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请珍藏!李玉琳老师你问我答系列50题原稿

“技术交流就是一种沟通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不存在“真理”问题,也会有不准确或是不正确的看法,只有相互交流才会有相互提高。”

——李玉琳老师

李玉琳老师的你问我答50题文章流传甚广,许多公众号都有转载。但部分内容或许因为经过多手转载,内容已偏离原题和老师原意。本文为老师原版问答,大家可放心浏览传阅,同时欢迎砼学们敞开交流~

同时,砼sir也特别邀请了李玉琳老师,将在2021年11月18日19:30-21:30来到砼学微直播课堂与大家分享“砼学心得”,长按识别(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即可加入公益直播课堂!(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还可获取更多李玉琳老师的精彩直播课程)

01

Q

请问您有没有一些混凝土心得体会,能不能分享一下?

答:水泥基混凝土是一种结构性的材料,虽然具有某些商品性质,但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是需要生产者与使用者共同其负责的一种材料。有人说什么是好的混凝土?好好打的混凝土就是好的。看似很俗气,但是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在行业里混凝土的生产并不是高难尖的技术,为什么会出现时好时坏的现象,还是从思想意识上不重视,认为就是一个将几种简单的地方性的材料混合在一起的“和泥”过程,没有持之以恒的观念,所以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混凝土一定要有可以“自圆其说”的过程,也可以是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性质的可知性。我在给河北实验培训的时候提出一个管理方面的措施或是方法(四个台账的连锁、制约、监督、效率的作用)。所有的事情一定要可做到溯源,原因很简单,混凝土是一种成型很简单的材料,即砂石水泥和水,但是硬化后的复杂性很难讲清楚,原因是里面固、气、液态同时存在,再加之较为复杂的物理化学的变化的变化,所以如实做事,规范做事,辩证分析是基础,当最终产品即结构件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各个环节溯源,以便不能出现重复的“错误”。看似很简单的材料采购进货(第一个台账);真实对所进的材料进行必要参数的复试(第二个台账);正确提供给实验管理人员设计基本数据和调整(第三个台账);再到生产环节准确的制作(客户反馈是第四个台账),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连锁的,就如同80年代TQC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一样的,这样才会有在生产环节的质量保证的满足,这是必要的,也是混凝土质量合格的基本。现代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带来了质量责任的双方承担的现实,即各负其责各把其关。作为预拌混凝土生产人员一定要对每天周而复始的工作,不厌其烦的如实的操作,不能有一点的马虎,因为混凝土是一种结构性的材料。

02

Q

每车每批砼可有随时监控,可追溯性怎么办,不是简单的二维码编辑一下。

答:由于预拌混凝土是一种涉及到结构安全的材料,从建筑法和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建设部规定的质量终身负责的条款中,应该清楚的规定,所有的环节和过程都应该要有可以溯源的证明。除了前所说的台账记录的溯源性以外,生产计量体系的真实性更重要(国外有采取拌和物水灰比检测的方法,不合格的混凝土不允许浇筑到结构中,如日本就有水灰比检测仪和泵管拌和物流动检测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基本保证浇筑到结构中的混凝土的质量是合格的)。我从2013年左右就采取每天抽查搅拌记录,同时在每次成型试块的拌和物的搅拌实际计量单里,通过拌和物的状态检查实时用水量和所有材料的计量偏差率,将实际的水胶比计算后标注在搅拌记录单中,随后将所成型的试块强度都一一记录在上面,同时进行强度与实际水胶比的统计,作为本单位的灰水比与强度的关系图。在做数理统计时予以考虑调整。这个就是搅拌站的质量控制体系的一个环节。其实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材料只有水会因材料的含水不稳定而始终不稳。混凝土生产企业使用芯片在2000年去新加坡看到那里对所有信息实行的信息追溯,尤其是试件的加压环节可以直接传递,避免人为的修正。如果使用二维码也是可以的,设备就应该具备能接收的功能。实际这是一个系统管理的问题,科技手段有一定的优势,但不是依赖的依靠,质量管理是企业的系统管理的一部分,由于预拌混凝土是一种结构性的材料,所以生产质量是保证结构施工质量的前提,做好自己的工作,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是必须的,也是首要的强调的是过程控制,不是试块的“扫码”。

03

Q

绿色预拌砼的概念及操作性的具体说法。

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中第(七)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加快发展防火隔热性能好的建筑保温体系和材料;积极发展烧结空心制品、加气混凝土制品、多功能复合一体化墙体材料、一体化屋面、低辐射镀膜玻璃、断桥隔热门窗、遮阳系统等建材 ;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深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质检部门要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编制绿色建材产品目录等。同时在2014年5月21日又有了《绿色建材标识评价管理办法》。相关内容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与要求。现在有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建筑众多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理念,绿色应该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题,从各种意义方面我们从现在就坚持绿色的系统概念,一定是一个造福于人类的最大事。关于绿色生产方面的一些要求会有一些规范标准制定出台,近几年也参加了一些企业的申报评审检查,对国家有益,对企业有好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生产产品的质量,重要的是能有效的使用我国面临匮乏的资源。

04

Q

可以讲讲南北方混凝土搅拌站技术人员对混凝土技术这一块的认知区别?

答:针对这个问题一般只能针对环境因素对混凝土的生产者需要注意什么给些建议。南北最大的区别就是温度和湿度(西北是干燥和温差)。北方有冬季施工的技术规程,99年时听说编制炎热环境下的施工技术规程,估计是炎热的环境与低温的环境中的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不好编写,一直没有出炉。从混凝土的基本性质方面考虑,重视温度“效应”可能更重要,水泥基混凝土结构中出现的一些开裂的现象,很多都与温度差或是温度应力有关系,而现在的结构设计的截面普遍偏大,强度等级也偏高(指强度等级大于C40的),所以这也是混凝土技术性质的一个方面面对和解决的需要。从使用的材料质量北方可能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普遍不如南方,也可能是重视的程度或是规模。南方每次进场材料的量相对多,而北方有时会仅有三五十吨,甚至一车的材料都有可能不是一样的。从材料稳定性因素,北方可能会因材料的不稳定而多关注每一车材料的对应性的使用,也可以说是相对“警惕性”高点。我发现南方有的站对每一船的材料进行检测,好像就认为是掌握了进场材料的控制。但是由于每一船的材料差异大,而堆放又是覆盖式卸料,此时的材料检测就与实际生产需要的参数出现了“漏洞”。正确的材料检测或是材料复试一定要由进入搅拌机前的横皮带去取样,这样才是与生产实际对应的参数。水泥一般都是上市公司,每一家水泥厂的生产质量控制指标都是严于产品使用指标的,一般差异不大。我觉得应该发挥行业协会的管理作用而不仅是召集企业开个会而已。如果有一些问题的出现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交流。由于材料自身的品质以及加工质量的重视程度,北方的配合比普遍比南方的偏于保守,而拌和物的稳定性也是差于南方。

05

Q

请问高性能与高强砼的区别?每种说法不一,想听听您的解答,谢谢!

答:我个人认为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对水泥基混凝土质量的一种综合要求,并非为品种。也不应该将其仅归结到是对材料的一种要求如低收缩等等。由于混凝土的性能不能单独进行评价,一定与材料的选择、拌和物的生产控制以及施工后结构质量等都有关,所以应该是对一种对材料质量以及施工等高标准或是高要求的统称。而高强混凝土应该主要针对的是设计的强度等级比较高而言。没有必要将高性能看的过于复杂或是“面面俱到”的要求。

06

Q

 李老师,初学搅拌站配比掌控搅拌站从哪些方面着手,入门?

答:混凝土的配合比属于核心的管理技术。一定要在对拟使用的各种材料的基本性质有一定甚至是很充分的掌握,这是前提条件,也是必要的要求,所以试验技术和评定是入门基本工作。不要找捷径,也不要去学习什么“窍门”,尤其是一些不规范不标准的“方法”即一定要有出处或依据。任何试验参数的掌握一定要进行实际操作,因为试验是永远看不会的。所有的材料试验一定要在规范统一的标准的要求下进行操作,当你熟练掌握试验技术的基本技能以后,可以了解一些“便捷”的或是较为简单的试验方法,但是前提一定不能缺失科学性和基本常识。北京的80中市重点学校,校门前有四个字即:基础与积累。搞混凝土的人一定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前提以不失方向,同时再将实际的操作变为“经验”而积累,再在将其升华而巩固,周而复始而“应对自如”。简单不能敷衍了事,简单也要高度重视“不厌其烦”,因为你生产的是一种具有安全性的结构性的材料。

07

Q

商混搅拌站和试验室信息化李总有何高见?

答:信息化的管理一定是以后的主旋律。首先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将各个岗位责任真正落实到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以信息能够溯源为原则的基础上,使用几个环节的台账管理建立管理的闭合。同时对几个关键的岗位的人员实行每日工作日志式的要求,如材料验收人员、材料复试人员、质检人员、搅拌机操作员、外检或巡检人员、实验室主管、调度司机等。这样就可以做到管理者通过这些要求的信息反馈对过程实行有效的管理和要求,达到管控的结果。如果将其编成程序,用计算机强制式的进行约束和管理应该更好。我们近期开始做管理软件的形式规范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的操作要求,实行强制性的要求。

08

Q

骨料为什么没有监管部门?

答: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材料质量虽然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和约束,但是针对中国的管理模式,所有对应的管理部门,只要能有所作为,真正抓住质量是百年大计的宗旨,应该是可以有所转变现状的。也希望呼吁主管部门,如协会,虽然属于民间团体组织,但是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建议权。以前骨料属于地材不受重视和关注,但是现在的现状已不能再不重视了,一是资源的匮乏;二是现代混凝土对骨料性质的要求;三是我们要从量的需求发展阶段提高到质量高度保证的提升阶段,从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和稳定的政治因素要求。绿色环境要求或生产是国家的大事,但是可否持续性发展并非仅一个绿色环境保证的单一因素,因为材料的不可再生是个事实,好钢一定用在刀刃上,如果是“粗制滥造”或“滥竽充数”即使再好的绿色生产也是“徒劳”的。面对现在的材料供应市场除了管理部门的监管之外,也与使用者有更重要的关系。要学会说“不”,一旦你接受了材料就一定意味着你的生产控制系统是可以做到质量的保证的。是否也是如同混凝土的拌和物交付到使用者手里的时候,使用到结构里的质量就应该由施工方负责的道理一样。

09

Q

混凝土生产企业是否应该为施工单位提供试件?

答:生产混凝土的单位为使用混凝土施工企业依据合同关系提供混凝土拌和物材料,是具有商品属性的经营活动。合同是受法律保护的,即是“商品”,就要有交付验收的手续和过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规定,双方在做履约合同交货验收过程中,拌和物和强度是必须要满足的指标,所以交货验收的试块成型必须要由使用方负责,其中和易性即坍落度的检测是前提要求,也就是说当拌和物的质量不能满足使用方的要求时,是不可以成型试块作为验收依据的。如果交付验收的试块是由提供方负责提供,应该属于违规和“违法”行为(涉及到造假)。

10

Q

请问专家,混凝土成本跟混凝土强度哪个更重要?

答:生产是创造财富的过程,效益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而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一定是最终达到的目的。如果合同约定混凝土强度是关键指标,作为提供方是必须要满足和要达到的。企业成本高低主要与企业管理水平有关系,包括经营和技术以及综合。生产一定是有成本产生的,作为混凝土的生产成本不可以片面的追求降低。管理能力强的企业总成本的支出就会降低。但是有一点一定要关注,增加管理成本的投入是有限和必须的,而处理成本的结果是无限的也一定要避免的。我们不应该在市场上进行横向的比较,即使是相同的地区也不可以,因为前提因素一定具有个性的。作为混凝土生产企业一定要抓竖向的管理和管理效率或是责任担当效果的部门之间的“对比”。

11

Q

混凝土外加剂市场长比较乱,如何规范监管?

答:外加剂产品好像有点“乱世出英雄”的现象。我建议的宗旨是,从建筑质量终身负责的严格规定中,谁使用谁负责是基本要求。说的再好再优良的材料,一旦确实因为某种材料问题所造成的质量“问题”时,材料厂家不会为你承担责任的,掩盖只是看到的表面状态改变了,实质是否还有“影响”一定需要充足的技术数据的支持,如耐久性的实验结果同时存在一个综合性成本的实际问题。从现在一些所谓“外加剂”的某些效果基本属于单一性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存在可以应对万变材料的“万金油”的外加剂。

12

Q

水泥细度,助磨剂,矿物组成不同都会改变水泥性能,标准是否对这些更加细化?

答:关于GB175标准的修订已经完成,请及时参考标准中参数要求的变化。但是有一点就是,水泥是一种应用型的材料,有具体的主要性质参数的指标规定。如何使用?怎样使用属于使用者的技术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原因是任何一单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都是单一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致性。每个人的经验介绍都有其单一性,应该学习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而不应该是照搬和定量(非计量的量)。我们初始在配合比设计的时候需要的一定是知道水泥的基本性质后才去确定实验室配合比的,现在是在没有足够的试验数据支持的前提下都是一种“预估值”的估算,很多看似很“精准”的“公式”,也一定是不稳定或是“蒙的”。日本使用的材料相对是稳定的,仅以水泥的参数而言,都是实实在在的用水泥的标准值。而我国的水泥即使是标准的普硅42.5的水泥也会有明显的差别的,所以就更需要做好材料使用前的复试,先试后用也是我国规定的技术管理措施要求。

13

Q

水洗机砂因为环保需要,用絮凝剂洗砂,残留的絮凝剂对混凝土流动性有影响外,坍损大,怎么办?

答:其实水洗机制砂不见得对使用者有过多的好处,至少有一些必要的细颗粒被冲洗走了,不仅是0.075以下的颗粒。当使用了絮凝剂了的机制砂,从级配与拌和物流动性考虑单独使用有很多的不利因素,所以如何合理使用这种砂子,需要和你的使用比例和实际使用的外加剂的相容性有关系,尽量找到合适的配伍。有条件可以采用裹砂搅拌工艺。

14

Q

我们是河北省石家庄的混凝土搅拌站,新进一批水洗砂,含泥量不超标,级配合理,但是生产混凝土后,塌损很大,调整外加剂作用不明显。到工地后混凝土气泡非常多。请老师给分析一下原因,是砂场洗砂时的絮凝剂原因,还是砂中的其他原因?

答:和絮凝剂有关系。因为有的絮凝剂具有增稠的作用,所以知道生产使用的材料对于搅拌站可以制定对应的技术措施。可以通过做材料的吸水率试验确认一下。也可以将骨料充分洗干净后再做试验进行比对,以确定坍落度损失是否是主要的原因。有时气泡和砂细或多孔、泥块等有关系。用排除法做试验。

15

Q

搅拌站材料波动太大,怎么去降低混凝土对外加剂的敏感性,如何去提高混凝土的匀质性?

答:关于材料中的某些组分或是颗粒对外加剂(聚羧酸)的相容性问题前面有所叙述请参考。另拌和物的匀质性是通过搅拌时间的保证实现的,西方国家大约120s,日本60s(高速机)我国普遍小于60s,有的甚至不足30s,所以拌和物的匀质性是由搅拌时间保证的。尤其是使用双卧轴搅拌机,因两轴之间存在一定“空间段”,在拌和物流动性小于200mm左右时,该段的拌和物是搅不到的,除非有足够的搅拌时间保证。如果使用的材料品种还多的情况下其搅拌时间对匀质性就更加关键和重要了。

16

Q

从胶材与水接触到减水剂分子基本吸附平衡的时间内,水泥颗粒和早期水化产物谁吸附的减水剂分子多,机理是什么?

答:从材料性质分析,石膏首先吸水并包裹在熟料铝酸三钙的表面使其不能立即水化(调凝作用)这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三氧化硫的总量不可能全部与该熟料颗粒相容,可能被其他的掺和料颗粒吸附一部分,这就是有可能的调凝的数量不足;但是由于有些掺和料掺加了一些用石膏做激发剂,也有可能没有掺加,或是球磨加工掺加的不匀质,所以也会成为拌和物流变性能的不确定性或是不稳定性的现象;还有就是(聚羧酸外加剂)对三氧化硫有敏感性,即是外加剂的减水效果发生变化(同济孙老师),这样也会成为三氧化硫的效率不稳定的现象,我们现在都仅在关注泥粉对聚羧酸的影响而忽视其他的因素;再有就是骨料的吸水性,尤其是吸水率大的骨料(开口孔或裂隙大),有时即使是湿的骨料也有可能在搅拌、运输、泵送过程中,因外力扰动的关系有部分颗粒状的外加剂强行被压入孔、隙中而影响效果。当然环境的温湿度也是不能忽视的原因。

17

Q

聊聊增效剂(减胶剂)的看法与应用注意事项?

答:增效剂或是减胶剂我在12年就做过比较详细的比对试验,包括科研单位和大学的材料,从性价比考虑没有十分优越的效益,有些材料在某种提高“稠度”方面有一定的改变。很多人以水泥有一些很细的颗粒的集聚团,一般外加剂分散不了,只有使用这种就可以打开且提高了强度。我和清华大学阎老师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增效剂的,里面有一张形貌图足以说明集聚团的不存在。我们强调的是,水泥的颗粒一定要有不同的粒径,从0~100μm,原因很简单水化是有外向里逐渐进行的,合理的级配可以有几十年的强度贡献,如北京10年大庆的十大建筑,50~60年的强度为300#混凝土,08年抽检可以有60兆帕。还有就是美国的案例。假如将水泥颗粒完全水化了,后期的安全性从哪里来保证,我们的结构可不是仅几十年的使用寿命的。从水泥物理化学方面分析,硅酸钙总量是不变,早期高了,后期一定会低,早期都水化了,后期还有吗?当然现在可能有些“好的”产品,也有一些人在用的过程中感觉有一定的效益,但是搅拌站是对质量终身负责的一方,具体使用什么材料最终技术是要负责的(只要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就行)。另由于这种材料的掺加量相对很少,此时需要搅拌过程的匀质性就会更加关键和重要,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篇有关匀质性方面的试验数据。

18

Q

工地的砂细度模数在3.4 且通过0.315公称直径不足10%,如何通过外加剂打出良好的工作性?

答:仅靠外加剂是不合适的。混凝土的工作性是一个多指标的拌和物。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和所有的骨料之间的颗粒级配有关系,就是看各个颗粒间的连续性,对于过少的可以适当提高砂率或是使用一些粉煤灰,但是要注意凝结时间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增加质量好的引气剂也可以改善拌和物的流动性能。

19

Q

早强防冻剂对混凝土早期强度有作用吗?对龄期为7天的强度有作用吗?在什么气温下,需要加防冻剂呢?

答:防冻剂一定要具备四个功能即有效的减水、降低冰点、合适的早强、适量的引气。用于混凝土中的早强组分很多,关键是要是用对混凝土结构没有副作用的影响就可以,如混凝土中的总碱量、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等等。一般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主要指14天以前的强度发展(对比),我国对进入冬施的时间节点有严格的规定即连续五天大气平均温度稳定的低于5度的时候。这些我国有明确的技术规程规定。

20

Q

用相同配比,做了几组外加剂过量的试块对比,将每组拌和物搅拌静置至和易性良好的状态再装模,相比于外加剂掺量正常的试块,外加剂过量的试块存在3天7天略大于正常掺量28天小于正常掺量的现象。请问这种现象正常么。

答:首先看外加剂的组分都有什么?拌和物放置一段时间再去成型至少说明拌和物的中的一部分水会有蒸发的可能。混凝土的强度变化或是发展一定要清楚都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如水胶比、水泥的矿物组成、掺和料的品质、外加剂的组分和性能、装模的一致性、压面的一致性、养护的温湿度、放置的位置、龄期等,同时还要有实时试压的过程记录以及破型后的状态,所以一定是个综合因素有关系。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和水灰比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水泥复试检测参数中没有出现异常现象(细度、凝结时间、3天、28天强度等),那很多情况下和试块的拆模前的编号以及顺序有关系了。一般我们做任何具有比对性质的试验,要找到可比性一定有基本的前提要求,而不是随意,也就是将变量不要过多。要想了解多因素的影响,一定需要足够的实验数据的支持,因为混凝土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材料离散性是客观存在的。

21

Q

搅拌站聚羧酸外加剂复配在应用与机制砂相适应问题的解决与措施?

答:聚羧酸外加剂单纯与机制砂的配合使用,主要有砂子的颗粒分布、吸水率、石粉的性质如钙质?还是硅质?酸碱性等因素有关联,所以可以采取一对一的解决。由于外加剂属于一种“从动”的材料或是与其他材料相容的材料,一般不可能固定外加剂而由其它材料来相容(特殊混凝土除外)。外加剂的复配和减水与保坍组分的质量以及比例有关系,应该是一个合适的配合性即相容性。

22

Q

混凝土怎样让气泡引出来,用什么样的外加剂?

答:混凝土中的气泡有两种因素所致,一是外加剂中引进的含气量和搅拌过程中带入的空气。所以要根据气泡的形状和数量和位置来判断是什么原因所致。无论是什么因素带进的,充分且有效的振捣到位是关键的。至于使用什么外加剂要根据你的生产工艺和材料比例予以确定。以聚羧酸外加剂生产工艺应该是先消泡再引气。对于混凝土结构表面的气泡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一般外加剂带入的气泡规则小而密,浇筑带入的空气形成的气泡不呈圆形且偏大也不均匀和不规则。混凝土的振捣作用之一就是排出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气泡,所以不可忽视振捣工艺的设计与保证。一般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偏大的,往往会人为不能过多的进行振捣,也不能再用所谓的观察浆体气泡的方式来定振捣的时间,因为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和物与模板之间的气泡很难用振捣的方式排出(不同于塑性混凝土),是内置式振捣器的特点。所以竖向构件表面的气孔多是普遍存在的。

23

Q

试拌的跟搅拌楼实际生产的外加剂参量差很多是怎么回事?

答:如果配合比试配时的计量和效果都没有问题,应该是生产搅拌计量不准确所致或是所使用的材料与试配时的材料明显不一致。所以要去检查进场材料的复试参数数据以及配合比调整数据。以搅拌设备而言实际生产的状态要好于实验室试验的。

24

Q

添加聚羧酸外加剂比基准混凝土会有更大的塑形收缩裂缝吗?如何调整外加剂减少裂缝?

答:你说的基准混凝土是什么性质的?是什么性质裂缝?混凝土处于塑性阶段时候发生的裂缝?裂缝的形状?走向?长度等等。同时还要有配合比的数据比例?拌和物的和易性状态?施工浇筑与振捣和搓面处理工序的效果等。因为这些都与你说的塑性阶段的裂缝出现和处理有关系。硬化后的混凝土出现裂缝一般都是多因素引起的,所以一定要将信息说清楚,是材料问题?比例问题?搅拌问题?拌和物问题?施工工艺与拌和物不匹配问题?外露结构处操作不规范?养护问题?环境因素与对应的措施考虑不周?等等。

25

Q

外加剂后置会有什么结果?怎么辨别?

答:如果是聚羧酸外加剂滞后反应是一种母液搭配比例和要求的掺量之间的相容性或掺量不当的问题,由于母液有保塌和减水不同的功效,两者的搭配和实际的使用都与配合比使用的材料性质和数量有关系。后滞性一般都是保塌组分偏多所致。任何一种外加剂是否可以应用于生产,必须要有足够的材料参数试验和拌和物的试拌结果,找到合适的掺量后才能用于实际生产搅拌。如何不经过实际试拌和试验数据得到保证的材料都不可以随意使用如:减水率、拌和物的和易性三项指标的满足(流动性、耐久性、保水性)、经时损失的坍落度和扩展度的试验数据满足实际施工的要求。对于一般滞后性反应除了和比例调整外,延长搅拌时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这样还可以提前知道因外加剂的某些参数的不合适,所出现的离析问题的提早处理。外加剂的后滞一般都是拌和物的粘聚性差或是有离析现象。

26

Q

您对表面增强剂有什么看法?

答:不建议用,说的直接点就是有作假的嫌疑,因为回弹值不高和几个因素有关系,如果不去分析,用一些非“正常”方法就是为了增加反弹值,这就更与整体的混凝土不相符了。这种对混凝土表面具有一定“腐蚀”材料都是强碱性的,一般涂刷后渗入一定时间后再打磨再涂刷,使其表面的“强度”提高。我们也做过用清水、水泥水、石灰石水等材料对表面的处理,发现都有一定的作用,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的差别,其原因可能和表面密实性有关系;和胶凝材料的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和湿度的保持有关系。但是有一点作为使用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就是强碱性材料对操作者的安全保护和环境的污染等。

27

Q

老师,减胶剂对混凝土成本的控制有多大用呢?

答:对于减胶剂我在11~12年就有过接触和试验。从我的实际生产使用的配合比和拌和物的质量以及对应的龄期强度实验结果,没有明显优势,至于现在的减胶剂有什么特殊的变化和优势,需要你们进行必要的比对试验,从各方面进行综合的比对,甚至包括设备的投入、搅拌均质性的保证以及必要的长期性和耐久性指标的满足等,因为强度不是唯一的指标。

28

Q

最近有遇到砂石中絮凝剂残留吗?损失巨快,气泡还多,有破解方法吗?

答:对这个材料没有了解。一般针对细骨料生产使用絮凝剂其残留量对使用聚羧酸外加剂的混凝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与生产方使用哪种离子型的絮凝剂有关系,从资料上说明与沙石的性质,中性、酸碱度不一样,使用的聚丙烯酰胺离子型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选择合适的洗砂絮凝剂还是要通过不断的试验来确定。就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来说,不同的分子量,不同的含量,使用效果都是不一样的。制沙厂为了可以重复使用清洗水才使用了絮凝剂,合理的工艺应该是先洗砂,再将泥粉混合体水用絮凝剂将细小的颗粒沉淀后进行无害处理,清水再循环使用,这样沉淀物质不会存在经过清洗后的细骨料之中了。现在很多将需要清洗的砂用水连同絮凝剂一起进行洗,清水直接回到循环池再使用,于是留下的细骨料中就会有不同数量的絮凝物质(胶水状的混合体),当然这个量又会与使用的絮凝剂的质量或是效率有关系(量大与小)。所以了解和清楚洗砂使用性质的絮凝剂对我们如何使用细骨料和注意哪些有很重要的关系(电荷)。

29

Q

使用减水剂的混凝土硬化后强度偏低是什么原因?

答:这个问题说的过于笼统。因为水泥基混凝土的强度的高于低和增长快与慢的现象会有很多很多的原因,为什么单指减水剂?如果单指减水剂,是否清楚使用减水剂的目的是和如何使用的配合比设计?如果仅是一种减水剂,对于混凝土而言应该是减少了水而形成的水灰比的降低,那应该是混凝土的强度提高的。所以需要将实际的生产参数说清楚。

30

Q

强效剂的原理是什么?

答:我只知道回弹表面增强剂是一种强碱的材料,至于机理和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方式来增加被弹测区(与实际结构件的整体不一样)回弹值提高的目的,不清楚?

31

Q

请问,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混凝土减胶剂,我想问一下,现在有没有科学依据说明它的原理作用。到底有没有效果。谢谢

答:对于这个问题或是材料我在2011年左右就进行过试验,当时推销材料的资料介绍和“理论”的说明,就是认为现在生产出来的水泥存在有集聚团,一般外加剂是打不开的。(至今没有任何人出来将所谓的颗粒集聚团的形貌进行介绍。清华大学阎老师有水灰比在0.4时电镜形貌图中未看到有未打开的水泥颗粒集聚团)。先不说这个论点的人是否真正了解现在水泥生产工艺,从实际中也不难发现有一定的“凭空想象”的理由。现在的产品是否有真正的“功效”我没有实验数据的证明,但是如果通过掺加这种“减胶剂”,并要求是减少用水量的前提下,保持水胶比不变而降低一部分水泥,这个要求也应该可以在一般外加剂中得以实现的。至于改善拌和物的粘聚性现在的很多材料都可以满足这个需要的(复配在使用的外加剂里)。对于任何一种新材料的使用,首先一定要有相同条件下的比对;是否会影响正常生产的程序;是否会提高综合成本;是否会对使用后的混凝土结构的长期性和耐久性的某些指标有影响?等等,因为混凝土搅拌站也是建筑结构中质量终身负责的一方。

32

Q

单位的外加剂从萘系换成了聚羧酸,按着厂家给的合格证的掺量,打出来的混凝土到了工地就太粘,卸不出来,求老师们帮忙分析一下?

答:这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常识。看来外加剂厂的人也不是专业的技术人。简单看萘系外加剂属于碱性材料,而聚羧酸属于中性偏酸性的材料,首先两种外加剂绝对不可以同时使用与一个搅拌机,共用一台混凝土罐车,否则就会出现坍落度突然降低的问题。另任何一种外加剂的使用前提一定要有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持。具体掺量也是根据对应的材料和搅拌工艺来决定的。

33

Q

水泥中加早强剂,激发剂等对混凝土影响,怎么检测,怎么处理?

答:现代混凝土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用的外加剂,而外加剂是一种统称,还是前面说的意思,混凝土是一种按照委托技术要求等性能而满足的一种材料,使用哪些基础性的材料?使用的比例是多少?都属于生产方的责任,当然对于使用这些材料的“后果”也是需要负责任的。因为提供的配合比的数据以及结论是供应方的企业行为。水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助磨剂使用了那些材料在不告知的前提下,作为使用者一定要做好使用前的复试参数的试验确定,原则上只要水泥的复试参数没有异常,就可以不用考虑什么“激发剂”问题的。你说的激发剂应该是矿渣粉加工过程中允许加入的材料,水泥加工还没有见过。

34

Q

新手如何学习外加剂做法?

答:外加剂属于一种市场销售的规定性能要求的产品,各种外加剂由于使用功能的不同其技术指标是不一样的,作为搅拌站主要以使用为原则,向对方提出技术要求和必要的材料,对方应该按照客户的需求或是指标,达到满足使用要求,建议不要“轻易”变动外加剂的使用过程中其他材料掺加的相关性。因为是责任问题。

35

Q

请问下,我刚刚准备调整混凝土,有个很迷惑的问题就是,在水多或者外加剂多的时候。水多料散,外加剂里多飘黄浆沉底,那在比较干的时候我怎么判断是水不够还是外加剂不够。

答:水在拌和物中具有保证拌和物的工作性和水胶比的作用,首先要保证强度和耐久性,是配合比设计的前提。外加剂的使用具有明显改善拌和物状态的功效,但是由于其使用量是与所有材料都关系的,这其中外加剂的有效掺量或是饱和点需要有一个“临界点”。无论如何水与外加剂是一种相互配合的关系,这个配合量除了与胶凝材料有关系外,还与骨料的粗细即比表面积有关系,有时候可以通过水与外加剂的匹配调整,有时候就需要用骨料的之间的级配来进行调整,所以不存在单一的方法就可以“万事大吉”的。如粗骨料的大小比例、细骨料的细颗粒的数量保证(泵送要求0.3的通过率不低于15%,但也不要过高如25%),意思是根据状态进行调整。无论是水多还是外加剂多一般都是以拌和物的状态即离析的状态所认定,如果说所谓的拌和物坍落度很小,如何会出现你讲的水或外加剂掺量多的问题?还有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所有的状态在生产过程中一定是可以溯源的,就是查询搅拌记录,因为有可能是其它材料使用的比例出现的问题所致。

36

Q

外加剂上面厚厚一层白沫,有啥影响没?

答:何为白沫?如果是外加剂的存储问题而出现的现象,应该问外加剂供应者问清楚,是否有影响或是有“害”?正常环境下产品不会出现的。

37

Q

请教个问题,混凝土前三个小时保持挺好,过了三个小时突然损失,出现冒气现象,加外加剂没反应是啥原因,不是每车都这样,突然一车就出现这种情况,到工地直接废了

答:按照你说的现象你应该查一下使用的材料入仓后的批次与复试的试验是否有异常现象?主要是掺和料的复试。同时还要查看搅拌记录的数据记录。请大家记住一点,很多人都说,我的混凝土一直没有问题,就是一车出现了问题。这种情况至少说明生产过程中的计量可能出现的问题。任何事情一定会“事出有因”,也就是说拌和物出现异常现象也一定是在某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所以解决问题一定需要足够的原始数据说清楚,而不是“囫囵吞枣”一起说。还有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各种进站的材料一定要做到先试后用的原则,所有需要复试的参数一定要认真真实,只要发现有异常一定要谨慎使用。

38

Q

请教一个问题。现在室内拌和减水剂掺量1.4,拌合楼掺量只有0.85。这个差别很大,从哪方面找原因呢?室内的材料都是现场取的。

答:试验的掺量是根据材料干基状态下确定的,而生产实际的含水始终是在变动的,如果实际生产使用的少了,拌和物的状态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应该是实际的使用的水多了。也不排除计量出现了不“真实”。

39

Q

我30的料外加剂掺量2.2,50的料掺量2.5,这样正常吗?

答:外加剂掺量有两个基本的作用,一是减水率即实际的水胶比对强度与耐久性的保证,二是拌和物的工作性保证的稳定性。掺量是否属于正常一定要以配合比试配的结果给与判断。像你说的现象不是正常的,如果材料都是一致,有可能是“看错”数据数。

40

Q

砂是经过絮凝剂清洗后的机制砂,搅拌楼看着状态很好,可是到工地振动过后一层厚厚的浮浆汽泡也多,请问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答:关于使用絮凝剂的材料前面有过解释可以参考一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少使用。还有就是这里说的振后问题确定是絮凝剂的问题吗?

41

Q

絮凝剂对混凝土有那些危害?如何避免?

答:如果供应给你的骨料里面残有过多絮凝剂应该是供应厂家生产过程不规范或是不负责任的结果,对于骨料产品中含有过量的絮凝剂属于不合格品。原因是絮凝剂应该是沉淀污水即洗骨料后的“污水”用的一种材料,规范的生产是不会混进到骨料中的。由于价格等原因不同的絮凝剂有不一样的状态,作为厂家应该告知使用的是阴离子型还是阳离子型或飞非离子型。有的应避免使用,一般这些材料与水混合后会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质,从而会影响流动度甚至对强度也有所降低的影响,这些都应该降低掺量使用。对于骨料里残存过量的要在配合比对应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提高水泥用量和提高外加剂的适应性以及掺量。一般絮凝剂与水混合后偏碱性或碱性,所以对聚羧酸外加剂影响会大些。由于受区域性影响,骨料的某些性质是不一样的,如我国泥粉由西北向东南呈碱性向酸性过度,且还有电泳效应,这样任何一种对应的“处理用”的材料基本是单一的,不存在“万能的”调节剂,况且使用“掩盖式”方法处理问题不是技术人员的正确选择,因为混凝土拌和物虽然重要,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硬化后的“问题”,有可能还会带来“后患”。水泥基混凝土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结构性的材料,所以保证拌和物的稳定性是第一位的,加强使用过程中的原材料的复试和拌和物的试拌是质量控制制体系的关键,适应与不适应,稳定与不稳定都是使用者的责任,因为混凝土的生产质量也是建筑结构质量终身负责的一方。也就是说一旦结构出现了问题,不会有任何一个材料提供者为你去承担责任的。

42

Q

如何看待当今外加剂市场使用的多种多功能性外加剂?

答:针对这个问题既复杂又很简单。由于材料供应过程中的不稳定或是搅拌站生产技术管理过程不严谨等所带来的一些拌和物的“问题”,有些人看到了商机,前面已经说过,属于材料问题而使用的掩盖式的处理方式不是负责任的,因为只是将某些状态“改观”而已,如果材料始终稳定是可以采取一些能负责任的“辅助”材料来处理的,前提一定是有足够的试验数据的支持,如硬化后的力学和耐久性的指标等。由于质量终身负责有搅拌站一方,没有任何材料供应的责任方,所以使用方就要掌握所有对应的参数指数,至少要找“辅助”材料提供方提供必要的合格证、检测证明、质量保证承诺书。就如同搅拌站需要提供质量承诺书给施工方一样。说一个粉煤灰的例子,某粉煤灰供应商是基本不变的,供应的质量还是可以的即主要复试的参数都没有异常。但是一般年初粉煤灰供应呈紧张状态,所有进站的材料如常使用,但是在某一天生产的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出现异常延缓的问题了,在做比对试验的时候发现是粉煤灰的问题,怀疑是不正常的脱硫粉煤灰(正常属于两种收集方式)。如果使用者在购进某种材料是合同中有明确的技术规定(2017年规范),即使不去做某些参数的复试检测,但至少可以约定某些数据一定要由供应商提供,这就是责任的划分。同样现在某些外加剂如改善剂等其他的就应该提供使用质量的保证书,因为是另一种附加的外加剂,你看到的试验结果不见得是以后的必然效果的。严格讲不会有所谓的多功能,因为混凝土使用的材料是不稳定的,所以一定要用过程控制管理来处理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43

Q

请问减胶剂能不能用?

答:虽然现在有对应的标准,我还是建议使用该种材料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效果?同时从搅拌匀质性质量考虑,增加多组分的拌和物的搅拌时间一定要延长,所以应该考虑综合成本。记住一点,混凝土质量是由生产方负责的,所有的材料使用一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一个配伍关系,因为混凝土拌和物的供应属于订单式的生产过程。

44

Q

砂含泥量在8%是用聚羧酸外加剂合适还是用脂肪族合适?

答:产品标准规定含泥量要求在3%~5%;且泥粉具有电泳效应和酸性碱性之分,具体外加剂如何对应解决与外加剂质量有关系,是需要以自己使用的材料相容性为原则。由于外加剂的品种和区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系,不要以别人的生产使用材料和比例来约束自己。

45

Q

减水剂,改善剂(或增效剂)能融合在一起吗?

答:不清楚。但是有一点就是所有具有减水功能的外加剂的混合使用一定需要有相容性和饱和掺量的试验数据的支持,这是诚信的基本要求也是减少后滞性问题出现的前提。

46

Q

我们主要是生产箱梁,请问混凝土有水线如何解决?

答:构件出现水线或是纱线,一定是拌和物的粘聚性保水性差由离析而引起的缺陷。除了前面讲的材料搭配比例和搅拌质量做好外,降低浇筑的坍落度,模板边角封闭严密,浇筑高度控制在400mm左右,振捣充分。也可以增加一些高质量的引气剂。

47

Q

同一车混凝土为啥出现两个颜色?

答:如果你的罐车只是一次从搅拌机中接的料(里面没有其他的混凝土或是没有装过其他的品种混凝土)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如果有应该是你搅拌的多盘中的有某些材料出现了问题,或是投料错误或是有混仓的问题,当然还要看是什么样的色差?矿渣粉?粉煤灰?还是其他的如机制砂等。应该是有错的操作所致。

48

Q

箱梁底部30公分出现大量的水纹是为什么?

答:一般结构件的外表面出现水纹现象,会与使用材料的性质、比例、拌和物的质量、振捣、模板和隔离剂的质量等有关系,原则讲应该有对应表征进行分析会更好,意思是很难用单一因素予以确定说明。还有就是这个构件的竖向高度是?是否有进行“烂根”处理的措施?

49

Q

我们的商砼昨天打的地面,今天早上表面出现了一层白色粉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首先你说的白色粉末是什么形状的?是混凝土表面析出来的吗?你是什么地区的?环境温度是?如果是混凝土硬化后析出来的有可能是混凝土中的碱含量过高,当过多的氢氧化钙析出到混凝土表面时,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形成了呈白色的碳酸钙,有时呈水渍样的状态,也有析出成为表面的松软的白色。但是这些一定和混凝土中的碱有直接的关系,包括水泥、掺和料、外加剂等,同时还与环境温度有关系,所以要综合分析判断。

50

Q

请谈一下混凝土泵损问题?

答:提出泵损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拌合物泵损一般会有以下因素产生:1、水泥颗粒偏细在有压力的作用下会加速颗粒水化,形成的絮状物质就会多而影响流动性;2、掺和料烧失量偏多也是影响因素之一;3、骨料吸水率偏大,因为骨料的表面的开口孔或是裂隙在压力下造成部分水渗入,甚至还会有一些外加剂的固体颗粒进入孔中而影响外加剂的有效性,这里即包括出现的流动性降低的现象;4、也有外加剂中的引气组分的质量不好,本来应该是稳定的细小的泡,但是对于偏大且不是稳定的气泡会在压力的作用下破裂而失去滚动作用;5、还有一个不是常见的因素就是骨料的颗粒强度偏低,会在压力大或是持续的作用力下出现“压碎”后的细颗粒偏多的问题;6、拌和物在输送距离比较长的情况下会形成拌和物的温度升高而影响流动性,以前做过一个胶砂温度对扩展度的影响,实验使用常规的普硅水泥和标准砂,在低于35度时流动性变化不大,一旦超出后,其拌和物的流动性明显减低,拌和物温度越高影响流动性越大。综合以上这些因素对水平输送距离越大越容易出现泵损的现象。所以解决的办法最好要因因素而针对性的解决,不能单纯用增加用水量的方式提高流动性来解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种鉴定和防治混凝土泌水性的新方法
集料含泥量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影响及处理方法初探
【外加剂配方是核心竞争力吗?】答不出这些问题拿什么去拼
【砼商网推送】混凝土也可以像油漆一样喷出去,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
'跳仓法'在地上混凝土楼板施工中的应用
浅析混凝土生产及质量控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