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湿”:颜德馨教授八十多年前的毕业论文!

中医书友会第3104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本文为颜德馨教授的大学毕业论文,共分六大部分,有纲有纪,有论有据,采用文献约而不繁,说理严密可征,从构思到敷文,可以看出颜德馨教授青年时代治学的功力。颜德馨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脾统四脏”说,临证以擅用苍白二术著称,都是发端于其早年对“湿”的研究。(编辑/李兆祯)

湿论

作者/颜德馨

一、湿之本质

余观今之医家处方,动辄以“湿”为一时普通疾患之病源,或有人疑而问之曰:“此湿也,抑有形之物质乎?抑无形之气体乎?其究为何物也?”医者总鲜有使人满意之答复,余因之穷究各书,叩诸师长,得少有端倪,文而论之,不敢云为心得,不过纳古今之说而已!

夫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央生湿”,《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细味此经文句,则湿之由来,与湿之何物可以明矣。盖天际所下者,雨、露、雾为最多,地面所容积者,水土之部分最大,必以地气上而为云,始斯天气降而为雨,空气中含多量之水分弥漫于两者之间,即今之医家难释之湿也。

考湿之主令时期,始于夏至之前,至交大暑之日,前人有谓夏天乃四时中最热之候,即为一年中多湿之时,故创说为“暑必夹湿”云云。

近医为辨,谓“中央属土”者,乃以五行配五方,必赖土居间,以贯通四行,循环时序,似不能泥守“中央生湿”之义,而认定溽暑之时,即为盛湿之际,当暑天河海受烈日直射,蒸腾之水分固多,而气中之湿,必不胜其烈焰变换之消耗,其理殊是,唯暑之与湿,形质上易于联系,有暑者不难感湿,有湿者甚易受暑,外暑蒸动内湿,二气交通,因而致发暑湿,亦属至情确理,似不能拘守一说也,再待文暑湿条论之。

雨水露雾,乃为生湿之源,湿气之轻重,系于雨水露雾之多少,以黄梅时节为盛湿之际,确为此论,观该时病症之偏,即足证此论不诬。尤以居处乡村之土屋茅庐者,最易闹湿,有宿疾者则引而作发,健康者倦息惧芳,固亦不仅乡村,任何地段任何人士,其感觉不相异同,不过轻重而异矣。

二、湿之致病

前言之矣,在天之湿,雨露雾是也,在天者本乎气,故见中表之营卫。在地之湿,泥水是也,在地者本乎形,故先伤肌肉筋骨血脉。又有饮食之湿者,胃为水谷之海,故伤于脾胃。汗液之湿,由腠理皮毛而伤及太阳经。

阳盛则火胜,化为湿热,阴盛则水胜,化为寒湿,湿之感人恒由口、鼻、皮毛而入,其致病之故,每因空腹过饥,而受雾露之侵淫,雨露之洒沾,或居洼地,或处海滨,或行远涉川,或汗出而浴,此类之湿,均由外感;如好饮酒茶,及多嗜瓜果者,其湿则自内生。

湿由外感者,其病多在躯表;湿自内生者,其病多在中焦;病者以躯表为轻,而以中焦较重。经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言地湿之中人,先中于履地之足然后渐及于上者也。曰湿流关节,言地湿之中人,流入四肢百节,犹未入脏腑者也。曰阴受湿气,言地湿之中人,已入于太阴脾土,未入于阳明胃土者也。曰湿上甚为热,此则下受之湿,袭入三阳背胸头面之间,从上焦之阳而变为湿热者也。

三、湿之见症

湿为阴浊之邪,又系黏腻之质,其袭人也,不一而足,可称最烦。感受之始,并不多觉,及其病发,症多蔓延,如外来之湿不除,势必渐入脏腑,内生之湿未去,亦必波及经络之间。

经曰:困于湿,自如裹。湿气蒸于上,故头重。又云:湿在筋,故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又曰:湿胜则濡泄,故大便泄,大便泄故小便涩。又曰:湿从下受之,故跗肿。又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故腹胀、肉如泥;湿气入肾,肾主水,水流湿各从其类,故肾腰痛。

考丹溪曰:湿者,土之浊气。首为诸阳之会,其位高,其气清,其体虚,故聪明系焉;浊气熏蒸,清道不通,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大筋软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弛长者,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与经旨相同,解释亦多有可取。

《素问玄机原病式》曰: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胕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脉经》曰:脉来滑疾,身热烦喘,胸满口燥发黄者,湿热脉洪而缓,阴阳两虚,湿热自甚,脉洪而动,湿热为痛也。

《医门法律》曰:素常气疾,湿热加之,气湿力争,故为肿也。邪气渐盛,正气渐微,阳气衰少,致邪代正,气不宣通,故四维发肿,诸阳受气于四肢也,然则今日见膝间关节肿疼全以为风治者,岂不误耶。又曰:湿至上焦而变热,其证夏月为最多,盖夏月地之湿气于上合天之热气、日之暑气结为炎蒸,人身应之,头面赤肿疮疖,业生疫邪,窃据其繇来自非一日矣。

湿之病人,能窜入人身之每一组织与细胞,诚所谓无孔不入,无处不侵。

如湿伤于中,则现痞闷不舒;在经络则日晡潮热,筋骨疼痛,腰痛不能转侧,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肿满,按肉如泥;在肢节则屈伸强硬;在隧道则重着不移;在皮肤则顽麻;在气血则倦怠;在肺为喘满咳嗽;在脾为痰涎肿胀;在肝为胁满;在肾为腰疼、阴汗;入腑则肠鸣、呕吐、淋浊,大便泄泻后重,小便秘涩黄赤;入脏则昏迷不醒,直视无声,斯皆湿之见症。

概述略多有不能包括,兹为更就明了起见,特制就湿病湿因表,以便易参研者。

湿病湿因表

湿之病

湿之因

头重

湿气蒸于上

大筋耎短,小筋弛长

湿伤筋也。湿热伤血不能养筋,故大筋拘挛:湿在筋不能束骨,故小筋痿弱

大便泄,小便涩

经云湿胜则濡泄也

足跗肿

湿从下受之

腹胀肉如泥

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腰肾痛

湿气入肾,肾主水,水流湿各从其类。故腰肾痛,乃由坐卧湿地或伤雨露而致湿伤于中也

痞闷不舒

湿伤于中也

日晡潮热,腰痛,筋骨痛,四肢痿弱酸痛

湿伤经络

屈伸强硬欠利

湿伤肢节

重着不移

湿在隧道

顽麻

湿在皮肤

倦怠

湿在气血

喘满咳嗽

湿浊入肺,肺失清肃

痰涎肿胀

湿浊入脾

胁满

湿浊入肝,肝失调达

重肠鸣呕吐,大便泄泻后,小便秘涩黄赤

湿浊入腑

昏迷不醒,直视无声

湿浊入脏

关节疼痛

关节病也。关者为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上节者,骨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今中阴邪之湿,神真气伤故疼痛

湿痹

湿痹之症状,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湿不在外而在内,故症又见小便不利,闭气不化之候也

发热身疼

湿胜于外者,阳必郁于内。湿盛于外,则身疼;阳郁于内则发热也

身色熏黄带黑

湿热郁于肌肉之间也

气不顺而微喘

肺司气而主皮毛,湿袭于皮毛,故气不顺而喘

鼻塞

湿袭皮毛,内壅肺气

发烦

湿气弥漫,扰乱心主

毒疮肿瘤

暑热湿毒为患

阳癣阴疽

湿浊窜络致发癣疽,故外科多由湿也

遗精

醇酒厚味酿成湿热,下注于肾,阴虚不摄所致

肛头生虫痒痛

湿毒由大肠而人肛门,生虫痛痒

淋浊

胃中湿热下流或湿痰流注,湿之为患大矣

白带白崩

湿热入于任带,带下各色,轻为白带重则白崩

四、湿之夹证

湿之为物,黏着而腻,每与其他病菌易相混合,故其夹证,甚为繁多,兹提纲剖述如下。

1.湿温

湿温足包括一切湿症,信而有征,其影响在人者较一般疾病为深,四时皆有,夏秋独多,乃因夏秋气候温燔湿重,感而成病或有伏温新感触发而致。

但有兼寒兼热之别,其病延绵床褥,殊非易治之症,且本症极易与秋燥及伏暑等病相混,故诊断判别,尤宜详慎。各书载本症之原因病理,繁而无绪,大有使学者无所适从之慨,读近贤雷氏之解释,颇可为后学津梁。

雷氏云:“湿温病理,大都由大江以南土薄水多,湿浊弥漫,天多溽暑,地则郁蒸,人在气交之中,长受秽浊之侵袭,脾胃清阳遏抑不得展布,是以病者无不胸脘痞闷,舌苔垢腻,若西北高燥区域,则无此病。”虽短短数十字,意义颇为可取,唯现今水陆交通之发达远非昔比,疾病传染之速亦胜过他年,故疟温等症,向日为南方独见者,今抑或现于北方。

湿温之症候,恶寒无汗,头痛身重,四肢倦怠,蕴热不退,状若阴虚,头目昏胀,胸腹满膨,饥渴不欲良饮,大便溏泄,口中黏腻,小便短赤黄热,又有兼寒兼热,是为湿温之兼证。本证极为久缠,治法大都以藿香正气汤加味。

表证恶寒未罢,用橘皮汤加味;里重而不恶寒者,枳实导滞汤可以酌用;蕴热不退,胸痞腹满,恶寒已罢者,用黄连泻心汤加减。又有兼寒者宜温化湿浊,兼解表里;兼热者以加味银翘汤芳淡化湿,双解表里。叶香岩云“湿热治肺,寒湿治脾”,洵为治湿证之准绳也。

但湿邪黏腻,祛之非易,有湿蕴热中,热包湿外者,治疗每感棘手。湿非燥不克臻功,热非凉不足退清,处方之困难,症状之延绵,医治之难无甚乎此,偶一失手,即致热极化燥,凉极燥伏等变症,可不慎乎。

故每遇此难,病家固不宜急,医者更不应速求。但每有不明之病家,动辄责医家之无能,诚属冤哉枉也,故善医者宜兼善辞,预为病家剖述详为陈说,能得病家之一贯信仰心,足可助药疗之不及耳。

《医门法律》云:“湿温之症,因伤湿而复伤暑也,治在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名曰重浊,如此死者,医杀之也。”录之备参。

2.湿热

此由热盛引饮过多,或湿郁久而化热,为发皮肤则生疥疮,在经络则伸屈不利,停腠理则寒热如疟,蕴肠胃则身热、易汗、便秘,而或酿成黄疸之症。

3.湿火

迩来人多沉溺烟酒,故患湿火之症颇多,其现症在上则面生红粒,在下则腿肚红肿,外发皮肤则生黄水之溃疡,内注肝经则为遗精与淋浊。凡属此类之证,多由湿火酿成。

4.湿寒

喻嘉言云,湿乃气也,无定气而随时变易者也,湿在冬为寒湿,在春为风湿,在夏为热湿,在秋为燥湿,湿土寄于四季之末,而其气每随四时之气而变迁,在冬之寒湿,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白滑、不渴,伤表则经络拘束,伤里多酿成阴黄,至于唇白肢冷、洞泄腹痛,亦为寒湿常有之症。

5.风湿

在春之为风湿,喻昌曰:风也、湿也,二气之无定体而随时变易者也。湿土寄主于四季之末,其气每随四时之气而变迁,发于家风,在春为畅调之温风,在夏南重之热风,在秋为凄凄之凉风。《内经》谓风为百病之长,其变无常者是也。

其中于人者,风则上先受之,湿则下先受之,俱从太阳膀胱经而入,风伤其卫,湿流关节。

风邪从阳而亲上,湿邪从阴而亲下,风邪无形而居外,湿邪有形而居内,上下内外之间邪相搏击,故显汗出恶寒、短气发热、头痛骨节烦疼、身重微肿等症。此固宜从汗解,盖汗法不与常法相同,用麻黄汤必加白术,或加薏苡仁以去其湿;用桂枝汤必去芍药加白术,甚者加附子以温其经,其取汗又贵徐不贵骤,骤则风去湿存,徐则风湿俱去也。

其有不可发汗者,缘风湿相搏多夹阳虚,阳虚即不可汗,但可用辛热气壮之药扶阳以逐湿而已。凡见短气,唯为邪阻其正当虚,胸中阳虚;凡见汗出微喘,唯为肺气感邪,当虑真阳欲脱,明眼辨之必早也。《金匮》主可汗不可下,若下之则虚其胃气,而风邪下陷,湿邪上涌,其变不可胜言矣。

其湿流关节之痛,脉见沉细者则非有外风之与相搏,只名湿痹。湿痹者,湿邪痹其身中之阳气也,利其小便则关节之痹并解矣。设小便已利而关节之痹不解,必其人阳气为湿所持,而不得以外泄,或但头间有汗,而身中无汗反做得盖被向火者,又当缴汗以通其阳也。

风湿相搏之问题,古来意见交错不一,特并及之,以便研考。夫风中夹湿,为病最多,其证在表则肌肉麻痹,在里则骨节疼痛,初感时多现恶风发热、短气头痛、身重诸症是也。

6.湿暑

人只知风寒之威严,不知暑湿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多湿之人,最易中暑,两相感召故也。故肥人湿多,夏月百计避暑,反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暑也。

暑令湿盛,外暑蒸动内湿,二气交通,因而发病。症现身热易汗,唯汗热仍不退,外则头目昏晕、遍体酸痹,内则胸腹闷胀、不时呕哕、饥不思食,渴不欲饮、大便溏泄、频而不爽、小便黄赤、短而不利,均为暑湿牵缠,病难速愈。

益元散驱湿从小便,夏月投之解暑,有自来矣,然体盛湿多则宜之。清癯无湿之人,津液为时令所耗,当以生脉散充其津液,若用益元妄利小便,竭其下泉,枯槁立至,况暑热蒸动之湿,即肥人多有。内夹虚寒因致霍乱吐泻、治汗四逆、动关性命者纵恃益元解暑驱湿,反促其脏腑气绝者,此可不辨而轻用之欤。

不特此也,凡见汗多之体即不可利其小便,盖胃中即此津液,夫既外泄又复下行,所谓《金匮》之术也。仲景名曰无阳,其脉见短促结代,则去生远矣。

7.温燥

喻嘉言曰:燥之与湿,有霄壤之珠。燥者,天之气也:湿者,地之气也。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胜彼负,两不相谋。

春月地气动而湿胜,斯草木畅茂;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是以湿与燥,处反立之地位,而不互相夹杂,其证由脾阳素虚,湿气内滞,兼感燥令之邪。证现外则头痛畏寒,鼻塞无汗,呛咳气急;内则腹胀胸满,神倦肢酸,舌苔白滑,口淡不渴,溺涩便溏者,均属外燥内湿之现症。

8.风寒

风寒湿之气杂至,感于人身,多为于痛。盖风胜则引注而为行痹,寒胜则挛痛而为痛痹,湿胜则重着而为着痹。更有风寒暑湿原由夏月内蕴暑湿,至秋外感风寒客腠理则寒热往来而为疟,犯胃则滞下而成痢矣。

9.湿痰

痰与湿,均为黏腻之邪,混合极易,有痰者多必有湿,有湿者鲜难无痰,尤在肥胖之人,喜烟酒食肉者,去之不易,非大量燥剂不为功耳。

五、湿之治法

今之医家,其治湿症也,均出自叶香岩氏,藿香正气散一方尤为繁用。兼寒者佐以桂苓,或佐以姜术;兼热者佐以竹叶、芦根,或佐山栀、连翘除湿之品;以轻清走气为主如杏仁、滑石、通草、象贝、川贝、蒌皮等类最为合法。

其湿热上升清窍,头胀、耳聋、鼻衄,用桔梗、连翘、牛蒡、银花、马勃、射干、金汁,以清芳达郁;湿热夹浊,分布营卫,充斥三焦,头胀身痛,小便不利,舌苔白腻用苡仁、茯苓皮、腹皮、猪苓、竹叶、郁金、川朴、菊花、滑石以淡渗泄浊;湿热阻中,气滞脱闷,大便不爽,用豆豉、枳实、川连、半夏、川朴、砂仁、赤苓、泽泻,以宣中导滞。

此外,若用郁金、橘红、苡仁、杏仁、枳实、茯苓、半夏治湿阻气滞,用川连、茅术、川朴、大黄、生姜、橘皮为湿阻便秘之治法,用桂枝、茯苓皮、滑石、泽泻、生茅术、茵陈,此从桂苓甘露饮加减,以宣通三焦,此皆治湿热传变之方法也。至用方选药,总以苦辛温治寒湿,苦辛寒治热湿,概以甘淡佐之,若甘酸滋腻,在所不用。治湿诸法,大端不外是矣,兹更纳诸贤哲明训,以资参研。

东垣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此先圣所布之方策。夫湿淫从外而入里,若用淡渗之剂以除之,是降之又降,又复益其阴,重竭其阳,则阳气愈消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反助其邪之谓也,用升阳风药即瘥,以羌独活柴胡、升麻、防风、炙甘草水煎热服。大法曰湿淫所胜,助风以平之。

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矣。又曰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也有湿热发黄者,应从郁治。凡湿热之物,不郁则不黄,禁用茵陈五苓散,当以逍遥散治之。凡此皆先哲之精炼谈也。

赵氏《医贯》云,有脚气类伤寒者,发热恶寒,必脚趾间肿痛,俱从湿治。《千金方》有阴阳之分,阴脚气胫肿而不红,阳脚气肿而红者也。又曰,凡伤寒必恶寒,伤风必恶风,伤湿必恶雨,如伤湿而兼恶寒无汗,骨节疼痛者,仲景有甘草附子汤,又有金匮防已汤,治湿胜身重阳微中风,则汗出恶风,故用黄芪、炙甘草以实表,防己、白术以胜湿。

又有统治湿症之羌活胜湿汤, 能治一切湿症,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经中有寒也,加酒防己、附子,可操左券。又云有湿热发黄者,当从郁治,凡湿热之物,不郁则不黄,禁所用茵陈五苓散,当以逍遥散治之。

《医门法律》云,大抵治法,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桂枝甘露、木香、葶苈、木通治之。守真曰,葶苈木香散下神芎丸, 此药下水湿,消肿胀。利小便,理脾胃,无出乎此也。腹胀脚肿,甚者舟车九下之:湿热内深发黄,茵陈汤下之,或佐以防已黄芪,当以脉症辨之。若脉滑数,小便赤湿,引饮者,皆不宜下之也。

又曰,湿上甚为热,即所谓地气上为云也:汗出如故,即所谓天气下为雨也(皆《内经》句)。天气下为雨,而地气之上升者,已解散不存矣。治病之机,岂可不深会战。夫湿上甚为热,其人之膀胱气化为湿气塞而不行,小便必不利,是则既上之,湿难于下趋。“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经有明训。可见治上盛之湿热,不利小便不足称治也。

但有阳实阳虚二候,阳实者小便色赤而痛,利其小便,则上焦遏郁之阳气,通其湿热,则从膀胱下注而出矣。阳虚者,小便色白,不时淋滴而多汗,一切利小水之药即不得施,若误施,即犯虚虚之戒,为不可不辨也。

《金匮》论湿,云为六气之一,但一气中,犹有分别。雾露之气,为湿中之清,伤人皆中于上;雨水之湿,为湿中之浊者,皆中于下,亦称太阳者,病由营卫而入,营卫皆属太阳也;地气之湿浊在下,但当利其小便,雾露之邪在上,当以微汗解之,不可误下,否则伤肾,小便自利气喘而死,伤脾则大便下利不止而死,观仲景方皆补土治湿,断无下法可言也。

此外,余有附录者,即苡仁治酒湿着有特效,笔者历试不爽。犹忆去冬避难居乡,因该地民性嗜酒,一小镇市上,酒店竟占该镇全有商店三分之一。蛰居乡村,痛环境之压榨,戚世事之依然,无聊亦及苦闷, 日辄借酒消愁,必以一醉而后已。但余素属火燥之体,与酒有不合,酒湿积伏,促致足生大疗,足部红肿两处,势暴而骤,稳其有不合,为酒湿之纯因。

余即以平素之经验所得,以深信治酒湿特效之苡仁为之治疗,煎汤代茶,频频饮之,杜酒不饮,翌夜效果,竟见大著,患处之肿痛,不刺而溃,流出黄水颇多,隔宿之无上痛苦,顿若所失,如无所苦。缘是余对苡仁擅治酒湿之信仰益坚,不敢引为发明,只以阐扬而已。

六、湿之预防

致湿之因既明,其预防之法可以想象,湿之成不外乎水的成分,不亲近制造湿之水分,湿浊自无以侵袭。然此种预防,往往为环境所办不到,故欲实行绝对的预防绝难。

如酒之于人,在应酬场中为不可避免之交际品,则酒湿之预防即属徒然。又如雨露之湿,正如世俗所云“天有不测之风云”,半途遭雨,为常见之事,其预防更无从着手,故湿之预防不过消极讲求,欲谋彻底的避免,多有困难而不克实现。于感湿之后,病未发之先投以未雨绸缪先事治疗,预防湿病之收发,若此之第二步预防法,可收宏效而胜于先。

湿之由外感者,其症轻,预防亦易:由内生者,为在中焦,预防甚难。欲根本上谋于湿,非燥莫属,预防亦然。如饮酒固渗生湿,但少饮亦能燥湿。少益多害,岂酒之一物为然哉。

汗衣不能穿,亦为生湿之源,百一老翁杨草仙竭力主张此说,谓阻碍健康至钜。其言殊是,因汗衣生湿,由皮毛之收缩,间袭人湿邪,易罹疾患。又如住屋方面,潮湿之地不可留,应多烧艾药燥湿;行的方面,可绝对避雨免雾,及步履湿泥黏污之地;此不过在衣食住行上各举其一,其他者正多,唯总以避免水分之亲近为得耳。

一九三九年六月一日德馨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喻嘉言:苦寒泻火,甘温、甘寒、咸冷、壮水、温热、升散
(6)[转载]对《湿生于热论》的思考
【转载】祖国医药学针炙之真蒂+湿门单方针灸
东医宝鉴4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湿门
[转载]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