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村子
我们村子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5-05-04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6 ]

走过乡间道路,灰白、低沉的天空下,老远就瞥见我的村庄蜷缩在整齐划一的土地上,天气清冷,村子旁边不多的几棵树,也无精打采,僵作一团。

好多年没有回来了,这就是我的老家,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无论我走多远,这里都给我的生命烙上了烙印。父亲十五岁那年,坐着马车从这里走了出去,他曾经和单位同事不远近百公里徒步回来的,也是这个寒碜的村庄。如今,父亲年纪大了,时常会想起这里,毕竟这里是他的胞衣之地。

除了村头不多的几排新增砖房,村庄少有变化,仍旧一色的土墙老屋。只是当年宽阔空泛的街巷,如今发现竟然是那么逼促,那么灰暗。幼时感觉气势不凡的老屋,如今满目灰尘、破败不堪。只有那些精致的花窗、考究的雕梁,以及那个磨石对缝的天井,在岁月的无情中述说着祖辈当年为它所倾注的心血。我们幼时的乐园——晒谷场,那是全村人看电影的热闹之地,也是因为堆满草堆而让我们小孩在里面冲锋陷阵的英武之地,则已经长出了杂草,不知谁家的两头驴子,默默地在里面低头吃草。

村里冷冷清清,遇上的几个人,表情憨厚、木讷,衣着照样简朴、粗糙。这地块上的人,古风尚存,民气彪悍而厚实,至今少有人外出搞干,只知道从土里刨食,把那土地和庄稼,当绣花一样来打整。不同的只是以前种稻谷、种烤烟,现在种上了应时的蔬菜。生活清苦,偏偏人还长寿。许多老人聚在某家门口吸吸旱烟、侃侃闲话,似乎就是生活最大的享受了。没出过远门,没有过更多想法,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就是这样平平淡淡,一代代沿袭下来的。

我是十岁离开这个村庄的。父亲在外工作,我和弟弟随母亲在这里落地生根,守着老屋和田块过活,直到后来母亲转正了,去到父亲所在的城市。母亲那时一边在学校做着民办教师,一边还要种着几亩土地,白天上课,晚上没完没了地开会、学习,农忙时节,因为缺乏劳动力,更是昏天黑地。幼年时没人带,跟着大伯放牛,时间长了,一次母亲的朋友问我长大后要干什么,我用还吐不清晰的童音答:放牛。记得有一次跟随母亲赶着两头小猪到城郊的畜牧市场去卖,直到下午都没有卖掉。母亲焦虑的眼神,至今想起,都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泪来。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六岁就得挑水、做饭,也必须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拾粪、喂猪、锄地。稻谷抽穗,每天抬竹竿去吓秧雀,别的孩子跑到沟边玩泥巴,我只会在田埂上跑来跑去,一见麻雀飞临,就奔走喝喊。某年天干田里没水,我和弟弟用脸盆从旁边的小沟里,一盆盆把水灌到田里,有人在沟里放过鸭子,回去以后,两人身上长满了鸭毒,奇痒难耐。

快乐的事情当然也有。最大的莫过于去城里外婆家,外婆家也穷,但可以感受老人的疼爱,晚上经常是在半睡半醒间拽着母亲的手,磕磕绊绊走回村子。还有就是从小沟小河里,不时可以收获泥鳅、小鱼,这天晚上,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冬天的早上,太阳出来了,就穿着单衣找一堵墙,让太阳把身子烤暖和了,回家。家里省吃俭用、东借西凑,紧挨着清末老屋盖起了两间偏房,那半年,好像都没有尝过肉味。没等完全建好,我和弟弟就到里面打地铺,早上阳光从小窗子透进来,感觉生活充满了希望。村庄水田多,记得过去,村子四周和中央都是水田,这些水田往往用来栽藕,藕花开了,摘藕花,玩过之后吃花蕊,或者直接吃藕藤,剥去外皮,苦涩中带着清甜。很多时候,就躺在藕田边抬头看天,想想外面的世界,有时也会缥缈地联想到自己很远很远的未来。这个时候,荷叶淡淡的清香弥漫四周,舒服、惬意。多年以后,每当我闻到荷叶的味道,就会想起我的家乡。

上坟,是此次回乡的主题。坟里头是我的爷爷奶奶。爷爷我没见过,他在解放初期就去世了,只活了50多岁。他去进城,回来说肚子痛,就没有挺过去。过去得病,只知道哪里痛,无法弄清是什么原因。奶奶活了83岁,在包产到户之前去世,几乎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在我的印象里,她是个智慧的女人,80多岁,头发还是灰黑,脸上没有一点斑点,始终带着温和、恬静的表情。她有五个儿子,却不要任何一家抚养,也从不掺和任何一家的事情、两家之间的矛盾。她在生产队挣的工分,自己还吃不完,把米用去周济村里不够吃的亲戚。奶奶每天用铁锅焖饭,吃点咸菜,饭熟了,就喊我和弟弟去吃,那饭焖得很硬,锅巴多,我和弟弟都不喜欢。她有心口痛的毛病,父亲的二哥刚刚成年,征兵入了滇军,出省抗战没有回来,从此,奶奶就落下了这个病根。现在这块坟地,当时是我们村的山地,离村庄有五六公里,奶奶是个小脚,经常一拐一崴,走到这里干活。她给生产队整理烤烟,说是头痛,就提着小板凳回来了。晚上我的大伯去叫她吃饭,她已经永远安详地睡着了。

祭扫祖先的时候,整个坟地人头攒动,纸花飘扬、香烟缭绕,尽管日子依然清贫,尽管生前可能薄养,但每个人对于祖先,都是那么的恭敬、那么的虔诚。久贮的雨下下来了,丝丝缕缕,仿佛寄托着我的哀思。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城市的推进,很多人已经没有了村庄。对于这一点,我是幸运的,再怎么说,我也是个有村庄的人、找得到根的人。虽然我更希望社会的进程,能够尽早惠及我贫穷的村庄。

本来这篇文字,应该叫做《我的村庄》,但已经习惯了从小的说法,所以取名《我们村子》。(李芮)

编辑:郑静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割舍的老屋
乡土散文:我的庄稼汉父亲
祭父文
难忘老屋 转载
【天下中文】故乡
村子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