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朝的博士制度





一、引言


     在我国古典文献中最早提到“博士”一词的是《战国策·赵策》:“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这里讲的“博士”只是讲博学之士,不是指官职。

博士作为一种官职起于什么时候,目前没有确切的说法。许慎《五经异义》:“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汉书·贾山传》说贾山的祖父贾祛曾为魏王“博士弟子”,《史记·循吏列传》说公孙休为鲁博士,《史记·龟策列传》说卫平为宋博士。这说明战国时期博士制度已经很普遍。


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博士制度最为有名。而齐国设立博士官职与齐稷下学宫关系密切。“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在稷下建立学宫始于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齐王建(公元前264一前221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方逐步消亡。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干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兒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齐国统治者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因此,稷下学宫既是学术机构,也是政治咨询机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稷下学宫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实际上,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为了图存求强,展开了激烈的人才竞争。而秦国却是典范。秦地处今陕西关中、汉中和甘肃东南部一带。秦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始于非子,大约为公元前891年-公元前886年,是个附庸小国,国号为“秦”。公元前770年,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然而,地处蛮荒边塞地区的秦国,为了摆脱弱小被欺负的命运,奋发图强、励精图治,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人才引进和合理利用尤其显著。


秦国的发展引起了诸侯的恐惧。贾谊《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王政继位之后,更加重视招揽天下人才,其规模足可与魏公子信陵君无忌、楚春申君黄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比肩。吕不韦招揽食客三千,编撰出《吕氏春秋》。实际上,《吕氏春秋》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晚周巨著(陈鼓应,2001)。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博士制度。这是顺势而为。

 

二、秦朝博士制度的基本情况


 关于秦朝的博士制度,没有专门的法律文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读取其信息:

第一,秦朝的博士制度与廷议制度紧密相关。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朝的许多大政方针都是通过廷议确立的,如“皇帝”称号、焚书、改制等。《续汉志》:“博士,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


第二,秦朝的博士官职至少达70个。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第三,秦朝的博士有收藏任何书籍的特权。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李斯建议“焚书”时说:“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一建议被秦始皇所采纳。其中讲到博士有藏书任何书籍(包括禁书)的特权。


第四,秦朝博士的官职与奉绿。《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秩: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秦1石折合为30360克,600石为18216千克。粟米按照现在价格10元/千克计算,年薪为18.2160万元。《史记·秦始皇本纪》在记载廷议时提到“博士齐人淳于越”。 淳于越原来是齐国的博士,秦朝时任仆射、太子老师。后因谏阻焚书,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第五,秦朝博士的职掌。马非百《秦集史》认为秦朝博士“其职掌有三:一曰通古今;二曰辩然否;三曰典教职。”


第六,秦朝博士的学派。秦朝博士人员构成,“齐、鲁之儒生也”(2001.p.25)。根据马非百《秦集史》,今尚知名的只有17人。如李克及其学生伏胜、淳于越、鲍白令之、桂贞、茅焦、叔孙通等人,都是儒生。


三、为什么秦朝的博士多为儒生?


秦国地处蛮荒边塞地区,虽然受周文化的影响,但学术文化较关东诸国落后。秦国的价值取向是功利主义的。秦孝公时,公孙鞅带着法家先哲李悝的《法经》入秦,变法取得初步成功,从而形成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治理模式。

同时,墨家也看上了秦国的功利主义治国特点;而墨家弟子多为工商业者,是军事设施和攻防器械制造的能工巧手。这又被秦国所看重。秦灭六国,全赖墨家弟子所提供的武器装备。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和《秦律十八种》有关内吏杂役、器物与事务的管理,与《墨子·城守诸篇》中的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旗帜、杂守等内容多有相同。


但是,法家和墨家都偏重于实务。而儒生却是知识分子。熟悉历史和典章制度。实际上,儒家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一整套理论和规章制度。秦始皇治国曾依靠法家和墨家,但其家庭教育却使用的是儒家道德伦理。在国家治理上,秦始皇对儒家礼乐文化采取了吸收的态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琅邪刻石上写到:“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在会稽刻石写到:“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洁诚。”这些都是儒家的思想。


当然,必须要提到“焚书坑儒”。《汉书·五行志》:“遂自贤圣,燔诗书,坑儒士”。显然,这里的用词的顺序是不对的。客观上讲,“焚书”与“书同文”和天下一统有密切关系,不能简单与毁坏文化直接联系起来。“坑儒”与儒生复古和反对“焚书”有关。因此,“焚书坑儒”只能说明秦朝严刑峻法、残酷无情,并不完全说明秦始皇要完全抛弃儒家思想。这和秦惠王杀商鞅一样,杀商鞅也没有抛弃法定思想。

 

四、秦朝的博士制度是失败的


我讲秦朝的博士制度是失败的,主要是与稷下学宫相比较而言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比较:

第一,稷下学宫出现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如《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巳亡怯)。编撰了《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孟子》《荀子》也是稷下学宫的成果;秦宫的博士没有传世文献,最后都默默无闻;


第二,稷下学宫的博士来自多个学派:孟子、荀子是大儒;邹衍是阴阳家;田骈、环渊专学黄老之术;慎到是法家,等等。秦朝的博士多为儒生。所以,在稷下学宫能形成百家争鸣,而在秦宫的博士没有真正的学术争论。


第三,稷下学宫的博士“不治而议论”,秦宫的博士恰恰相反,“治而不议论”。也就是说,前者只进行理论探讨而不参与决策,后者参与决策而不进行问题探讨。实际上,秦宫博士在秦始皇时期,受到李斯等法家官员的压抑,参政议政的作用有限。到秦二世时期,参政议政的作用更有限。我们以叔孙通为例。叔孙通曾是稷下学宫博士,也是宫博士,后来帮助刘邦建立礼仪制度,让刘邦感到“做皇帝的滋味儿,竟然如此尊贵”(《汉书·叔孙通传》)。而在秦二世时期,叔孙通却不办正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陈胜在山东起兵,使者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朝廷,秦二世召来各位博士、儒生问道:“楚地戍边的士卒攻下蕲县进入陈县,对这件事各位是怎么个看法?”博士以及儒生们三十多人走向前去说:“作臣子的不能聚众,聚众就是造反,这是死罪不能宽赦,希望陛下赶快发兵攻打他们。”秦二世一听就发了火,脸色顿时改了样。这时叔孙通走向前去说:“各位儒生的话都不对。当今天下已合为一个大家,毁掉郡县城池,销熔各种兵器,向天下人昭示不再用它。何况有贤明的君主君临天下,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行窃罢了,何足挂齿。郡官们正在搜捕他们治罪论处,不值得忧患。”秦二世高兴地说:“好啊。”又向每个儒生问了一遍,儒生们有的说是造反,有的说是盗贼。于是秦二世命令监察官审查每个儒生说的话,凡说是造反的都交给官吏治罪,秦二世认为他们不该说这样的话。那些说是盗贼的都免掉职务。却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一套服装,并授给他博士职位。


五、结束语


第一,博士制度是秦始皇为巩固中央集权制的一系列措施的一个举措

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统治,秦始皇下令把原来六国的兵器收缴销毁,然后铸成12个铜人;将六国的贵族强行迁到咸阳附近居住。当然,也不忘将六国宫中漂亮的女人集中成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同样,将天下大儒集中到咸阳,授之博士官职,“为我所用”。


第二,秦宫博士制度被后世改造和沿用,成为中央集权制下的文化统制的一个工具。

秦始皇设立博士制度可能是想借鉴稷下学宫博士制度的做法,《史记·礼记》:“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但是,秦宫博士制度与稷下学宫博士制度相比是失败的。虽然秦宫的博士表面上隶属于“奉常”,对博士的统辖并不太严格,由于秦宫博士制度使学者官僚化,窒息了学术研究的活力。同时,其内部管理不健全。    西汉王朝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沿用了博士制度,初期恢复了稷下学宫 “不治而议论”的管理模式。汉初博士制度的博士里诸子百家俱全,不仅有儒家、黄老学,还有五行家、杂家、刑名家等。汉武帝于元光五年(前130年)设置《五经》博士。使原来的博士制度改变了百家并存的局面,学术进入了经学时代。实际上,为学术研究套上一个套。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


第三,秦宫博士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实际上,秦宫博士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很难评估的问题。秦朝建立博士制度之后,法家、墨家逐渐消失。但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对此,我个人找到不到确定的证据。受秦朝博士制度影响的汉武帝的“五经”博士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创新是灾难性的。此后,中国文化对五部儒家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礼》(汉代指《仪礼》,后世指《礼记》)的学习方法是:经→传→注→疏→章句→集注,实际上,是对经书的解释,解释,再解释。

           (2016年12月15日)


参考资料:

马非百,1982.秦集史[M].中华书局。

方铭,2001. 期待与坠落:秦汉文人心态史[M].河北教育出版社。

陈鼓应.从《吕氏春秋》看秦道家思想特点[J].中国哲学史,200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始皇焚书坑术士是怎么回事?他对儒生的态度为何从尊重到排斥?
我不是“新鸳鸯蝴蝶派”
秦始皇“焚书坑儒”真正焚烧的是什么书、坑杀的又是什么人
秦始皇"焚书坑儒"只因曾被算命先生忽悠?
扒一扒《芈月传》背后那些秦国音乐
真实的焚书坑儒 秦始皇真的讨厌儒家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