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宋画山水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图解夏圭《溪山清远图》


· 夏圭·

夏圭,又名珪,字禹玉,临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画家。宁宗时为画院待诏,赐金带。工人物,精山水,所作笔法苍老,墨气淋漓,喜用秃笔,出神入化,被后世赞为“世称夜光无与敌,何如夏君神妙笔”。后与李唐、刘松年、马远被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 溪山清远图·

纸本水墨,纵46.5厘米,横889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描绘秀美清丽的江浙一带景色,山川纵横,疏密开合,景物变化丰富而又简约,毫无繁冗之感。


一、中国长卷画的秘密:“移步换景”

长卷画是中国画所独有的一种创举。在没有摄影摄像技术的古代,中国的画家们发明了长卷画,用这种形式来记录重要的人物与事件、讲述经典的故事、呈现伟大的自然……相当于今天Discovery的专题纪录片。

观众观看中国长卷画的过程,被后世学者称为“移步换景”:行走的过程中,随着视角不断的变换,风景也随的变化。

《溪山清远图》之直挂云帆

《溪山清远图》之小桥流水

《溪山清远图》之深山古寺

中国画“移步换景”中的“散点透视”,和西方绘画通常固定一个视角观看的图像的“焦点透视”,两种哲学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焦点透视”和照相机的原理一样,先找到焦点,再把纳入视野的场景通过“近大远小”的方法,如实描绘下来。因为视角受到固定空间的限制,视野以外的东西就无法入画了。

拉斐尔,1510~1511年创作的湿壁画《雅典学院》,意大利梵蒂冈博物馆。典型的“焦点透视”,近大远小。

“散点透视”是中国画家不受固定视角的限制,常常一边移动一边观看,将不同立脚点上所看到的场景,都绘进画面。

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场面,类似今天坐飞机才能看得到的壮丽景象,正是因为运用了“移步换景”这一独特的视角。

当代英国最著名的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也曾反复提到他深受中国长卷画的影响。

1983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霍克尼花了3个多小时去看中国长卷画《康熙南巡图》,这天被他形容为“一生中最兴奋的一天”。

他强烈的感觉到了中国长卷画的透视法中包含了一个横向运动的过程——边走边看——这对于一个欧洲的艺术家来说无疑是惊讶万分的。

王翚、杨晋等绘制,《康熙南巡图》局部,约1689年

大卫.霍克尼还以花园举例,中国画家拥有一座花园后,愿意在花园里散步,然后再回去作画,这种方式绘制出的花园不仅仅只是花园本身还有他在花园“游观”的经历。而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大师都是坐在自己的房间里,透过窗口向外观察,然后再作画。

一个是随着时间运动着的绘画,一个是固定位置上静止的“窗口绘画” ,四维PK三维,在霍克尼看来,中国绘画的维度要远胜于欧洲。

“移步换景”深深影响了大卫.霍克尼的创作,如《巴黎弗斯滕伯格》(Place Furstenberg, Paris,1985)、《梨花公路》(Pearblossom Highway,1986)等影像作品,他一边散步一边完成创作。


二、“散点透视”与“三远画法”

其实,所谓“散点透视”,只不过是现代学者研究中国长卷画之后,总结出来的新词。那么在宋代的时候,画家们到底是怎么思考画面中的“远近”之法呢?

北宋大画家郭熙,曾经在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过“高远”、“深远”、“平远”这一独特的“三远画法”,这个说法对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家们影响极大。我们可以结合“三远画法”来破解一下夏圭《溪山清远图》中的“透视”图像。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之势突兀。”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深远之意重叠”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通过分析以上几个局部中夏圭的观察视角,我们可以确信,在《溪山清远图》中,画家运用了不只一种透视法则,有的地方在“推远了看”,有的地方是“拉近了看”,有“仰视”所得,也有“俯视”所得,画面的变化因此十分丰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散点透视”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顺带解释一下,中国画除了“长卷”外还有“竖轴”这种常见的形式,不同形式的选择与画家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北宋大画家范宽,长期隐居在终南山、太华山中,观摩写生的对象是崇山峻岭。还有前文讲到的郭熙、李唐,他们都是宋代“北派山水画”的主流画家。北派山水画家为了更好地表现北方地区崇山峻岭的高耸重叠、垂直陡立,多采用“竖轴”这种形式,以表现“高远”的视角。让观众有一种必须抬头仰望的感觉。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山石之“雨点皴”

北宋,郭熙,《早春图》,山石之“卷云皴”

北宋~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山石之“斧劈皴”

而南宋的夏圭、马远、刘松年这些南派画家主要生活在江南地区。南方河流纵横,两岸主要是山坡或是并不很高的丘陵,因此画面的表现形式必然会不一样,多采用长卷的形式,以表现“深远”、“平远”的湖光山色。

19世纪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这本书里,也多次强调了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对文艺创作的直接影响。

三、“皴法”是什么

唐代以及更早的中国画家,比如顾恺之、李昭道等人画山,通常是“空勾无皴”,即只用线条勾勒山的轮廓,然后再简单的涂抹上色,山石的画面并没有什么立体感。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局部,“空勾无皴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局部,“青绿山水”亦是简单填色

到了五代的时候,大画家荆浩率先发明了“皴法”——就是用毛笔的侧锋,在线描勾勒的轮廓中,扫出大山的体积来,而非简单填色。这样大山与岩石就有了粗糙的肌理,有了厚重感和阴阳对比。

而后历朝历代的大画家都会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皴法”,如五代董源的“披麻皴”,状如麻皮披散;北宋范宽的“雨点皴”,状如密集雨滴;再如北宋郭熙的“卷云皴”,状如云卷云舒……

五代,荆浩,《匡庐图》,首创山石“皴法”

五代,董源,《潇湘图》局部,山石之“披麻皴”

比如夏圭的老师李唐也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山石表现法,线条劲挺顿挫,有如刀砍斧劈,被称为“斧劈皴”。特别适合表现岩石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立体感”。

夏圭继承了李唐的斧劈皴,并增加了一些水的效果,也有人称为“大斧劈皴”或“拖泥带水皴”,其实就是“斧劈皴”夸张到极致。让毛笔的笔锋呲开来,粘带着水墨,在纸上迅速扫刷出一大块面积的线条,再用更淡的水墨重复渲染……以达到苍劲立体的视觉效果。

《溪山清远图》之“大斧劈皴”的立体感


四、东方的“立体主义”!

后世有学者称夏圭是东方的“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西方美术史20世纪初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有布拉克、毕加索。

为什么夏圭被称为立体主义呢?由图中可见,夏圭的山石常常就是几个立方块的组合;树枝直接转出90度的直角称为几何线条,超出大自然的常理;

几何树枝

笔下许多人物犹如搭积木版,圆圈、三角形、菱形、梯形组合一下就成了,笔简神全。

几何小人

对照西方20世纪初,立体主义的几幅经典名画。比如1908年,布拉克画的《埃斯塔克的房子》,他把所有细节都删除,唯一画下来的、是堆置的棱柱和三角形,犹如小孩积木般的房子。

布拉克,1908年创作的油画《埃斯塔克的房子》,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藏

毕加索1907年画的《亚威农少女》也是这样,他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所有人体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

毕加索,1907年创作的油画《亚威农少女》,纽约MOMA博物馆藏

西方立体主义的艺术家基本类似,都是用许多的碎片、垂直与抽象的几何线条与图形,重新组合自然界不规则的物体形象,那么比较参看夏圭的几何式大山、树木与小人,这然道不是800年前,东方的“立体主义”吗?


五、“小人儿”为何那么小?

《溪山清远图》中的人物或是在江边忙于生计,或是在凉亭驻脚稍歇,偶尔仰首眺望一下远处的大山。

岸边生计

凉亭小憩

这些人物都是寥寥几下,迅速画成的,身体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厘米都不到,在一幅高30厘米的画面里找寻他们破费功夫。

为什么把人画得这么小呢?不单单是夏圭的画中,在中国的山水画中,几乎找不到搭配近景的人物描写或特写的传统。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版《芥子园画传》卷四“点景人物”,对山水画各种人物样式,做了经典概括。

“山水中点景人物诸式,不可太工,亦不可太无势,全要与山水有顾盼。人似看山,山亦似俯而看人;琴须听月,月亦似静而听琴。方使观者有恨不跃入其内,与画中人争坐位……”

恐怕这与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大自然、觉得人类非常渺小,有很大的关系。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林语堂先生也有一段类似的解释,他说:

“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

它如果不能治愈别的疾病,至少能够治愈人类的狂妄自大的病。

在大自然的背景里,人类往往可以意识到他自己的分位。

中国山水画中总是把人画得那么小,原因便在于此。”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基于这种哲学,历代顶尖的文人画家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造化是什么?就是大自然。


六、“半壁江山”与“夏半边”

北宋时,山水画就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如前面列举的范宽、郭熙与李唐,全景式山水的构图已非常完满。

到了南宋,全景式山水的格局演变成一种更加生活化的边景山水。由繁入简、由整体到局部、由宏大到诗意小品……

这种变革并非一朝一夕完成的,宋室南渡的前后,就不断有画家在尝试剪裁经营“局部”,但真正完成这种边景式山水构图的大家,就是夏圭和马远。以致在中国美术史上,两人得了“马一角、夏半边”的别称。

马远,《踏歌图》局部





夏圭,《西湖柳艇图》

边景式构图成为南宋山水画主流的原因,一方面是技法自然发展的结果。

但“笔墨当随时代”,也有人认为这是北方沦陷于金人,南宋偏安一隅的写照,所谓“半壁江山”,所谓“国破山河在”。

中国山水画讲究水有源、路能通,画中景不但可观,还可游、可居。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在图中找找旅游路线。

更完整的画面,更生动的细节,尽在书中。

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

夏圭《溪山清远图》

纵30.5厘米,横800厘米

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5月

高清复制 纤毫毕现 临摹鉴赏 诸般皆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桥话画:夏圭《溪山清远图》宋代江南水墨山水画
夏圭山水画《溪山清远图》作品欣赏(2)
夏圭《溪山清远图》:脱落实相悟自然,生命两两相冥合
【人道是】朱涛:重墨淡水 笔简意远 --临宋夏圭溪山清远图2
南宋时期夏圭二十三幅精品绘画赏析
宋代山水画的主要成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