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魏六朝诗选》第五十八首《赠白马王彪并序》

【篇目】

  [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赠白马王彪并序


        [魏诗·曹植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其一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其五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其七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作品介绍]

《赠白马王彪》是中国汉末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诗。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写曹植与白马王曹彪在回封地的途中被迫分离时的复杂心情,感情非常沉痛凄婉。全诗分七章,其一写离洛阳,渡洛水,抒眷恋之情;其二抒写路途艰难的苍凉之情;其三写兄弟被迫分别,怒斥小人离间;其四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清孤寂之情;其五悲悼任城王曹彰,慨叹人生命短暂,抒发悼念之情;其六强自宽解,以豪言壮语和白马王曹彪互相慰勉;其七申诉苦辛之怀,抒发和白马王的离别之情。

白马,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白马王彪,即曹植的异母弟曹彪,被封为白马王。作品写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七月,这是曹氏诸兄弟朝京师后回封邑时曹植写给曹彪的一首诗。作品集中地抒发了作者对曹丕迫害弟兄的满腔悲愤,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据历史记载,曹丕即位后,对其兄弟们进行了百般的压抑迫害和监视防范,使得他们一个个都如坐牢狱,连想当一个自由的老百姓都不能。兄弟之间不准来往,不准通信。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再加上这次任城王的暴死,所以诗人才在兄弟们的离别问题上表现出了如此巨大的愤慨与悲痛。由此可以看出,为了争权夺利,统治阶级是怎样的残酷无情,是怎样地撕去了一切所谓“孝梯”的美丽外衣。为了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曹植还作有一篇《求通亲亲表》,可以参看。

[作者介绍]

曹植(192—232)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四子,卞氏所生,为曹丕同母弟。建安时期著名诗人。

曹植少时聪慧,《魏志》本传说他“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因文采风流而赢得了“绣虎”的诨号。但他并不十分看重诗文创作,而是志存高远,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与杨修书》)因此,他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争立太子的起始阶段,曹植凭靠自身的才华,再加上当时名士丁仪,丁翼和杨修的积极支持,占有相当优势。但在曹操对他的多次考察中,他的“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魏志》本传)的毛病令曹操大为恼火。与此同时,工于心计的曹丕在其谋士吴质等的谋划下,逐渐置曹植于不利境地,终于在建安二十二年十月,彻底取得了争立太子斗争的胜利,被立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卒,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曹植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先是,其重要谋士丁仪、丁翼兄弟被借口剪除。后又由“监国谒者”(又称“监国使者”,派驻诸侯国行监察之责)灌均弹劾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而让百官议罪。只是因生母卞氏从中干预,曹植才免于一死。其后屡遭迫害,直至黄初七年五月,曹丕卒,其长子曹叡继位,曹植的待遇才稍有改善。

曹叡继立后,曹植似乎又看到了政治上的转机,他多次上表要求从政,表示不愿“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而求“输力于明君”,“功勤济国,输主惠民”(均见《求自试表》)。但曹叡始终没有尽释戒心,曹植的汲汲求进之意也就在时光的流逝之中而逐渐淡化了。太和六年(232)十一月二十八日,带着满腔忧愤,曹植走完了他的多乖多舛的人生之路,享年四十一岁,死后谥“思”(《谥法》:“追悔前过,思。”可见曹叡对其态度),后世因称之为“陈思王”。

曹植一生著述丰富,诗、赋、散文创作俱见功力,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钟嵘《诗品》)《白马篇》、《七哀诗》、《送应氏》、《赠白马王彪》等篇脍炙人口;其辞赋《洛神赋》、《鹞雀赋》成就极高;其散文《与杨修书》、《求自试表》等,文情并茂。均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注释]

[1]白马王彪:三国魏白马王曹彪。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黄初)四年,(植)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诗。”

[2]黄初:魏文帝(曹丕)的年号。黄初四年是公元223年。

[3]白马王:曹彪,曹植的异母弟。任城王:曹彰,曹植的同母兄。朝京师:到京师参加朝会。会节气:魏有诸侯藩王朝节的制度,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之前,各藩王都会聚京师参加迎气之礼,并举行朝会。

[4]薨(hōng):古代诸侯王死称为薨。据《世说新语·尤悔》记载,任城王是被曹丕毒死的。

[5]还国:返回封地。

[6]有司:官吏,指监国使者灌均。监国使者是曹丕设以监察诸王、传达诏令的官吏。毒恨:痛恨。

[7]大别:永别。自剖:表明自己的心迹。

[8]谒帝:朝见皇帝。承明庐:汉长安宫殿名,此泛指曹魏的宫殿。逝:语词,无义。旧疆:指鄄(juàn)城(山东省荷泽市),时曹植为鄄城王。

[9]皇邑:皇都,指洛阳。日夕:天晚的时候。首阳:山名,洛阳东北。

[10]伊洛:二水名。伊,指伊水,发源于河南栾川县,到偃师县入洛水;洛,洛水,源出陕西冢岭山,至河南巩县入黄河。济:渡。川:河。梁:桥。

[11]东路:东归鄄城的路。

[12]顾瞻:回首眺望。城阙:指京城洛阳。引领:伸长脖子。

[13]太谷:谷名,一说是关名,在洛阳城东南五十里。

[14]霖雨:连续几日的大雨。泥:作动词,使道路泥泞。流潦(lǎo):积水。

[15]中逵:通衢大路。逵,四通八达的大道。轨:车道。改辙:改道。

[16]修坂:高高的山坡。修,长。坂,斜坡。造:到、往。玄以黄:指马病。《诗经·周南·卷耳》:“我马玄黄。”

[17]郁以纡(yū):愁思郁结。郁,愁。纡,萦绕。

[18]不克俱:不能在一起。克,能。

[19]鸱枭(chī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鸟。衡轭(è):车辕前的横木和扼马颈的曲木,代指车。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20]间:离间。谗巧:谗言巧语。

[21]蹊:路。揽辔:拉住马缰。踟蹰:徘徊不前。

[22]西匿:夕阳西下。

[23]乔林:乔木林。乔,高大的树木。翩翩:飞动貌。厉:振动。

[24]走索群:奔跑着寻找同伴。不遑:不暇,不空。

[25]太息:叹息。

[26]往:指死亡。

[27]故域:指曹彰的封地任城。灵柩:放有尸首的棺木。

[28]存者:指自己与曹彪。黄节说:“‘存者’,谓己与白马也。‘忽复过’,谓须臾亦与任城同一往耳。”又说:“‘亡殁身自衰’句,倒文,谓身由衰而殁耳。指存者也。”二句说自己和白马王曹彪目前虽还活着,但很快也会死去的。刘履认为存者和亡殁应互换,意思是死者已成过去,存者身体渐衰,也难久长。

[29]晞(xī):干。汉乐府《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说人生短暂。

[30]桑榆:二星名,都在西方。《文选》李善注说:“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影响:影子和声音。

[31]顾:念。非金石:《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咄唶(duōjiè):惊叹声。

[32]陈:说、提起。

[33]比邻:近邻。

[34]亏:欠缺。分:情分。日亲:一天比一天亲密。

[35]衾帱(qīnchóu):被子和帐子。后汉姜肱与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同被而眠,见《后汉书·姜肱传》。慇懃:同殷勤,情意恳切。

[36]疾疢(chèn):疾病。无乃:岂不是。儿女仁:指小儿女的脆弱感情。

[37]仓卒:匆忙之间。

[38]虑思:思虑,考虑。信:确实。

[39]虚无:指求仙事不可靠。松子: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吾欺:欺吾,骗我。

[40]变故:灾祸。斯须:须臾之间。百年:指长寿,古诗:“生年不满百。”持:获得。

[41]黄发期:指高寿。黄发,人老发黄,故以指老人。

[42]收泪:停止哭泣。即长路:踏上漫长的归途。援笔:提笔,指写诗赠别。

  [译文]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迎奉节气。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令我心中时常忧愤!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与白马王离别于此,悲愤之下,作成此篇。

其一

在承明庐谒见我的皇兄,去时返回那旧日封国的疆土。清晨从帝都扬鞭启程,黄昏经过首阳山的日暮。伊水和洛水,多么广阔而幽深;想要渡过川流,却为没有桥梁所苦。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东方漫长的旅途;回首瞻望洛阳的城楼,转头难禁我哀伤反复。

其二

浩荡的空谷何等寥廓,山间的古木郁郁苍苍。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中间的路途已绝不能再前进,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可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我的座马又身染玄黄之疾。

其三

马染玄黄,可是仍能奋蹄;我怀哀思,却曲折而忧郁。忧郁而曲折的心志啊,究竟何所牵念?只为我挚爱的王孙即将分离。原本试图一同踏上归路,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可恨鸱枭鸣叫着阻扰着车马;豺狼阻绝了当途的要津;苍蝇之流让黑白混淆;机巧的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想要归去却无路能行,手握缰绳,不由得踟蹰难进!

其四

踟蹰之间,此地又有什么留恋?我对王孙的思念永远没有终极!秋风激发微薄的凉意,寒蝉在我的身侧哀鸣。广袤的原野啊,多么萧条;白色的日影倏忽间向西藏匿。归鸟飞入高大的林木,翩翩然地扇动着羽翼。孤单的野兽奔走着寻觅兽群,口衔着蒿草也无暇独食而尽。感于物象触伤了我的胸怀,以手抚心发出悠长的叹息。

其五

长叹又能有什么用处?天命已与我的意志相违!何能想到,我那同胞的兄长,此番一去,形体竟永不返归!孤独的魂魄飞翔在昔日的故土,灵柩却寄存在帝都之内。尚存之人,须臾间也将过世而去,亡者已没,我的身体已自行衰微。短暂的一生居住在这世间,忽然好比清晨蒸干的露水。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其六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来传达你我的殷勤?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其七

愁苦与酸辛引起了怎样的思虑?如今我笃信了天命的可疑!向众仙寄托祈求终究虚妄,让神人赤松子久久地把我诓欺。人生的变故发生在短暂的须臾,有谁能持有百年的长寿;一旦离别永无相会之日,再执王孙的手,将要等到何期?但愿白马王啊,珍爱您尊贵的躯体,与我一同安度寿者的黄发之年;饮泪踏上漫漫的长路,从此收笔永诀,与君分离。

赏析

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 (223)。当时诗人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进京朝见曹丕。任城王在京城里不明不白地死了。曹植和曹彪在返藩的路上又受到监国使者的限制,不许同住同宿,被迫分道而行。曹植在极度的悲愤中写了这首诗送给曹彪。全诗共分七章。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沉郁的笔调抒写了自己与任城王曹彰的死别之悲,与白马王曹彪的生离之痛,在这巨大的悲痛中又渗透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幻灭之感,哭弟伤己,悲情四溢。而这四溢的悲情正造成了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了叙事、写景、抒情互相穿插、互相生发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心灵深处的悲痛。如第一章以叙事为主,交代朝京师后起程返封地的情景,语调缓和,然而读者不难从中咀嚼到一种深沉的哀痛。再如第四章以写景为主,那凄凉的旅途景色成功地渲染出一种孤寂、穷愁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至于第三、五、六、七章以抒写情感为主,或愤而斥责,或黯然自伤,或强作宽解,笔致委曲,写出了悲情的深沉、悲情的锦远。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从章法上看,它采用了民歌常用的连章法,除首章之外,其余六章首尾相衔,使全诗气韵流贯,节奏跌宕。诗中多用问答句,问答句又多用在每章之首,承上启下,既使全篇结构严谨,又使诗歌转折有致。

佚名

赏析

文学赏析

《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七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

第一章共十句,写这次“会节气”结束之后启程返回封地的经过和心情。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按曹植于黄初二年(221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这前四句都是过程的介绍。接着“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则寓有深意。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已经感到路途艰难。“欲济川无梁”竟然说过河无桥,更表明是难以克服的因难。作者瞻望前途,寸步难行。只好从水路“泛舟”,却又遇见“洪涛”,因而“怨彼东路长”:东归鄄城还有好长一段路呢!这个“怨”字,不止怨路,实际还包括怨人,怨曹丕和他的爪牙。“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是在旅途的困苦之中回头再朝京城看了一眼,内心不是怀念曹丕,更不是留恋“会节气”的活动,而是想到了曹彰在洛阳暴死得不明不白,引起作者的极大悲愤,甚至恐怖,所以在伸着脖子遥望城阙时心情也是悲伤的。

第二章共八句,写归途中的困苦。诗人经过寥廓的太谷关,山上的树木郁郁苍苍。接上章可知诗人弃舟登岸,走入山谷。不巧“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连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积水纵横流淌,行路和“泛舟”同样困难。这里路途难行,也隐喻处境危险。下文“中途绝无轨”和上文“欲济川无梁”一样,还是无路可走,这里可以体会出曹植身受的痛苦和威胁多么深重。水上有洪涛,山谷遇大雨,只好改道登上山坡,然而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前面的路程辽远而又高峻。恰在此时马又得了玄黄的病。困难加剧,矛盾激化,东行归藩的路途竟然如此充满险阻,有如唐诗人李白行路难三首》说的那样:“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隐约说明了曹植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不平。

第三章共十二句,开始直接抒发内心的悲愤,进入诗的核心部分。在这进退两难之际,作者还得骑着病马前进,说明当时诗人已失去自由,只能返回封地,没有其他选择。因此“我思郁以纡”,心中愁闷郁结。接着提出自己和亲密的弟弟曹彪不得团聚的问题:“亲爱在离居。”这点明了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途中派有监国使者灌均,灌均使他们弟兄“离居”。灌均其人,过去就曾经“奏植酒醉悖慢,劫胁使者”(《三国志》曹植本传)。如今曹植想在途中同曹彪互叙兄弟情谊,灌均竟然不准,因此曹植对他恨之人骨。把他比做鸱枭、豺狼、苍蝇。他们窃据要津,混淆黑白,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进谗言,说坏话,使得亲人之间都疏远了。这里当然有难言之隐和违心之论。由于当时的恶劣的政治环境和君臣名份的限制,诗人不能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表露对曹丕的不满,而只能把满腔怒火烧向使他们“亲爱在离居”的监国使者灌均之流。诗人表面还要回护一下曹丕,好像曹丕对他们本来很好,是“谗巧令亲疏”的。“中更不克俱”是说中途才改变主意不让他们弟兄同行的,似乎说曹丕本来是没有明确让他们分路而行的。曹植的这种用心是清清楚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诗人受到这帮势利小人的胁迫,心情沮丧愤慨,一时想要重回京城,但“欲还绝无蹊”,没有退路,只能拉起绳在那里徘徊犹豫。

第四章十二句,诗人于路上触景生情,感物伤怀。曹植在路上徘徊,前途茫茫,自己不禁发问:但在这里又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原来相思之情是无穷无尽的。“相思”指弟兄之间的关怀,也就是指他对曹彰的悼念和对曹彪的思念。在陷入相思的苦痛之中,又面对着秋风、寒蝉、萧条的原野和西匿的白日。秋风没有温暖,寒蝉发出哀鸣,一派肃杀凄清景色。此外“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更引起诗人的无限伤感。归鸟有林可赴,孤兽有群可归,鸟兽尚且各自寻求归宿,然而曹植本人却无路可走,无家可归,从而产生人不如物的感触,这就是“感物伤我怀”。最后只能“抚心长太息”,拍着胸脯长叹罢了,现实生活,没有前途和希望。

第五章共十四句,表现了曹植对曹彰暴死的哀悼和对人生的感慨。这章接触到写这首诗的根本原因。作者深知,叹息没有什么用。好像上天安排的命运故意和他作对。这种念头是由曹彰暴死引起的。根本不会料想到一母所生的兄弟,一道来到洛阳就突然死去了,落得“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曹彰如果死而有知,也会感到孤独寂寞的。其实这是作者当时的心境。曹彰之死,使曹植感到前途未卜,命运难料,不免产生兔死狐悲的颓丧情绪。曹彰突然间就死去,活着的人身体也渐渐衰弱下来。人生一世,只不过像早晨的露水那样,太阳出来一照就干了。而且进入晚年,时光流逝更快得惊人。诗人又自知不如金石长寿,只能叹息悲伤。曹植写作此诗时年龄不过32岁,正在有为的壮年,然而居然认为“年在桑榆间”,到了人生的暮年,这种反常的心理,是他对个人命运难以把握的反映。“人生如朝露”或“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二首》),为汉代末年士大夫中较为流行的思想。《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就有“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的诗句,但较之曹植的忧愤深广就显得肤浅得多了。

第六章共十二句,诗人以豪言壮语和曹彪互相慰勉。上一章诗表现的是由曹彰之死引起的悲愤,感人肺腑,催人落泪。然而一味沉湎于忧伤之中,于身无益,于事无补。曹植清醒地知道“心悲动我神”,因而毅然“弃置莫复陈”,不能陷入忧伤的深渊而不能自拔。诗人抖擞精神振作起来,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壮语和曹彪共勉。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受了曹植的启发。情绪的由低沉而变得昂扬,使诗的情调也变得开朗豪迈了。下面“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是对曹彪的开导。告诉他:弟兄之间的情谊如果没有减弱,离得远了情份反倒会日益亲密。不一定要像后汉姜肱那样,和弟弟常常共被而眠才算表示深情。言外之意是说对这次途中没得同行不要介意。如果因此而得病,那就是失掉了大丈夫的气概而沉溺于儿女之情了。和上文所引的王勃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个意思。话是这样说,但诗人还是不能从沉重的忧愤之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末二句“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情绪又急转直下,曹彰的暴死以及由此产生的兄弟残杀的恐怖阴影是永远不能忘怀和消除的。

最后的第七章共十二句,在赠诗惜别的情意之中,表示了诗人对天命的怀疑和对神仙的否定。作者后半生形同囚禁,动辄得咎,生活没有乐趣,前途没有希望。经过这次“会节气”和归国途中受到的刁难,使他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弟兄骨肉之间的权力之争的残酷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前还认为命运不好,“天命与我违”;如今知道“天命信可疑”了。似乎意识到,他的遭遇,不是上天意志的安排,而是人世斗争的产物。至于神仙,更是骗人已久了。汉末建安时期,求仙之风很盛行,曹操的诗有一半是描写神仙世界的。曹植也有不少游仙题材的诗。略早于建安产生的《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里也有“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的抒写。曹植对神仙的虚无有所认识,不能不说是一种觉悟。曹植感到“变故在斯须”,顷刻之间就会发生曹彰暴死的惨剧。那么,人生百年,谁能把握不了,曹丕随时都可能加害于他,所以他说“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不然,和年青的兄弟分手是不会有诀别之感的。在这作者看来是生离死别的时刻,只能祝愿对方保重身体,并且互相祝福而已。诗人与白马王曹彪最后洒泪而别。

《赠白马王彪》一诗,直接反映的是曹植对曹丕手下的鹰犬爪牙的仇恨和愤慨,实际是对其兄曹丕对他们弟兄残酷迫害的抗议。

这首诗是继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首长篇抒情诗。诗的正文共80句,400字,篇幅之长,结构之巧,感情之深都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罕见的。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在序文和一、五、六、七各章里都反覆渲染,突出了这一事件的严重后果。中间“欲济川无梁”,“中途绝无轨”,“欲还绝无蹊”的“三无”,把作者走投无路,进退失据,悲愤交加的境遇和心情联结起来,并使文气贯通,前后勾连,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诗结构的浑然一体,和各章之间运用辘轳体有密切的关系。辘轳体即修辞学里的“顶真格”,它要求行文在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用相同的字句相互衔接。古代《诗经》中的《大雅·文王》和《大雅·既醉》两篇;乐府诗《平陵东》、《西洲曲》都运用了这种形式。《赠白马王彪》除第一章和第二章没有使用辘轳体(《古诗源》把第一章和第二章视为一章)之外,其余各章都用了。如第二章的末句是“我马玄以黄”,第三章的首句就是“玄黄犹能进”;第三章的末句是“揽辔止踟蹰”,第四章的首句就是“踟蹰亦何留”,下皆仿此。这种手法能够使结构紧凑、段落分明而又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

此诗抒情的方式也时有变化,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却把抒情和叙事、写景结合起来。“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看起来是叙事,实际是抒情。第四章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诗中的寒蝉、归鸟、孤兽都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冷落空旷的秋季原野,也是当时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的形象再现。

另外,恰当的比喻也是此诗的特色之一。作者把监国使者比之为“鸱枭”、“豺狼”和“苍蝇”,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些比喻不仅可以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且免于授人以柄。

名家点评

刘义庆: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世说新语》)

刘克庄:于时诸王凛凛不自保,子建此诗忧伤慷慨,有不可胜言之悲。诗中所谓“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盖为灌均辈发,终无怨兄之意。处人伦之变者,当以为法。(《后村诗话》卷一)

王世贞:吾每至“谒帝”一章便数十过不可了,悲婉宏壮,情事理境,无所不有。(《艺苑卮言》)

许学夷:子建《赠白马王》诗,体既端庄,语复雅炼,尽见作者之功,少时读之,了不知其妙也。元美极称之,谓“悲婉宏壮,情事理境,无所不有”。(《诗源辨体》卷四)

陆时雍:忧虞之感、离别之情见之骨肉,此中最多隐衷惋绪。今读其诗,犹觉慷慨之气胜于绸缪,披衷展愫,一豁所意,不假丝毫缘饰而成,谓之宗匠以此。(《古诗镜》卷五)

何焯:小雅嗣音。五言可与此篇匹敌者其昭姬《悲愤》乎?何缘录此废彼?(《义门读书记》)

张玉榖:此题与白马王生离,正意也。与任城王死别,旁意也。以死别醒生离,总意也。(《古诗赏析》)

方东树:此诗气体高峻雄浑,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沉郁顿挫,淋漓悲壮。与以上诸篇空论泛咏者不同,遂开杜公之宗。(《昭昧詹言》卷二)

佚名

赏析

赠白马王彪》是曹植后期创作的代表作。思想上,这是一首生命的悲歌,表现了他对亲情异化,骨肉相残的悲伤和愤懑。艺术上,曹植在本诗中把叙事、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法并用,有机结合,自然地熔为一炉,借以抒发悲伤、惜别之情,多侧面的表达自己受迫害的境遇。诗作宏大的体制具有赋体的特征。作者在本诗创作中不仅借鉴了古人的创作手法,并且有所创造,他在本诗中使用文人的语言,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化诗歌的转变,并使诗人向学者化走向发展。
     【关键词】生命的悲歌  多种写作手法  赋体特征  借鉴  文人语言  转变  学者化走向

《赠白马王彪》是曹植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写于黄初四年(即223年)七月。曹植后期的诗,主要是抒发他政治上受曹丕摧抑的愤懑以及渴望自由解脱的强烈愿望,颇多慷慨之音、悲凉之辞。《赠白马王彪》是曹植作为一个政治囚徒愤怒呐喊的作品。全诗共分7章。诗前有序言,说明他在黄初四年五月,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璋赴京会节,到京后任城王被害,七月,他与白马王结伴返回封地,本想借同行之机叙叙胸臆,却不料曹丕的爪牙监国使者灌均竟强令他们分道而行,在这种处境危殆、心情极度悲愤的情况下,曹植写下这篇沉痛的诗作,以示永别之意。

此诗是一首生命的悲歌,表现了他对亲情异化,骨肉相残的悲伤和愤懑。并以叙事、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法的并用、结合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惜别之情,多侧面的表达受迫害的境遇。诗作第一、二章一方面表白他对京城的依恋,一方面极力描写旅途跋涉登降、人困马乏的情景。在这段叙事、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诗人那顾瞻引领、一步三叹的神情。诗人这种对京城洛阳的眷眷之情,除了包含他对京城亲人的恋念,实际上还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忧虑。第三章作者由旅途困顿的描写转入内心悲愤的表白。如果单是路途艰难,是决不会阻止诗人前进的;诗人之所以“揽辔踟蹰”,是因为“亲爱离居”。接着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政治上恶人当道,小人离间的种种罪恶。作者诗作中写到“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鸱枭”是一种不祥的动物,所以“鸱枭鸣衡扼”隐喻君侧多恶人,是政治上的不祥之兆。“豺狼当路衢”,则是隐喻恶人窃据要位的政治现实。“苍蝇间白黑”是说小人变乱善恶是非,就像苍蝇混淆黑白一样。从诗的表面看来,这似乎只是谴责谗佞小人,但诗人在诗句背后隐含的则是小人们得以自“鸣”得意,身“当路衢”,挑拨离间完全是曹丕指使、纵容的结果。曹丕作为曹植的兄弟,不仅没有顾念自己兄弟反而任由小人甚至指使小人迫害自家兄弟,在害死了任城王曹璋后,又迫使诗人与白马王曹彪异道而行,派人监视。这使得诗人在离情之外更增添了难抑悲愤,侧面表达了诗人饱受迫害的事实。“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说明诗人对京城的顾恋之外原来还包含着对曹魏政权前途的忧虑。第四章以抒情的手法感物伤怀,由眼前的景物引发内心的离情。“秋风”、“寒蝉”、“原野”、“白日”描绘一派萧瑟凄清的景色,这不仅是诗人眼前的景色,更抹上了诗人的感情色调。“归鸟”、“孤兽”这些诗人内心情感的形象化身,用以映衬诗人骨肉分离、渴望团聚的心情。这一章作者以景托情,以情映景,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第五章由感物伤怀转到对兄弟的哀悼,引出人生苦短、世事危艰的感慨。第六章是作者在对人生、命运无可奈何之下故作的豪言壮语,但这豪言壮语背后所表达的被压抑的离情却更令人心碎。第七章作者从悲愤中清醒,并悟出了人生之道:“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在这最后三章中作者用议论等手法抒发内心复杂痛苦的感情,这种感情的旋律时而激扬流转,时而悲咽徘徊,富于变化,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纵观全篇,作者把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熔为一体,相互结合,情感顺势流出,水到渠成,浑然一体,即抒发了自己悲愤的情感又侧面表达了自己受迫害的无奈和痛苦。

本诗体制宏大,即有写景又有抒情,兼具散文的特点。开篇序言作者就已经叙述了他的创作缘起:1、任城王薨;2、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并在此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为“愤”。第一、二章作者以景物“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越洪涛,怨彼东路长”托出自己对京城的留恋。“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则托出回国时一路上的艰辛。其实,写旅途中的困顿,也是反映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如果对前途充满了希望,即使途中如何艰辛劳顿,也不致产生这样感伤抑郁的情绪。作者以对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行路之苦,并在这行路之苦中表达自己的留恋和抑郁寡欢。第三章中作者由旅途环境的描写自然转入了内心悲愤情感的表白,尽情抒发自己饱受迫害的愤怒、悲伤和忧虑。第四章是明显的感物伤怀之辞。以眼前“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之景带出作者“归鸟”、“孤兽”的心景,但“归鸟”、“孤兽”尚可“赴乔林”、“走索群”,作者却是有家归不得,连“归鸟”、“孤兽”都不如。如此的情景交融,烘托了落寞凄清的环境,加重了诗人内心离愁的分量。作者所有这些景物的描写都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既悲痛又愤激的复杂情绪,并以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形式表现出来,使得诗体具有明显的赋体特征。

“曹植——这个天才而不幸的诗人,屹立于建安诗坛的巅峰,承前启后,衣被后人。”在他的作品中即对前人有所借鉴,自己又有所创新。在本篇诗作中他的借鉴之处有三:1、借前人之问答体。以提问引出下文,一问一答,相和相辅,使得诗作内容紧凑,浑然一体。2、借用前人典故。曹植在谴责小人时说到“苍蝇间黑白”,此句即是借鉴于郑玄注《诗经·小雅·青蝇》:“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3、本诗在创作方法上借鉴了民歌常用的顶真模式,章与章之间字句想勾连(第一、二章除外),形成一种既层次分明又蝉联一体的画卷式结构,收到沉郁顿挫、如泣如诉的抒情郊果。创新方面,曹植完成了民歌向文人化诗歌的转变并且使诗人开始走向学者化。民歌向文人化诗歌的转变在本诗中表现如下:1、突出了抒情化的特征。他用风雅比兴的手法抒发自己心中的悲愤和离情,感伤自己壮志未酬,饱受迫害的遗憾,更加突出了文人诗歌的特征。2、追求形式美。词采华茂是个重要的表现。本诗中诗人注意词采的修饰提炼,字句精工,使用对仗和多侧面的表现手法,注意锤炼警句,讲究开头和结尾,使用双声叠韵词,用韵严格。把此篇与《诗经》、乐府相对比,我们就可以轻易的看到民歌的“天然质朴”与文人化诗歌的“词采华美”的区别。本篇诗作是典型的五言诗,对后世诗坛影响很大,促进了五言诗的发展,使曹植在诗坛上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个有贡献的学者,使诗人具有了走向学者化的趋势。

综上所述,《赠白马王彪》一诗是曹植对人生咏叹出的悲愤之辞,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千古难得的名篇,它在艺术上的创新犹值得人们关注。

佚名

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提出的主要观点有二,一则是曹植的诗歌体现了建安文学的特点,风格苍凉刚劲,古朴雄健。二则是这首诗主要是抒发作者心中之不满。这里需要解释相应的几个问题:一、这首诗体现建安文学的地方何在?二、作者心中究竟有何不满?其根源又是什么?三、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它之所以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他的价值又在哪里?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先抛开这些问题,我们先回顾一点常识性的知识。
 
       一、建安文学与曹植
 
      建安是我国文学史上鼎盛时代,五言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打破了汉代四百年沉寂局面。而文学史上“建安风骨”一词,而风骨一词应该来源于刘勰“昭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一说。(《文心雕龙》)建安文学之所以成为一个流派,就是以风骨著称。通俗一点讲,风是用来抒情的,而骨是用来明志的。
 
   我们再来看曹植,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五言诗人,他一生追求“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曹植《与杨德祖书》),《诗品·序》中称之为“建安之杰”。请注意,这就是曹植的价值观。曹植的作品从创作内容上看,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黄初元年(操死丕立)为分界线。那么曹植的“风骨”究竟在哪里呢?那就要从诗中了解了。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沉痛愤懑之作,同时也是作者生平杰作。全诗共分七章,文笔精炼,通过巧妙的手法表现了自己悲愤沉痛的心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可以说是建安风骨的一个杰出的体现。
 
        二、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中所表现的情感
 
        谈到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并序)》,就不得不从他的感情基调说起,我们从曹植的《七步诗》就可以了解到曹植的后半生都是生活在一个被迫害的环境中的,所以感情基调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具有的刚毅苍凉的风格。具体到这首诗,在序中作者用“愤而成篇”结尾,那么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愤”。
 
      那么作者在“愤”什么又如何而“愤”?请注意诗中的这几句: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他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感情基调是“愤”,但感情旋律却不单一,这些诗句给读者勾勒出来的是一幅鲜活的场面。从对洛阳的留恋,到被小人谗害,使之“亲爱在离居”,甚至“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进而触物伤怀回顾任城王的死,“咄唶令心悲”中一个“悲”字,将愤懑之情抒发到了极致。而后的两段将情感固化,情动心,心动神,神动思,将诗歌推向二次高潮。
 
      当然,诗歌的巧妙还远不只这些,更多的作者是在借诗喻世,诗歌在丰满旋律的同时,加入了一连串的比兴,强有力地将自己的境遇与社会的现状揭露的一览无余。如“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诗中还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句子,表现了作者豪迈爽健的品质,风骨之流,不言而喻。
 
      三、问题的答案
 
     写到这里,开头提到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就很明了了,梁时的钟嵘在《诗品》中称赞曹植的作品,一言以蔽之,“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钟嵘《诗品·卷上·魏陈思王植》)。

佚名

赏析

这是曹植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写于黄初四年(223)七月。
  曹植后期的诗,主要是抒发他政治上受曹丕曹叡摧抑的愤懑以及渴望自由解脱的强烈愿望,颇多慷慨之音、悲凉之辞。曹植虽说“生于乱,长乎军”(《陈审举疏》),但当他成人时,北中国基本平定了,他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当时文才荟萃邺下,思想十分活跃,充满文学的气氛,真可谓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这种空前盛况,是颇有一些“百花齐放”的气象的。曹植十余岁时,受命赋铜爵台,援笔立就,显示了他惊人的文学才华,受到曹操的宠爱,认为他“最可定大事”,曾数次考虑立他为太子,曹氏集团中亦有人拥戴他。但是,终因“任性而行,饮酒不节”,遂失去了曹操对他的信任;加以曹丕玩弄权术,矫情自饰,百般笼络曹操“左右”为之疏通,使得曹植在政治上惨遭失败,这便决定了他后半生的悲剧命运。公元二二O年曹丕即位,各种打击接踵而来,先是借故杀掉他的羽翼丁仪、丁廙,暗中严密监视他的行动,不久又借故贬爵,使他时刻感到“身轻于鸿毛,谤重于泰山”。后来曹丕又命令诸侯王各回封国,不许留在京城,对待诸侯的法律十分峻刻,并派“监国使者”监督。黄初四年五月,曹植同诸王一起进京,参加“迎气”例会。在此期间,任城王曹彰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据《世说新语》说,是曹丕忌惮曹彰骁勇,暗中将毒放在枣里,让他吃了丧命的。七月,曹植同白马王曹彪(同父异母弟)结伴返回封地,本想借偕行之机叙叙胸臆,不料曹丕的爪牙灌均竟强令他们分道而行。在这种处境危殆、心情极度悲愤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沉痛的诗作。本诗原题《于圈城作》,可能是萧统选入《文选》时根据序文改成《赠白马王彪》的。全诗分七章,采用民歌常用的前后勾接的蝉联形式,将心中的沉痛和幽愤逐层抒泻出来。
  第一、二章,一方面表白他对京城的依恋,一方面极写旅途跋涉登降、人困马乏的情景。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那顾瞻引领、一步三叹的神态。这种对京城洛阳的眷眷之情,除了包含对京邑亲人的恋念,实际上还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忧惧,这在后面就有明显的流露。诗中写到伊、洛泛滥,霖雨泥泞,都是当时即目所见的实景,与《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所载相符:“是月(六月)大雨,伊、洛溢流,杀人民,坏庐宅。”其实,写旅途的困顿,也是反映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如果对前途充满希望,即使途中如何艰辛劳顿,也不致产生那样感伤抑郁的情绪。
  第三章由旅途困顿的描写转入内心悲愤的表白,说如果单纯是路途艰涩,是决不会阻止我前进的;我之所以揽辔踟蹰,实因为“亲爱离居”即骨肉分离而引起的内心郁结。接着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政治上恶人当道,小人离间的种种罪恶。《后汉书·舆服志》曰:“乘舆,龙首衔轭,鸾雀立衡。”说明天子乘坐的车,车前衡轭以“龙首”、“鸾雀”为饰,象征吉祥;而鸱枭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是一种不祥之物,故“鸱枭鸣衡轭”隐喻君侧多恶人,是政治上的不祥之兆。“豺狼当路衢”,则是隐喻恶人窃据要津的政治现实。郑玄注《诗经·小雅·青蝇》曰:“蝇之为虫,汙白使黑,汙黑使白。”我们今天说“混淆黑白”,即由此而来;这里是说,小人变乱善恶是非,犹如苍蝇混淆黑白一样。“谗巧”指善于谗言巧语的小人,也就是“鸱枭”、“豺狼”、“苍蝇”所影射的曹丕手下的佞臣;而“衡轭”既指“乘舆”,是皇权的象征,则这里明指曹丕无疑。从诗的表面看,似乎只谴责谗佞小人;其实,他们得以自“鸣”得意,身“当路衢”,挑拨离间,正是曹丕指使、纵容他们的结果。这话虽未直说,读者还是能够意会的。同时,诗人在使用这些丑恶形象进行影射时,自然流露出一股掩抑不住的悲愤。后二句“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是再次照应首章“顾瞻”二旬,说明诗人对京城的顾恋,原来还包含着对曹魏政权前途的忧惧啊!
  第四章是感物伤怀,由眼前景物,引发内心的离情。微凉的秋风,悲鸣的寒蝉,萧条的原野,落山的白日,一派萧瑟凄清景象,这是诗人眼前的客观环境,但也明显地抹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归鸟”、“孤兽”这些形象,更渗进了诗人的离情。然而,归鸟尚且能“赴乔林”,而我却是有家不得归,连“归鸟”还不如呢!“孤兽”二句极写“孤”兽索“群”的急切,以映衬诗人骨肉分离的凄苦心境、渴望骨肉团聚的热切心情。然而,此时的诗人,前程茫茫,唯有感物伤怀,抚心长叹而已。这一章写景、抒情相得益彰,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妙境,诗中落寞凄清的环境气氛,加重了诗人内心愁绪的分量,读来真实而动人。
  第五章由感物伤怀自然转到对曹彰暴死京城的伤悼,从而引出人生短促、世事危艰的无穷感慨,其中流露出多少人生酸辛啊!“同生”指同胞兄弟曹彰,曹彰与曹植都是卞皇后所生。“奈何”四句是回忆曹彰在京师惨死之事。悼念死者,感伤存者,也很自然。“人生若朝露,居世多屯蹇”(秦嘉:《留郡赠妇诗》);“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古诗十九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死问题的客观而清醒的认识。每当英雄志士面对黑暗现实,深慨才智不得施展,功名不能实现,觉得人生既可贵又可悲的时候,常常发出慷慨悲凉的“忧生之嗟”。谢灵运在《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平原侯植序》中曾正确地指出,曹植诗中也“颇有忧生之嗟”。这种人生的感触虽然调子低沉,但确实反映了现实对英雄志士的摧抑,在本诗中,无疑是对曹丕及其爪牙的无比愤慨的曲折流露。
  第六章,在对人生、命运无可奈何的极度悲愤中故作豪言壮语,是对即将分手的曹彪的勉励,也是悲愤之极而作的自我安慰。说大丈夫应以四海为家,要有一种“万里犹比邻”的胸怀;如果一味为骨肉之情而“忧思”,那就同女子一般见识了。话虽这么说,眼前却是骨肉生离于“仓卒”,心里生起的难忍之痛难道是空泛的旷达之言所能掩抑的吗?这种复杂的感情,在这里表露得十分压抑、曲折,读者自可细细体味。
  最后一章写从极度悲愤中清醒过来,似乎悟出了某种人生道理:自己贵为王侯,却无法保有普通人家的兄弟骨肉情谊;祸福无常,天有不测风云,谁都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些近在眼前的人生问题都如此不可捉摸,更何况服食求仙一类虚幻悠远的事了。诗人怀疑天命,否定神仙,是他在逆境中反复体验而悟出的人生真谛,也是感愤之极不能不发出的对现实的抗议。然而,诗人在恶势力面前终究是软弱无力的,无可奈何,只好“收泪即长路”,听从命运的摆布了。这儿,既有感人的深情,又饱含着人生世事无限辛酸的悲愤。读完全诗,掩卷遐思,久久不能平静。
  这首诗所抒写的,是一种既悲痛又愤激的复杂感情,这种感情的旋律在诗中时而激扬流转,时而悲咽徘徊。或比兴寓托,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或掩抑低回,种种情状,无非“悲”、“愤”二字的不同表现方式罢了。写得富于变化,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另外,该诗由七章组成,章与章之间用民歌常用的接字法相勾连(第一、二章之间例外),形成一种既层次分明又蝉联一体的画卷式结构,能收到沈郁顿挫、如泣如诉的抒情效果。

佚名

《赠白马王彪并序》   [魏诗·曹植]

序曰: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迎奉节气。到达洛阳后,任城王不幸身死;到了七月,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令我心中时常忧愤!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与白马王离别于此,悲愤之下,作成此篇。
  白马王彪:三国魏白马王曹彪。据《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黄初)四年,(植)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是时待遇诸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诗。”黄初:魏文帝(曹丕)的年号。白马王:曹彪,曹植的异母弟。任城王:曹彰,曹植的同母兄。朝京师:到京师参加朝会。会节气:魏有诸侯藩王朝节的制度,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之前,各藩王都会聚京师参加迎气之礼,并举行朝会。薨(hōng):古代诸侯王死称为薨。据《世说新语·尤悔》记载,任城王是被曹丕毒死的。还国:返回封地。有司:官吏,指监国使者灌均。监国使者是曹丕设以监察诸王、传达诏令的官吏。毒恨:痛恨。大别:永别。自剖:表明自己的心迹。

其一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在承明庐谒见我的皇兄,去时返回那旧日封国的疆土。清晨从帝都扬鞭启程,黄昏经过首阳山的日暮。伊水和洛水,多么广阔而幽深;想要渡过川流,却为没有桥梁所苦。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东方漫长的旅途;回首瞻望洛阳的城楼,转头难禁我哀伤反复。
  谒帝:朝见皇帝。承明庐:汉长安宫殿名,此泛指曹魏的宫殿。逝:语词,无义。旧疆:指鄄(juàn)城(山东省荷泽市),时曹植为鄄城王。皇邑:皇都,指洛阳。日夕:天晚的时候。首阳:山名,洛阳东北。伊洛:二水名。伊,指伊水,发源于河南栾川县,到偃师县入洛水;洛,洛水,源出陕西冢岭山,至河南巩县入黄河。济:渡。川:河。梁:桥。东路:东归鄄城的路。顾瞻:回首眺望。城阙:指京城洛阳。引领:伸长脖子。

其二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浩荡的空谷何等寥廓,山间的古木郁郁苍苍。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中间的路途已绝不能再前进,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可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我的座马又身染玄黄之疾。
  太谷:谷名,一说是关名,在洛阳城东南五十里。霖雨:连续几日的大雨。泥:作动词,使道路泥泞。流潦(lǎo):积水。中逵:通衢大路。逵,四通八达的大道。轨:车道。改辙:改道。修坂:高高的山坡。修,长。坂,斜坡。造:到、往。玄以黄:指马病。《诗经·周南·卷耳》:“我马玄黄。”

其三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马染玄黄,可是仍能奋蹄;我怀哀思,却曲折而忧郁。忧郁而曲折的心志啊,究竟何所牵念?只为我挚爱的王孙即将分离。原本试图一同踏上归路,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可恨鸱枭鸣叫着阻扰着车马;豺狼阻绝了当途的要津;苍蝇之流让黑白混淆;机巧的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想要归去却无路能行,手握缰绳,不由得踟蹰难进!
  郁以纡(yū):愁思郁结。郁,愁。纡,萦绕。不克俱:不能在一起。克,能。鸱枭(chīxiāo):猫头鹰,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鸟。衡轭(è):车辕前的横木和扼马颈的曲木,代指车。衢:四通八达的道路。间:离间。谗巧:谗言巧语。蹊:路。揽辔:拉住马缰。

其四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踟蹰之间,此地又有什么留恋?我对王孙的思念永远没有终极!秋风激发微薄的凉意,寒蝉在我的身侧哀鸣。广袤的原野啊,多么萧条;白色的日影倏忽间向西藏匿。归鸟飞入高大的林木,翩翩然地扇动着羽翼。孤单的野兽奔走着寻觅兽群,口衔着蒿草也无暇独食而尽。感于物象触伤了我的胸怀,以手抚心发出悠长的叹息。
  踟蹰:徘徊不前。西匿:夕阳西下。乔林:乔木林。乔,高大的树木。翩翩:飞动貌。厉:振动。走索群:奔跑着寻找同伴。不遑:不暇,不空。

其五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长叹又能有什么用处?天命已与我的意志相违!何能想到,我那同胞的兄长,此番一去,形体竟永不返归!孤独的魂魄飞翔在昔日的故土,灵柩却寄存在帝都之内。尚存之人,须臾间也将过世而去,亡者已没,我的身体已自行衰微。短暂的一生居住在这世间,忽然好比清晨蒸干的露水。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太息:叹息。往:指死亡。故域:指曹彰的封地任城。灵柩:放有尸首的棺木。存者:指自己与曹彪。黄节说:“‘存者’,谓己与白马也。‘忽复过’,谓须臾亦与任城同一往耳。”又说:“‘亡殁身自衰’句,倒文,谓身由衰而殁耳。指存者也。”二句说自己和白马王曹彪目前虽还活着,但很快也会死去的。刘履认为存者和亡殁应互换,意思是死者已成过去,存者身体渐衰,也难久长。晞(xī):干。汉乐府《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说人生短暂。桑榆:二星名,都在西方。《文选》李善注说:“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影响:影子和声音。顾:念。非金石:《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咄唶(duōjiè):惊叹声。

其六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来传达你我的殷勤?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陈:说、提起。比邻:近邻。亏:欠缺。分:情分。日亲:一天比一天亲密。衾帱(qīnchóu):被子和帐子。后汉姜肱与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同被而眠,见《后汉书·姜肱传》。慇懃:同殷勤,情意恳切。疾疢(chèn):疾病。无乃:岂不是。儿女仁:指小儿女的脆弱感情。仓卒:匆忙之间。

其七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愁苦与酸辛引起了怎样的思虑?如今我笃信了天命的可疑!向众仙寄托祈求终究虚妄,让神人赤松子久久地把我诓欺。人生的变故发生在短暂的须臾,有谁能持有百年的长寿;一旦离别永无相会之日,再执王孙的手,将要等到何期?但愿白马王啊,珍爱您尊贵的躯体,与我一同安度寿者的黄发之年;饮泪踏上漫漫的长路,从此收笔永诀,与君分离。
  虑思:思虑,考虑。信:确实。虚无:指求仙事不可靠。松子: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吾欺:欺吾,骗我。变故:灾祸。斯须:须臾之间。百年:指长寿,古诗:“生年不满百。”持:获得。黄发期:指高寿。黄发,人老发黄,故以指老人。收泪:停止哭泣。即长路:踏上漫长的归途。援笔:提笔,指写诗赠别。

序曰

序曰一段实际上也是曹植写此诗的初衷和目的,也可以看成是此诗的历史背景。

黄初四年五月,曹植与白马王曹彪(曹植的异母弟)、任城王曹彰(曹植的同母兄,即曹操口中的“黄须儿”)一起到京师参加朝会会节气。在洛阳,曹彰不明不白地死了(据说是被曹丕用毒枣给毒死的),而到了曹植与曹彪一起返回封国时,监国使者灌均沿途监视,且不许二王起居一起,相互接触。曹植悲愤不已,遂作此诗。

其一“谒帝承明庐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在承明庐谒见我的皇兄,去时返回那旧日封国的疆土。清晨从帝都扬鞭启程,黄昏经过首阳山的日暮。伊水和洛水,多么广阔而幽深;想要渡过川流,却为没有桥梁所苦。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哀怨于东方漫长的旅途;回首瞻望洛阳的城楼,转头难禁我哀伤反复。

此段写曹植朝拜过曹丕后,返回封地的经过和心情。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这是旅途经过。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这是彼时心情。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此句颇有深意,充满无奈、苍凉之意。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对于洛阳都的留恋。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曹植哀伤什么?哀伤曹彰弟被帝兄曹丕毒死,哀伤兄弟残杀,哀伤自己一腔报国之心、八斗才华却与皇位失之交臂。

  

其二“太谷何寥廓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浩荡的空谷何等寥廓,山间的古木郁郁苍苍。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中间的路途已绝不能再前进,改道而行,登临高峻的山冈。可是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我的座马又身染玄黄之疾。
  此段述说返国路途的艰难困苦,也暗喻曹植后期的政治道路艰难险阻、处境危险,为帝兄所困。

其三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马染玄黄,可是仍能奋蹄;我怀哀思,却曲折而忧郁。忧郁而曲折的心志啊,究竟何所牵念?只为我挚爱的王孙即将分离。原本试图一同踏上归路,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可恨鸱枭鸣叫着阻扰着车马;豺狼阻绝了当途的要津;苍蝇之流让黑白混淆;机巧的谗言,疏远了血肉之亲。想要归去却无路能行,手握缰绳,不由得踟蹰难进!

此段述说自己的哀伤和忧郁,也因此,痛骂监国使者灌均等为“鸱枭”、“豺狼”、“苍蝇”。实际上曹植是在指桑骂槐,不过,落到纸面上的诗文,曹植也只能采取这样的写作方式了。

这里,暴露了曹魏最高统治阶级激烈的内部斗争。

其四“踟蹰亦何留”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踟蹰之间,此地又有什么留恋?我对王孙的思念永远没有终极!秋风激发微薄的凉意,寒蝉在我的身侧哀鸣。广袤的原野啊,多么萧条;白色的日影倏忽间向西藏匿。归鸟飞入高大的林木,翩翩然地扇动着羽翼。孤单的野兽奔走着寻觅兽群,口衔着蒿草也无暇独食而尽。感于物象触伤了我的胸怀,以手抚心发出悠长的叹息。

此段,诗人曹植触景生情,感物伤怀。

秋风肃杀,怀念无尽,哀伤曹彰,感伤自己。

其五“太息将何为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长叹又能有什么用处?天命已与我的意志相违!何能想到,我那同胞的兄长,此番一去,形体竟永不返归!孤独的魂魄飞翔在昔日的故土,灵柩却寄存在帝都之内。尚存之人,须臾间也将过世而去,亡者已没,我的身体已自行衰微。短暂的一生居住在这世间,忽然好比清晨蒸干的露水。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自我审思并非金石之体,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此段写对于曹彰的哀悼和对自己的人生感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料转眼曹彰已逝,而诗人曹植和曹彪压抑过久,受制于人,前途难料,自身难保。

其六“心悲动我神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慇懃。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心境的悲伤触动了我的形神,望弃置下忧愁不再复述哀情。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假若兄弟的眷爱并无削减,分离远方,反会加深你我的情谊,又何必一定要同榻共眠,来传达你我的殷勤?过度的忧思会导致疾病,切莫沉溺在儿女之情的缧绁;只是仓卒间割舍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此段是诗人曹植强打精神,试图振作,宽慰曹彪,实际也是在宽慰自己。与曹彪分手在即,说不定就是永别,为了彼此着想,不必也不能再传递悲伤失望的情绪了。但实则,曹彪又何尝不是这样?

其七“苦辛何虑思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愁苦与酸辛引起了怎样的思虑?如今我笃信了天命的可疑!向众仙寄托祈求终究虚妄,让神人赤松子久久地把我诓欺。人生的变故发生在短暂的须臾,有谁能持有百年的长寿;一旦离别永无相会之日,再执王孙的手,将要等到何期?但愿白马王啊,珍爱您尊贵的躯体,与我一同安度寿者的黄发之年;饮泪踏上漫漫的长路,从此收笔永诀,与君分离。
  此段“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首先是怀疑天命,其次又是对神仙的质疑。这一切都是源于曹植、曹彰、曹彪等诸兄弟的命运坎坷。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则是对白马王彪的临别赠言,希望好好爱惜身体,安度年华。

泊客以为,这最后的临别赠诗也是含有深意:希望在帝兄曹丕的压制下,曹植曹彪两人还能相珍重,但愿人长久。

《赠白马王彪并序》是中国文学史上又一篇长篇抒情诗,也是一篇政治诗(与屈原的《离骚》一样)。此诗由曹彰横死和有司限制所引出,是曹植对于曹丕长期忿恨的一次爆发。

联想到曹植早期的《白马篇》里的豪迈慷慨与志满意得,再看这篇后期的《赠白马王彪并序》的激愤难平、哀伤忧郁,直是判若两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若果当初曹操选择的继承人不是曹丕而是曹植,那么,大概处于危险、伤感、悲愤处境的就应该是曹丕了。

这,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永远消除不掉的激烈争斗的客观存在吧。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古文观止》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古风泊客》第五辑《古诗十九首》

《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诗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段时间既有采自民间的乐府诗,也有文人创作的五言、七言诗;既有南方清丽婉约的诗歌,也有北方的铿锵之声。本书选录诗约300首,分为九部分: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朝诗、隋诗;分4卷,汉诗一卷,魏晋诗一卷,宋齐诗一卷,梁、陈、北朝、隋诗合为一卷。全面的反映了当时各个朝代各诗人的不同风格和内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时期的风格和代表作家,详加注释,是读者了解汉魏六朝诗歌的入门必备之册,既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备用资料,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收藏典籍。

作者:项籍等

编订:余冠英

成书时间:1958年

《古风泊客》第六辑《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诗选58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赠白马王彪》曹植
【古典诗词漫话】建安风骨------白马诗篇悲逐客
汉魏六朝诗讲录 建安诗歌3 (叶嘉莹)
曹冲写的诗有哪些
解读曹植失宠的原因:曹操为什么要放弃曹植
曹魏父子诗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