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把《脾胃论》比作皇冠,补中益气汤就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本文广收博采,集诸多名家经验于一文。为医者,阅后若能有所补益,增进技艺;非医者,浏览后方知脾胃之重,从此顾护,则善莫大焉。阅历所限,文中难免存有偏颇疏漏,敬望“知其要者”,不吝赐教。】

“四季脾旺不受邪”,“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明代医家张景岳评价道,“补中益气汤,允为李东垣独得之心法。”如果说《脾胃论》是一顶皇冠,补中益气汤就是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补中益气汤:黄芪9克,党参6克,甘草3克,白术9克,当归9克,陈皮6克,柴胡6克,升麻3克。(黄芪一定要量大)。来源:李东垣《脾胃论》

方中黄芪、炙甘草配伍升麻、柴胡,重在“实其表”,“不令自汗,损其元气”。升麻是升阳明之气,柴胡是升少阳之气;人参、炙甘草重在“补脾胃中元气”;白术除用其“甘温”之外,重在用其“苦”;橘皮“导气”,当归酒洗“和血脉”。

李东垣老人创补中益气汤,其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就立方本旨云:本方治“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并说:“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此方被后世医家推崇至极。明代医家张景岳评价道,“补中益气汤,允为李东垣独得之心法。”

李东垣认为黄芪、人参、炙甘草是消除烦热的圣药,这个烦热就是由于中气不足产生的虚火,是一种自觉症状,而不是体温升高。方子里还有白术,这是燥湿,补脾经之气的,因为李东垣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脾,他说“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所以方子里面也尤其照顾到了脾经。

补益脾胃,升阳益气。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胰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

歌诀: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简单记忆口诀:君子补血柴升陈。

主治: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头晕,面色萎黄或苍白,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虚大无力。凡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脉虚或脉洪大而虚者皆宜之。

辨脉要点:右脉大于左脉 数中显缓。

补中益气汤的适应病证是非常广,既可治内伤病,也可以治外感病;方药加减(主要是加药)是极其灵活多变的,补药、泻药、寒药、热药都可以加用,不拘一格。但万变中有其不变的根本,也就是适应症只能是“内伤”(外感病也是在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脉主要出现在右关,病变的主要病位在脾胃。

方书多说补中益气汤证应该口中和,不喜饮,也就是说口干、咽干时慎用、不用补中益气汤。但李东垣在方后的第一个加减竟是“口干嗌干加干葛”。气虚当温补,实火当苦泻,虚火当清补,而李东垣的第二个加减法竟然是补中益气汤加苦寒泻火之黄柏和甘寒清补之生地黄。

后世医家提到了补中益气汤的禁忌症。如张景岳说:“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柯琴说:“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这些论述对后学者的临证是极其有用的。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看来,这只是低层次的、形式上的认识。实际上,内伤脾胃病证中,肾虚完全是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的,只是用药时需斟酌升降浮沉。

【随症加减】

加减: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汤加苏叶,荆芥,治气虚感冒,其力量应比玉屏风散力量更强。

补中益气汤加川芎,葛根治头晕耳鸣之属于本方证者。

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蔓荆子、川芎,专治内伤发热,或里虚不足兼有外寒者。证见发热,间作不休,微汗,至颈而还,口不知谷味,可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头痛甚者加蔓荆子、川芎。如伴有泄泻而热不退,可加附子。此里虚不足,若反用汗下则贻误病机。

补中益气汤加干姜、五味子,治内伤久咳而不愈,可见潮热、微汗、咳嗽痰稀,不思饮食。是为气虚痰饮,不必理痰治嗽,正气足病自除。

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主治脾肺气虚,或心肺气阴两亏之畏寒、肢体怠倦、痰涎自出、心悸等症。本方有生脉散合补中益气汤之义。如前所述,方师治疗气虚阴耗久咳案,此后余每遇此等证屡用屡效。《薛氏医案》曾载:“余素性爱坐观书,久则倦怠,必服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酒炒黑黄柏少许,方觉精神清安,否则夜间少寐,足内酸热,若再良久不寐,腿内亦热,且兼腿内筋似有抽缩意,致两腿左右频移,辗转不安,必至倦极方寐,此劳伤元气阴火乘虚下注。”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可治气虚臂痛、体软痰涎、头目晕重、身如虫行的脾气不升、气血不能营之证。

补中益气汤加山栀。此以补中益气汤补气除阴火,加山栀以清三焦之火。主治劳伤中气,怒动肝火,证见气怯腹胀、口苦心烦或口舌生疮等症。

补中益气汤加黄柏。李东垣有因饮食劳倦,口干嗌干者加葛根,伴有肾水亏乏者加黄柏以救肾水,泻阴中伏火之治。又或烦扰不止加生地黄以补肾水。治中气陷,肾下垂血尿或慢性肾盂炎久治不愈者,有一定疗效。

补中益气汤倍加参、芪、主治元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加半夏、木香,主治胸痛,腹痛,左关脉弦之脾虚肝乘证。

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人参,主治形寒肢冷、心悸、自汗、脉浮大按之弱或沉细结代等阳气虚寒证。

补中益气汤加柴胡、黄柏、山栀、茯苓、木通,主治小便淋沥、气虚、膀胱湿热未清之证。

补中益气汤加鸡血藤,丹参,川、怀牛膝治下肢静脉曲张。

补中益气汤与丸药的配合应用:

凡饮食劳倦,夜寐难成或心烦者,可配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

凡饮食劳倦、思虑伤心脾者,可配归脾丸、人参养荣丸。

凡中气不足、纳谷少思或口漾清水者,可配香砂六君丸。

凡中气不足,脾胃虚寒,食后腹胀者,可配附子理中丸。

凡中气不足,气病无力排解而便结者,可配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

凡气虚肾弱,腰腿痿废者,可配健步虎潜丸。

凡脾虚肝旺,可配左金丸。

凡脾胃亏损,停食痢疾,可配香连丸。

凡脾气素弱、月事不调者,可配逍遥丸等。

李东垣从反面论述了有一部分脉象是不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在治腹痛时提到:脉弦不可用,当用小建中汤;脉沉细不可用,当用理中汤;脉缓不可用,当用平胃散。

使用补中益气汤,可以见上焦阳气不足,但是中焦不能壅滞得太厉害,下焦不能空虚。而肾虚不严重,并在下焦有实邪存在的情况下,补中益气汤我认为只要加减得宜,可以使用。

【浙江中医药大学连建伟教授】

连建伟老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两眼、两耳、两鼻孔、口、 前后二阴。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东垣解释为:“九窍者, 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连建伟老师临证每重后天脾胃,对东垣学说深研精思,多另辟蹊径,圆机活法而暗合 《内经》、仲景、东垣脾胃大论妙旨。兹就先生补中益气汤加减法治疗九窍病案例浅析如下。

理论探源《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瞑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乃为痿厥心悗。”此条经文论述三焦元气衰少是引起诸多病证的根由。东垣认为“三元(三焦元气)真气衰惫,皆有脾胃先虚,而气不上下行所致” 。连师认为这就是灵活运用补中益气汤理论渊源。上气不足,表现为脑空、头倾、耳鸣、目眩等“谷气通于脾,六经为1症;中气不足,表现为肠鸣、下利、遗尿或大小便不利等症;下气不足表现为下肢痿软、手足逆冷,心胸短气、郁闭等症。三焦元气的衰惫,归根到底, 都是脾胃水谷的精气先虚,不足 “注肺”、肤充身泽毛、中焦资生脏腑气血、下焦封藏精血固护真元,此皆病之由生,宜调理脾胃之理论根柢。

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专篇中,专门讨论了脾胃与九窍之间的关系。首先强调真气(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其次结合《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难经·三十七难》“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等理论进一步深化了脾胃与五脏、九窍之间的密切关系及机理所在。另外在补中益气汤加减法中,也有专门涉及用此方治疗部分九窍疾病的具体方药:如大便秘涩(补“归心”以助上焦宣发)。连建伟老师临床常以上述理论, 每见涉及九窍病用补益脾胃奏效者, 亦是抓住主证,所因” 也。

1、耳鸣:患者,女,74岁,初诊。患者耳鸣,尿频,夜梦多。诊得右关脉虚大,左关脉虚弦,舌苔薄腻,拟益其脾气,柔其肝木。太子参25g,生黄芪25g,炒白术10g,炙草5g, 炒陈皮6g,炒当归10g,升麻 6g,柴胡5g,炒白芍15g,茯苓15g,制半夏10g,北秫米20g(包),丹参20g。4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温服。二诊:耳鸣减,夜梦已少,精神好转,右关虚大, 左关虚弦,舌苔薄腻边有瘀点,拟再守方治之。上方炒白术改为12g。14 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次温服。三诊:诊得右关脉虚大,左关脉弦,舌苔薄腻,尖有瘀点,耳鸣、眠差诸症好转,守方治之。

按:本案为老年患者,年岁已高,耳鸣从肾肝论治多为常例,而连师处方以补中益气汤为主,重视气血辨证,暗合医经“气虚则脑转耳鸣”之理。主方中用参、芪、术之甘温于升浮药内,使上升于阳分, 而运行气血,通利九窍,诚如东垣之论“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阳气升浮……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加白芍、茯苓即合逍遥散,再合半夏秫米汤治其兼症肝血不足、胃气不和、眠差多梦等, 疗效颇佳。连老师临床辨证治则及遣方用药往往“脉真从脉”以脉定证,清《脉理求真》“……虚为气血空虚之候。故浮而虚者为气衰,沉而虚者为火微, 虚而迟者为虚寒, 虚而数者为水缺, 虚而涩者为血亏,虚而弦者为土衰木盛,虚而尺中微细小为亡血失精,虚而大者为气虚不敛。”连师临床每重脉证,值得效仿。

2、胆囊结石切除手术:现大便不畅,用泻药方行,右关脉虚大,左关脉虚弦,舌苔薄腻,拟李氏法调其升降。党参20g,生黄芪25g,炒白术12g,炙草5g,陈皮6g,当归10g,升麻 6g,柴胡5g,炒白芍12g,茯苓12g,炒枳壳10g,制川朴6g,桃仁 6g。14剂。水煎服,日 1剂,分两次温服。

按:本案患者两年前有胆结石切除手术病史。“现大便不畅, 用泻药方行”,暗含与泻药方行后大便仍复归不畅之征,此用泻药仅求其标。连师以“右关脉虚大,左关脉虚弦”提示本病病机为中气虚弱, 肝脾不调,以“舌苔薄腻”提示腑气不畅,湿浊食滞,故拟“塞因塞用”法为根本治法,方中兼用逍遥加炒白芍、茯苓柔肝健脾,加炒枳壳、制川朴、桃仁,为厚朴三物汤变枳实为炒枳壳、大黄为桃仁,使理气通腑之力适中不致失之太过, 桃仁活血润肠通便与病证甚合。本案虽未复诊,然连师从脾胃辨证用药之法度可见一斑,故录于此。总之, 诚如 《中藏经·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云:“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重视后天脾胃是先生中医治疗观中尤为突出的特点, 其病案中不乏九窍疾病发于“元气不足,清阳不布”益脾胃之法,使胃气强健,阳气升举,中焦脾胃本气归其原位,“胃者,十二经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则万化安,病则万化危”为慢性久病,脾胃易败, 百药难施。周仲瑛认为:有中央健,方能四旁如,因而凡治疑难杂症久治不愈,在遍试各种治法均难以取效的情况下,应着重从调理脾胃入手,这就是‘久病不愈从胃治,上下交损治其中’。”概“上下交损”,即含有九窍不利证矣。

【湖北中医药大学王绪前教授】

1、热淋:黄某,女,50岁。2013年9月11日初诊。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有下坠感,尿色黄,头昏乏力,舌淡红,苔白厚,脉沉滑。

方药:黄芪3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茯苓30克,法夏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30克,川牛膝15克,车前草15克。5剂水煎服。2013年9月19日回访,已愈。

按:此乃气虚下陷,湿热阻于膀胱之证。王绪前教授云:“将欲降之,必先升之”,补中益气汤升清气于上,俾清气升,则浊气自降。又合入二陈、四妙、车前草以清下焦湿热,利尿通淋,故取效甚捷。另外,有些患者会长期小便黄,甚至有比较大的异味,少数还有灼热感。这类患者常见神疲乏力,舌淡脉弱。如滥用清热利湿的治法,小便短时间会变清,但不久后会愈演愈烈,甚至会出现尿痛症状。此类小便问题只需补气升阳,以补中益气汤治疗,两三剂药小便就会有大的改观。

2、头痛:周某,女,58岁。2014年5月5日初诊。巅顶针刺样疼痛,按之则舒,不耐吵闹,舌淡红,苔白略厚,舌下络脉粗大,脉弱。

方药:黄芪3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川芎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土鳖虫10克。5剂水煎服。2014年6月13日回访,愈。

按:患处“按之则舒”,当是虚证,王绪前教授认为,此乃清气不能升达巅顶所致之“不荣则痛”,疼痛呈针刺样,结合舌下络脉粗大,乃兼有血瘀之征。方用补中益气汤升清气于巅顶,合白芍、川芎养血活血,伍入桂枝温中寓通,加桃仁、红花、土鳖虫活血化瘀,辨证精准,故取效甚速。

3、癃闭:王某,男,73岁,重庆人。2014年4月11日就诊。小便困难,日小便十余次,每次小便量少,甚则小便时大汗出,面色白,神疲体倦,声低气怯,舌淡胖苔白,脉细软无力。西医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症。

中医诊断为气虚癃闭,法以益气、活血、通络、利小便,方选补中益气汤加益母草、泽兰、路路通。

处方:生黄芪30克,生白术20克,陈皮9克,党参30克,柴胡6克,升麻6克,当归10克,甘草3克,益母草20克,泽兰15克,路路通15克,3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口服。患者服完3剂后小便已顺畅,小便时已无虚汗。效不更方,守原方继服3剂而愈,排尿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再复发。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田淑霄】

1、虚人感冒:曹某,女,25岁。2008年3月26日初诊,自述经常感冒,今日又感冒,自觉发热、恶寒,有时寒热交替出现,鼻塞、流涕、背部发凉、食欲减退、经常失眠,腹泻,经期加重。舌淡,苔薄白,脉重按无力。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陈皮8克,升麻6克,柴胡8克,党参10克,当归身10克,甘草6克,苏叶10克,荆芥10克,板蓝根20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黄芩8克。3服,水煎服。3服之后诸症减,再服3服而愈。

体会:患者平素体质较弱,脾胃中气禀赋不足,土不生金,肺气亦虚,卫表不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而容易感受风寒之邪而发感冒。《素问》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此患者经常腹泻即为脾之清阳下陷所致,流涕则为浊阴上逆所生。背部发凉,脾胃元阳不足;恶寒发热,乃为风寒外束,肺卫气虚,邪正相搏而致。田淑霄认为凡见此种脉无力的虚人感冒皆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屡用屡效。

2、尿失禁:张某,男,78岁。2008年11月5日就诊,尿频,尿急,尿失禁3年,逐渐加重。面色淡白,四肢浮肿,腰、髋、腿疼,并且无力,行走不便。纳可,眠差。舌淡,苔薄,脉缓无力。投以补中益气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陈皮8克,升麻6克,柴胡8克,党参10克,当归身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葛根10克,山萸肉20克,益智仁15克,狗脊20克,桑螵蛸10克,川断18克,砂仁8克,7服,水煎服。以上方随证加减服药2月余,已能自行控制排尿。

体会:《灵枢》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患者高年,脾胃元阳之气渐衰,中气不足,固摄无权而致尿失禁。患者面色淡白,四肢浮肿,舌淡苔薄,脉缓无力,一派脾胃气虚之象。中气不足,则下焦先天肾气失养。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补中益气汤培补后天以养先天为主。肾气不足,膀胱气化开阖失司,尿遂自出,兼用苓桂术甘汤以助下焦膀胱气化,使其开阖有度。同时培中土又能生肺金,人体之中,肺为气之主,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助津液气化,则尿有所制。再加桑螵蛸、益智仁等温肾缩尿,狗脊、川断补肝肾、强筋骨,砂仁温行胃气,如此中下之气得补,膀胱气化正常,尿失禁得以控制。

3、上期不足:一女患者,50余,主诉即提气困难,见心慌气短,舌淡而中前部有裂纹,脉虚,以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服药即能缓解症状,但毕竟是大虚证,非朝夕可见功。以原方予之,并嘱其熬几付汤药后购补中益气丸与生脉口服液常服。

4、月经淋漓不断:唐宗海后人治一患者,神疲乏力,面无光泽,月经经期几有半月,淋漓不断,处方补中益气汤加仙鹤草,炮姜,血余炭之属。后来就把气不摄血而下出者,用补中益气汤作为常识。曾治疗一痔疮女性患者,因出血,畏惧手术。患者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补中益气汤加仙鹤草,炮姜,血余炭,地榆。患者共服3剂,2剂即血止,后嘱常服补中益气汤,归脾丸善后,至今未复发。凡气不摄血不管见于上部还是下部,疗效均极佳。

5、脂溢性皮炎:可以考虑为气不摄精(此处指精微物质),其脉多沉细而舌淡。用补中益气汤加楂曲平胃散多效。此用法最早学自中医皮肤科名家钟以泽先生,先生常以玉屏风加味固表实卫。师其意而用补中益气汤,疗效更著。还有很多慢性湿疹,属于气虚脾虚的,用此方疗效显著,随着临床的积累,发现很多慢性皮肤病,如见补中益气汤典型舌脉,疗效均好。曾治一患者,肢端皮炎,手痒,额头有脂益性皮炎,服此方一剂即痒减.此方如与局方消风散方意结合化裁,诚能治很多慢性皮肤病.

【已故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士懋】

1、眩晕:李某,女, 54岁。2008-08-16就诊。头晕乏力1个月,近3 d时有视物不清。刻诊:舌淡,苔薄黄,脉濡缓无力。血、尿常规检查及心电图、头颅CT均未见异常。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证属气血亏虚,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治宜补益气血,荣养清窍。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60 g,炙甘草9 g,人参15 g,当归10 g,陈皮6 g,升麻6 g,柴胡5 g,白术12 g,防风10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服药3剂后,诸症好转,据证继服15剂,病症痊愈。

2、喘证:

陈某,女, 36岁。2008-11-02就诊。喘促、乏力1个月,加重3 d。刻诊:劳累后出现乏力气短,渐加重为喘促,动则气不得续,身重如灌铅,伴纳差,舌淡,苔白,脉沉小无力。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均正常,X线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示大致正常。曾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药物不详)。中医诊断:喘证。证属中气下陷。治宜升提中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物组成:黄芪40 g,炙甘草9 g,人参20 g,当归10 g,陈皮6 g,升麻6 g,柴胡6 g,白术10 g,山茱萸15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用5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续服20余剂痊愈。

【山西已故著名老中医白清佐】

余临床使用本方数十年,凡遇脾胃虚弱,清阳下陷之证,随症加减运用,效果确实良好。人之伤于脾胃者居多,故本方应用范围较广,治之得宜,确有不可思议之妙。

本方为升提中气之剂,若阴虚或阳虚于下者,均非所宜。如热病初起,脉症俱实者;热病后期真阴耗伤而见脉细弱及阴虚血少者,皆为本方所忌也。

1.食滞:脾胃素虚,偶尔饮食过量,以致积滞不行,肚腹胀满,甚有痛感,时而暧气吞酸,精神不振,于本方加山楂、麦芽、谷芽、焦楂,消补兼施,使中气振奋,食滞内消,积宿自行也。

2.大便燥结:若因中气匮乏而不能转运者,其证气息不足,面黄口和,脉微弱(与阳明燥结不同)。于本方加胡麻仁、火麻仁,使中气足,转运有力,更稍佐滑润之品,则其结便自开。若见下焦虚寒,手足冰冷、脉微者,则加附子、肉桂,即可温而润之。

3.头痛:若症见头痛,面色苍白,短气,昼轻夜重,遇寒益甚,时自汗,形体倦怠,不欲食,脉微弱者,此中气匮乏,清阳不能上荣,浊气不能下行故也。用本方加蔓荆子、薄荷、生姜、茯苓治之。盖本方补益脾胃,脾胃温和自能摄食以生气血,得升柴引清气上行;蔓荆、薄荷上清头目;茯苓导湿下走,故有补中气、升清阳、降浊阴之功,治气虚头痛甚效。

4.虚劳:凡四肢无力、腰困背酸,面色苍白,步履困难,脉虚者,乃脾肾两虚也。用本方加鹿茸、枸杞、山萸、补骨脂、杜仲,助阳滋阴,病自能除也。

5.腹痛:若四肢厥逆,脉象沉细者,余用本方加附子肉桂回阳补火,疗沉寒腹痛,效无不著。

6.虚火:虚火上炎,口干心烦,颧红面热而体质虚损,脉弦细者,宜以甘温除热为原则。用本方加五味子、麦冬、黄连、远志,数剂而愈。

7.气虚感冒:体虚而感风寒,或病后而患感冒,宜固中气兼疏风邪,用本方加桂枝以解肌,加苏叶以疏散,加羌活以祛风。

8.劳淋: 小便涩痛,淋漓不断,遇劳益甚,乃气虚不摄,湿热下注而致也 。用本方加海金沙通利水道而止热痛;加木通清火通窍而利水湿;使中气足,湿热降,则淋痛自止也。

9.脱肛:多由气虚不固,清阳下陷,闭敛失职所致。本方中加五味子、五倍子、白芍、浮小麦等收敛固脱之味,收效甚佳。

10.遗尿:多因肾虚膀胱失约所致,然亦有脾肾两虚者,症见气短脉虚,用本汤加金樱子二两服之甚效。盖金樱子味酸而涩,益肾涩溺,重用于补中益气汤中,则中气既足,固涩有力也。

11.失精:劳力过度,脾胃受伤,食减便溏,渐至心肾不交,梦遗失精者,本方补中益气。加补骨脂、巴戟、五味子、龙骨,敛精、强阴止脱,则梦遗自能止也。

12.阴挺:妇女子宫下垂,甚有脱出三、四寸者,若见体脉俱虚,用本方加量。黄芪一两至二两,白术、当归、党参各一钱至三钱,陈皮、甘草,随症酌用,更加五倍子三钱至四钱,使补中升阳收脱之功俱备,固见效神速。若产育努伤,或产后过劳而患此症,在家阿胶、熟地以生阴血始效。

13.血崩: 妇女突然血崩不止而晕厥者,面色苍白,汗出淋漓,气息低微,脉象虚弱者,急应固气以摄血,用补中益气汤小剂,送下没药、血竭末各五分,二剂血止,数剂而愈。因阴血大伤之后,不宜骤用升提,故用小剂较为稳妥。

14.经血不止:若面色苍白,唇青舌淡,头目眩晕,心悸腰痛,脉细而迟者。用本方加熟地炭一两、生地炭五钱、棕榈炭五钱、荆芥炭三钱、姜炭三钱,三剂而血止而愈。

15.血晕:临产劳力过度,精神疲倦,恶露不尽头晕眼花,甚至闷绝,昏不知人,脉虚无力者。用本方加桃仁一钱、红花一钱、没药二钱、血竭一钱,于补中益气和血消瘀,则昏迷自醒也。

16、下乳:因气血需算,不能生化乳汁,故乳少或不通。用本方加通草、蒲公英、路路通、天花粉等甚效。

17.妊娠水肿:或头目,或两足,或膝下,甚或全身皆肿,乃因脾虚起败,湿邪乘虚而至,积聚而成肿。以本汤去姜枣加茯苓一两,气旺则血旺,运化力强,水湿可散;加以重用茯苓,以利湿邪,则肿胀自消也。

18、疮疡气虚:体弱不支,如属阴证,用本方加附子、干姜以补气回阳,使阴毒转阳,则可促速愈;如系阳证则加金银花、蒲公英、天花粉固气而散毒,则疮疡自痊。

19、闷疹不出:患热疹,下之失当,损伤元气,使疹出而不透,时隐时现,身虚热,嗜卧,脉微弱,舌苔白腻者,以本方小剂与之甚效;若四肢厥逆、恶寒、脉沉微者,少加附子、肉桂以温之,中气则复,自能托邪外达,疹可齐出,然后消息调养即愈。

【无名低热】其热夜去昼来,纳谷不香,全身疲乏,四肢沉重,舌胖,苔黄白相兼,脉沉细数无力,是因转输无力,郁滞化热,其热泛溢于三焦。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加入山栀10克,俾脾气运转,经脉透达,三焦郁滞之小热,用山栀最效。

【尿浊】尿浊反复,无有疼痛,尿留瓶中,白浊沉于底部,尿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病时常有疲乏无力,中气不接,纳谷不香,甚则腰腿酸软,舌胖苔白,脉沉细数,是脾肾气阳两虚之象。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加入水陆二仙丹(金樱子15克,芡实米15克)。

【习惯性流产】有补中益气汤主证,用补中益气汤,另加菟丝子10克,杜仲10克,川断10克。

【肾下垂轻】早晨服补中益气丸6克,晚上服六味地黄丸1丸。

读方笔记之一:这个方子实在是太有名气了,它的适用范围实在是太广了。认真研究这个方子,对提高我们的中医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读方笔记之二:我们常说,中医的核心,就是“气血”二字。这个方虽名为补中益气汤,但实际上,它是以补气为主,兼以补血,是气血双补的方子。但重要的是,它在补气血的同时,又对气血进行调理、疏通,做到补中有通、通中有补,确实是一个不多可得的好方。

读方笔记之三:我们不要以为这个方子只是补气,其实它也是补血的好方子。它包含“补血先补气,气行血自生”的原理,所以它以黄芪来补气,又以四君子汤来补气,再配上一味当归来补血。可谓是补气为主,兼以补血,气血双补。

读方笔记之四:黄芪和当归搭配,便是李东恒所创的有名的当归补血汤,它以黄芪为主药,以当归为辅药,两者的比例是5:1,常用量是黄芪30克,当归6克。

读方笔记之五:四君子汤是由党参、白术、茯令、甘草组成了。这个方中虽然没有茯苓,但它确实是四君子汤的原理。这个方子没有茯苓,是要突出“补中”,突出补“脾胃”。

读方笔记之六:陈皮是用来调理气机、畅通气机的;柴胡、升麻也是用来调理气机的,一降一升,循环不已。

读方笔记之七:既然是补中、补脾胃,那么一切脾胃病均可以以此方为基础进行加减。

读方笔记之八:既然是补气,那么一切气之病均可以以之为基础进行加减。

读方笔记之九:既然是补血,那么切一与血相关之疾病,均可以之为基础进行加减,均为以之为基础治疗妇科病。

读方笔记之十:既然它能调理气机,那么一切血瘀气滞之疾病,均可以之为基础进行加减。

读方笔记之十一:总而言之,气、血、瘀、滞、妇科,无所不治。

读方笔记之十二:如配上知母,则更妙,有风云际会之妙。

读方笔记之十三: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芍药、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也是一首气血双补、行气活血,补中有通、通中有补的好方。补气血的同时,侧重通血瘀。

读方笔记之十四:归脾丸(党参、大枣、甘草、生姜、龙眼、当归、小枣仁、酸枣仁、黄芪、香附、远志),也是一首气血双补、补中有通、通中有补的方子,主气血双补的同时,以安神为主。

读方笔记之十五:安徽天长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雍复平,利用本方治疗脊神炎(含颈胸神经炎和腰骶神经炎)十分有效。按雍师生的话说,叫做“用之无不效”。雍医生在本方的基础上加苍术,可知此病有湿气;可全蝎、蜈蚣、水蛭、土鳖虫、僵蚕,可知此病气入经络,且有血瘀。加牛七,以补骨走足股;加香附以疏肝走手臂;加杭芍以柔肝;加当归、鸡血藤以补血;加龙牡以壮骨。

读方笔记之十六:补中益气汤能治的病数不胜数,主要抓住气血两虚。识此核心,则凡气血两虚之病,如重症肌无力、慢性低血压、恶性肿瘤等,均可治之。识此核心,则补阳还五汤、归脾丸之微妙,亦可领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补中益气汤的运用临床经验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主题:补中益气汤 1
山西名老中医 白清佐 补中益气汤 临床运用
阅读《神奇的中医八大名方》宋乃光
[讨论] 补中益气汤运用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