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好中华》“伪”攻略(一)

首都博物馆《美好中华》特展 宣传页  

特意用来镇楼

首先,木头 在这里要把吹破的牛皮捡起来,稍微缝一缝:下午带一位朋友简单地捋了一遍展览,顺带手试讲了一下。所以没有时间把全部展品方位记录。本期只能先整理出 “序厅” + “史前时期” 这两个部分。

之后木头会尽快找时间把剩下的部分补充上。不过预计又会是深夜推送,或者是第二天一大早了,因为记录+拍照,又需要过去泡一天。

提前说一条最重要,其实也是大家心里基本上有预判的观展经验:尽量下午去!根据我今天的观察,在法定假日期间,上午绝对是你被人流推着走,而且家长带着孩子的居多。这部分虽然会比较吵闹,但是来得快去得更快,基本上小学阶段的小盆友,95%是不会在一个展柜前停留2分钟以上的。所以,想在这个时段拍张好照片,就需要比小盆友们更有耐心,然后“无耻”地霸占你需要的角度。在这种展览中,追逐灯光效果,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只不过,姿势不会很好看——为了出片子,谁还在乎姿势呢?

然而,一旦时钟走过了正午12点,差不多再忍一忍,到了下午一点半的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展厅,差不多可以认为是空了。一则下午似乎本身出来的观众就少;二则,你坚强地在展厅里 不吃饭(零食不算) + 少喝水 + 不上卫生间 = 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 你可以在文物前,爱怎么拍就怎么拍,爱拍多久就拍多久!

不过,此时,你所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展柜玻璃上的 手印 + 脸印 擦干净······我记得海昏侯的时候,还有工作人员去擦拭玻璃(也可能我记错了,是国家博物馆的某次特展)。反正,这次,如果碰上了大批量的小盆友来参观,那么你一般需要在某些展柜玻璃上,多花费 掏纸巾(3秒) + 哈口气(3秒)+ 上下左右反复擦拭 (10秒+) + 检查通透度(5秒) = 差不多半分钟时间来扫除这一障碍。对此,我只能把它当做来到博物馆所必做的值日吧。

好了,已经说了很多废话了,下面,直接上“不湿的货”:

记录 + 绘图 par 木头      2017.05.30

硬货如下:

序厅:

A     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B     提梁铜壶    商代晚期

河南安阳市殷墟大司空村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C     噩仲铜方鼎    西周早期 

湖北省随州市羊子山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

D     龙凤虺形玉佩   战国

湖北省荆州市熊家冢墓地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E     铜雁    秦

陕西省西安市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F     博局十二辰纹铜镜    西汉

山东省日照海曲汉代墓地出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F      双鹿纹金牌饰    魏晋十六国时期

辽宁北票喇嘛洞鲜卑贵族墓地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G     跪拜陶俑    唐

陕西省西安市紫薇田园都市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H     耀州窑青釉刻花渣斗    北宋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吕氏家族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I       莲花形铜烛台    辽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小王力沟辽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J      男女陶俑    元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张达夫墓出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藏

K     银执壶    明

湖北省蕲春蕲州镇雨湖村王宣明墓出土   

蕲春县博物馆藏

EDF所在的展柜,其实是4件展品,木头绘图时脑子打盹了,少标注了一个。所以,这部分一共是12件展品。啊哈!12,又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数字。这一组十二件文物,就是本次展览的主线。策展人根据中国历史的特有历史分期,分别挑选出一件可以代表当时审美情趣的文物。所以,走一溜这几组展柜,就相当于在脑海中放置了各个时期“美”的标本。

特展位于一层,老位置,检票之后右转。再次检票后,进入图中左侧走廊。目之所及,只有一堆悬挂着的考古遗址名称牌。这段路还不短,直觉上感觉比妇好墓特展的走廊还要长一些。隐隐约约远处尽头,有一件什么文物,却又不甚确定。

照片 par 木头     2017.05.30

走在这一段路上,看着陌生的一个个“遗址”名称,你就好似一个刚刚学会了茹毛饮血的原始人,不知前方会是怎样的景象。是喜出望外的惊喜?还是欲哭无泪的无奈?都不知道,只有默默走下去。忽然,一个豁然开朗,由零零碎碎所拼组而成的“美好中华”四个大字,红彤彤地映入眼帘。其实,艺术史,从某个角度来讲,探寻的无非就是那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只不过,当这个问题的发问者,从一个人,扩大到一个民族时,我们的视野越开阔,疑问就会越多。所以,这样一个特展,或许我们不应该仅仅将之局限于对于审美历史的一个追溯,更可以在此之外,去探讨“中华”是什么?“中华”从哪里来?

照片 par 木头     2017.05.30

我数了,28个零件,组成四个字。好吧,二十八星宿?我只是胡说一下。其实这样讲也说得通,毕竟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曾经让原始人恐惧的天与地,逐步成为他们的依靠。我们不得而知,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使得第一批人类开始尝试种植、培育特定的植物;也不得而知,古人首次发现满天星斗与自然变化存在着联系是在何时。当古人开始将目所及的事物用各种方式留存下来时,艺术文明的曙光就此初露。

原始人最初的艺术描绘对象,基本上都是日常的生产资料。从旧石器时代走到新时期时代,本身或许就是一次审美意义上的飞跃:从单纯的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这种对细腻柔滑的追求,或许最初是具有实用意义的,到了后期,大量的祭祀用品上则体现出“巫”环境下古人对“美”的基本定义。同时,陶器作为人类日常必需的用具,也是美的承载体。如李泽厚所言,色彩与线条是美学的两大基本元素,而后者更难以把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古人似乎一上来,便钟情于将写实性的线条不断抽象化。所以才会有了,我们历史课本上几乎是第一个彩图所展现的: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 人面鱼纹彩陶盆。当然,这件文物不在本次展览之中。

截图自 中国国家博物馆 网站

在新石器时代高峰的仰韶文化达到鼎盛时,更加抽象的几何符号开始出现。由相对具象的对自然的刻划,到将之进行抽象、甚至定格出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这大概是人类最初的审美理论化尝试。

照片 par 木头     2017.05.30

这便是“序厅”第一件展品: 

照片 par 木头     2017.05.30

彩陶器;

新石器时代 (约10000年前——前21世纪);

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我们来看看它的细节:圆滑、规整的曲线;粗细接续的平行线;一实一虚错落有致;图像规律地重复。对于学过绘画基本功的朋友来说,大概可以想象得到这件陶器的制作者,或许曾经反复练习之后,才会落笔。而其线条的完整性,又不禁让我们猜测,制作者是否先打了草稿?绘者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描绘着这些抽象 神秘的图形?或许,当你静静地平视着这件彩陶器时,你的思绪就会飞回到那几千年前的某个日落时分。河畔村落之中,一位“老者”(可能其实TA跟 木头 同岁)正在目不转睛地盯着身前转动的陶器,手中“画笔”笔锋落处,一道道柔畅的线条喷涌而出。

照片 par 木头     2017.05.30

当时间又走过了几个世纪,伴随着目前尚不明确的 夏 代灭亡,商 人开始为我们埋藏下丰厚的历史财富。如果说远古时期的人类,对于自然世界充满了恐惧与好奇,那么到了商代,从其 “玄鸟生商”的创族传说开始,商人对神秘力量的崇拜逐步走向一个顶峰。崇拜、祭祀鬼神的“巫”文化,成为商代的整体记忆。或许正是由于有“玄鸟”的传说,商人对于“想象中的动物”格外青睐。他们将某些凶恶的动物细节杂糅而成后世所谓的“饕餮纹”,并将之铸造在最新发明的珍贵器物——铜器上。

铜器,其实原本应该是近乎于黄金颜色的那种黄,好吧,相信大家都见过今日的铜器。我猜想,大概跟新买的 用来涮羊肉的那种 老北京铜锅 的金属色泽相似吧。如此说来,作为饮食所用的器具,这涮羊肉的铜锅子还真是分量十足的复古之风啊。不过,这一段只是我的猜测。因为那时的铜器应该是 铜锡 等多种金属铸造而成。我化学实在太差,也想象不出来铸成新出时,那些器具会是神马颜色。但至少照着太阳能晃眼的金属特质,应该还是有的。这大概也就是为何,铜器会成为祭祀时所使用的器具。一方面,因为其原料产出的稀少;二来其制作工艺耗时耗力;三是,其近乎于金色的色泽,在阳光及火光照耀下,能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可以想象,在特定的日子里,王室与巫祝齐聚于高台之上,东方的太阳刚刚升起,或许王城之外雾气尚未散去。本就位于高处,那些被赋予了神圣使命的铜器光洁得已经反射出了王的凝重眼神、巫者喃喃细语下的嘴唇张合。当东方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直撒大地,礼器便随之熠熠。人们心中仍然流淌着对太阳的无限崇拜,此时,那些礼器就在聚集着太阳的神力,帮助着巫祝完成通天彻地的神秘仪式。当夜晚降临,篝火燃起,礼器将闪烁跳动的火焰放大,仿佛它自己已经成为不落的太阳。火的神奇力量,也在慢慢地浇注进那明亮的器物之中。

日常生活中,与礼器具有同样特质的食器与酒器依然是阶级身份的象征。仿佛它们的使用者,会因为铜器所秉承的神秘力量,而获得永生。但是,仅仅是平平素板怎么能体现王者的威仪呢?我们的王,或许还有巫,能够驯服自然界中最威猛的野兽,甚至是只存在于祖先记忆中、以及现人噩梦之中的狞厉鬼怪。于是,曾经的高度抽象化形象,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对于恐怖和征服恐怖的欲望。我们终于看到了兽面纹。有趣的是,商人对于 对称 的追求,可谓十分执着。同时,藉由铜器制作的特殊过程,他们终于可以尝试从平面的 点、线、面,扩展到 立体 表达了。

于是,我们有了这件展品:

照片 par 木头     2017.05.30

照片 par 木头     2017.05.30

提梁铜壶 ;

商代晚期(前13世纪——前11世纪中期)  ;

河南安阳市殷墟大司空村出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

(未完待续)

最后,用来吓唬人的,是  木头  内心的真实写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考古剧透:不靠科技仪器,考古人如何判断墓葬年代和墓主族属?
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四)
【考古科技】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2
邢台考古与先秦邢文化研究综述
安徽阜南台家寺遗址考古发现
内蒙古赤峰夏家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