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王》已经大获成功,这部电影在北美还有一个多礼拜才上映,但海外单靠中国的票房就已经突破1亿美元,最终票房预测会达到3亿美元。
而且在票房爆棚的同时,《海王》的评价也相当不错,IMDB目前8.3分,豆瓣8.0分。
DC这次真正实现了从票房到口碑的双丰收,为接下来DC电影宇宙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实上映前,没有多少人看好《海王》,甚至在DC漫画里,他也是一个屡次被更改设定,被反复抛弃又采用,一直处于边缘地带的超级英雄
因为他傻大粗的外形、毫无特点的超能力、看上去并不那么高的智商,以及在海洋里有点滑稽的快速游泳方式(这次电影版里少年海王跟海豚游弋的段落我也笑场了),成为了其他影视剧甚至DC自己的大型吐槽对象。
比如《生活大爆炸》在S04E11里,主角一行讨论能当哪个超级英雄时,当Le让Raj去扮演海王的时候,Raj愤怒地吼出了——Aquaman sucks
这几乎代表了欧美年轻人对海王的看法——他实在是太老套、太不讨人喜欢了。
于是,大家送给海王一个恶称:Suckman。
所以当华纳宣布《海王》的独立电影由拍摄低成本恐怖片的温子仁执导的时候,很多看热闹的影评人都觉得这是华纳对《海王》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电影一个半放弃的选择——反正成本不高,给他折腾,就算砸了,也砸不到哪去。
所有人都在等着看这个骑着奇形怪状海兽,穿着更奇形怪状的衣服在海里以更加奇形怪状的方式游泳的超级英雄的银幕笑话:Suckman要成为华纳新一轮的嘲讽对象了!
但现实就是这么让人意想不到。
所有人甚至可能连华纳自己都有点怀疑《海王》能不能行的时候(它的媒体场异常严格,不但严禁剧透甚至观看的时候手机都需要上缴),他真的行了。
而且超级行。行得不得了。
2
相信没有人能够否认,《海王》能成功,绝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导演温子仁。
所以这篇文章其实是想聊一聊温子仁。
温子仁靠《电锯惊魂》起家,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其实这部电影一开始只是温子仁在2003年拍的一部9分钟的短片,也正是因为这个短片令他声名鹊起,有了拍摄长片的可能性。
2004年,第一集《电锯惊魂》的成本120万,换来1.04亿的票房,随后几年时间里,《电锯惊魂》年年都在万圣节和观众见面,票房在第三集达到巅峰——1.64亿。
到2010年第七集收官的时候,这个系列全球票房已经突破8亿美元,成为最卖座的恐怖片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个纪录已经很难被打破——除非是温子仁自己的招魂系列。
《电锯惊魂》后面每集的成本都控制在1000来万,所以从商业角度,这是一个无比牛X的暴利项目,但换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后面几集的评价可以说是每况愈下。
不过这已经和温子仁关系不大了。
3
也许很多人都没发觉,温子仁只是第一集《电锯惊魂》的导演,后面全部都只是监制,只有第三集参与写了一点剧本工作。
他在《电锯惊魂》一战成名后,迅速赢得了大片厂的橄榄枝,环球和20世纪福克斯都向他进行邀约,而他把工作都接了下来,前后选择了两个新项目进行执导。
一个是《死寂》,同样也是恐怖片。这部电影由环球投资,成本也到了2000万,温子仁第一次有这么多钱拍电影。
另一个是《死亡裁决》,讲述一个老实本分的中年男人为无辜死去的儿子血腥复仇的黑色动作片。
这两部电影都在2007年上映了,他们标志着温子仁作为导演的本分与野心:一方面保持自己的恐怖片风格,另一方面则开始尝试其他题材。
很遗憾的是,尽管这两部电影评价不算差,也赢得了一些影评人的赞誉,尤其是《死亡裁决》;但两部电影在商业上都失败了
环球安排《死寂》在2007年的3月16日上映,同一天上映的,有索尼影业的《亡命感应》,这部电影有大明星桑德拉·布洛克做主角,同样也是恐怖惊悚类别,《死寂》毫无胜算,首周票房只是对方的零头。
最终,《死寂》以2000万的成本,在北美只拿到1681万的票房,输得有点难看。
至于海外?环球不再投入宣发,早早的放弃了,只在10多个国家上映,票房仅541万。
而在《死寂》上映的时候,同期的票房冠军,一直是另外一部B级片。
它上映之前并不被看好,但上映后票房爆棚,成为年度黑马,在当年的春季一骑绝尘,甚至在全球都创下了惊人的票房奇迹。
那部电影叫《斯巴达300勇士》,导演是扎克·施奈德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4
《死寂》失利后,八月上映的《死亡裁决》情况更不乐观。
虽然有凯文·贝肯这位明星,但电影的票房非常差劲,北美甚至都没过千万
这让投资的20世纪福克斯非常失望,甚至叫停了和温子仁合作的项目。
有人觉得温子仁还是老老实实回去拍低成本恐怖片吧,别折腾大制作了,他不配。
事实上,温子仁也的确受到了这两部电影商业上失败的影响,度过了一段时间的低潮期。
每年的《电锯惊魂》系列依然在上映,他依然是制片,作为这个项目的大佬之一,赚钱倒是能赚
但《电锯惊魂》的票房也是每况愈下,评价也越来越差,他当然意识到不可能一辈子拍《电锯惊魂》赚钱,这个项目也已经穷途末路了。
他甚至还尝试过跨界,去给电子游戏《死亡空间》拍短片。
但接下来怎么办?
既然你们说我只能拍低成本恐怖片,那我就再试试吧。(这是我想的温子仁的内心独白)
2009年底,《电锯惊魂6》上映且被观众痛骂后,温子仁投入了新片的筹备。这次他延续《电锯惊魂》的路数,依然是低成本,依然是恐怖片。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温子仁的这种行为,大概能叫——
「回归初心」。
5
2010年4月,温子仁的新片开始拍摄。
这部电影由灾难影业投资,成本是看上去有些可怜的150万。
男主角是派翠克·威尔森。
一个有趣的事是,派翠克·威尔森在2009年刚主演了扎克·施奈德的年度大作《守望者》,在当中扮演超级英雄夜枭二世。
那时,凭借大获成功的《斯巴达300勇士》,扎克·施奈德已经名震江湖,开始跟DC和华纳合作,进行超级英雄电影的开发;
而此时的温子仁还在琢磨怎么能够省钱的把新片给拍完。
这离两人宿命般的相遇还有七年的时间(夸张了夸张了并没有那么狗血)
温子仁一开始连片名都没有想好,甚至连主演的拍摄地——那个大屋都是最后才找到。
为了节省成本,温子仁就在洛杉矶当地找了一个屋子来拍。但那屋子也小有名气,是个历史建筑,租金昂贵。
为了省钱,温子仁只租了一个月。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这部没想好名字的片子,必须一个月就拍完。
温子仁这部新片是他擅长的鬼屋题材,基本都在一个地方就能拍完,十分省钱。
而且为了票房更好,他甚至放弃了一贯喜欢的暴力与血浆,《电锯惊魂》的R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PG-13。
这部电影,后来定名为Insidious,也就是《潜伏》。
提及影片拍摄时候的故事,演员派翠克·威尔森说:“我们一天得拍摄相当长的时间,以及相当多页数,而且我们没太多时间重拍或练习。”
这充分发挥了温子仁对小成本的控制。
甚至连配乐的囧瑟夫,都在影片里客串饰演了恶魔。
影片顺利的在规定时间里拍完了,甚至还提前了一个礼拜就完成了大屋的拍摄,最终整部电影的拍摄只用了30来天。
这类不怎么出名的恐怖片,一般走B级影展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到了9月,《潜伏》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
结果?自然是好评如潮。
不到12个小时,索尼影业就把本片买下来了。
本片2011年3月上映,首周就在北美拿到1327万的票房,最终在全球拿到9700万,成为2011年全球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电影。
温子仁又成了。
6
《潜伏》成功后,又有大厂来找他,又让他拍其他的新片了。
但这次大概是吸取了上一回的教训,温子仁没有接受邀请,他又继续稳扎稳打,开发另一个恐怖片系列。
不过这次的新恐怖片,他开始展露出自己的野心——他想打造一个自己的恐怖片宇宙。
简单来说,就是他来拍第一部,然后其他导演在他的基础上去拍其他的系列,不同的主角,不同的恐怖故事,但都发生在他建立的这第一部的故事当中。
这次的新恐怖片,叫《招魂》。
《招魂》的故事依靠真实的驱魔经历改编而成,依然是《潜伏》里的好搭档派翠克·威尔森当主角。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派翠克·威尔森和维拉·法梅加饰演的驱魔人夫妇驱魔的故事。
电影里涉及到许多“人鬼大战”的场面,需要用上CG,所以这回的投资也高了,到了2000万美元。
但投资的华纳对温子仁很有信心——毕竟他拍恐怖片的成功经历远远多过失败。
而且温子仁向华纳描述的“恐怖宇宙”概念也挺吸引人的,至少听上去就好像很赚钱的样子。
影片在2012年2月开拍,又一次的发挥了温子仁快狠准的风格,38天就解决战斗。
公映后本片好评如潮,烂番茄打出85%的好评,无数的媒体盛赞本片能让观众魂飞魄散,甚至连过去不怎么看重的恐怖片里演员的演技都被提出来了。
《好莱坞报道者》甚至说女主角维拉·法梅加贡献了“令观众窒息”的顶级表演!
最终本片在商业和艺术上取得双重好评,全球拿下3.19亿的票房。
这个数字令本片杀入恐怖片历史票房前十,与《灵异第六感》《驱魔人》等经典并驾齐驱。
温子仁又一次成了。这回不但成,还成大发了!
7
温子仁的恐怖片宇宙,也因为《招魂》的成功而开始了
在《招魂》宇宙体系下的《安娜贝尔》系列、《修女》系列接踵上映,温子仁退居当监制,扶持了各个导演来拍摄。
《潜伏》《招魂》双管齐下,每部都成为了低成本高票房的典范。
今年9月上映的《修女》,以2200万的成本,在全球拿到了3.66亿,票房再一次毫无悬念的大爆。
而在这些他擅长的恐怖片当中,他开始实现自己的另一个导演梦想。
那就是拍好莱坞的超A级制作。
只是这部电影的制作同样充满波澜,甚至是真正的多灾多难。
这就是《速度与激情7》。
8
2011年底,因《速度与激情5》票房大爆,成为环球影业看家巨作,于是环球打算将第六集和第七集连续拍摄,在故事上以上下集的方式推出,导演依然是林诣彬。
但是,在拍摄过程里,导演林诣彬和既是主演又是制片人的范·迪塞尔发生了冲突,导致他退出。
冲突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两部电影的制作周期太接近了,电影的档期又是提前敲定的,这需要林诣彬还没拍完《速度与激情6》就要开始《速度与激情7》的
这让想一心做好电影的林诣彬感到不能接受,甚至他在后来的采访里,一直都觉得《速度与激情6》就是整个系列的谢幕。
但第七集事实上已经拍摄了不少的素材,电影的主角、拍摄地、剧本等都已经定死了。
所有的一切都就绪了,就是需要有一个导演能够很快的把规定好的工作做完就行了。
这时候,范·迪塞尔向温子仁伸出橄榄枝。
这是温子仁一直希望的大项目。
《速度与激情7》有1.9亿美元的投资,超级大明星做主演,还有着惊险刺激的大场面。温子仁很快就投入了影片的制作。
2013年9月,影片开始拍摄。温子仁提前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发挥出了他一贯对影片良好的控制能力,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结果意外发生了。
11月30日,男主角保罗·沃克发生车祸去世
一天后,《速度与激情7》宣布停拍。
12月4日,环球影业宣布,电影一切工作都暂停。
主角去世,电影怎么拍?
这时候所有的媒体都在八卦和好奇。无数的热心影迷也提出一堆的解决方案。
大家都在猜测温子仁怎么办,这位似乎只会拍小成本恐怖片的导演,该如何面对这起沉重的电影事故?
而温子仁对媒体反复说得最多的是一句话:
我会继续把《速度与激情7》拍下去。
2014年初,范·迪塞尔和温子仁给出了「电影如何拍下去」的解决方案——由保罗·沃克的弟弟完成他的拍摄,辅以CG。
并修改了电影最后的剧情,让这个角色和保罗一起,在大银幕上完成谢幕。
《速度与激情》系列是环球的摇钱树,几十亿的票房让环球注定不可能因为保罗的去世就终止影片;而如何安抚保罗的影迷也是一个学问
温子仁用儒家的中和心态,平息讨好了资本家与影迷(这是瞎扯淡,温子仁估计都没看过几页儒家的书)。
总之,多灾多难的《速度与激情7》还是拍摄完成,虽然延期,但还是如约上映了
因为主角的去世,本片创造了惊人的票房成绩,以1.9亿美元的成本,在全球拿下15亿的票房成绩。
商业上,速7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但温子仁其实并不是很满意。
严格来说,这不是他想要的那种超A级制作。因为他接手的时候,林诣彬和范迪塞尔就已经安排好了一切。
他后来回忆的时候说,自己只是执行范迪塞尔要他做的事情,他在这部电影里并没有自己的发挥和创造。
后来,他曾经对记者说过一个故事。
「我看《疯狂的麦克斯》的时候一直在琢磨,为什么有一个人站在战车上玩吉他,为什么那吉他他妈的能喷火?这跟影片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意思?
是的,没意义,但就是他妈的太酷了。我就想,如果有一天能自己拍这种大制作,我也要弄这种没有意义但是很酷的东西进去。」
于是,很酷的《海王》出现了。
9
如今《海王》已经上映了,即便北美还没上映,但无论北美票房如何,光是海外乃至中国,以这个票房成绩,华纳高层估计做梦都要笑醒了
回过头来看《海王》这个项目,说再多都有点马后炮的意思了。
但的确,《海王》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被看好的项目,毕竟DC宇宙里有蝙蝠侠,有超人,再不济还有闪电侠(毕竟《生活大爆炸》是那么的火),而神奇女侠也异军突起为人多熟知。
海王一定是当中最不起眼的那一个。(钢骨:谢邀)
但温子仁为这部电影做出了耀眼的成果。
我们能看到这部电影在省钱上是有一套。
比如里面大反派的音效,其实是演员在录音棚里拿着垃圾桶录出来的
要是别的制作组,怎么也得量身定做一个头盔戴着录了吧。
而且要注意的一点是,本片场景众多,绝大部分场景甚至只用了一次,对于制片来说,如何控制成本确实是个学问。
而温子仁在这方面实在是太有经验了。
这部电影的执行制片之一就是扎克·施奈德。是的!终于讲到他们的相遇了。
DC宇宙在华纳的操持下,一直由扎克·施奈德为灵魂人物进行开发。
但这位我非常喜欢的导演在个人风格上实在太过突出,也导致了影片在普罗大众的接受度上并不高,所以商业上一直不算太成功。
无论是重启的超人还是《蝙蝠侠VS超人》或者《正义联盟》,都毁誉参半。
观众对于DC复杂的感情纠葛和黑暗的世界观并不太感冒,如果不是《神奇女侠》的意外成功,甚至都感觉到华纳对DC宇宙的开发已经兴趣寥寥。
这时候,温子仁和《海王》的出现,就像定海神针一样,给华纳和DC高层以及所有喜欢DC英雄的影迷定了心神。
这部电影里,温子仁一方面解决了DC宇宙过去不接地气,不让普通观众看得舒舒服服的问题
影片里没有莫名其妙的黑暗元素,主角甚至一家人齐齐整整,被观众笑言多久没看到父母健全的超级英雄了。
同时,他用尽了娱乐片的手段,让每一个戏剧点都到了极致,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观众对电影“爽”的需求。当然,这也导致了看得多的影迷们觉得影片比较套路。
但这不是温子仁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毕竟又想不套路又想爽,这可不是DC电影宇宙目前要考虑的事;
此外,虽然抛弃了很多黑暗元素,但影片却有着温子仁的个人恶趣味,毕竟他是醉心于恐怖片的导演。
于是我们一开场就能看到爱手艺老爷的书,结尾也能看到克苏鲁神话里的远古大神出现——山羊头触须角,标志性的克总!
而海沟国那一段对于恐怖生物的刻画,更是展露出了温子仁身为一个恐怖片导演的自我修养
同时,温子仁也没忘记自我表达。
10
《疯狂的麦克斯》里那把喷火的吉他,温子仁一直记得。
所以在《海王》里,当兄弟二人决斗的时候,场景里出现了一个疯狂敲鼓的章鱼
这个章鱼没有任何剧情交代,但温子仁给它的出现写了好多页的背景和人物故事,甚至给它取名为TOPO。
也许在电影里一闪而过,你并没发现TOPO的身影;或者你跟我一样,发现了,但是并不知道导演为什么安排,只是觉得有一直章鱼在敲鼓,也许理所应当。
但这就是《海王》成功的原因——它的一切都理所应当,温子仁做的一切都理所应当。
这就是一部把选择题都选对了的电影。
选择题的项目都是安排好了,确实没什么新意,无非就是ABCD四种选项。
拍商业片就是做选择题,能选对60%就及格了。选对80%就是一部好片。
而《海王》里,温子仁做对了95%的选择题,于是这部电影成功了。
你以为这容易吗?这可并不容易。
所以,记得温子仁,记得《海王》吧。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看到《正义联盟3》甚至梦幻中的《复联VS正联》的时候,要记得温子仁,这位力挽狂澜,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导演。
James Wan,你好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