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朗读知识简介--朗读的基本技巧(一)



朗读知识简介--朗读的基本技巧(一)

朗读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朗读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深入地理解和体悟作品;必须以文字作品为依据,在原作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深切感受融入其中;必须在停连、重音、节奏、语势等方面进行艺术加工,通过有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原作的特有风格,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较完整真实地予以复现,给人以更深的启发和审美的享受。这样的朗读凝结了朗读者再创造的心血,弥补了文字表达的不足,是对文字作品的“再创作”,因而,比文字作品本身具有更强烈、更感人的艺术魅力。

(一)语气与基调

朗读的内在动因是思想感情的不规则式的循环变化,而外在的表现则为声音样式的各种变化。狭义上讲,这种声音的变化是落实到具体语句上的语气,它是通过具体语调、语流、语势、语言分寸的走向来完成的;广义上讲,这种语声的变化则是整体谋篇上的总的情感和态度,这就是语言展示的基调。总之,无论是语气还是基调,均属于思想感情范畴内的对语声外在表现的要求。

1.语气

口语语言可以表现各种态度,肯定、否定、强调、委婉、活泼、迟疑等情感方面的色彩,它通过相应的语声表现形式进行言语“表情”。这种在一定的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声音形式,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气”。

通俗一点儿讲,所谓语气,就是“语”和“气”的综合。所谓“语”,是文字的呈现或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语意。这是语句中“神”的部分。而“气”,则是语意基础上反射出来的语言氛围的“场”,也就是语言的声音表现形式。“气”的表现形式,又包含内在与外在的区分。其内在表现形式,可以理解为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外在表现形式,又可以解释为语声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等声音形态的变化。这些“气”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来自于语声的要素——音高、音强、音量、音长、音色、语速等——的变化。这是语句中“形”的部分。总而言之,语气是语句的“ 神 ”与“形 ”的结合体。

语气要从具体的语句着手,而句子则是其表现的单位。句子是文字材料中最基本的独立的言语单位。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意思,同样也应该有相对独立的语气。

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语气。

(1)语气的色彩和分量。

在不同的文字材料中,表达出来的语气的色彩和分量是各不相同的,语气的色彩,是指语句所包含的喜、怒、哀、欲、惧、爱、憎等人类情感的不同色彩,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支持、反对、赞扬、批评、严肃、亲切、坚定、犹豫、热情、冷淡等不同的态度和热爱、憎恨、喜悦、悲伤、恐惧、愤怒等不同的情感,还涵盖着语言链条中反映出来的“并列”、“递进”、“转折”、“因果”、“领起”、“总括”、“主次”等思维的逻辑轨迹。除此之外,语气的色彩还包含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因此,在把握语句感情色彩时,应该把握具体语句的个性特点,从而表达出来。

语气的分量,是指感情色彩的不同程度的区别。即在把握语气感情色彩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其“度”的要求,把握好感情色彩的火候、分寸。比如“担忧”这种感情色彩,担心、忧愁、忧虑、顾虑、顾忌、挂念、惊恐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要从作品的整体内容出发,结合具体语句的语言环境和实际目的,把握语气分量上的差异。语气分量是否准确,对语气表达是否贴切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讲,语气的分量分为重度、中度、轻度三个等级。

具体语句的语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语言环境的限定,而语境又分为“言辞外语境”和“言辞语境”。其主观因素是指说话人的目的、身份、思想、修养、心情等;客观因素是指说话的时间、场合、对象等。比如:“怎么是他?”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语境的限定,那就是一个简单的疑问。但是,如果它的前提条件是仇人的出现,则应表现为刻骨铭心的恨;如果是竞争者,这则表现为深深的嫉妒;如果是暗恋对象,则应表现为心猿意马的羞涩;如果是认错对象,则应表现为无限的懊恼与失落。由此可以看出,语气的具体和明确,有赖于它所存在的语言环境的明确和稳定。

(2)语气的声音形式。

如果说,语气的色彩与分量,来自于思想层面,是意识形态下的思维指导;那么,语气的声音形式,则是这一思想境界的语声表达方式。因前者是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所以后者也应是相对应的曲折多样、不断变化的。那么,这种语句在色彩各异的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的多变的声音形式,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势”。

语势”既是朗读的感官呈现,又是朗读表现的方式、方法。那么。气息传送位置的深浅,送气量的多少,送气速度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大小、明暗、虚实的精细变化;口腔的松紧、开合;舌位的前后、高低。这所有的语声器官和机能的变化,为语势的起伏,也就是为声音样式多样,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气息、声音和口腔位置的多元变化,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排列组合、综合表现,为语句的立体性声音呈现提供技术支持。

关于语气的具体声音形式,应该是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感受、具体语句逻辑、具体思想感情出发,合理、科学地展现语声的曲折变化。根据语言的发展趋向和态势,语气的声音形式大致可以分为:波峰型、波谷型、涨潮型、落潮型、半扬型等五种具有代表性的动态样式。我们以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为例,具体说明这五类语势样式的具体含义。

①波峰型:语句的句头、句尾较低,而语句中间部分相对较高的语言态势。也就是,语声的发展趋势由低向高再落低的走向。如: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②波谷型:语句的句头、句尾较高,而语句中间部分相对较低的语言态势。也就是,语声的发展趋势由高向低再抬高的走向。如:

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

③涨潮型:语句的起始较低,随后逐渐上行,到句尾达到最高点的语言态势。也就是,语声的发展趋势由低向高的走向。如:

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④落潮型:语句的起始较高,随后顺势下行,句尾落到最低点的语言态势。也就是,语声的发展趋势由高向低的走向。如: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

⑤半扬型:语句由低起始,随后逐渐上行,但中间稍高或又有曲折,仅起到中途就已结束。事实上,因为话语没有说完,所以只上扬了一半。这种语势,多出现于问句(设问居多)或有分节号的语句当中。它要与后面的答话组合到一起才能完成这个句子。如:

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

语势的变化,还需要从“要变声音先变状态”和“语势变化的关键部位”两个方面详加参悟。这里所谓的“变声音”,即语势的变化;所谓“变状态”,即感情状态和用声状态的变化。也就是说,有声语言中感情、气息、声音三者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变化。然而语句的句首、句尾,承担着承上启下,衔接转换的任务。这里所指的“任务”既有语言链条上的,又有情感方面的,因此,自然是语势变化的关键。

所以,总的来说,朗读要从语气的色彩与分量着眼,从声音的表现形式上下功夫,在语势变化关键点上入手,采取气息、声音和口腔控制来传情达意。即,用情感支配声音,不同情感的语句要靠不同的声音样式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语声表达。

2.基调

如果说语气是着眼于语句,那么接下来要讲的基调,则是要放眼于全篇。从幕后谋篇布局的角度,来塑造朗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所谓基调是指一篇文章的基本情调,它是文章中总的思想感情色彩和朗读者的态度。再具体一点,基调,一方面是指朗读作品所阐释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另一方面则是朗读者的具体态度。朗读基调,是将有形的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的语言符号时的一种总体把握,它既包含作品本身固有基调,同时,也必须含有朗读者在朗读目的制约下的态度。实际上,朗读基调是朗读表达与理解感受的有机统一,是声音形式与朗读作品的和谐相处。获得朗读基调的方法有:

(1)朗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朗读基调的确定与处理,从而得到综合的、升华的感情色彩及分量的把握。

(2)要从作品的外延中找到具体态度,也可以理解为分寸。

同时,在找寻朗读基调的过程中,有些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首先,要对作品进行充分、具体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把作品的内容消化并调动朗读欲望,并做到有目的、有感情地传达,要有感而发。因为感情是语声色彩的源泉,应避免不思考,而只是眼观嘴读的机械运动,致使语声苍白无力。其次,在形之于声的过程中,感情要充沛,要达到十分;而声音要有节制,只用其六、七分,这就是情展声收的意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感情要饱满,但用声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从而有效地提高声音的表情能力。也就是,依据自身条件,切不可不顾自己的语声能力,一味的夸张,只能使用声成强弩之末,这样朗读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便无从谈起。再次,在开口之前,应对表达需要做出充分的估计。如果句子较长,句中又不可能有多处顿歇进气的地方,吸气量就应大些,避免产生气不够用的被动局面;如果感情起落较大,声音运动的基点就不能偏高或偏低,避免造成高不成、低不下的被动局面。总之,只有留有余地才可能产生表达所需要的声音色彩,在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咬字的松紧等任何一方面达到极限程度都是有害无益的。

(二)停顿与连接

朗读过程中,朗读者会有意识地使声音中断和连续。其中,声音中断或停止的位置即为停顿。相反,那些不中断、不停止的地方,特别是有书面的标点符号,但仍不中断、不停止的地方,便是连接。停顿和连接共同构成了“停连”这一语言表达的语声技术。

停连技术可以比拟为语言行进过程中的“标点”。但口语表达中的“停连”与书面语言当中的标点符号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首先,从传播的途径来说,阅读不受时间的限定,所以保证了阅读时回读的可能;而语言的行进是受到时间限制的,回读便造成了朗读不连贯、表述不清晰等问题的出现。其次,阅读的实际目的是“看”,而口语表述的本质属性是“听”,二者的感官系统是不同的,所以在表意时所使用的手段也是不同的。书面的标点符号可以作为口语表达的停连的参考,但二者绝非是一致的。例如:

她看见妈妈笑了!

她看见妈妈笑了!

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位置停顿的时候,所表达出来的语意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同位置停顿,直接导致意群的改变,从而导致语意的大相径庭。就像上面的例句,前者是“妈妈”笑了,而后者是“她”笑了。所以说,停连要较标点符号对语意的限定更为细腻。

停连最直接的功用是在针对长句子的处理上。这里所说的长句子,是指语句结构复杂、语言逻辑繁复、语意表达易含混的复合句式。例如:

中国政府代表、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团临时代表侯志通今天上午在日内瓦关贸总协定总部向总协定总干事邓克尔博士递交了一份照会,……

这里仅仅半句话就有63个字。如果中间不换气,是不可能把它完整地朗读完的。这个时候停连就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它为辨清语意、找准逻辑、表情达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在朗读作品时,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通常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所以停顿时间相对较长。而逗号(,)表示句子较小的停顿。顿号(、)表明语句部分词汇或短语的并列,经常会采用连接的方式。而冒号(:)则是用以提示下文,所以通常会使用不停顿或短促停顿的方式,等等。由此可见,停连是口语表达当中成系统、成规律的“标点”,它与书面语言中的标点符号既有联系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停连的作用

在朗读过程中,词语之间,意群之间,话语或段落之间,常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停顿和连接。它的成因,大致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朗读者气息吐纳的需要;其二,是朗读者表情达意的设计。但从其结果表现上来看,无论是对作品的朗读,听者的收听,还是表情达意,情感共鸣,都有着重要意义。

朗读中,因换气或情感的需要,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停连方式:

(1)结构停连,是按照文章的层次结构、语法关系所采取的较为准确、适度的停连。它的功用,是使作品的思想脉络和结构层次更加清晰、完整。

(2)强调停连,是在结构停连的基础之上,为了突出某个特定的词汇、短语或者是意群,而在被强调部分之前或前后采取的停顿或连接。它的功能,自然是为了“强调”。

(3)心理停连,是源自于文章带给朗读者心灵或情感上的刺激,所产发出来的停连。这种停连,只要朗读者设计和处理得当,很容易和听者产生共鸣。

(4)生理停连,是根据特定语境下的特定人物的个性表达,而相对还原人物生理情态的停连方式。这种停连,可以帮助朗读者有效地塑造人物。

归纳起来,朗读的停连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1)示意集中注意力,“我要开始了”;(2)有效的调控呼吸,合理换气;(3)区分语义和语法关系,明晰语意表达;(4)突出言语重点,加深听者印象;(5)调节节奏律动,塑造“旋律”美感;(6)增加思想悬念,留给听者判断;(7)扩大情感激动,提供回味空间;(8)动静完美结合,提高朗读吸引力(9)体会情景神态,生动添趣增彩。

2.停连的位置

从播音学的角度分析,“停连”可以分为十种类型:

(1)区分性停连。

区分性停连,适用于作品中词或短语之间、句与句、层与层、部分与部分之间,它的功能,是将语句中易造成混淆的成分区分开来。例如:

美国反对堕胎者举行示威游行。

美国反对堕胎者举行示威游行。

这句话很可能会被朗读者读成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即美国”是主语,而“反对”作为谓语;反对堕胎者”为主语,而“举行”是谓语。这样不同的停顿位置的直接结果是,语意的改变,换句话说就是主语所表示的人群不同。而连续不断的朗读得到的结果,也将是导致听者对特定人群的主体印象模糊。所以,为了区分语意,朗读者势必要在“堕胎者”的后面稍作停顿,用以区分主谓关系。

(2)呼应性停连。


呼应性停连,一定是在有“呼”有“应”的句子里出现的停连方式。其功能在于明确语句中“呼”与“应”的作用,从而理顺语句逻辑。同时还要判断清楚,究竟是一呼一应,一呼几应,还是几呼一应,或者是先呼后应,等等。例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一例句,“小草”是呼,它的动态和性状是应,即“从土里钻出来”和“嫩嫩的,绿绿的”,所以应该是“一呼两应”。而从性状上看,是两个相对并列的形容词短语,而这两个短语又同为“小草”的应。所以,便形成了由“从土里钻出来”这样一个一级应,同由“嫩嫩的”和“绿绿的”两个二级应组合而成的另一个一级应,联合构成了两个从属于“小草”的应。所以,在处理这句话时,要注意呼应的关系,特别是要做好一级与二级的语句关系。也就是,为了清晰处理呼应关系,要在呼与应之间稍作停顿;而为了确保两个应的呈现效果,所以在表达第二个一级应的时候,两个二级应要相对连接。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呼应性停连在应对语句逻辑关系较为复杂的句子中,能够发挥出其特有的功能与作用。

(3)并列性停连。





并列性停连,主要针对的是语句中并列关系的部分。诸如,并列关系的词汇、成分等。特别要注意的是,朗读作品中,排比句的的处理。例如:

就像,你不能仅仅凭一个拥抱,一款首饰


,一句甜言


,一件衣服,就认定你如今的男友,是值得你终身依靠的伴侣。




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一边大笑


,它一边高叫……

以上三个例句,是分别三种不同情况的并列。第一个例句是四个短语的并列。所以为了表现施动的连贯性,四个短语采用相对连接的表达方式。第二个例句以点带面的表现了春天到来时,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以,在引领词“山”、“水”、“太阳的脸”,即自然事物之后稍作停顿。第三个例句就比较复杂了。这是一个省略主语的、由一个谓语带领多个宾语的复合句式。所以在谓语与宾语之间稍作停顿,而在并列的几个宾语之间,要适当连接。值得说明的是,这句话中有一个由两个破折号夹括的起到解释说明作用的追加性定语,那么,处理的时候要在追加之前稍作停顿,且并列定语“高傲的”和“黑色的”要适当连接。

(4)分合性停连。

分合性停连,是适用于分合性句式的停连技巧。汉语中,经常会出现分合互相转换的句式。针对于这类句子,在表达语意的时候,要注意语句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要在分合的交界处做适当的停顿处理。从而达到,清晰的表达语意的作用。例如: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以上两个例句,均有分说与合述的结构成分。前一个例句中,“变化极多”是总括,各种颜色的列举应视为分说,“这些颜色”之后的部分又回归到总说。这个例句的结构就是先总说,再分说,再总说的方式,即“总——分——总”的语言模式。后一个例句的结构则是先分说,再总说的结构。出于对听者负责任的态度,出于让听者听清语言内容的原则,有经验的朗读者经常会在总说与分说的临界位置,进行短暂的停顿。

(5)强调性停连。

强调性停连,是用以加强对语言内容清晰度和逻辑要点的停连方式。它是在朗读作品对朗读者提出了“强调”的需求时而使用的语言技术。也就是,要求朗读者在被强调的语言部分的前面或前后加以停顿,从而起到突出内容或情感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强调性停连也可以被视为语意重音强调的方式。例如:

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

那只叫小跛的一直跟着哥哥,它和哥哥形影不离。

前一个例句中,所要强调的是“第一任总统”,所以在它之前进行了停顿。而后一个例句之中,像“狗”和“哥哥”,无论是在情感流露,还是在语意表达上都是应该强调的部分,所以,在关键词的前后都用短暂停顿的方式加以强调了。

(6)判断性停连。

判断性停连,是在判断的情境下采用的停连处理方式。既然是判断,一定要有思维活动的过程,而判断性停连恰恰是要给判断留有时间的余地。因此,在使用判断性停连的时候,应该在判断与思维活动的节点上进行处理,从而表现思维的线性流动。

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老人还在嘀咕:“奇怪,进来看的人都这么问。也真是,他们不关心玫瑰长得好不好,只会看花好不好。”

前一个例句当中,“妈妈”的后面稍作停顿,其目的是:在这句语重心长的话语之中,饱含了多少谎言的善意,那是母亲对孩子的关怀、体贴、疼爱以及母爱的伟大。而后一个例句当中,老人的思索“奇怪”和他自己得出的结论“也真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判断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是老人的自言自语,但是它还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老人对人们的看法,这是老人的思维。例句①②中这一位置的停顿都包含了判断的意味,简短的停顿,都让朗读增加了趣味,丰富增添了情感的外延。

(7)转换性停连。

转换性停连,适用于由一个思想意识流向另外一个思想意识流转变的语句情况。这种停连在朗读的声音运动过程中,多出现在层与层、段与段、句与句之间,转换的时候,语势、语调都要配合着情感链条起伏变化。原动力的困乏,必定导致转换失常。判断这种停连的使用,朗读者可以在文字作品中寻找转折、递进、假设、条件等类别的关联词语,像“虽然……但是……”、“不仅……还……”、“如果……就……”、“只要……就……”,等等。例如:



与人交谈时沉默的作用如同数学里的零,虽无表面价值,但极其重要。

无论为了受苦,还是享受,既然来到这个世上,就得奋斗一回。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

妈妈虽银丝飘飘,心明眼睛亮。

以上四个例句,均是通过关联词语,转换了思想感情的轨迹。所以,都是要在关联词语的位置进行停顿。同样,像前面所说的处理转换性停连的时候,一定要“声未动、心先行”。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那么也只能是转换的徒有其表。因此,只有心里准备好了转换,语声才能真实合理的转换成功。另外,还要注意转换性停连与其他技巧的配合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语句从字面上是找不到关联词语的,但是这些关联词语却隐藏到了内在语之中。这样的情况,仍旧需要朗读者,从内心到语声的停连转换。所以,在准备时,朗读者要搞清楚语句的逻辑关系,掌握好转换性停连的位置和时间。

(8)生理性停连。

生理性停连,这类停连方式,并非与朗读者自身的语声、气息有关,而是多出现在小说、寓言或剧本等文体的朗读。这类朗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塑造。有很多特色人物,会制造一些特定的语言情境,诸如:咳嗽、气喘、语塞、笑谈言语、焦急口吃、临终话语等。生理性停连是为了塑造这类人物而采用的一类语声技术。例如:

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这是王愿坚《草地夜行》中的一段,它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名小战士而壮烈牺牲的故事。而上面的例句,正是老红军牺牲之前的情景。“……要……要记住革命!……”是老红军为了帮助小战士免遭深陷泥淖的灭顶之灾,而牺牲自己的瞬间,所讲述的最后一句话。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因为环境带给人物的条件,声音渐渐消失在草地的深潭之中,所以,语声的表达也要符合说话人的特定环境。需要说明的是,在处理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特定语言的朗读时,只要体会说话人“心里明白、嘴上急”的心理状态就可以了,切不可作过分夸张、不顾内容的处理。

(9)回味性停连。


回味性停连,其关键所在是 “回味”,也就是,要求朗读者通过朗读行为给听者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回味性停连的难点在于,留给听者以恰到好处的回味时间。停顿的时间要求朗读者具备良好的心理节奏,既不可以一蹴而就,又要切记因为停顿时间过长而造成拖沓、意断情况的出现。例如: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朗读者要给听者,特别是为人子、为人父的听者留有回想的广阔空间。

(10)灵活性停连。


灵活性停连,又可以称之为“综合性停连”。亦即将所有的停连方式融会贯通、熟练掌握,从而达到的停连“艺术”的最高境界。朗读,要求朗读者表达得语意清晰、语言链条连贯畅达、思想感情积极活跃。因此,我们常常使用灵活性停连,或改变停顿位置,或变化停顿的时长,或调整连接的多寡,给听者提供新鲜活泼的语声感官刺激。







记得六十年代初,由绍剧表演艺术大师六龄童主演的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风靡全国,誉满海外。毛泽东主席先后三次观看了他们父子的演出并挥毫作诗《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留下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千古绝唱。祖籍绍兴的周恩来总理,在观看了家乡的绍兴戏后,高兴地抱起了“猴娃”天星合影留念,称他小六龄童(后来即成为天星的艺名),这既是对他继承父业的鼓励,也是对他艺术上的肯定。我曾经五次看过“猴娃”在剧中扮演的可爱动人的“小传令猴”,他的表演常常博得同行和观众的热烈掌声。生活中的“猴娃”聪颖活泼,机敏过人,每次见着我总是阿姨长阿姨短地说个不停,他曾不止一次地说就喜欢看阿姨您演的评剧,百看不厌。可万万没有想到,这么一位在艺术上日趋辉煌、前途不可估量的小“猴娃”,竟然被白血病这个病魔无情地夺走了生命,年仅16岁。他的英年早逝,着实令人痛惜不已。

这是新凤霞《生命在于奉献》中的一段。这一段中含有区分性停连、并列性停连、强调性停连、回味性停连等多种停连技术。其实,只要不影响语意的表达,能够切实有效的与听者达成思想意识的共鸣,哪种停连更能符合文章表现的情感需要,哪种停连能被听者接受,就可以使用哪一种停连。总之,灵活性停连就是“灵活”,灵活性停连就是为听者服务,其主旨在于加强听者对朗读作品的接受。

这里我们介绍了十种停连方式,但应该说明的是,这十类停连只是对一些语句表达呈现的总结,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变法则。朗读,作为一种技术,同时又是一种艺术,表达过程中会因内容的条件、题材的差异、体裁的不同、宣传目的的需要以及朗读者审美的能力而有所不同。总之,只要把握“依文意、合文气、顺文势”,便可以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有个性的停连技巧。

3.停连的处理方式

明确了停连的位置,接下来就是要做好停连的处理。换言之,如果没有处理方法,停连的位置找到再精确,也是徒劳。

(1)停顿的方式。

停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落停缓收。

落停,是指语势范畴内下降走势的语流;缓收,则是语音“渐行渐止”结束,缓缓收住。这种方式要求,思想情感的运动轨迹不能中断,语声面貌的样态表现要平稳、松弛。这种停顿,经常用于语句或段落的结尾之处。例如:

母亲破啼为笑,笑声中包含着诚挚的母爱——至高无尚的永恒之爱!

这是庞秀玉《爱痕》中一段的结尾,在朗读时,应该注意语声和语势的表现。声音随着内容的延续缓缓停住,语势按照语声落式放下。这样,朗读的语言表现,委婉、含蓄,给人以向往、回味的余地。

②扬停强收。

从字面上来理解,扬停强收与落停缓收,无疑是一对完美的反义词。扬停,是语势上扬;强收,是语声“戛然而止”的结束,用声强烈,气息有力。通常这类停顿方式,用以表现雄壮、自豪、坚定等思想情绪。例如: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两个例句,前者选自徐志摩《再别康桥》,它所表达的诗人对青春激扬的美好回忆与憧憬,尤其是“放歌”一词,尤其要“放”得好。后者选自高尔基《海燕》,是对海燕的革命性与战斗性的赞颂。这两篇作品,均表达了极其热烈的情感,所以也都采取了扬停强收这种“戛然而止”的停顿方式。

(2)连接的方式。

连接的方式也主要有两种:

停而徐连。

这种连接方式,是前一个音节的延续,似停非停,“藕断丝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顿挫”。它的要求是声挫气连。

②停后紧连。



这类连接方式,一般出现在标点符号后,用以表现语意、感情联系紧密,停顿之后迅速跟上,让听者几乎察觉不到停顿的存在。它经常用于表现追加的口语语法修辞当中。例如:

记得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年龄不大,个头不小,冬天戴一顶油乎乎的破军帽,帽沿皱皱巴巴。

这是刘宗礼《“挤油”》中的一段话,前面的一处连接使用的就是停而徐连的连接方式,用以表达“我们”对数学老师的整体认识;而后面一处则使用的是停后紧连,这一处是对“破军帽”的释义性追加,其目的是通过“帽沿”样子的细节,反映印象中老师的“邋遢”,当然这是看到“破军帽”而反应出来的。

摘自吉林省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训练教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朗读教学专辑:(三)朗读基本技巧与朗读教学
播音的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
浅谈播音、配音用语气的技巧
语势
朗诵作品中表达技巧的运用
播音主持基础之语气的“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