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辉武:谈谈中医人的读书问题

中医书友会第73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王辉武

编辑/张亚娟 校对/徐靖婷

I 导读王辉武老师这篇文章真是太赞了!“读哪些书?”“读书应以中医临床为主。”“如何读书?”“重要的是用心。”真是过来人的一番苦心啊,绝对值得小伙伴们细细品读!

中医书友会为大家准备了本期“医书选读”专题,点击下面标题查看本专题所有文章:

岳美中:当读的古医书

秦伯未:医籍的选读和读法

名老中医们都背了哪些书?

何绍奇:《内经》怎么学?诵解别明彰

谈谈中医人的读书问题

多少年来,人们都崇尚读书,古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影响深远。书,在人生中不可或缺,这是有所共识的。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身不由己地为物欲名利而浮躁。物质是丰富了,但心灵始终是空洞的、干涸的。心灵空洞了自然难有幸福可言。《史记·太史公自序》指出:“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对于每一个人,心灵都需要滋养和充实,最好的营养应该是书籍,而不是物欲。法国作家雨果说:“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要想走好中医路,必须读书,要想成为好医生或是明(名)医,尤其必须用心读书。

从古到今,凡有成就的明医,尽管他们的成长道路不同,或家学,或师承,或自学,但都认真读过医书。

徐灵胎在《慎斋刍言》中说:“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医宗金鉴·凡例》中也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明代刘纯《杂病治例》说:“每日勤读医书,手不释卷,倘有良友,常宜请益。盖学海无尽,此乃务本之计。”清代宁松生《书林选青》也指出:“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证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用不熟”。

此外,《灵枢经·叙》说:“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叶天士告诫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因此,不读书是无法传承中医学的,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了。走好中医路?读书是第一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调查显示,今天读书的人在逐渐减少,临床医生用心读书的人不多,尤其读中医历代典籍的人更少。有的人辩解说:“上网多方便,还读书?”这种借口为不读书找理由,早年就有,如在《医医病书·不读古书论》说:“今人不读古书,安于小就,得少便足,囿于见闻,爱简便,畏繁重,喜浅近,惧深奥,大病也。”

在学校为了应付考试,被迫读书;为了装饰门面,假装读书;实用主义,像蜻蜓点水样的读书者,触目皆是。至于为了事业为做学问之需读书者不多,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之需,作为一种乐趣者则少之又少!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正能够达到享受读书者,是最高境界,效果肯定最好!也是本文要说的,用心去读书!

针对目前在中医界,有些年轻人,只知银翘散,而未通读《温病条辨》,临床上用过镇肝熄风汤,但从来就没有读过《医学衷中参西录》,很难让人相信他们能学好中医。经验证明,我们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第一步就是要求读书,而且必须通读原著。

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一、读哪些书?

“凡读书须识货,方不用错功夫,如《四书》、《五经》、《性理》、《纲目》,此所当终身诵读者也,水利农政天文兵法诸书,亦要一一寻究,得其要领。其于子史百家,不过观其大意而已,如欲一一记诵,便是玩物丧志。”(明·陆桴亭·《思辨录》)书是读不完的。当今书刊、网络资源太多,不可让书控制你,而要争取你控制书,否则,书可以把你压扁,而不能学到知识与智慧,所以读书必须有所选择。

不要被无味之书占了你的时间,占了你宝贵的生命。因为这本书占了你三天时间,这三天永远不能回来了。

读最需要读的书,最好从师长、同道处去打听。发现有适合于你的书,千方百计去找来读。读自己能读下去的书,实在读不下去,不要勉强。

中医要按各家师承关系去选书读,更能事半功倍!“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季羡林语)。按自己的方向与选题去选择书。

以中医临床为主应该读如下之书:

五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本经》、《温病条辨》,应反复精读,重要章节应背诵。

选读:《医学入门》、《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内科心法”、“妇科心法”、《医学衷中参西录》、《脾胃论》、《傅青主女科》《景岳全书》、《医门法律》

记诵:《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陈修园方歌编得好,且有剂量,这是现代方歌不可比拟的。

翻阅:《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

温习:《易经》、《论语》、《大学》、《老子》、《庄子》以及部分佛学经典……

读无用之书,包括小说、野史。台湾作家张大春说:“不要抱着即学即用的心态,比如怎样挣钱、赢得地位、掌握权力等等。”

二、如何读书?

朱熹认为读书应该“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三要》)又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训学斋规》),我看还还应加“手到”才全面。

这里有一个重要方法,是“用心”,如何才能“用心”?王夫之指出:“拟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周易外传·卷四》)所以首先是“实用”,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临床“实用”,科研选题“实用”,人格修炼“实用”,生活保健的“实用”。其次,边读边想,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把自己的职业摆进去,并记下你随时的思想火花,即自己的按语,写在书中空隙处。第三,先读序、叙、前言、后记等,以及有关导读

对于一些全书,或医外的参考书,不需要像经典一样去常读,这种书多是翻阅、查阅。我的经验是把厚书变薄书,方法是在书之封二、封三空白处,记录要点与页码,可以供日后再读或需用时查找,当然也可以在书眉处记录自己的思维与启发点。第四,抓住书中某一观点,按图索骥,穷追到底。

三、读书的博与约

我认为,大家读的书还是颇多的,因此这里不重点谈博,只谈约。一个人一生的学问,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黄帝内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大而博,我们如何去约呢?约就是“专精”,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学贯中西,他说:“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必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乱翻,我们必须配合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是属于“必读”的?因为即便是博览之书,也还是要择其精者,做有系统的览读,至少要一字不漏的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

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的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之事。

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因为,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中医学至少也有二千多年,存在就是道理。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境界。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之未发”。

我绝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观点,盲目排外和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四、常读案头书(放在床头、案边、诊断室内或者随身携带可以随时翻读)

建议把《中医临床必读名著30种》中列出的,与你的专业有关的书,放于案头,然后再按书中的介绍去读。这些书有概说、作者简介、内容概要、背景回顾、传承导读、必读理由、前贤点评、延伸阅读等。可以帮助短时间了解这些书的特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谈中医人的读书问题
如何读书才能走好中医路
老医真言:中医人该读哪些书,该如何读书?
用心读书
中医古书《眼科医书》
2007-05-15 01:19 学医必须读书论 张效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