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史】中都城都修好了,朱元璋为何没有选择建都凤阳?

 

 一直以来,

很多人就有一个疑惑,

当年朱元璋连中都城都修好了,

最后怎么就没在凤阳建都?

小编今天就带你了解一下

今日的凤阳中都鼓楼


一、建国称帝,何处为都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后,就面临着在哪里建都的问题。都城的选择,应天(南京)是他发展壮大的基地,此地龙蟠虎踞,形势险要,而且地处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经济条件十分优越,但它的地理位置偏于东南,距离对元朝作战的北方前线太远,不便朝廷部署军事和指挥、调动部队,是个很大的缺陷。加上历史上在此建都的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又都是短命王朝,朱元璋也认为很不吉利。所以他迟迟未能拿定主意,是否就在这里定都。


二、北伐功成,初定两京

   不久,徐达率领北伐大军攻占山东、河南,大臣都说“君天下者宜居中土”,汴梁是宋朝故都,劝朱元璋在那里定都。朱元璋随后亲到汴梁,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对这个城市做一番考察。考察结果,他觉得开封地处中原,“四方朝贡,道里均适”,决定在此建都,但又感到这个城市无险可守,是个“四面受敌之地”(《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决定把应天也定作都城,实行古已有之的两京制度。八月,下诏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三、天下初定,再议建都

   就在诏书颁布的第二天,北伐军攻占大都。到第二年八月,明军又次第攻克山西、陕西等地,将北方地区纳入版图。随着形势的变化,建都的地点是否要进行调整呢?

   朱元璋召集臣僚进行讨论。多数大臣鉴于北方元朝的残余势力尚未消灭,仍主张在中原建都,并提出定都长安、洛阳、开封和北平(今北京)等几种方案。朱元璋听完各种意见后,说:“所言皆善,惟时不同耳。”(《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认为大臣们的话虽然都有道理,却不适应当前形势。长安、洛阳、开封虽系诸朝的故都,但明朝刚刚建国,民力未苏,如果在那些地方建都,供给力役都要依赖江南,势必加重江南人民的负担;北平虽有元朝的宫室可以利用,但如定为都城,仍需进行一番改造修建,还是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


四,天子思乡,中都建城

   因此,他另外提出一个在南京和他家乡凤阳建都的方案,说南京“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势之地,真足以立国”,可作为都城,但它“去中原颇远,控制(北方)良难”,而离中原稍近的凤阳“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以之作为中都,可以补救定都南京之不足(《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八十)。朱元璋征求臣僚的意见,李善长等一大批淮西勋贵自然都表示赞同。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正式下诏在凤阳营建中都。

   朱元璋的这道诏令只提到定都南京和中都,没有提到开封,但也没有取消开封作为北京的地位,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3个都城并立的局势。不过,他最看重的还是中都。当礼部尚书陶凯向他请示,询问3个都城有3个城隍神主,将来合祀,以哪个神主为首?他回答说,现在以我所在都城即南京神主为首,“若他日迁中都,则先中都之主”(《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九)。事实上,他是准备在中都建成后,把都城迁去,在家乡长久居住的。正如他后来在《龙兴寺碑》里所说的:“洪武初,欲以(凤凰)山前为京师,定鼎四方”。(袁文新:《凤阳新书》卷八)


五、奢华中都,先天不足

   正是由于“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凤阳新书》卷七,《致仕指挥尹令再疏》),朱元璋一反往常崇尚节俭的做法,要求把中都建得非常雄壮华丽。不仅圜丘、方丘、日月社坛、山川坛和太庙要“上以画绣”(谈迁:《国榷》卷一),连一些石构建筑也要雕饰奇巧,使用龙凤、海水、云朵的纹饰。诏书发布后,他特地在凤阳设立行工部,具体负责营建工作,并命已退休的丞相李善长和大将汤和、吴良及工部尚书薛祥等人前往督工。将近九万工匠和几十万军士、民夫和罪犯,参加了中都的营建工作。经过4年的辛勤劳作,中都的营建“功将完成”,一座崭新的都城,已初具规模,矗立于皖东大地。

  其实,凤阳并不具备建都的经济、地理条件。在起义初期,当郭子兴准备在滁州称王时,朱元璋曾出面劝阻:“滁,山城也,舟楫不通,商贾不集,无形胜可据,不足居也!”(《明太祖实录》卷一)。凤阳也不比滁州好到哪儿去,这里地处丘陵地带,形势曼衍,无险可据,加上土地贫瘠,商贾不集,也不是理想的定都之地。

  朱元璋之所以要在家乡建都,实出于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同所有古代社会的农民一样,具有强烈的安土重迁和乡土、宗族观念。在击灭张士诚之前,濠州一度为张士诚的部将所占,他曾发出“我有国无家可乎”(《明史》卷一三○,《韩政传》的慨叹)。起义期间,他主要依靠同自己有乡里、宗族关系的淮西将臣打天下。明朝建立后,他不仅给予淮西将臣大量封赏,使之成为王朝的新贵,而且想把家乡建成都城,和这帮淮西勋贵一道衣锦还乡,齐心协力,共同巩固明朝的统治,以共享安乐。


六、多方考虑,罢建中都

   洪武八年四月初二,朱元璋满怀喜悦地前往中都,准备“验工赏劳”。不料,他在视察宫殿时,苦于工役繁重、食不饱腹的工匠,却在殿脊上搞了据说可招来鬼神作怪的“厌镇法”,以发泄他们的怨恨情绪。朱元璋虽下令尽杀搞厌镇法的工匠,但也开始意识到元朝的统治刚刚被推翻,民困未苏,而统一战争尚在进行之时,就大规模营建中都,并要求建得非常雄壮华丽,是个重大的失误。离开中都之前,他在圜丘祭告天地,特地向皇天后土请罪,说:“此臣之罪有不可免者”(《高皇帝御制文集》卷七,《中都告祭天地祝文》)

   四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回到南京,得知刘基已在本月十六日去世的消息,心情越发沉重。刘基是朱元璋夺取天下的重要谋士,也是敢言直谏的重臣,因此而结怨李善长、胡惟庸等淮西勋贵。当中都的营建工程正在紧张开展之时,刘基就表示了反对意见,说:“中都曼衍,非天子居也。”(《国榷》卷四)这引起一心梦想着衣锦还乡的淮西勋贵的忌恨。加上他反对胡惟庸任相,他们便倾力攻击刘基。刘基被迫告老还乡,临别之前,还叮嘱朱元璋说:“凤阳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九)胡惟庸更加紧对刘基的攻击,当刘基忧愤成疾后,又将他毒死。

   刘基之死,促使朱元璋重新审视他所倚重的淮西勋贵和定都凤阳的决策。登基之后,朱元璋在倚重淮西勋贵的同时,尽管也对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防功高震主,威胁到他的宝座,但是这些淮西勋贵根本不听约束,不仅恃功骄恣,屡屡干出越礼犯分的勾当(如定远侯郭英竟私自役使营建中都的工匠为自己建造宅第),而且极力排斥、打击非淮西籍的大臣。在毒死刘基之前,他们就曾将山西籍的中书省左丞杨宪倾陷致死。

   看来,乡党并不都是忠诚可靠的,如果在凤阳建都,淮西勋贵利用家乡盘根错节的宗族、乡里关系扩展势力,势必对皇权构成严重的威胁。于是,朱元璋决心抛弃乡土观念,在返回南京的当天,下诏罢中都役作。九月,下诏改建南京的大内宫殿,要求“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台榭苑囿之作,劳民费财之事,游观之乐”决不为之。(《明太祖实录》卷一○一)这意味着迁都中都的计划已彻底放弃。朱元璋也从此未再返回凤阳老家。 

  他的用人之策,也从倚重淮西乡党逐步转向任用五湖四海。洪武十年十月,南京大内宫殿、改建完成。洪武十一年正月,朱元璋下诏改南京为京师,同时罢除北京,仍称开封府。犹豫十年之久的建都问题,算是暂时解决。后来永乐年间,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迁都于此,而改京师为南京,明朝的南、北两京,至此遂为定制。

资料来源:综合网络  编辑:凤阳县传媒中心 陈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元璋登基后在建都问题上的纠结
曾与北京南京齐名,建了比故宫还大的皇城却没用,现在只是一个县
从明朝两京一都制的发展变化,看明朝稳定国家,发展北方的决心
推荐| 傅守乾:凤阳中都城和朱元璋
史海钩沉,明初关于定都的讨论
安徽凤阳的高配版故宫为何被朱元璋遗弃?帝乡兴衰与明中都的秘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