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焦虑正在扼杀孩子的学习——父母必读


 

几乎每个妈妈都不由自主地期待自己的孩子能表现完美,既能努力学习上进,又能心情愉快轻松。如果有问题出现,妈妈通常会本能地焦虑和自责。在这些感受背后,隐藏一个很深的默认设定,就是妈妈天然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作品,她的成功是自己的作品,她的失败也是。其实,这是一个需要放下的错误信念。事实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作品,你和她的关系才是你的作品。

 

孩子是生命之火的儿女,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去完成她/他独特的人生功课。她有许多属于她自己的特性、创造力、潜力,不是得之于你,你不必居功。她有许多属于她自己的旧创伤、模式、局限,不是得之于你,你不必自责。


你和她的关系,才是你一手创造的,她能否从你这里感受到关怀、爱和理解,是由你决定的。她是否能从你的生活方式中学会更好地去看待自己,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是你可以决定的。她能从你身上学到多少,受到多少启发,是你决定的。

这是需要妈妈们时刻提醒自己的新观念: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作品,你和她/他的关系才是你的作品。

 

一个孩子的学习状况不太好,因素是多方面的,家长能够改善到的因素主要是三个1,孩子因转学、生病、习惯未成等而造成的基础知识的欠缺,2,妈妈在面对孩子成绩表现不佳时的情绪状态糟糕(妈妈自身在学习上的创伤而引发的担忧恐惧等),3,妈妈与孩子沟通互动的品质低下,制造出更多压力紧张氛围。

 

大多数时候,家长只聚焦在改善第一个问题,不断想办法、制定计划、请家教等,直接给孩子加码,只因为第一个问题是最容易着手的,但家长不知道的是,最容易着手的方法,并不能长期见效。刚开始还能执行几天,逐渐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配合。

 

不懂得潜意识的运作模式,不懂得大脑的运作机制,就以为第二,第三个问题不重要。恰恰相反,只有第二、第三个问题解决好了,第一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因为家中氛围与父母情绪状态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意愿,严重影响学习的效率。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动他。没有一个好的沟通品质,所有你的苦心积虑,都只会造成更多的反感与抗拒,孩子又怎么可能跟随你的指引呢?

 

希望所有在为孩子学习操心的妈妈,都能明白“学习不是一个机械化的动作,学习是一个人各种感官协调运作才能达致最高效率的事”,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孩子不开心,大脑的运作效率就很低,许多功能受压抑,思考能力也不灵活了。更不要说,学习的意愿也完全被破坏了,只剩下“被迫完成任务、应付老师家长”的讨厌感觉。

 

我们回头去看北野武的那个故事(相关连接已附在文尾),他母亲从小逼迫他按照既定方式去学习,最终没有奏效,即便考上工学院,还是退学了事。当北野武省略掉自己独立思考和奋斗的过程,而直接跳到他功成名就的时候,读者会轻率地以为这是母亲逼迫的结果。


其实,正如前面我说的,亲子关系才是母亲的作品,直到母亲去世之前,北野武都无法感受到母亲的柔软的爱,而多年疏于来往,不与母亲照面,这绝不能说是一份成功的亲子关系。要等到母亲去世之后,看到母亲为他偷偷存下的钱,才能感受到母爱的存在,这难道不是一份迟到的感悟吗?而造成一份爱阻滞了半个世纪,才能被感觉到,不正是母亲错误的方式造成的?

 

孩子自出生就拥有自己特殊的天赋与业力,才华与缺点,孩子并不是父母的作品。北野武的演艺才华并不是家传,而是自有资源。但父母如何与孩子互动,会深深地影响到这份天赋的发挥。有的孩子生命力极其顽强,即使倍受打击还是努力生长,有的孩子却容易在父母的影响下而收缩压抑自己,变得暗淡无光。你施与了什么样的影响给你的孩子呢?不要忘了,亲子关系才是父母的作品,这份关系的品质如何,有没有爱、温暖、信任的感觉在流动,这才是检验父母的标准。

 

昨晚老公也跟我谈到北野武的那篇文章,我说大多数人看了这篇文章的第一反应都是深深感动,也许还会流几滴眼泪,觉得母爱真是伟大,做儿女的一直不能体谅父母的苦心,父母还是一心一意地为孩子着想。似乎无意当中,我们就默认了在这样的世俗情节里,错的永远是孩子,对的永远是父母。所以,父母就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把自己的意愿以爱之名强加于孩子身上了。

 

文学作品的特点就是煽情,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在感性的世界里兴风作浪的人,问题就在于常常不顾完整事实和客观逻辑,只任意放大自己所好的部分。读者观众对文学艺术容易着迷,也是因为内心并不在乎真相是什么,只想要满足情感所需的刺激而已。

 

但是心灵的成长过程就绝不能这样盲目下去,成长就是为了变得更加有智慧,有智慧的一个重要指标就在是否能以完整全观的视野来看待这个世界。

 

作为父母,如果真正爱孩子,为何不给予孩子需要的自由和尊重?为何要用书本换下棒球手套,剥夺孩子那得之不易的一点快乐?为何不能爽快支持孩子去发展他的兴趣,而强迫他去上毫无感觉的工程学院?为何不能温言暖语,赞赏孩子的成就,而要用鄙夷的方式刻薄以求?

 

作为父母,如果真正爱孩子,为何不能突破自己的局限,让自己能够去懂得孩子的需要?反而还一味坚持自己的狭隘观念,要求孩子像个成人一样来体谅自己?如果真的爱孩子,为何不能接纳原谅孩子的无知,反而长期抱怨孩子不听话,让孩子心生内疚?

 

不管最后为了孩子储蓄了多少钱,自己牺牲了多少物质享受,这样的付出也仅仅表示这份母爱的境界停留在生存担忧的层面上,是的,这份爱不能否认,可是,境界不高,因为,人不是动物,只求活着就够了。

 

东方文化中,世俗观念都以为留下财富给子孙是最有爱的表达,其实这是很物化的爱,把生存当成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是对人的存在的多层次性的降格和贬低。人不仅是肉体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存在。物质满足的是肉体存在的需求,就好像大米、面食、蔬菜满足了胃的需求,而只有爱、尊重和温暖才能满足心灵的需求。

 

完整全观的视野,就是不要被传统观念所局限,要学会看到一个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一个孩子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不要再幻想给予孩子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就能换得一个健康自信的人格,这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它不符合因果律。想要孩子发展成为有力量、有责任感、有能力、有自信的人,就必须要去搞懂这个果需要什么因来种。

 

北野武的故事容易让人感慨同情,产生母爱伟大的错觉,就是因为大家只站在了母亲的角色上看事情,而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同身受。假如换做是你自己有一位这样的母亲,你也一定会觉得压抑不满,想要逃离。无论你今后有没有功成名就,你都不会认为母亲有帮助到你什么,无论你是否得到一笔遗产,都不能抹去过去几十年岁月你所尝到的被管控打压的孤独滋味。

 

(以下是文中所提北野武故事的相关连接)

北野武:我用尽一生与母亲较量,最终满盘皆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课 《我的父亲母亲》试题解析
“影帝”男孩爆红网络的背后:看看别人家的妈妈
《二十不惑》扎心一幕:那个最爱你的人,却被伤得最深
加密的母爱​:北野武母亲死要钱​?​
北野武的“母亲故事”,泪奔!
太感动了:即使父母再怎么不对,但他们毕竟是父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