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1年周总理让高岗妻子在图书馆工作,毛主席不同意:必须到教育部

2009年5月1日,位于沈阳的东北育才学校浑南校区高朋满座,分散在全世界各地的育才校友们,千里迢迢从世界各地赶回沈阳,和母校共庆60周年华诞。

当天到场的校友,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李未,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著名女飞行员刘晓连,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国之栋梁,都是从这所学校里走出去的。

在校庆现场,上千名新老校友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无论是哪一届毕业生,无论现在的年龄有多大,身份有多高,都系上了印有“东北育才学校”字样的校庆纪念红丝巾,手拉着手唱起了校歌。

让校友们感到遗憾的是,在校庆上,他们没有见到自己的老校长李力群女士。由于身体原因,已经90岁高龄的李力群老校长不能亲自参加这一盛会。

但这位老校长仍然委派自己的儿子高轩作为代表,带着她手书的“感恩育才,报效祖国”校训,专程赶到沈阳参加这一庆典,这也让校友们感到无比的欣慰。

校庆典礼上,当52届毕业生、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教务处长的王裕群,将一张他当年在校就读时与李力群校长的珍贵合影捐给母校时,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这张王裕群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照片,让不少两鬓斑白的老校友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五十多年前,似乎又看到老校长李力群正带领着学生们在操场上跑操的身影,看到李校长亲自教授学生们知识的那些画面......

一、

李力群是江苏睢宁人,1920年12月出生。由于父亲是国民政府的县长,所以她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抗战爆发后,正在徐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热血青年李力群,在地下党员叔叔的动员下,不顾家人反对,带着一封叔叔的好友、红军高级将领朱瑞写给林伯渠的推荐信,毅然投奔延安,参加了革命。

当时的延安是抗日民主的圣地,吸引了无数像李力群一样的热血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入延安。

中国共产党也是敞开胸怀,迎接这些追求民主、渴望光明、立志报国的青年。

用毛泽东的话说,这些青年人是中国革命的先锋队,虽然目前他们还不是革命的主力军,但他们只要与工农这支主力军汇合到一起,就会成为战无不胜的伟大力量。

李力群到达延安后,被组织上安排进入陕北公学学习。由于表现优异,不久后她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毕业后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党委工作。

李力群在陕甘宁边区党委工作期间,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的,正是时年三十出头的高岗。

李力群来到延安之前,高岗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名叫杨芝芳。

杨芝芳是陕北米脂人,15岁由父母包办与高岗结婚。高岗投身革命后,杨芝芳也当起了红军的交通员,为陕北红军送过许多重要的情报。

1935年毛主席率领红军到达陕北后,杨芝芳协助高岗在后勤供给部门工作,为刚刚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筹集到了一大批过冬的冬装,她也因此受到了中央和毛主席的表扬。

但杨芝芳的身上也有缺点,她没有什么文化,是一个裹着小脚的传统农村妇女,加上和高岗又是包办婚姻,两人之前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高岗当上陕甘宁边区领导后,经常到处出席各种会议,也会接触到一些进步女青年,杨芝芳难免会产生一些疑心,因此两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见高岗和杨芝芳的关系越来越不好,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厅长的王子宜便找到杨芝芳,建议她如果和高岗如果关系搞不好,不如两人离婚算了,免得彼此都痛苦。杨芝芳想了想,便同意了。

晚年的杨芝芳,多次否认了她和高岗离婚的原因,是因为高岗生活作风糜烂的缘故。

虽然没有和高岗白头到老,但杨芝芳还是替高岗辩解道:自己与高岗的离婚,与当时延安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环境、风气有关。当时的边区政府刚刚公布了新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法”,“婚姻自由”的新风也得到了绝大多数革命者的理解。

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少革命者都解除了原来的包办婚姻,重新寻找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杨芝芳还提到她与高岗离婚后,两人并没有成为冤家对头,而是以革命同志相称,她仍然一如既往地在高岗的领导下为革命工作。后来高岗与李力群结婚后,她和李力群工作上也能相互配合,互相帮助,相处得也很融洽。

与高岗离婚后,杨芝芳依旧和过去一样,在陕甘宁边区保育院工作,将2000多名革命者的后代培养成人。而这些孩子也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了新中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骨干。

解放后,杨芝芳来到东北,担任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机关幼儿园主任一职。五十年代中期,她又被组织上调到西安,担任西安市第一保育院院长一职。

1978年离休后,杨芝芳在北京市海淀区干休所渡过了自己的晚年。2001年5月1日,这位革命了一生的老人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二、

高岗与杨芝芳离婚后,过了一年多的单身生活。直到在一次中央党校讲课时,高岗注意到了台下听课的年轻人中,有一位个子娇小的女青年,正坐在台下第一排聚精会神地听自己讲课。

高岗的眼睛一下子就被这位小姑娘吸引住了。

当时的李力群刚刚二十岁,还是一位留着短发、穿着军装、扎着皮腰带,一脸稚气的女八路,浑身上下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而正是这种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三十五岁的高岗。

党校学习结束后,时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的陈云找到李力群,询问她想在毕业后去哪里工作。

李力群老老实实地告诉陈云:自己想去敌后工作,最好是能回江苏从事地下工作,毕竟那里是自己的家乡,可能自己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陈云微笑着听完李力群的想法后,告诉她由于她在延安期间表现优秀,组织上想把她放到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协助高岗工作。李力群一听说这是组织上的安排,二话不说便用力地点了点头。

当了高岗的秘书之后,李力群发现高岗是一个很严厉的人,经常因为工作上的事对手下的人批评起来,一点情面也不留。

所以一开始,李力群很怕高岗,总担心自己工作上出了差子,会被高岗狠狠地骂一顿。

让李力群意外的是,对其他人很“凶”的高岗,对待自己却很耐心,就算是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小失误,也从不厉声厉色地批评自己,而是耐心地当面指出来,并协助自己改正。时间一长,李力群对高岗的印象也转变了很多。

三、

有一次,高岗要去安塞开会,李力群作为高岗的秘书一同随行。三天后,当他们返回延安时,毛主席要求高岗向他汇报会议情况,于是高岗便带着李力群来到了杨家岭毛主席的住处。

汇报完会议内容后,毛主席留高岗和李力群吃饭。看得出来,这餐饭是毛主席事先早就准备好的,因为桌上出现了当时非常难以吃到的腊肉!

吃饭期间,毛主席询问了不少李力群的情况,又当着李力群的面表扬了高岗的工作,还说了许多高岗的好话。

李力群注意到,在毛主席说这些的时候,高岗总是有意无意地瞄着自己,不禁脸有些红,只好把头埋进碗里,装作津津有味地吃饭的样子。

毛主席看到李力群这样,忍不住笑了。主席和蔼地对李力群说:小李,你还没有结婚吧?如果能找到一个像高岗这样的同志,你满意不满意呀?

主席的话,让毫无思想准备的李力群更加不好意思了,只好红着脸,低着头一言不发。但在她心里,早已明白了主席的意思:这是要给自己和高岗当月老啊!

其实通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李力群对高岗的确产生了不少好感,特别是高岗工作的能力,以及他在陕北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都让李力群对这个三十五岁的中年男人身上的才能仰慕不已。

几天后,王若飞找到李力群,正提替高岗做起媒来。李力群毕竟还是个二十岁的姑娘,没等王若飞说完,便不好意思起来,撒腿便跑到了延河边。

王若飞气喘吁吁地追到延河边,对李力群说:小李啊,你也是党员,党员就要听党的话。替高岗同志做媒,也是党交给我的任务。你要是同意,就和我回去一起吃个饭,咱们就在今天把喜事办了!

李力群毕竟是个革命青年,不是忸忸捏捏的大小姐,而且她对高岗也早就有了好感,于是便随王若飞一起,来到了高岗的住处。

在王若飞等人的见证下,高岗和李力群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吃完饭后,高岗拿出一袋枣子请大家吃,并说这些枣子就当是喜糖了。

四、

1945年,高岗受组织上委派,奔赴东北工作。作为妻子,李力群也随同高岗来到了东北。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

原来在哈尔滨南岗子弟小学和东北军区政治部后勤子弟学校就读的那些东野将士的子女,除一部分在南岗子弟小学校长、罗荣桓夫人林月琴的带领下南下之外,还有不少孩子由于年龄太小等其他原因,需要安置在沈阳上学。

为了解决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的张闻天,选定了原日本人开办的、专门招收日本在华侨民子女的奉天千代田小学作为新学校的校址,并将学校命名为'东北第一育才小学'。

学校成立后,张闻天工作繁忙,不可能兼任这所学校的校长,也没有时间处理学校的事务。

于是他便想起了毕业于师范学校的李力群,想请李力群来担任这个学校的校长。

听说张闻天想请自己担任校长一职,李力群一开始没有同意。因为她知道自己虽然是师范毕业的,但参加革命后,一天老师也没当过,担心自己没有经验,管不好学校,会误人子弟。

但张闻天告诉她,学校里的孩子都是革命者的后代,为了这些革命后代的成长,相信她一定能挑起这副担子。

在张闻天的劝说下,李力群接过了校长一职。

她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张闻天提出:学校原名“四野随军小学”,现在四野已经南下,而这所学校并没有随军,所以校名与实际情况不符,最好是能改一下校名。

张闻天感觉李力群的话很有道理,于是请“延安五老”之一的老教育家徐特立,给这所学校取一个新名字。

徐特立想起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创办过一所“育才学校”,于是为学校取名“东北第一育才学校”。

至于为什么将学校取名为“东北第一育才学校”,徐特立说将来新中国成立后,一定还会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到那时我们再办第二、第三育才学校。于是,校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五、

1949年5月1日,“东北第一育才学校”学校正式开学。办学初期,学校的规模并不大,只有4个年级和一个幼儿班,一共190人。这些孩子大多是东北局机关、东北军区干部的子女和烈士子弟。

毛泽东的女儿李敏,也曾在这所学校学习过。由于在苏联多年,李敏的中文不是太好,李力群就鼓励她用俄文给父亲毛泽东写信,向父亲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毛泽东收到信后很是高兴。

学校成立后,作为校长的李力群,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的推荐下,跑遍了东北三省,请来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到学校任教。

同时李力群还狠抓了学校的纪律建设,规定师生凭出入证进出,教师和学生宿舍都要搞好卫生,定期消毒,学生家长来探望孩子时,也必须经过学校登记审核后才能见到孩子。

1952年入学的张自力同学,至今还记得李力群校长为了学校昼夜辛劳的身影。她规定学生早上起床铃响之后,每个学生十分钟内必须完成起床、洗漱,然后集中到操场做操。

每个学生每周至少洗澡一次,换下来的衣服和床单有专门的阿姨进行清洗。

张自力记得学校刚开办时,条件很艰苦,提供的伙食无法满足孩子们成长的身体需求。

为了让孩子们吃到牛奶,李力群向内蒙、黑龙江等地求援。内蒙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得知这一情况后,派人向学校赠送了20头奶牛,这才让孩子都喝上了牛奶。

李力群还组织师生们自力更生,在学校里的空地上种菜养猪,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很快学校的餐桌上出现了师生们自种的各种蔬菜,逢年过节也能吃上自己养的猪肉。

到了冬天,李力群为了不让孩子们冻着,专门向东北军区求援,弄来了一批军用的布料和毛毯。

李力群带着带领着老师们为孩子们缝制了冬装,保证了孩子们在东北寒冷的冬天不被冻着。后来学校又专设了一个裁缝室,请来几个会缝纫的人当工友,为学生制作春秋装、夏装和冬装。

高岗从东北调到北京工作后,李力群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育才学校的孩子们,随高岗来到北京工作。

高岗进京后,有一次和毛主席聊到沈阳的这所学校,毛泽东请他转告李力群:“李力群办的育才学校,养活了许多军队干部子弟,很了不起!”

六、

高岗去世后,肚子里正怀着第五个孩子的李力群,带着她和高岗的4个孩子搬到了北京新街口一处小院,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

到了七十年代初,李力群的几个孩子都渐渐长大了,家里的房子已经住不下这么多人了。周恩来听说了这个情况后,亲自出面将她和孩子们安顿到王府井附近的一座四合院居住,并将她的情况报告给了毛主席。

当时的李力群已经在家赋闲了很长时间,她托人转告周恩来,说自己还想出来替国家做些工作。最好能去北京图书馆工作,自己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李力群在周恩来的帮助下进入北京图书馆工作没几天,毛主席便得知了这一消息。老人家沉吟了一会,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样不行,李力群在西北、东北都是有着很大影响力的一个人,一定要让她到教育部工作!”

就这样,在毛主席的关心下,李力群进入了国务院科教组(原教育部)学生司,重新成了一名教育工作者。

对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心,李力群一直心存感激。她总是对孩子们说:“没有主席和总理的关怀,我真不知我们一家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

在教育部工作了十几年后,李力群于1987年离休。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

七、

虽然离开东北育才小学已经多年,但李力群一直关心着这所她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学校。而学校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她这位老校长。

2008年,东北育才小学校长高深委托毕业于该校的作家刘歌为学校撰写一部校史,刘歌走访了多位不同时期的老师和校友之后,创作出了一本名叫《永远珍藏的记忆——我们心中的东北育才》的校史,并第一时间将这本校史送到了李力群的手中。

李力群捧着这本校史,看到学校在初中部教学楼的走廊里,为自己还树立了一尊雕像后,也是感慨万千,不由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2010年,李力群居住的四合院由于面临拆迁,所以她又被组织上安排到北京站附近的一所小院居住。

这座小院有一颗枣树,枣子成熟时,李力群都会邀请一些当年的战友以及学生来品尝。每到这个时候,小院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2013年,李力群在央视播出的文献纪录片《习仲勋》中看到高岗的名字时,回忆初次和高岗去见毛泽东的那个下午,泪水止不住再一次顺着面颊流了下来。

2020年8月12日,新华社发布了一则讣告:教育部原学生管理司顾问李力群同志,于2020年4月6日21时37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老人去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也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在讣告中,组织上给李力群的评价是:李力群同志在教育部工作多年,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建国初期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这位老校长在天有灵的话,听到这份评价,也应该能含笑九泉了。

参考资料:

沈阳晚报:《育才精英同庆母校60华诞》

中新网:《李力群自述与高岗的'包办'婚姻:毛主席请吃腊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1年,高岗妻子特意申请去图书馆工作,毛主席拒绝:必须教育部
高岗的两任妻子都是谁?一位享年96岁,一位享年100岁
2020年,高岗夫人百岁辞世,她是众多红二代心中永远的“李校长”
1971年,得知高岗妻子李力群没有工作,毛主席批示:到教育部上班
1971年,总理欲让高岗妻子到图书馆工作,主席直摇头:必须去教育部
高岗之妻李力群,创办了育才小学,深得周总理与毛主席的信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