钟就能发出两个音,其音色堪比现在最好的钢琴。而在清朝,国人早已经不知道编钟的做法了。乾隆五十五年的时候,官员们用了一万多两黄金做成编钟做为皇帝的生日礼物,寓意政通人和,但每口钟却只能发出一个音。不过后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所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由它演奏的。而直到八年后,曾侯乙墓编钟才出土,国人也因而有幸看到先秦乐器的真容。

曾侯乙编钟与乾隆金编钟

到了现在,中国音乐还在苦苦探索,很多被认为有“中国风”音乐其实是由日本音乐人撰写的。包括《故宫》、《风之花语》、《万里长城》、《故乡的原风景》等等。而我们自己“大师”的作品总让人感觉有西洋味道。这是很让人无语的一件事。

二、音韵

不过在向国际接轨的道路上,中国也并不是完全失败。汉语拼音就是一例。这就涉及到有关声音的另一个宝贝,那就是音韵。

传统汉语其实是没有拼音这种工具的。要想让人知道哪个字怎么读,就只能用字来标注,如“拾,音十”,也就是说“十”是“拾”的读音。这当然是不行的,万一这个查字典的人连“十”也不认识呢?更不要说还有些生僻的读音。

于是又有了一种注音方法,那就是“反切”,那就是使用两个字,用它们的读音拼出第三个字的读音。如“条”字,就是“徒聊切”,“黄”字,就是“胡光切”。只要将它们读快,第三个字就出来了。

但是与“以字直指”是同样的问题,查字典的人多半都认字有问题,如果就那两个切字也不认识,怎么办呢?不过在这里面古人找到了灵感,发现了声母与韵母。声母相同的就叫“双声”,韵母相同的就叫“叠韵”。将这表示出结构来就是“韵图”。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也只能以字标声标韵。结果庞杂无比。结果光声母就有36个,而韵母在现存第一部韵书《广韵》中就有206韵。几十年后整理成了《集韵》,删除了一些较少见的韵还有106韵。这样当然是不利于普通人学习的。

中国第一部韵书:广韵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原因是音韵本来就很复杂。在它被用文字记载下来之前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很多智慧融入其中,它其实也和音律一样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部分。如果更改的话,很可能会产生一些文化断层。比如说古代辨别写诗文、作对联的高下与否,很大程度就是靠音韵的运用。所谓“才子”,未必真的精通四书五经,但一定要精通音韵。一旦改变就不是那个味道了。就象现在我们念古诗,很多都不压韵,其实就是因为韵改变了。就象神话中的“真言”,读音变了还会有原来的威力吗?

但其实这是借口,因为其实语音自古到今都在改变,很大一个真正原因是有些人想垄断知识。像清代小说《镜花缘》中,唐敖和多九公来到传说中的“歧舌国”,想学习当地的音韵,结果歧舌国法律却拿这个当至宝,严禁把它们传给外国人:

如将音韵传与邻邦,无论臣民,其无妻室者,终身不准娶妻,其有妻室者,立时使之离异;此后如再冒犯,立即阉割。有此定例,所以那些少年,一闻请教韵学,那有妻室的,既怕离异;其未婚娶的,正在望妻如渴:听了此话,未免都犯所忌,莫不掩耳飞跑。

神话中的歧舌国

这虽然说的是神话,但现实估计也差不多,每个学者都拿音韵当宝,不肯轻易示人。因为有很多君主实施的是愚民之法,认为老百姓知识越少心眼就越少,于是就更好管理。

所以一直到了民国时期,西学东渐,原有的学术格局被打破,开启民智的呼声高涨,学者们才在政府的支持下,根据“三十六字母”和汉语单字,编写了三十九个注音符号,分为声母二十四,韵母十五。它与日语有点像,现在台湾还在用。

注音符号

然而在新时代,固有观念被进一步打破,国家采用了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用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来标记汉语读音。要把原来的三十九个字母浓缩为二十六个,牺牲是难免的。象本来汉语重要的“平入上去”四声中的“入声”,就在新的普通话中消失了,只在部分地方方言中有所保留。四声成为了“阴阳上去”。这就相当于五行中丢掉了一行。但是这样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象用键盘,我们不象台湾那边要用特制的键盘。直接用国外键盘就好了。因此,现在台湾也在慢慢使用汉语拼音。

阴阳上去

音韵与音律其实是相关的,可惜很多人对这还一无所知,在很多方面我们现在还没有恢复到祖先的高度,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提升。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会丢掉一些东西,是否可惜也只有冷暖自知。


性命之谜 第一部:眼—肝—怒系统

性命之谜(七)在每个人的耳朵里面都藏着一对小蜗牛和另一个世界

性命之谜(八)声音的秘密:莫道世界无鬼怪,次声波在等着你

性命之谜(十)体内双鹿水脏雷,你知道为什么人要有两个肾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音十二律
II 国风古韵:五音,十二律,三分损益法
古乐十二律
浅论词中宫调和乐律变化
借助力学概念学一点音乐知识:律制
为什么中国古代音乐是宫商角徵羽五音,而西方是DoReMiFaSolLaSi七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