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方立体主义与中国山水画如何相提并论?

毕加索《Portrait of wilhelm uhde》,1910年(左)

北宋 郭熙《早春图》,1072年(右)

古人观看世界有其极为独到的方式,这也体现在众多古代山水画的传世之作中;立体主义的艺术在整个西方观看世界的方式中也可谓独树一帜,它和中国古人的方式虽不为一类,但若一并比较会有哪些有趣的联系呢?

◆ ◆

概念1:立体主义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年

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运动和流派,1908年始于法国。从视觉的角度来看,这一流派追求碎裂、解析和重新组合的样式,形成分离的画面。

胡安·格里斯作品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擅长以多个角度来描写对象,再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中,以此来表达对象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不同的线条角度,使得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所营造的三维空间。

毕加索作品

毕加索1907年创作的油画《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是第一幅带有立体主义因素的作品。此外,他与勃拉克、胡安·格里斯等都是立体主义的代表艺术家。在这些画作中,观者感受到了从“透视法”中彻底挣脱出的自由。在整个西方艺术史中,这样观看世界的方式具有颠覆性与开拓性的重大意义。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1907年

往前追溯,立体主义画家的探索实际上起源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他们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依据。

塞尚作品

立体主义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维空间归结成平面的、两维的画面。明暗与光线让位于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以及创作者脑海中的主观意象。

胡安·格里斯作品

把不同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内容表达在同一画面,这其中无疑记录下了时间的持续性,也就是第四维的内容。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而是更加凭借观念和思维。这让人不禁联想起古代山水的观看理念,古人的山水并非真山的写生,而是心中对山峦甚至世界的认识。

毕加索作品

元 王蒙《青卞隐居图》

实际上,立体主义艺术家就是按着自己的思想在探索。毕加索曾说:“我要按照我的想象来作画,而不是根据我所看到的。”勃拉克也说过:“画家并不想构成一件奇闻轶事,而是要造成一种绘画的事实。”

毕加索《宫女》

◆ ◆

概念2:三远法

说起所谓的“散点透视”,它实际上是个很牵强的概念。德国人Otto Fischer在其著作《中国风景画(Chinesische Landschaftsmalerei)》中,首次提出“散点透视法”这个说法,这仿佛就轻松地与西方透视法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对比关系。

董其昌《林和靖诗意图》,纸本墨笔,明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拿“散点透视”的相反概念生硬地概括古人独到的观看方式,它从头到尾就与透视无关。可能很多人都听过“散点透视”这个词,但却比较少听过真正关于古人山水画的理论依据——那就是“三远法”。

马远《寒岩积雪图》

到了宋代,山水画中所谓的透视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也就是“三远”,它涵盖了山水之间的关系,也是山水的构思观念。具体出现在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高远”、“深远”、“平远”,所谓“三远”。

沈周《庐山高图》,纸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仇英《桃源仙境图》

《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其中记载道:

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马远《举杯玩月图》

自郭熙提出“三远法”之后,韩拙以及再之后的黄公望、王概等人,都对“三远法”有着不同的发展,这一理论也在不断地细致与完善。

朱耷《仿董北苑山水图轴》,纸本淡设色,清代

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自己对“三远”的见解,后人将其与郭熙的“三远”合称为“六远”。

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

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

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

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李唐《万壑松风图》,绢本,上海博物馆藏

元代黄公望《山水诀》集合两家之说,从这些字句中,我们可以试图感受古人独到的观看方式。

山论三远,

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

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

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 ◆

概念1 + 概念2 = ?

了解了立体主义,又知晓了“三远”之后,便可以尝试把它们放在一起看看。这时,也许就能比较肯定地发觉到,立体主义其实很不立体。因为一般西方艺术中有立体感的风景仿佛可以走进去,有立体感的静物仿佛可以取出画布里的水果,但立体派并不提供这类三维空间幻觉。

乔治·勃拉克作品

立体主义提供的是一个全知的视角,人在同一个时间和位置上观看一件不透明的物体,只能看见其中三个面——正面、侧面和顶面,见不到背面和底面。立体主义艺术家环绕物体观看,描绘出更多的角度,获得一种连续性,从而使延续的时间进入画面,成为一种四维性的绘画。

毕加索作品

毕加索画的人,便是这样一种“立体”思维,也就是一种全知思维的结果。所以实际上,立体主义的画作也可以叫做“位移重构”或“分解重组”。可以说,欧洲绘画中延续了几百年的深度空间在毕加索和勃拉克的手中变得扁平化了。这也让人联想起古埃及绘画,其中大多都是侧面的脸庞、正面的双眼,立体主义像是古埃及绘画的现代版本。

毕加索自画像

毕加索作品

除立体主义以外,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摄影拼贴作品也曾用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局部,拼贴出一个人物或是一片风景,其中的共性实际上是一种“共时”的概念。

大卫·霍克尼作品

在绘画中,空间与时间是一对此消彼长的角色。如果在三维的物象上引入第四维的时间,则三维性就会被减弱,纵深感也被减弱。立体主义为了获得时间性而进入四维,三维空间被压缩成平面,但是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却在时间与空间,三维与四维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没有因为引入了时间而把三维空间进行扭曲与挤压。

毕加索作品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立体主义的原理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观照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又不为相同。立体主义要对景写生,山水画家虽也写生,但创作却是完全凭借平日里观察的印象和体会进行描绘。山的各种角度、高低错落,都在画家的记忆里自行组合与衔接,出来的画面浑然天成。与山水画相比,立体主义就略显生硬了,不过重构数座山峰也的确比重构一个人物要容易、更自然。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古人从远近高低、前后左右多个角度看山、望山,回家后取自己心仪的景致入画。画面中的山来自于一座真正的山的无数个角度,集合了远近、上下左右的各种视角,甚至这座山可以融入春夏秋冬、朝暮阴晴等等状态,包含它在真实中能够经历的多种时间阶段。

唐 李思训、李昭道《明皇幸蜀图》,绢本设色,55.9×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仇英《仿明皇幸蜀图》

在欣赏古代山水佳作的时候,仿佛从上天的视角看人间,让人无限联想起“远意”,以及“高致”的意味。就像同样在立体主义作品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更加完整的形象,更带有观念性的四维空间。

王蒙《夏日山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立体主义的画作与古代的山水佳作可能并无关联,其中的神似之处也都纯属偶然。但在立体主义的画面中,有艺术家与前人所不同的观念,有“时间”真正在二维平面中体现;在山水画里,能够感受文人心中的景致,甚至在山峦叠嶂中体会他们的宇宙观。客观世界并不是艺术家必须遵守的铁律,他们可以这般自由,如此跨越时空的默契,也很有一番意味。

精彩回顾:

他是摄影界的毕加索,凭一己之力让摄影成为了艺术!

他是宋太祖的七世孙,以文人淡雅之气,引领南宋绘画新潮流

真正的历史,与尺寸无关。手掌大小的油画,都是巨作!

[编辑、文/张婧雅][参考资料/《山外山》高居翰著、《照夜白》韦羲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立体主义
美学艺术鉴赏:玲珑剔透
深度解读早期毕加索与立体主义
现当代艺术:一次张惶的逃离
什么是立体主义?
毕加索速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